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識得滇南瓊玉美五色成窯畫作開
——略論云南建水紫陶

2015-03-27 12:48:24陳旸陳艷麗
關鍵詞:紫陶建水文化

陳旸,陳艷麗

(1.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云南昆明650500;2.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識得滇南瓊玉美五色成窯畫作開
——略論云南建水紫陶

陳旸1,陳艷麗2

(1.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云南昆明650500;2.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云南建水紫陶以集傳統(tǒng)書畫藝術與雕刻填泥、無釉磨光等工藝于一體而獨具特殊的文化魅力。本文立足美術學基本理論,通過對建水紫陶的實地調(diào)查,借助文獻學等研究方法,著重從建水紫陶的發(fā)展歷程、獨特的制作流程、典型的工藝特征等展開系統(tǒng)梳理,進而從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政治因素、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入發(fā)掘其文化成因,旨在抽繹其發(fā)展衍化規(guī)律、藝術美學特征以及之于當代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的啟迪與借鑒意義。

建水紫陶;工藝流程;藝術特征;文化成因

一、建水紫陶發(fā)生發(fā)展與歷史衍化

建水紫陶作為民間陶制品,為云南特有。建水紫陶始發(fā)于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碗窯村。因其制陶胎土是用富含氧化鐵呈色元素的紅褐色陶土為主,所以在燒制成品后,器物色澤沉著、深紫,像肝色,所以稱其紫陶。建水燒制陶瓷的歷史悠久,距今約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已出現(xiàn)原始制陶業(yè),佐證為經(jīng)考古專家鑒定的1988年從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遺址中出土陶片、陶飾、陶墜等陶制品。另1982年云南省文物部門協(xié)同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等文物工作者對以陶瓷源地碗窯村為中心的地區(qū)展開普查式考察,在文化堆積層中分別發(fā)現(xiàn)元代早期至明清兩代的青釉瓷和青花瓷殘片。[1]加之大量的如盆、甕、缸等小型無釉厚壁等粗陶器殘片在建水縣碗窯村古窯遺址被發(fā)掘,亦能作為建水制陶工藝有悠久歷史的佐證。建水紫陶發(fā)展約略經(jīng)過幾個主要階段:粗陶形成出現(xiàn)期、粗陶向紫陶轉(zhuǎn)變時期、紫陶工藝的現(xiàn)代繼承等發(fā)展時期。

(一)粗陶的出現(xiàn)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說明建水紫陶產(chǎn)生于明末清初,元青花之后。明前青瓷、青花為建水制陶主流,到明中晚期被粗陶替代。明末清初建水青花、青瓷的退出,粗陶的出現(xiàn)都與景德鎮(zhèn)瓷器涌入云南和當時頻繁的戰(zhàn)亂、朝代更替密不可分。景德鎮(zhèn)瓷器無論在工藝、造型、質(zhì)量和價值上都優(yōu)于建水青花、青瓷,戰(zhàn)亂造成的經(jīng)濟蕭條、交通阻塞,使得建水瓷器日漸衰微。瓷器衰微后,當?shù)毓そ碁樯嬙诿鞔裼么痔盏幕A上,以燒制成本低廉的粗陶制品成為主業(yè)。

(二)粗陶轉(zhuǎn)變?yōu)樽咸?/p>

清末,民間匠師創(chuàng)制紫陶工藝。鴉片戰(zhàn)爭后碗窯村人于銅煙斗基礎上制成陶制煙斗,在銅炊鍋和“洋人”咖啡壺基礎上創(chuàng)制紫陶汽鍋,再輔以文人雅士所需的詩詞繪畫,成就了紫陶特有的藝術形態(tài)和特征。民國以來,大批文人書畫家加入創(chuàng)作隊伍,書畫藝術和雕刻填泥工藝融合,建水紫陶藝術特色定格,以“質(zhì)如鐵、色如銅、聲如磬、明如鏡、潔如玉”而漸受世人喜愛。陶質(zhì)煙斗、紫陶汽鍋成為該時期建水粗陶向紫陶轉(zhuǎn)變的標志性產(chǎn)品。

