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愛峰
(煙臺大學圖書館 山東 煙臺 264005)
學術與學科的發(fā)展,需要高水平的評論。書評是評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篇好的書評,須深度剖析所評對象,指出其精髓、要義和不足之處,進而提出改造之法和發(fā)展之道,這是繁榮學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的正確途徑[1]。圖書情報學如同其他學科,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學術評論(包括學術批評)。本研究試圖通過圖書館學書評分析目前圖書館學術評論的現狀與問題。
在CNKI全文數據庫中進行檢索獲得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發(fā)表的圖書情報學書評文章共計34篇,其中19篇發(fā)表于10種核心期刊,15篇發(fā)表于非核心期刊。橫向上從書評發(fā)文量占比來看,在五年間發(fā)表的海量圖書情報學論文中,書評只有34篇,核心期刊每年發(fā)1篇或不發(fā)為普遍現象,發(fā)文量最多的《圖書情報工作》五年間也只有4篇,說明了書評在圖書情報學整體研究中處于可有可無、極其邊緣化的現狀。
縱向上看,2001-2003年三年間僅《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雜志》的書評發(fā)文量就有58篇[1],而2010-2014年五年間所有核心期刊書評發(fā)文只有19篇,上述四大核心期刊僅有6篇。通過這兩個時段的比較,可見近年來書評文章無論在發(fā)文量、發(fā)文水平上,與之前比都處于萎縮的狀態(tài)。
從作者的學界認知度來看,書評作者中既有圖書情報學專家、教授,也有普通研究者,但后者所占的比例遠大于前者。從書評作者發(fā)文量來看,34篇書評中,除劉雯、陳希亮兩人各發(fā)表一篇核心和非核心書評外,其余皆為單人單篇作品,無一人發(fā)表兩篇以上核心期刊書評。這說明目前圖書情報學書評寫作尚處自發(fā)狀態(tài),未能形成穩(wěn)定的書評作者群,書評作者的書評質量也有待提高,尤其缺乏專事書評、長于書評的圖書館學專家。
總的來說,這些書評對象分為個人著作和集體著作兩種,大部分是評個人著作,只有少數幾篇論文評集體著作。被評的個人著作一般為知名圖書情報學學者的作品,如柯平的《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定位與服務研究》、《圖書館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圖書館戰(zhàn)略規(guī)劃:理論、模型與實證》,分別成為岳修志、張靜、李慶紅、肖希明的書評對象。蔣永福的《圖書館學通論》一書被洪偉達、王明慧兩人分別撰寫書評。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對知名學者的書評中,知名學者互評的有兩篇(即肖希明論柯平,王錦貴論王波),其余皆為普通研究者論名家。專家學者的著作成為書評研究的主要對象,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和驗證了這些專家的研究實力及行業(yè)影響力;另一方面這些書評也能夠對所評著作和著者產生反作用,彰顯學術價值,使這些著作者和著作更廣為人知。
絕大部分書評從題目上鮮明地顯示出對所評圖書的肯定傾向,核心刊書評中有7篇使用了“力作”或“佳作”一詞。另外19篇核心刊書評全部都是正面評述性書評,無一篇反論性、批判性書評。這突出顯示了我國圖書館學術評論以內容闡述和正面評價為主流、缺乏爭鳴的評論方式,說明我國圖書館學書評在某種程度上缺失了其“批評”的學術意義。
學界一般將學術書評按內容構成分為三類:介紹性、述評性、評論性,根據書評對原著內容的轉述和書評者自身評論這兩部分內容的權重比例來進行種類劃分。偏重對原著的敘述為介紹性書評,如是夾敘夾議為述評性書評,如評論遠大于敘述為評論性書評。但大部分書評文章因其“評”的文體實質,一般不可能全部用敘述的方法,因此大部分都是用夾敘夾議式論述,這一點毋庸置疑。筆者認為,關鍵是這“議”字的涵義,究竟如何“議”大有可商榷之處——是對原著之“功”之議,還是對其“過”之議,這一點才是書評的本質區(qū)別。即應依據對原著之“過”的分析權重,作為書評是否具學術批評性的評判依據。
