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濤
(江蘇省淮文外國語學校, 江蘇 漣水 223400)
讓學生在賞識中快樂成長
汪海濤
(江蘇省淮文外國語學校, 江蘇 漣水 223400)
“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苯逃嫦蛉w學生,以喚醒其促進自身發(fā)展的欲望。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而“賞識教育”正是因應這一要求的一種教育方式。
賞識教育;教師;學生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喚醒其促進自身發(fā)展的欲望。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而“賞識教育”正是因應這一要求的一種教育方式。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那些“后進生”,迫切需要給予關愛和尊重,渴望得到來自各方面的賞識。筆者認為“賞識教育”對轉化“后進生”非常有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對“賞識教育”進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在當今大力推進教育均衡的形勢下,每一個班級都會有一些帶著這樣或那樣明顯缺點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即所謂的“后進生”。面對這些學生,許多老師總以為“繃著臉,目光嚴厲,聲色俱厲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缺點,然后訓斥一番,要求其改正”的教育方式應該是行之有效的。但事實證明,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許多學生依然“死不悔改”,于是乎,教師們的教育手段便升級為“謾罵”甚至“體罰”,而這又使學生產生敵對心理,變本加厲。無奈之下,許多教師便對這部分學生采取了放棄的方法,聽之任之,使他們最終要么輟學,過早地進入社會;要么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筆者在教育實踐中的探索是,每接手一個新班級之后,利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細心地觀察、了解每一個學生,尋找他們的優(yōu)點、特長,為“賞識教育”尋找突破口,積累素材。在平時的教學中,適時地捕捉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為“賞識教育”做好鋪墊,創(chuàng)造契機。因為,“賞識教育”是從尋找閃光點開始的,有閃光點,老師方能鼓勵,以示賞識。
“賞識教育”并不是簡單地說幾句溢美之詞,或者簡單地表揚一番,它要求教師能夠適時地,發(fā)自內心地對學生加以賞識和贊美,以點燃學生內心上進的火花,激發(fā)他們健康成長的潛能。所以,實施“賞識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及時發(fā)現并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發(fā)自肺腑地給予鼓勵,真誠地與學生分享成功的喜悅;同時,對學生要進行跟蹤,真誠地與其談心,巧妙地為其設定進取的目標并予以激勵,切不可讓這一被激發(fā)的欲望一閃而逝。在這里,細心地觀察、了解,真誠的賞識、幫助,顯得尤為重要。曾經有一名學生,學習習慣非常不好,成績很不理想,讀書經常走神,注意力集中通常只有五分鐘左右。經過觀察,筆者發(fā)現他有一個優(yōu)點,課堂上發(fā)言非常積極,當然,準確率不高。于是,筆者抓住他一次課堂發(fā)言比較精彩的契機,給予了鼓勵:“某某某同學的發(fā)言非常精彩,語言規(guī)范而精當,分點明確,同學們應當向他學習?!痹诮o予鼓勵的同時,向他投去真誠的贊許的目光。課后,筆者及時找到他,同他談心,對他在課堂上的表現給予鼓勵,趁勢委婉地指出:“如果你課堂上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講,積極思考,發(fā)言一定更加精彩?!苯涍^這次鼓勵和談心,他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于是筆者又利用幾次機會,給予賞識,及時與他交流談心,使他養(yǎng)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進步很大。
賞識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贊揚、鼓勵的語言,也可以是愛撫、友善的動作,或者是欣賞、贊許的目光。要因人、因事、因地、因時而異,靈活機動,切不可千篇一律,否則,會使學生認為老師是虛偽的,是在耍弄自己。例如,在筆者的班級中,有一名學生常違反紀律,自我約束力差,但他對物理很感興趣,物理成績非常出色。為了表示對他的賞識,筆者就經常找一些較難的題目或值得探討的物理問題與他共同探究、討論,使他從解決問題的成功中體驗成就感,從筆者對他真心贊許的目光中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這種能力被老師賞識。經過多次努力,他無論是學習還是其他方面都有了驚人的進步。有時,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師生之間也許不適合用語言來交流,或者用語言交流達不到效果,這時用一個動作或一個表情也許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筆者曾遇到這樣一類學生,每當他們做好一件事后,總會用一種渴望的眼神期盼得到老師的好評。這時我會向他們投去一個非常真心的贊許目光,或露出一個發(fā)自內心的滿意微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肯定和賞識,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激發(fā)他們內心的進取欲望。另外,當學生遇到不開心的事或痛苦時,筆者會用一些得體的安撫動作予以安慰,使學生盡快走出困境。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切地體會到:“一句溫馨的問候,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激勵的眼神,一次關愛的撫摸,在學生心中會激起漣漪,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會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應當毫不吝嗇地把它們奉獻給每一位學生,尤其是那些有著這樣或那樣缺點的“后進生”,因為他們都渴望著被關注、認可和賞識,只要我們做到了真心賞識,就能為他們搭建起走向成功的橋梁。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渴望賞識與關注是每一個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只有得到賞識,才能獲得自信,擁有了自信,才能盡展所長,健康成長。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賞識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賞識中培養(yǎng)自信,激發(fā)潛能,促使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適度地給予賞識,使他們在老師的賞識中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增強自信心,激發(fā)出內在的積極進取的潛能,使得他們健康成長。這就是教育的歸屬。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筆者關愛所有的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地探索“賞識教育”,力爭使每一位學生在賞識中獲得自信,不斷超越自我,快樂成長,健康成長。
[1] 菲利普·W·杰克森.什么是教育[M].吳春雷,馬林梅,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李 強]
2015-07-08
汪海濤(1964-),男,江蘇漣水人,主要從事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小學生心理教育研究。E-mail:zlmwht2009@163.com
G63
A
1671-6876(2015)04-03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