(三)紫陶工藝的繼承和發(fā)展

19世紀末,紫陶加工多為家庭作坊,當?shù)赜邪思业漠a(chǎn)品做得較好被稱為“八家斗”。更有工匠王定一創(chuàng)“斷簡殘貼”、丁吉三創(chuàng)“淡艷”裝飾法。1927年昆明“勤業(yè)展覽會”一等獎獲得者向逢春通過作品使紫陶影響力到達國外。建水紫陶與宜興陶、榮昌陶、欽州陶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陶”,曾被周總理作為禮物饋贈外國友人。

2006年,碗窯村入選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并獲州級紫陶生態(tài)文化村稱號。2008年,建水紫陶制作工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0年,建水紫陶研究會成立,同年,建水被命名為“中國名陶之鄉(xiāng)”。

如今,國內(nèi)外喜愛、收藏建水紫陶的人越來越多。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每年約有300萬游客前來觀摩制陶工藝、購買收藏紫陶產(chǎn)品。在建水紫陶行業(yè)發(fā)展迅猛的背景下,紫陶研究會與當?shù)馗叩仍盒B?lián)合舉辦專業(yè)培訓班,紫陶制作工藝標準、紫陶從業(yè)人員資質(zhì)技術標準先后制定,為培養(yǎng)制陶人才、推行標準生產(chǎn)、助長制陶產(chǎn)業(yè)奠定良好平臺。從事紫陶制作的作坊或企業(yè)由此前的少數(shù)幾家劇增到300多家,紫陶年產(chǎn)值現(xiàn)已接近3億元。根據(jù)規(guī)劃,到2020年,紫陶年產(chǎn)值將達到20億元人民幣。

二、建水紫陶的制作流程

建水紫陶制作工藝流程較為復雜,包括取料、風干、碎土、篩砂、配料、漂漿、醒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型、書畫、雕刻、填泥、刮修、晾干、裝缽、入窯、焙燒、研磨、拋光等工序,概括起來可歸納為六大步驟:漂漿制泥、手工拉坯、濕坯裝飾、雕刻填泥、土窯燒制、無釉磨光,現(xiàn)擇其要者列述如下。

(一)漂漿制泥

漂漿制泥是建水紫陶制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五彩山座落在建水縣碗窯村西不遠處,紅、黃、褐、青、白五色泥土分布在山上,因其色彩豐富、造物天然、土質(zhì)細膩呈膠泥狀,是制作紫陶的極好原材料,所以當?shù)毓そ硞儗⑸虾玫奈迳胀练诸惒杉?、自然風干,用石磨將風干泥土打碎,再篩成極其細膩的泥料,然后將篩過的泥粉按一定比例配合,入水浸泡、攪拌、漂洗、濾漿、澄泥,剔凈砂粒,祛除暴性,當然少不了醒泥和揉泥這些制陶的傳統(tǒng)細節(jié),最后煉成膩如膏脂的各色陶泥。其純凈柔膩的質(zhì)地足以保證紫陶燒成后經(jīng)打磨拋光,能呈現(xiàn)出皎如瓊玉的晶潤光澤。

(二)手工拉坯和濕坯裝飾

手工拉坯,由于建水陶泥過于細膩,若是和其他陶一樣采取注漿塑型則容易產(chǎn)生氣泡和斷裂,塑型只能靠人工來完成,造就了建水紫陶獨有的手工塑型和拉坯。拉坯既要注意造型又要顧及收縮比,據(jù)說拉坯訣竅常記憶于心,密不外傳甚至有的家族傳男不傳女或傳單不傳雙。

