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平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文學是作家對社會、歷史、人生、生命乃至存在的詩性認識和理解,這種認識和理解通向真相和真理的距離,反映一個作家智性的高低。早在1980年代的尋根文學討論中,史鐵生就與眾不同地認為“文學的根,當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困境”[1]。對史鐵生來說,他的智性首先也最終都必須面對宿命般困境而陷入窮途末路。正是智性的絕境,才讓史鐵生的寫作也成了“宿命的寫作”。怎樣使靈魂有路可走,有家可歸,這是他的悟性所承續(xù)的任務(wù)。從智性到悟性,史鐵生完成了一段蒼涼而壯美的精神之旅。
沒有一個作家像史鐵生一樣將文學和生命同構(gòu)。他在回答“人為什么要寫作?”這一問題時說:“最簡要的回答就是:為了不至于自殺?!薄皩懽鞅闶菫榛钪业娇煽康睦碛?。”[2]只有生命陷入絕境之中,寫作目的才顯得如此嚴峻而重大。
在生命的舞臺上,史鐵生注定要扮演一個受傷的角色。作為生命個體,他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殘廢雙腿,這使得生命一下子陷入迷茫和惶恐之中。當年剛剛坐上輪椅的史鐵生經(jīng)常去到那座廢棄的古園子,竟然是為了尋找“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但生命逃避不了沉重困惑的糾纏:“三個問題交替著來騷擾我,來陪伴我。第一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是為什么活?第三個,我干嘛去寫作?!保ā段遗c地壇》1991)史鐵生早期的作品總是沉浸在個體生命的傷痛里,小說《在一個冬天的晚上》(1982)殘疾夫婦“真不知道為什么而活著”的憂傷和迷惘顯然對應(yīng)著此時搖著輪椅的史鐵生的處境和心境。當此種處境和心境以文學的形式加以表達時,就形成了史鐵生面對世界、認識世界和自身的智性源頭。在史鐵生看來,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不是1951年1月4日他生日這天,而是有了“和正常人不可能一樣”的痛感時才真正標志著他“來到人間”。(《來到人間》1985)個體的受傷是無可改變甚至無可抗爭的事實,使得史鐵生最初的意識多少令人沮喪。
當然,真正的作家不會只顧獨自舔舐個人的傷口。從地方到世界,從個體到整體,從特殊到普遍,這是文學價值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應(yīng)該承擔的任務(wù)。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顯示他的智性合乎價值要求地向前延伸。
作為殘疾人,即使遭遇不平等的對待,史鐵生也不愿意觸及人性惡的命題;作為知青作家,對那個自己親歷的特殊年代不愿過多地反思和批判。史鐵生以他的智性確立了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即跨過人性層面和社會層面去觀照世界,從存在、命運層面去認識世界。他的作品最常用的的句式是疑問句,疑問越多困惑也越多。但他發(fā)問的對象始終指向斯芬克斯之謎——人本問題。
1980年代中期以后,史鐵生發(fā)現(xiàn),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其實沒有什么區(qū)別,因為都意味著人在生理上的局限。即使生理上相對健全,也難以保證心理不殘疾(如約翰遜靠服用興奮劑打敗劉易斯)。即使身心相對健全,也終難逃離人生的殘缺。由此,史鐵生對個體命運的思考獲得的宿命感越來越強烈?!睹羟傧摇罚?985)中“干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的一問一答,貌似犯了循環(huán)論證的邏輯錯誤,實則包含著老瞎子或者史鐵生經(jīng)歷不幸后痛徹的人生體驗。在觀察自己母親和一個美麗卻又弱智的小姑娘的命運后,史鐵生的認識是:“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我與地壇》)無論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人生就是苦海、原罪、懲罰。(《原罪·宿命》1988)一旦智性走向命運層面,史鐵生就告別了自怨自艾并且選擇了整體性的終極關(guān)懷。他終于發(fā)現(xiàn),所有人都有三種根本性的困境:
