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錦年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梭羅的創(chuàng)作時值美國工業(yè)化的中期。這一時期,傳統(tǒng)信仰開始崩潰的社會現(xiàn)實引起一個反作用,推動有識之士做思想上的新的探索,追求一種新的精神價值。毋庸置疑,學界評價梭羅,對其在思想領域里的創(chuàng)新已經形成定論。筆者認為,從散文文體本身的藝術形式特征分析,梭羅的散文也具有創(chuàng)新性特征。本文結合中國的文話理論,以《瓦爾登湖》為例分析梭羅的藝術創(chuàng)新。
一
“破體”原本是中國書法學的術語,指的是不同正體的寫法。后來引入文學批評,指作家在運用某一文體時對該文體常規(guī)的某種創(chuàng)新和突破。以此為鏡,梭羅究竟主張怎樣的文體創(chuàng)作原則?他主張法無定法,反對文體的凝固化和絕對化。
梭羅的《瓦爾登湖》中出現(xiàn)了詩歌、謠曲、戲劇等文體雜糅的情況,以致形成了鐘嶸在《詩品》中論及的“有乖文體”。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瓦爾登湖》包括《題記》、《經濟篇》、《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等十九個單篇,共出現(xiàn)詩行及謠曲約三十五處,它們或者是梭羅所援引的,或者是他自己撰寫的。從審美角度分析,散文敘事中嵌入的詩句,無論是自作的還是援引的,是長或者短,都達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第一,構成敘事情節(jié)。譬如,《聲音》中錢寧的詩:“我們的村莊變成了一個靶子,∕給一支飛箭似的鐵路射中,∕在和平的原野上,∕它是康科德——協(xié)和之音?!盵1](P476)很自然地講述了菲茨堡鐵路所處的位置以及它對于康科德的意義。第二,加深論證力度,深化主題。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說得有道理:列在章首的引文隱隱約約地暗示了下文的內容,因此可以愉快地激起讀者的興趣,而又不至于完全滿足它的好奇心。梭羅的許多散文都有卷首詩,起到了題注的作用?!锻郀柕呛分械摹堕喿x》、《訪客》、《冬日的湖》等篇目都插入有詩為證,論證了梭羅的某些觀點。第三,作為附錄的詩,從而作為作者意猶未盡的延續(xù)。這在《瓦爾登湖》的結尾篇章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中國作為詩文大國,詩文雜糅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許多散文篇目都會夾雜詩。陳善在《捫虱新話》中分析了“韓以文為詩,杜以詩為文”的妙處。提出:“然文中要自有詩,詩中要自有文,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詩,則語句精確;詩中有文,則詞調流暢。”[2](P418)就文體而言,圣經敘事就是散文和詩歌的織合體。梭羅對圣經文體風格的熟悉自然也促使他自然地承繼了文體雜糅的特質。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并非是割裂與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而是要更好地汲取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
梭羅除了在散文中穿插詩歌外,同樣還揉合詩歌、戲劇等其它文體的表現(xiàn)方法。他注重營造意象和意境,注重設置對話性情節(jié)來推動論述。譬如,在《禽獸為鄰》的開篇,梭羅設置了隱士與詩人的對話,還安排了隱士的獨白。筆者認為,這段戲劇性的情節(jié)結構很好地展現(xiàn)了梭羅內心的沖突,也揭示了整篇散文的論題。梭羅還用蒙太奇的電影手法將一系列畫面巧妙地剪輯并有機地連接起來,實現(xiàn)了散文敘述手法的突破。在《瓦爾登湖》中,梭羅將與讀者相距遙遠的事物歸并到一處,從而產生相互對照和沖擊的表達效果。這種借用異國和古代事物的組合來言說的言說策略帶給讀者時空大挪移般的奇異感受。
文體一旦形成就有它相對穩(wěn)定的形態(tài),但這并不代表它是僵化的。梭羅在文體上的突破是符合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事實證明:文體總是處于變化流動的形態(tài),它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按照中國正統(tǒng)文話的文體尊卑觀,小說是稗官野史,不能登大雅之堂。黃宗羲卻認為散文寫作可以借鑒小說的表達技巧。他在《論文管見》中寫道:“敘事須有風韻,不可擔板,今人見此,遂以為小說家伎倆,不觀《漢書》、《南北朝史》列傳,每寫一二無關系之事,使其人之精神生動,此頰上三毛也。”[3](P242)從我國明清散文的創(chuàng)作實踐看,散文家除了從詩歌,還從小說中引入了一些有益的藝術技巧,從而豐富了散文的表現(xiàn)方法。