本研究中的圖書館書評文章,根據對原著不足之處論述的權重大小,可分為三種:(1)基本上不提“不足”,如羅昊的《理發(fā)師能為自己理發(fā)嗎?》[2],徐湘波的《以史為鑒 面向未來》[3];(2)提“不足”,但一筆帶過,不展開論述。這類書評占大部分,如劉雯的《公共圖書館史研究的力作》[4],王明慧的《十年磨一劍》[5],岳修志的《圖書館研究的超越與復歸》[6];(3)對原著不足之處詳加論述,進一步提出對應或改進策略。如陳希亮的《重建教會大學圖書館真史》[7],謝歡的《傳前人之精蘊,啟后人之研究》[8],李慶紅的《圖書館戰(zhàn)略管理研究的佳作》[9]。而目前第三種書評所占比例遠弱于前兩種,可見,圖書情報學書評目前仍主要集中在以下兩種,一是不涉及任何關于不足之處評析的單純內容介紹性書評,二是提及不足之處但展開論述研究有限的評述結合性書評。以“不足”為研究立意和要點,真正體現書評的本質意義和價值性——“批評性”——的書評則嚴重缺乏。
通過分析發(fā)現,目前圖書情報學書評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大部分圖書情報學書評采用肯定式評論方式,談優(yōu)點的多,談不足的少,即使談及原著的不足,也多為一筆帶過,不展開論述。這種現象,其實反映出的是我國圖書情報學界整體學風與學術態(tài)度問題。有一部分研究者不以科學和真理為唯一標準做嚴謹的科學研究,而傾向于在學術中摻雜利益與人情因素,因此就避免不了在論文寫作中出現形式主義、學術機會主義[10]等不良風氣。第二,普遍缺乏反論、批判性內容,更缺少真正體現學術評論實質功能與價值的書評作品。而實質上,書評作為學術批評的一種重要形式,其存在意義與本質價值應該體現在建立于對原著深度解讀之上的批評性內容。書評之“敘”與“評”的價值功能是由其“不足”致其“足”的推動性上才得以體現。因此,筆者認為,能夠發(fā)現并指出原著的不足,并能夠隨之提出自己獨到見解的書評,才是真正意義上具學術價值的書評。第三,原著鴻篇巨著,而書評淺顯、潦草,很多書評有未通讀、精讀原著,而僅僅摘抄原著的序言、后記、章節(jié)題目或摘要,拼湊寫就書評之嫌。這深刻地揭示了目前圖書館書評寫作中態(tài)度不嚴謹、學術風氣不端正的現實。
因此,今后要繁榮圖書情報學書評,就必須從學術意識和態(tài)度的凈化開始,還原書評本質的學術批評功能,以健全的學術批評推進圖書館學多樣化發(fā)展。這需要以科研為主的學界、掌握輿論與科研導向的專業(yè)期刊、注重實踐工作的圖書館、有志于圖書館學研究的圖書館人,這四個層面的共同努力。希望今后能夠摒棄那些非學術因素,單純的從學術價值、學術角度評論著作,這種態(tài)度應成為書評作者堅守的學術規(guī)范。
長期以來,圖書館界存在“重論文,輕書評”的傾向,認為書評不上檔次,算不上科研成果。這一認識對書評研究長久被漠視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因此,繁榮書評首先要從學界認識上給予足夠的肯定,從圖書館實踐層面給予有力支持和制度保障。比如把科學評論工作列入工作和科研規(guī)劃,并在職稱晉升、評獎中給予學術評論成果與科研論文同等的甚至更高的評價;適時召開圖書館學術評論工作研討會,對科學批評工作給予指導;重視營造有利于圖書館學術批評工作正常開展的自由、民主、開放的學術環(huán)境等等。
書評要形成氣候、發(fā)揮其學術影響力,須形成自己穩(wěn)定、成規(guī)模的作者隊伍,而目前圖書情報學書評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也沒有核心作者群,要改變這一現狀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在圖書情報學專業(yè)教育中開設相關課程,如書評學概論、書評寫作等,使學科從業(yè)者通過規(guī)范的渠道,接受正規(guī)的書評寫作教育與培訓,樹立正確的書評寫作理念?;蛘咴趫D書情報學課程學習中,設置對學科名著的閱讀與書評寫作要求,并配備相應的評價制度?,F有部分書評文章缺乏書評寫作規(guī)范,缺乏基于原著的客觀評價與描述,使用過度渲染性、文藝性的表達方式等問題屢見不鮮,這暴露了書評寫作者學術基礎不扎實的問題。