濕坯裝飾,亦稱濕坯繪制,是刻坯填泥的前一步驟,是將坯體陰干到一定程度,去除成形陶坯多余和不整齊之處后,在坯體處于合適的濕度下只需單色進行的繪制過程。

(三)雕刻填泥

刻坯填泥是建水紫陶獨創(chuàng)的特色工藝。手工拉坯制成泥胎,晾至半干后,書畫家以坯為紙,揮灑筆墨,或書,有篆、隸、行、草、楷諸體;或畫,有潑墨大寫、工筆細寫、兼工帶寫諸法;或詩文、圖案、書法、繪畫、印款多位一體。其用筆流暢、造型生動、布局得當。墨稿完成后,即進入圖案繪制后的刻坯工序。藝人們用鐵制空心勾刀加足刀(所謂足刀,即用傘骨敲扁,磨出鋒利的刃尖,根據(jù)書畫墨稿的運筆取勢,沿墨痕刻邊、剔地,受坯體濕度的特殊限制,要求在整個刻剔過程中,刀尖不能抬離坯體。熟練的刻工運刀如游龍翔鳳之足在坯體上舞之蹈之,故有‘足刀’之稱。)依樣將墨跡精心雕出。勾刀激情澎湃、圓勁爽利,足刀細膩婉轉(zhuǎn)、纖毫畢現(xiàn)。在紫胎基上,以本地所產(chǎn)乳白、灰綠、橙黃、淺絳等各色陶土做成的陶泥嵌彩,圖地分明且不失色調(diào)柔和雅致。建水紫陶陶胎除以紫胎淺花為主外,亦有作紅地淺花、黑地淺花、淺地彩畫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者。

(四)紫陶燒制和無釉磨光

紫陶燒制的舊時土窯,有“龍窯”和“雞罩窯”,龍窯一般建于山坡,坡度15度~30度左右,像一條頭朝下、尾朝上的蛟龍,長的可以百米,短的十幾米。“雞罩窯”,直徑約2米,髙約3米,圓形,火溫均勻,形狀似雞罩,所以叫“雞罩窯”,亦有說“雞窩窯”。土窯常是由低到高順著山坡逐層搭建,土窯既省柴,又能達到很高的窯溫,但燒制時所需的溫度很難控制,僅憑經(jīng)驗。燒制紫陶“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沙土氣”,火溫一般要求達到1100℃~1180℃,建水紫陶陶泥富含豐富的礦物質(zhì)元素,比如鐵元素、錳元素等,在高窯溫下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窯溫1200℃以上時,會呈現(xiàn)迥異色彩,俗稱“窯變”,可遇不可求,極少的窯變讓人嘆為觀止。窯溫控制不好還容易使器物變形、開裂,產(chǎn)品損失嚴重,成功率低,所以有“七分人工三分火成”之說。近年來,工匠師傅通過泥料配方(引進了彩色顏料調(diào)制色泥)和燒制工藝的改進,研制成“梭式窯”,采用液化氣作燃料,通過較為科學的操作很好地控制了窯溫,確保了產(chǎn)品的顏色和成品效果,紫陶的藝術表現(xiàn)力增加了,但是土窯燒制固有的風采也有所缺失。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另一特殊工藝。剛出窯的紫陶表面布滿粗糙的燒結晶粒,滿身火氣,需要三大步驟才能使其英華外顯。第一步去火皮,將出窯后的陶器以河沙填實,放在慢輪上邊轉(zhuǎn)動邊用粗砂輪打磨去糙,以致平滑。第二步是細磨,以厚布濕水,蘸細沙研磨,去除粗磨的劃痕,使紋飾清晰、質(zhì)感溫潤。第三步拋光,取建水特產(chǎn)潔白細膩的鵝卵石緊壓在陶器表面手工砑光,最后使其瑩潤光潔、質(zhì)妍如玉。

三、建水紫陶的工藝特征

(一)器型繁多且雅俗共賞

沿襲碗窯村制瓷的傳統(tǒng),建水紫陶品類繁多,器型豐富,主要有缸、盆、瓶、壺、碗、碟、杯、盅、汽鍋、煙斗、茶具、酒具等生活實用器,花瓶、薰爐、掛盤、尊等工藝陳設品,以及筆筒、筆架、印盒、樂器等文玩用品。直至目前建水紫陶所擁有品種,除舊時固有種類外又相繼開挖了茶具、酒具、文具、陳設陶、建筑陶、園林陶、旅游陶等類別約250多個品種。由于紫陶成品吸水率小于2%,氣孔率介于普通陶器和瓷器之間,所以在這樣特殊結構下有好的透氣性,建水紫陶是陶瓷中的精品,是無釉陶,天然陶泥無鉛、無毒,且富含多種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此外又具有較強的耐酸、耐高溫、透氣、保溫、隔光、防潮、防串味等品質(zhì),所以用其炊煮,香濃味鮮;用其貯食,隔夜不餿;用其插花,經(jīng)久不凋;用其泡茶,水正茶香;案頭把玩,包漿瑩潤;置之博古,常讓人陶醉流連。諺語曰:“茶壺泡茶,味正郁香;花瓶插花,枝不腐;汽鍋燉肉,味鮮湯甜?!?/p>

