陳佳
摘要:建立標準是以不變應萬變,復雜簡易化的科學措施,可有效提高音樂批評的準度、范度、幅度。音樂倫理批評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為指導,遵循思想、價值標準,兼顧藝術、審美標準。它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關注音樂的題材、內容等表意性層面的道德內涵,更立足于分析深層次的留白和意蘊。
關鍵詞:音樂倫理批評 ?范疇 ?沖突
《辭?!分姓f“標”,樹木的末端,引申為“表面”?!皽省钡囊馑际莾仍诜▌t。標準化是人類邏輯發(fā)展的成果,是根據(jù)事物和概念的性質,制定的具有共性特征的規(guī)則和模范。古希臘神話的普羅克拉斯提斯之床,要求客人身高與床的大小合適。畢達哥拉斯說數(shù)是萬物的標準。誠然,音樂具有抽象、無形、抒情和主觀性的特征。然而,人是道德動物,藝術是道德活動。音樂作品一旦形成和確立,即意味著某種標準被認可和遵從。譬如,希臘人將不同調式與人的不同情感、道德相聯(lián)系。伊壁鳩魯指出,如擯棄悅耳之娛,那我將無法設想善為何物。”柏拉圖說,理想的樂調能激發(fā)勇敢、智慧的精神。在中世紀神學家那里,善的音樂能令靈魂安寧。先秦樂舞編制的“佾”,“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保ā蹲髠鳌罚吨芏Y》中鐘磬樂器“縣”,“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只要音樂活動的過程和目的,在于喚醒世人的倫理責任感,它就是善的,有某種道德價值或合乎道德標準的。
一、生理性的范疇——直覺判斷力的評判
感性是音樂的起點。萊布尼茲曾說,音樂的基礎是數(shù)學,它的出現(xiàn)是直覺的。聲音沒有“定格”的固態(tài)(形狀和體積),音樂是“發(fā)生型”或“承續(xù)性知覺型”的藝術。如果將音樂當成有道德意義的藝術整體加以感受。那么直覺就是音樂批評的初始階段,是高于感官刺激之上的多維心理活動,借助經驗積累而成的直接情感體驗展開。注意性的聽覺屬于表層,想象性的聯(lián)覺屬中層,文本固有的情感意義則屬于深層。
(一) 功能層:道德韻律的快感。音的高低、強弱、快慢、純與噪,誘發(fā)消極或積極的生物知覺判斷。據(jù)親和效應原理,喜之則近,怨之則遠;高音激昂,低音深沉;強音振奮,輕音柔和;急音煩躁,慢音輕松;純音悅耳,噪音抑郁。
(二)形象層:道德暗示的通感。1.質料。依賴于聯(lián)覺的平線、環(huán)繞、波浪、跌宕式的旋律;輕快、高亢、舒緩、凝重、緊張的節(jié)奏;和聲和諧與不和諧;非語義的動機和流逝性的情緒等。2.意象。初步想象依賴于意志,對音樂以多個器官作出反應,來粉碎和重組聽覺的內視過程,產生激勵或抑制的原始判斷。
(三)話語層。道德情感的度測。1.情感。情感是想象和理解之間的心理中介。音樂表現(xiàn)平凡、細小的道德內容,使精神得到安慰和平靜,稱“小情感”。另一種則表現(xiàn)社會重大事件的內容,點燃道德之火,得到強烈的震撼,即“大情感”。2.度測。測試音樂內容對道德的傳達程度。廣度,道德情感的豐富性,覆蓋不同年齡、團體、民族、地域人群的體驗,獲得共鳴感。深度,道德情感與自然生命、社會生命與精神生命的關聯(lián)性,獲得投入感。高度,內容表現(xiàn)的道德態(tài)度傾向,含縱欲派、禁欲派和自然派,獲得滿足感。效度,審美道德體驗的效果是否明顯,獲得完善感。信度。內容宣揚的道德觀的可信性,如腐朽或進步等。實際上,直覺判斷力的實現(xiàn),為音樂文本設立了嚴格的標準:既要求內容求實、健康,合乎歷史發(fā)展,又要求形式恰當、明確,合乎美的規(guī)律,具有功利性、人本性、社會性的倫理力量。
二、思維性的范疇——理性判斷力的評判
理性是人生而高貴的象征,最終目的是自由地按照固有的規(guī)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音樂又是隱蔽于理性之中,最自由的藝術。理性作為音樂批評活動的高潮,與感性共同構成音樂批評的完整心理結構,它運用邏輯思維,以冷靜的態(tài)度,全面的認識,詳細的分析,依靠音樂以外的文化背景(時代環(huán)境、作曲家本人的身體、心理,藝術思潮等)和文字因素(歌詞、標題)中找到依據(jù),完成對道德含量的全面解讀。
(一)個性:個性是一切藝術的生命,隱含著個體特質與周圍事物的對立和沖突。典型形象則是藝術個性的具象表達。應通過對典型的考量,充分挖掘其道德的社會歷史意義、人生反思意義、品性情調意義。
1.量:音樂內容能否促進對心靈信仰和精神宇宙的發(fā)現(xiàn)。2.質:能否產生人對自身,及其生存狀況,對道德命運的關照。3.關系:能否和某種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生活和思潮流派相聯(lián)系。4.樣態(tài):能否揭示善與惡、美與丑、虛偽與真實、勇敢與怯懦、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普遍道德矛盾。