要從根子上解決這些問題,須從學科專業(yè)教育階段就開始書評相關教育。其次,圖書情報學專家學者應起到先導作用。圖書館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應依托其權威性、先導性影響力,提高知名學者寫作書評比重,尤其知名學者之間基于科學性、公正性的互評,比之普通研究者的書評,有更大知識含量、權威性和學術意義,能更好地發(fā)揮書評對著作的解讀作用和對讀者的導讀作用,同時對學界整體學風的凈化也起到模范性引示作用。
專業(yè)期刊作為學術發(fā)展的重要陣地和呈現者,理應發(fā)揮重要的監(jiān)督、推廣、導向性作用。但是,目前圖書情報學專業(yè)刊物對書評研究重視度相對較低。因此,圖書館學專業(yè)刊物要為學術批評提供足夠的陣地,如設置固定的書評欄目、提高書評發(fā)文比例,發(fā)展書評寫作核心作者,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針對某種目標著作的書評征文等。目前各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中,在投稿須知或欄目說明中涉及書評相關內容的有不少:如中國圖書館學報(學術書評)、圖書情報工作(書評)、圖書館雜志(書刊推薦)、圖書館(書林清話、書刊博覽)、國家圖書館學刊(書林史話)、圖書館工作與研究(閱讀書評)、圖書館論壇(讀書與人生)等,但明確設置固定書評欄目的較鮮見。另外各期刊還應對書評文章嚴格把關,鼓勵爭鳴、反論式書評,以學術刊物的輿論影響力和專業(yè)高度匡正圖書館學術風氣,營造自由思辨的學術氛圍。另外,今后可爭取在條件成熟時,像出版業(yè)的《中國圖書評論》一樣,創(chuàng)辦圖書館界專門的書評刊物,使之成為圖書情報學界學術評論的主陣地。
實際上,縱觀學科發(fā)展歷程,書評一直在圖書館學術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劉國鈞、馬恒通、于鳴鏑、程煥文、陳衛(wèi)華等幾代圖書館學人對書評有所關注,并親身實踐書評寫作。但近年來圖書情報學書評在質與量上低迷不振、書評的學術批評作用不明顯,是不爭的事實。希望今后從各方面因素入手,提振我國圖書情報學書評事業(yè),充分發(fā)揮書評的學術評論功能和學術價值,繁榮我國圖書情報領域學術評論。
[1]陳衛(wèi)華.從書評看圖書館學術批評[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3):68-70.
[2]羅昊.理發(fā)師能為自己理發(fā)嗎?——《圖書館這一行》淺評[J].圖書館雜志,2010,29(4):10-11,5.
[3]徐湘波.以史為鑒 面向未來——評新出版的《湖南省圖書情報事業(yè)志》[J].圖書館,2014,(5):140-141.
[4]劉雯.公共圖書館史研究的力作——《寧夏圖書館志》[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23):141-143.
[5]王明慧.十年磨一劍——淺評蔣永?!秷D書館學通論》[J].圖書館學研究,2010,(4):95-97.
[6]岳修志.圖書館研究的超越與復歸——《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書評[J].圖書館,2011,(2):138-140.
[7]陳希亮.重建教會大學圖書館真史——《近代中國教會大學圖書館研究》讀后[J].圖書館,2011,(2):14-143.
[8]謝歡.傳前人之精蘊,啟后人之研究——《中國圖書館學著作書目提要(1909-2009)》評介[J].圖書情報知識,2013,(6):122-125.
[9]李慶紅.圖書館戰(zhàn)略管理研究的佳作——評柯平教授的《圖書館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62(6):143-146.
[10]張瑜.部分圖書館學研究者的學風亟需改變[J].圖書與情報,2012,(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