建水紫陶幾乎沒有過于復雜的線條,全是點、線、面的簡單組合。繁賾形態(tài)中僅是方中存圓、圓中有方。平整的表面、清晰的線條,方正的輪廓外形,即為方;“圓、正、穩(wěn)、勻、潤”,即為圓。但建水紫陶卻正因為此而擁有器型典雅、雄渾有氣韻的特質(zhì)。如:茶壺類器型呈現(xiàn)給人們的是壺蓋平正、壺身圓潤,以壺蓋中心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壺把和壺嘴位置比例對稱均衡,具有既穩(wěn)定、又利落的形態(tài)之美;還有花瓶類的器型,則表現(xiàn)為以圓心為中軸線,從上至下若干個同心圓成就了瓶的整體形態(tài),瓶身凸凹有度,既柔美又穩(wěn)重??傊?,建水紫陶在結構上是中心對稱的結構模式,無論是點與點還是面與面之間都遵循上下、大小、左右的均衡和對稱,這也成就了紫陶器型品種的千姿百態(tài)、風格迥異。

(二)“殘?zhí)迸c“淡艷”工藝別具一格

建水紫陶集材料、技術和藝術表現(xiàn)于一體。“殘?zhí)薄暗G”工藝,將建水紫陶之精、之美、之雅點托得出神入化?!皻?zhí)币卜Q“殘?zhí)麛嗪啞?,是僅限于建水紫陶的獨特工藝。它是在紫陶胎坯上設計出若干相互交疊的塊區(qū),不同塊區(qū)內(nèi)有不同內(nèi)容、不同形式的書法作品,將之以陰陽交疊的手法雕刻出來,按照裝飾需要,將本地所產(chǎn)五色陶土做成的色泥對其交替填鑲,在視覺上形成斷章、殘句甚或殘字的藝術效果,具有渾厚、蒼樸、古拙、含蓄的獨特美感。

“斷簡殘篇”的裝飾方法,為建水縣工匠王定一創(chuàng)造?!睹駠ㄋh志》載:“王定一,生平精竭思沉,潛于鐫石制陶,每作一印章必聚精會神于美善,而討論刀法無微不至,以泥入窯燒成磨之不壞,是其首創(chuàng),有印集兩卷,石刻十之一、二;陶印則十之七、八。好作‘斷簡殘篇’得翻殘破之勢,摹篆穎隸,真草于其上,無不逼肖,所謂補袞圖也。初作小品,扇面人爭寶之,后乃專施于陶器,遂相沿成風?!盵2]

“淡艷”工藝,亦稱“淡艷裝飾”,民國時期制陶名家丁吉三所創(chuàng)。是匠師借鑒中國傳統(tǒng)版畫的套色原理,將本地所產(chǎn)五色陶土做成的色泥,根據(jù)畫面藝術表現(xiàn)力的需要,按照顏色的冷暖色調(diào)以及深淺序列,即將各種色泥遵循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選用原則施填在胎坯紋樣中,并力求在保證色調(diào)和諧的基礎上,使所填彩泥呈現(xiàn)色相上漸變,充分表現(xiàn)畫面的虛實,氣韻的生動,層次的分明,收到神奇效果。這種畫面從淺色到濃艷的逐步過渡,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所追求的“墨分五彩”共臻異曲同工之妙,使得紫陶書畫有血有肉,而富有鮮活的生命色彩和強烈的視覺感染力。

建水紫陶將書畫藝術與制陶雕刻填泥工藝巧妙契合,融文人藝術與工藝美術于一體,形神兼?zhèn)?,相得益彰。其圖,美輪美奐,其工,精益求精。成器效果,既保留了書畫家的筆墨氣韻,又彰顯著制陶藝人精熟的工藝技能。因其風格古雅,建水紫陶又有“雅陶”的美譽。

(三)粗磨精研而致無釉亦光

建水紫陶的無釉磨光工藝是區(qū)別于其它掛釉陶瓷器顯著特征。一般陶瓷器光亮的質(zhì)感常常通過釉色來呈現(xiàn),但建水紫陶則例外,“建水紫陶是燒制后進行表面打磨,呈現(xiàn)出玻璃鏡面的質(zhì)感,有滑潤的手感和華麗的視覺效果”[3],其晶亮的金玉質(zhì)感是通過后期一系列手工磨拋程序?qū)崿F(xiàn)的。