王凱符在《論清代散文的繁榮及其原因》中分析認為,散文家大量采用小說的表現(xiàn)方法是清代散文取得顯著成績的重要原因之一,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就是很好的例證。[4](P42)綜合而論,散文中適當?shù)钠企w是增強其文章美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認為,每個寓言都包涵了思想和靈魂,這些靈魂和思想又是撰寫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積累的知識與經驗的智慧結晶。[5](P3)梭羅將寓言視為智慧的表達形式之一,在散文撰寫中廣泛地運用寓言來論辯說理。而且,在寓言的運用方面,梭羅有強烈的主體性意識,表達了他的主觀情感和獨到見解。一般來說,寓言,尤其是流傳久遠的寓言本身就有相對固定的內涵。梭羅散文中的許多寓言取材于古代文化典籍,諸如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圣經故事和東方傳說故事等。但是,梭羅對所援引的寓言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凸顯了自己的主體認識。更重要的是,梭羅常常將自己與寓言融合,或者直接讓自己成為寓言的見證人,或者讓自己參與寓言中的角色。《經濟篇》中,梭羅講述了印第安人兜售籃子的寓言故事。他讓這個故事發(fā)生在自己眼前:印第安人正向梭羅的鄰居兜售籃子。
此外,梭羅還常讓自己參與到寓言中,并成為其中的一個人物形象。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講述了一個經典寓言:
很久以前我丟失了一頭獵犬,一匹栗色馬和一只斑鳩,至今我還在追蹤它們。我對許多旅客描述它們的情況、蹤跡以及它們會響應怎樣的叫喚。我曾遇到過一二人,他們曾聽見獵犬吠聲,奔馬蹄音,甚至還看到斑鳩隱入云中。他們也急于追尋它們回來,像是他們自己遺失了它們。[1](P489)
顯然,這是一個與“我”有關的寓言:我丟了東西,一直在尋找;不想這東西許多人也都丟了,也都在尋找。愛默生在《梭羅》一文中評價這個寓言具有神話般的格調和效果。筆者認為,這個與“我”有關的寓言,讓梭羅這個寓言見證人和參與者的態(tài)度和評判更具有說服力。
意象研究被廣泛地運用于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在散文研究領域,意象研究相對較少,但意象并不是詩歌所獨有的,它是一切文類的重要構成元素。優(yōu)秀的作家總能將意象容納到他的散文構思之中,增強散文作品的詩意性和藝術感染力。韋勒克以意象的生成過程、呈現(xiàn)形態(tài)以及表達效果為標準,又將意象區(qū)別為淺層和深層、低級和高級。他繼而指出,意象中的“公共象征”因缺乏獨創(chuàng)性而流于淺顯,而“個人象征”因具有作者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感受,而是深層和高級的。[6](P201-204)的確,很多物象經歷代文學家的反復運用,已形成了特定的“公共象征”意象。譬如,西方文學中的夜鶯和玫瑰,中國文學中的月亮和柳樹等。梭羅感慨:“無論我坐在什么地方或住在什么地方,風景都是由我而向四周發(fā)散。”[7](P6)梭羅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接受和吸納了西方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中的“公共象征”意象,但并沒有完全認同傳統(tǒng)寓意而忽視主觀色彩的融入,體現(xiàn)了強烈的自我主體意識,避免了意象的單一、直白和模式化。
在《瓦爾登湖》中,給讀者印象深刻并引起評論家興趣的意象主要分為三類:動植物意象、環(huán)境意象、人物意象。就動植物意象而言,梭羅主張從對身邊的事物更深入貼切的了解中發(fā)掘具有美國本土特色的動植物意象。梭羅在許多作品中批評:一些美國學者習慣于沿用來自于英國的進口象征,習慣于想象見不到的夜鶯和百合,而拒絕描寫本國活生生的存在物。梭羅則塑造了大量本土動植物意象,如康科德河畔的柳樹,瓦爾登湖上空的蒼鷹,康科德森林里的白橡樹等。這些動植物在散文中反復出現(xiàn),不僅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本土特色,也都寓含了作者的個性、思想和理想??v觀《瓦爾登湖》,獨具特色的意象是環(huán)境意象。《瓦爾登湖》不寫遙遠的異國,而是立足于本國甚至本土本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其中,關于水、湖泊和荒野的“意”與“象”都很精彩。在此,我們以梭羅描摹瓦爾登湖的一段文字為例加以分析說明:“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同時也可衡量著他自身天性的深度。湖邊河生樹是這眼睛邊上細長的睫毛,而四周林木郁郁蔥蔥的群山和懸崖,則是懸在眼睛上的眉毛?!盵1](P533)這段文字運用到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第一句“湖”有“姿容”,使“人”與“湖”兩者相近;第二句,觀湖并以它衡量自身,使“人”與“湖”互相進入;第三句對湖的物象作細致精確的描繪,并使 “人”與“湖”兩者相融。整體來說,這段文字印證了“大宇宙”與“小宇宙”的對應關系,是超驗主義哲學思想的反映。進一步分析,“湖”這一意象也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的相互印證。這個湖正象征了梭羅所追求的心靈境界:平靜、深邃而淡泊。