第一,人生來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活在無數(shù)他人中間并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xiàn)欲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恒的距離。這意味著痛苦。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3]
既然是根本性的困境,人們能否克服和消除這些困境呢?存在的荒誕感是20世紀人類哲學一個重要的收獲。西方哲學發(fā)現(xiàn)了西西弗斯的徒勞,史鐵生發(fā)現(xiàn)了嫦娥的可笑,他在小說中寫道:“嫦娥其實是被罰到廣寒宮去的?!保ā抖Y拜日》1987)嫦娥奔月不再是美麗誘人的神話,看似主動地奔向美好其實是被動地走向懲罰,這一切簡直就是上帝的陰謀和詭計。人們無論如何努力,結(jié)果都是虛無,這是史鐵生和人類智性必須面對的一個事實。
唯物論認為人與動物最基本的區(qū)別在于能否制造工具,史鐵生認為還有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區(qū)別,那就是人會自殺,而動物無論如何也不會。也許,作為最高智能生命的人類,智性超出其它生命的標志真的在于其困境意識。事實上,人類最初的藝術(shù)想象都來源于對困境的理解和認識,如西方諾亞方舟的故事,東方的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的神話。只是一開始人類智性的努力一般都會指向?qū)Ь车南涂朔?/p>
史鐵生依憑智性在個體和整體的困境中苦苦尋找一條救贖之路。他發(fā)現(xiàn),人的終點和起點都是虛無,人從虛無中來,到虛無中去。那么什么才具有實在的的意義呢?理想和追求就有實在意義嗎?他在《命若琴弦》(1985)這篇小說里以一張無字藥方寓示了即便畢生追求結(jié)果也是虛幻的這一事實。他在《毒藥》(1986)這篇作品里以“毒藥”隱喻作為欲望的追求對個體生命的傷害;他通過《鐘聲》(1990)這篇小說給大同理想敲響了不能實現(xiàn)的“喪鐘”,以此懷疑了大同理想的可能性;在《中篇一或短篇四》(1992)中以神話的形式指出大同理想即使能夠?qū)崿F(xiàn),實現(xiàn)后的結(jié)果也會更令人沮喪,大同理想的必要性令人生疑。
搖著輪椅苦苦思索,史鐵生依靠智性進入哲學。他認為哲學“是要把人的終極問題弄個水落石出,以期根除靈魂的迷茫。”[4]21985年,史鐵生發(fā)表了被評論界稱為“哲思”文學的短篇《命若琴弦》。這篇小說以寓言式的文體表達了其“過程就是目的”“虛設(shè)理想使過程輝煌”的“過程哲學”。史鐵生在其散文《對話四則》(1992)中對“過程哲學”做了這樣的闡釋:“事實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過程。一個只想(只想?。┦惯^程精彩的人是無法剝奪的……你立足于目的的絕境卻實現(xiàn)著、欣賞著、飽嘗著過程的精彩,你便把絕境送上了絕境。夢想使你迷醉,距離就成了歡樂;追求使你充實,失敗和成功都是伴奏;當生命以美的形式證明其價值的時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薄斑^程哲學”真的如史鐵生所愿能“根除靈魂的迷?!?,以致人生僅剩享受?其實史鐵生對哲學的局限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哲學猜到的東西越多,讓人們面對的迷茫也越多,哲學和意圖為人類建造物質(zhì)天堂的科學一樣意圖克服絕境,卻終究難免陷于絕境?!对铩防?,科學治不了十叔的病,科學家父親回答不了兒子宇宙終將“熱寂”的追問,這是科學的迷茫。同樣,《命若琴弦》里,一代一代的瞎子們依靠一個謊言來確保徒弟們的生命過程的充實,如果謊言被提前識破,誰又能確保瞎子們在漫長人生之旅中享受終生,而不是飽嘗煎熬?既然目的都是虛空,它又憑借什么來確保實有?空不能生成實,絕望也絕不等同于希望,這是哲學的絕境。
學者孫郁說:“史鐵生從無開始,到無之中?!盵5]這一評價準確地描述出了史鐵生智性所經(jīng)歷的完整過程。當然,史鐵生的智性之旅僅僅只是其精神之旅的前半程。當精神之旅從絕望走向絕望之日,也許是離希望更近之時。
每個人都處于某種結(jié)構(gòu)之中,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自我與世界相處的形式各有不同。作家自我與世界相處的形式?jīng)Q定其作品的精神特質(zhì)。史鐵生的文學生命始于革命話語、理想主義話語、現(xiàn)代主義話語勢頭正盛的時代。革命話語以政治性、階級性與世界相處,激情燃燒但與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緊張;理想主義神圣純凈但割斷了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而顯得浮泛虛空;現(xiàn)代主義在存在和人性的層面與世界相處,人性的黑暗和存在的荒誕給人以觸目驚心的真實感,但以黑暗寫黑暗令人沮喪和絕望。史鐵生則在命運層面和世界相處,于是個人的苦難既不需要社會控訴和政治批判,也不需要文化反思和人性拷問。他將文學的筆觸探向無可逃離又不可捉摸的神秘。