建水紫陶所用陶泥泥質(zhì)細膩,紫陶器型多為光貨和素器,線條簡潔流暢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這些即為建水紫陶無釉磨光的本質(zhì)要求。不施釉坯體燒成后經(jīng)過繁瑣的耗費時力的粗磨、細磨、拋光等手工打磨工序,繪制的書畫線條會呈現(xiàn)豐富的肌理,象經(jīng)千年風化銹蝕,斑駁陸離而又古樸蒼勁;呈現(xiàn)給人的山水畫面亦是濃淡婉約、相映成趣。無釉磨光的紫陶,如涅槃后的鳳凰,清新光潔,煥然生輝。

紫陶文化是建水人的文化與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高超的藝術成就了紫陶文化的靈魂,特殊的制陶材料和獨有工藝成了造就紫陶文化的物質(zhì)基礎。建水紫陶集材料、技術和藝術于一體,成為獨居一方的傳統(tǒng)藝術,展示給人的是飽滿的藝術美。

四、建水紫陶文化的成因

我們知道,所謂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范圍內(nèi)的人們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基礎上,通過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等人類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特質(zhì)文化。作為獨具特色地域文化的建水紫陶,不可避免要受到建水當?shù)氐匦?、氣候、河流等自然因素,?jīng)濟、宗教、政治、藝術等人文因素,以及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碰撞、互滲、融合的影響。

(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建水一地尤其是碗窯村一帶燒制陶瓷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位于紅河州西北部,海拔1330米,亞熱帶氣候,地形緩平、土壤肥沃、物產(chǎn)豐富。碗窯村坐落于建水城西北郊的山谷地帶,該地帶蘊藏著大量的瓷土和陶土,尤其是距村西約5公里的五彩山,分布著多種顏色的優(yōu)質(zhì)陶土,泥質(zhì)細膩純凈,最宜制陶;碗窯村周圍群山綿延、水土滋潤、草木豐茂,茂密的叢林灌木為燒窯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薪火資源;坡度平緩,順小坡建土窯(“龍窯”“雞窩窯”),成就了不少傳世珍品。

建水早在唐代便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是通往安南(今越南)的中轉(zhuǎn)站,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建水成為與外界交流的多種文化匯集之地。水陸貿(mào)易不但豐富了建水紫陶的文化創(chuàng)作元素,也使建水紫陶邁步國外。19世紀末期建水臨縣蒙自商埠開通,各種外國洋貨沿水路、陸路進入建水,當?shù)厮嚾嗽谘筘浛Х葔睾秃彤數(shù)劂~炊鍋基礎上,創(chuàng)制了紫陶汽鍋,成為建水紫陶標志性產(chǎn)品之一。

建水多族聚居,這里居住著漢族、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27個民族,多民族和諧共融的聚居格局,大大豐富了建水紫陶的文化元素。

(二)鄉(xiāng)土文化與文人文化多元并存

建水當?shù)氐纳酱ê恿?、歷史傳說、風物民俗、農(nóng)舍梯田等,都能呈現(xiàn)于紫陶之上,匯構成建水紫陶典型的“鄉(xiāng)土文化”特色。以紫陶汽鍋為例,民以食為天,汽鍋是建水人的主要炊具,用其燒制出的汽鍋雞,美味享譽國內(nèi)外。建水紫陶汽鍋可以人物,可以花鳥、蟲魚,也可以農(nóng)家即景等裝飾其上,其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尤為當?shù)厝怂矏?、傳承。又如從前當?shù)匾恍┩了竞皖^人喜用的紫陶煙斗,多以民族服裝特有的色彩和圖案紋樣裝飾,折射出鄉(xiāng)土服飾的光彩。

建水雖偏居中國西南一隅,但歷代卻都興文重藝?!笆酚小R半榜’之稱,即在云南的科舉考試中,臨安學士中榜者占班榜之多”[4],明清時期,建水為臨安府治所,亦是當時滇南的文化中心。保存至今的建水文廟建于元代,其規(guī)模幾近于山東曲阜孔廟。因書院眾多、文化氛圍濃郁,建水一地素有(滇南)鄒魯之鄉(xiāng)、文獻名邦之稱。一方面,為適應文人學士的審美趣味,制陶藝人把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中國傳統(tǒng)繪畫內(nèi)容和中國傳統(tǒng)書法搬上建水紫陶;一方面,一部分文人書畫家更是直接參與到建水紫陶的繪稿甚至燒造中來,直接促進紫陶演化為集書法、繪畫、雕刻、燒制多種技藝于一身的文化載體。