在《瓦爾登湖》中,很多時候除了梭羅者自己外只有寥寥數(shù)人,但作家對這些人的真摯情感始終是他作品隱藏的一個主題,也是其作品富有人情味的重要原因。這些人物人或者是超驗主義文人的鄰居,他們偶遇的路人,或者只是普通的他者。在《孤獨》篇中,梭羅記敘了兩個普通人:一個老移民,他和梭羅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還有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她多次和梭羅親切的交談。在《訪客》篇中,梭羅以充滿愛意和敬意的目光去捕捉一個伐木工生活的點滴,將其塑造成一個慷慨樂觀的古樸人物。從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看,這些文學形象的出現(xiàn)有其必然性:自十八世紀末以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中產階級的崛起,一切看似堅固不可動搖的都將煙消云散。舊的身份制受到動搖也使小人物開始登上了文學形象的長卷。這也是整個十九世紀文學的重要主題,反應了十九世紀以后文學的發(fā)展方向。
《瓦爾登湖》中值得分析的還有垂釣者的意象。梭羅為我們塑造了眾多的垂釣者,他們或者是一個穿棕色大衣的老人,或者是一個強壯寡言的中年人,或者是一個帶著草帽的棕色眼睛的小男孩:這些人共同構成了垂釣者意象,相似之處就在于釣魚的行為及其被寄予的哲理思考。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垂釣者眾多?!逗鬂h書·逸民列傳》中記載嚴陵雖學富五車,卻以釣魚為生,終身不肯出仕。對此,羅璣在《西溪漁樂說》中稱頌他終生享有“作吾作、息吾息、飲吾飲、食吾食”的自由和快樂。[8](P33)梭羅通過垂釣者,傳達出什么意義呢?從梭羅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垂釣者的敬意。正是這種敬意讓我們覺得那個年老的孤獨的垂釣者如同是從荷馬史詩里走出來的英雄,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值得分析的是,梭羅在《湖》篇中將自己也視為描寫對象“垂釣者”。
他描述自己在深夜里垂釣:
這事說來奇怪,而在深夜尤其如此,即當你早已魂飛天外,神馳千載,深深沉陷在宇宙萬有等重大問題時,驀地里釣絲一動,幻夢打破,又把你重新牽回到現(xiàn)實里來。于是恍惚之中,仿佛我不僅能把釣絲垂入水下,也盡可以把它拋到天上,而那里或許更加飄渺空靈。如此看來,即使說我是一釣而得雙魚,似乎也不為過。[1](P546)
顯然,梭羅把個人情思融入了垂釣者。因此,垂釣者一方面成為梭羅哲理沉思的外化,另一方面象征了他高潔的情懷和一種執(zhí)著于追求精神超脫的人生姿態(tài)。
(注: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美國超驗主義散文與唐宋散文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4G425)
[1]梭羅.梭羅集[M].羅伯特·塞爾,編.陳凱,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2]陳善.扣虱新話[A].程毅中.宋人詩話外編[C].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3]寧波師范學院黃宗羲研究室.黃宗羲詩文選著[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王凱符.論清代散文的繁榮及其原因[J].北京社會科學,1994,(2).
[5]拉封丹.拉封丹寓言詩[M].遠方,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2.
[6]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7]J.W.Krutch.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 by Henry David Thoreau[M].New York:Bantam Books,Inc.,1962.
[8]張厚余,郝文霞.明清小品文選[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 三晉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