“無緣無故的受苦才是人的根本處境?!盵4]11這是史鐵生對個體的苦難苦苦追問后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史鐵生作品中疑問句句式清楚地顯示出他曾經(jīng)精神上的迷茫。迷茫既然來源于無可消除的困境,宿命感就成為世界觀、人生觀??嚯y和宿命是所有宗教的共同體認,每一具體宗教都試圖借助來世或上帝來消除苦難。但在史鐵生看來,既然困境是根本性的,苦難就是宿命,那么沒有辦法能消除它們。史鐵生特別欣賞劉小楓的“苦弱的上帝”一說。以前,人類的殘缺證明了上帝和神的偉大。但奧斯維辛集中營事件以后,上帝開始被人們懷疑。所謂“苦弱的上帝”,就是說上帝對于人類的苦難,也無能為力,無法幫助人類消除苦難。人總有局限,上帝也是“苦弱”的,面對無法消除的困境和苦難,人的出路在哪里?在史鐵生看來,人類的出路在精神上,“有了一種精神應(yīng)對苦難的時候,你就復活了。”[6]知生之困境而求生之價值,這就是悟性?!爸橇Φ木窒抻形蛐詠硌a充??茖W和哲學的局限由宗教精神來補充?!盵3]這就是悟性的意義。人不能指望沒有困境,但不能讓困境扭曲靈魂,如此,不是指望征服困境,而是力求超越困境。
閱讀史鐵生的小說,讀者其實很難獲得現(xiàn)實的安慰,因為他的故事的結(jié)尾大多是殘缺的。但殘缺的結(jié)尾總能使人走出精神的迷茫,絕望的故事具有提供希望的力量。其中的奧秘在于他以他的悟性照亮了讀者心靈的晦暗。就像宗教里得道的修行者,他們能點化蕓蕓眾生,依憑的不是智性的高明,而是悟性的超凡。史鐵生的悟性集中體現(xiàn)于他對宗教精神的提倡。他所說的宗教不是具體的、教條式的宗教,而是指智性陷入窮途末路后人們的精神出路,即“人們在‘知不知’時依然葆有堅定的信念,是人類大軍落入重圍時寧愿赴死而求也不甘懼退而失的壯烈理想?!薄斑@信念這理想不由智性推導出……是生命固有的趨向,是知生之困境而對生之價值最深刻的領(lǐng)悟?!盵3]宗教精神的要求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不管是人間還是天堂,都必經(jīng)由萬苦不辭的愛的理想”[4]16。
也許,悟性不可言說。唯一可說“不可說”的是外化了的文學形象?!睹羟傧摇分械南棺觽兘K其一生悟到了一代代傳下的美麗謊言的意義,恐怕不僅僅是指虛設(shè)理想使過程輝煌的智性認識,更是指在“知不知”(明知琴匣里是一張無字藥方)時堅定的信念和壯烈的理想(扯緊琴弦彈響一生)?!对铩防锏氖寮捌浼胰?,心里比大學教授更清楚他的高位截癱不可治愈,但仍然傾全家之力堅持求醫(yī)問藥,不管是十叔還是他家人,“都必經(jīng)由萬苦不辭的愛的理想”。史鐵生在很多地方都提及過西西弗斯這一形象,其實,他也通過瞎子們、十叔及其家人等形象在講述屬于自己的神話。明知石頭永遠都推不到山頂還在盡力地推;明知琴匣里是無字白紙還扯緊琴弦彈響一生;明知疾病無可治愈還一心求治。在史鐵生看來,這些形象代表人類在困境中的精神出路。這種面對苦難的精神一方面是人類對命運的敬畏,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生命本身的驕傲。惟其如此,生命才超越了固有的局限而凝固為永恒。
2010年12月31日,“職業(yè)是生病”的史鐵生因病與世長辭。根據(jù)他生前的遺愿,他的脊髓和大腦捐給醫(yī)學研究,他的肝臟和眼角膜捐給需要的患者。在生命的最后,史鐵生踐行了他提倡的宗教精神和追求的愛的理想。這是比任何文字都要美的藝術(shù)。敬畏命運(泰然面對人的局限)又執(zhí)著于精神出路的探尋,在生命的柔弱與剛勁之間,在心靈家園的無限和命運的無常之間,史鐵生發(fā)現(xiàn)了和諧,創(chuàng)造了文學和美。
[1]史鐵生.隨想與反省[J].人民文學,1986(3).
[2]史鐵生.答自己問[J].作家,1988(1).
[3]史鐵生.自言自語[J].作家,1988(10).
[4]史鐵生.寫作之夜[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
[5]孫郁.提問者史鐵生[J].文藝爭鳴,2014(12).
[6]史鐵生,王堯.有了一種精神應(yīng)對苦難,你就復活了[J].當代作家評論,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