(二) 境界:音樂內容表現(xiàn)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關系到思想品格的貴賤,道德質量的高低。倫理境是底線,哲學境、審美境是常態(tài),天地境是理想。
1.叢林境:動物性的利己主義,從生存自私出發(fā),弱肉強食,體現(xiàn)為腐朽享樂,卑鄙地追逐浮華的快感、名利。2.倫理境:遵守他律和自律的道德準則,利己為主,兼顧利他。如民間的叫賣歌。3.哲學境:有自覺的道德思考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平等的互惠主義,如《馬賽曲》。4.審美境:對道德進行超越和重建,認同人性的高貴,如阮籍的《酒狂》等。5.天地境:覺行的圓滿,無目的純粹、完全的利他主義,表現(xiàn)為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如宗教音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等。
(三)思想:它通過文化的復原和審美的回歸,解析音樂中道德內容的含義。
1.思想的分類:按階級性分,全民型道德,階級型的道德,混合型道德。按時代分為,象征型(天然、純真、自覺)、古典型(主導型、服從型、矛盾型)、浪漫型(奔放型、反抗型、關注型);按心理(自覺、不自覺)。按性質分,普遍和特殊性。普遍性為多數(shù)人接受,特殊性針對特定人群。按方式分為,強制型和寬松型。強制型是要求所有人達到的道德,如善、愛;寬松型只求某些人達到的,如舍、勇、悌等。
2.思想的沖突:道德沖突,多產于標題音樂,由“故事”的戲劇性決定?!白鳛閮蓪α⒚娑窢幍慕Y果,充滿沖突的情境適宜于用作劇藝的對象”。道德沖突升華為“戲劇沖突”,在道德概念和道德信念中間架起藝術情感的橋梁。a.悖論。外部世界與內心宇宙的斗爭。b.抗爭。人性面對落后的道德,選擇勇敢或妥協(xié)的行動。c.兩面。道德在不同的觀點之下,所謂善與惡只有相對的意義,既善又惡,亦正亦邪的情況很多。d.禁忌。宗教、人文、社會傳統(tǒng)對道德的限制。e.失衡。本能沖動與自我限制的矛盾,產生的抉擇困境。f.弱化。形象的公益性、崇高感,壓倒了利益的自私性。G.解決。通過某種手段識別和解決道德沖突。
三、未知性的范疇——主體判斷力的評判
音樂批評標準根據(jù)直覺和理性的評判來定性,應摒棄個人化、純形式化和商業(yè)化的落后價值觀。但也需根據(jù)主體實踐來檢驗和校準。主體素質及其局限性,決定了音樂倫理批評的天然缺陷,未來的發(fā)展空間。
(一)音樂倫理批評者的素質。人是渺小的,是天賦和環(huán)境的產物。如洞內囚徒被拋入世界。音樂能夠直接與本我進行真實的對話,而倫理批評者的健康人格作為中介,提供給音樂倫理批評實踐堅實的保證。
1.情感。蒙特威爾弟說,音樂表現(xiàn)愛、戰(zhàn)爭、平靜。批評者應秉持真善美的情感,富于終極關懷,有憐憫心,廉恥心、寬容心。2.才華。有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人生閱歷,藝術實踐經驗,對宇宙真諦有深邃領悟和獨到的見解。3.道德。有高尚的世界觀,敏銳的道德感,撇除愛偏好惡,平理若衡,杜絕好好先生。4.創(chuàng)新。能以歷史和現(xiàn)實的視野,以超越同時態(tài)、歷時態(tài)的精神,去發(fā)掘和接納嶄新的審美形式和道德觀。
(二)音樂倫理批評的局限:首先,美與善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皞惱硪饬x上的善和藝術意義上的美各自具有獨立的性質和內在價值?!币魳穫惱砼u不是倫理批評,要兼顧美與善,依據(jù)形象與抽象的無答案哲學邏輯。其次,文字的盡頭,往往是音樂的開始。音樂倫理批評的工具是文字,實現(xiàn)文字對模糊音樂符號意義的準確、完全的轉換,幾乎難以達到。再次,道德現(xiàn)象的復雜性,音樂非語言性,決定了其表達的先天不足。音樂倫理批評的質疑、否定功能,始終處于永無止境地完善和更新狀態(tài)之中,很難達成標準一致的結論。最后,音樂倫理批評標準的道德參照既是穩(wěn)定,又是可變的,往往存在相互排斥的動機。絕對,是萬古不變的真理,即顯而易見的善與惡,相對,指那些暗示性的,隨各種機動因素變化而變化的善惡。
四、結語
維特根斯坦曾直言,音樂是一種圖式,目的是交流感情和思想。音樂倫理批評標準,因評判主體、對象不同,而顯得既普遍也特殊。它以感性為先導,通過音樂作品描繪性和情節(jié)性層面的理性分析,結合聽覺、聯(lián)覺、思維、實踐的維度,遵循人類的普泛性原則,對音樂圖示施以開放性的思想參悟和道德評價。
參考文獻:
[1]陳亞民.羅杰·弗萊形式——文化的藝術批評理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年.
[2]桂強.鮑姆嘉通美學思想述評[J].廣西社會科學,2005,(02).
[3]易雨橙.電影藝術中沖突和懸念的研究[J].作家,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