(三)中原傳統(tǒng)文化對建水紫陶文化的影響

關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與存承的研究,盡管多元文化中心論逐漸成為學界主流,但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的論斷仍然是毋容置疑的,可以說,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僅局限于中原地區(qū),中原文化對周邊甚至是中國邊陲地區(qū)文化的滲透與影響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建水紫陶文化在其發(fā)展歷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內(nèi)地中原文化的影響。

考古發(fā)現(xiàn),建水縣曾出土一件疑為杵米工具的長約30厘米、粗約10厘米的無釉厚壁夾砂灰粗陶器,與漢代中原地區(qū)的灰陶器極為相似。至晚到明代,中原文化已普及至建水。明洪武年間,在元代文廟“廟學”的基礎上增設學府,稱“臨安學府”,史載當時山西布政使韓宜可、山西右參政王奎都曾在此講學,歷時十余年。清嘉慶年間,在建水設崇正書院和景賢書院,后設建水州儒學,再后又增設崇文書院和煥文書院等。此地文風大熾,相繼涌現(xiàn)文武進士一百余名。[2]可以說,中原文化的滲入,促成了建水紫陶的文人化。

出于軍事或政治的目的,歷史上,中原人口曾有幾次被大規(guī)模遷徙,大量中原漢族移民的涌入,給建水帶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使得該地經(jīng)濟文化一度繁榮,同時也培育了建水人對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需求,紫陶藝術恰好滿足這種需求,中原文化氣息自然滲入建水紫陶文化。

綜上所述,緣于原始陶器,起于明代粗陶,成于清末明初紫陶,盛于當下的建水紫陶,有著深厚的陶瓷文化積淀。中原文化的融入,使當?shù)厝宋乃C萃、文風興盛。有深厚文化功底和藝術素養(yǎng)的文人加入,使建水紫陶擁有獨特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內(nèi)涵,加之現(xiàn)在的建水紫陶工藝師們能與時俱進、銳意創(chuàng)新,成就了今天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建水紫陶。遠眺碗窯村周圍,古窯遺址陳跡依稀可辨;近顧碗窯村沿街,紫陶作坊、紫陶工作室、紫陶商店散布兩旁。書藝、畫藝、雕藝、陶藝,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用陶、賞陶、玩陶、制陶已成為一種流行風氣。

[1]張建農(nóng).云南建水縣碗窯村古窯址調(diào)查[J].考古,1991(8).

[2]孔明.論云南建水紫陶的歷史、成因與發(fā)展[J].美術大觀,2013(8).

[3]董萬里.論建水紫陶的特色與成因[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0(2).

[4]廖亮,王坤茜.清末民初建水紫陶藝術風格形成原因探析[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2).

責任編校劉正花

J527

A

2095-0683(2015)06-0121-05

2015-10-13

陳旸(1994-),男,安徽碭山人,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陳艷麗(1968-),女,安徽碭山人,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紫陶建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水紫陶研究: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紫陶作品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建水陶藝新觀察
建水紫陶研究:學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館館藏作品欣賞
誰遠誰近?
馬行云藝術作品欣賞
建水紫陶:中國建水紫陶古陶斗美術
建水紫陶·升華
云南畫報(2016年1期)2016-05-25 07:34:52
大兴区| 大渡口区| 民和| 泉州市| 芦溪县| 芮城县| 张北县| 新兴县| 台南县| 凭祥市| 会泽县| 图片| 大田县| 闽侯县| 内黄县| 樟树市| 永定县| 古田县| 辽阳县| 邯郸市| 腾冲县| 池州市| 涞源县| 广西| 安化县| 苏尼特左旗| 泰来县| 改则县| 广灵县| 安陆市| 丰镇市| 梁平县| 彰武县| 乐陵市| 高要市| 灵武市| 敖汉旗| 大同县| 岑巩县| 卢氏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