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國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
用真情演繹歷史用摯愛釀造詩意
——漫議曹遠超長篇歷史小說《孟浩然》
張治國
(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湖北襄陽441053)
摘要:曹遠超的長篇歷史小說《孟浩然》是新世紀襄陽歷史題材敘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大收獲。該作品的亮點有三:一是克服了長篇小說的文體難度,顯示出駕馭復雜歷史題材的藝術(shù)才能以及可貴的史詩眼光與史詩意識;二是用求真的態(tài)度演繹歷史,傳達出了正確的歷史觀,且對歷史成功地實現(xiàn)了審美轉(zhuǎn)化;三是用摯愛釀造詩意,提升了歷史小說的審美品格。
關(guān)鍵詞:《孟浩然》;史詩性;圓形人物;歷史觀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領(lǐng)軍人物。他不僅是襄陽文學的杰出代表,更是襄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標志性的文化符號、一張光彩奪目的文化名片。因此,圍繞著一代詩魂孟浩然,無論是開展學術(shù)研究,還是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對文化襄陽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長篇歷史小說《孟浩然》是襄陽青年作家曹遠超耗時七年精心打造的一部嘔心瀝血之作,可謂數(shù)年磨一劍。筆者認為,這部小說是近年來襄陽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尤其是長篇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可喜收獲。如果說2007年李叔德的《孟浩然新傳》填補了一個空白,一個在長篇小說領(lǐng)域沒有本市作家為襄陽籍本土文化名人作傳的空白,“彌補了襄陽文化界的一個千年缺憾”[1],那么,曹遠超的《孟浩然》則是繼《孟浩然新傳》之后,用獨特的藝術(shù)眼光對襄陽文化名人的新的審美探索,也是對襄陽歷史題材敘事文學發(fā)展所做的新的貢獻。在筆者看來,這部作品值得肯定之處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作家克服了長篇小說的文體難度,打造出皇皇80萬字巨著,顯示了過人的毅力和駕馭復雜歷史題材的藝術(shù)才能;二是用求真的態(tài)度演繹歷史,以藝術(shù)的方式而非說教的方式傳達出了正確的歷史觀,并且對歷史成功地實現(xiàn)了審美轉(zhuǎn)化;三是用傾注著對家鄉(xiāng)摯愛的典雅、秀麗、清爽、流暢的生動語言描繪襄陽的山水形勝,使作品在散發(fā)著歷史文化氣息的同時又沁透出絢爛醉人的濃郁詩意。
一
在所有文學體裁中,長篇小說是一種公認的“大型文體”或“重型文體”。這種文學的“巨無霸”在表現(xiàn)人類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具有其他文學體裁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同時也決定了其創(chuàng)作難度,它“是對作家才華、經(jīng)驗、思想、精神、技術(shù)、身體、耐力等的綜合考驗”[2]。
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之難,難就難在人們對它提出了“史詩性”的高要求。關(guān)于“史詩”,黑格爾曾經(jīng)從三大方面做過精彩論述:其一,史詩必須對某一民族、某一時代的普遍規(guī)律有深刻而真實的把握;其二,史詩從外觀上講,對某一時代、某一民族的反映必須是感性具體的,同時又是全景式的,它必須將某一時代、民族和國家的重大事件和各階層的人物真實地再現(xiàn)出來,在把握民族精神的同時要把這個時代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的、人文的風物景觀以及民風民俗等描畫出來;其三,史詩必須有完整而杰出的人物、宏大的敘事品格、漫長的敘事歷史,它是闊大的場面、莊嚴的主題、眾所的人物、激烈的沖突、曲折的情節(jié)、恢宏的結(jié)構(gòu)的結(jié)合體。[3]從黑格爾的總結(jié)可知,那些名副其實的史詩或史詩性作品,通常要具備這樣幾個核心要素——即較長的時間跨度(物理時間跨度或心理時間跨度)、廣闊的空間背景、眾多的人物形象、宏偉的藝術(shù)構(gòu)思、全景式的生活展示、豐富的精神含量,等等。
令人欣賞的是,曹遠超勇于挑戰(zhàn)自我,憑著過人的毅力和耐力,本著尊重歷史的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進行了去偽存真的深入研讀,對已經(jīng)占有的豐富素材進行了去粗取精的嚴格篩選,對故事的背景設計、情節(jié)安排和人物塑造進行了巧妙構(gòu)思,對已經(jīng)成型的文本初稿進行反復的精心打磨。正如作者在小說“后記”中所言:“《孟浩然》是以《孟浩然集》和《資治通鑒》為依據(jù),同時參考和結(jié)合了《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唐摭言》《唐詩紀事》《文苑英華》《詩話總龜》等與孟浩然相關(guān)的諸多文史資料創(chuàng)作而成?!痹谥譁蕚滟Y料期間,作者“對《孟浩然集》中孟浩然的每一首詩及字詞句的解釋,都作了認真的理解和詳細的摘抄,同時對《論語》《孟子》《詩經(jīng)》《楚辭》《鬼谷子》《韓非子》《莊子》《老子》等等古文類書籍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在做了不少準備之后,2005年開始動筆。然而,……每次在寫到十多萬字時,我就覺得自己因為知識欠缺,同時也對孟浩然生活時代背景沒有詳細的了解,致使創(chuàng)作思路不夠成熟,讓我不得不一次次把《孟浩然》的創(chuàng)作停下來,然后再一次次重新開始”。為解決這些問題,作者“又對《資治通鑒》、《新唐書》之類的歷史書籍,進行詳細閱讀,并對比較重要的事件還在書上一一做上標記;在此期間,我同時又對孟浩然比較崇拜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以及謝靈運、陶淵明等人的詩句,做了有選擇性的摘抄。……從2002年開始準備資料到2009年底《孟浩然》創(chuàng)作修改完成,一共耗時達七年之久?!盵4]就這樣,作者耗時七載,“歷經(jīng)波折”,終于克服了長篇小說文體的難度,以皇皇80萬字的鴻篇巨制,向孟浩然這位生活在1200多年前的家鄉(xiāng)先賢,表達了遙遠的景仰,同時也證明了自己不俗的創(chuàng)作實力。
在筆者看來,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力,首先體現(xiàn)在以生動細膩的文筆,從幾個不同的層面對孟浩然其人做了全方位的完整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使得他由過去的一個概念化的扁平人物,成為一個栩栩如生的圓形人物。具體來說,一是演繹了孟浩然的豐富人生。在作者筆下,孟浩然的一生絕不是只有一種色彩、一種樣貌的“單向度”,而是交織著傳統(tǒng)與浪漫、超脫與世俗、詩意與失意的“復調(diào)”人生;二是展現(xiàn)了孟浩然獨特的詩人氣質(zhì)。在小說中,孟浩然的氣質(zhì)是與他獲得的“山水田園詩人”的美譽相吻合的,即具有醉山水、樂田園,任性率真、飄逸灑脫的獨特性;三是塑造了孟浩然多維立體性格,即耿介正直、嫉惡如仇、崇仁重義、忠厚善良、儒雅謙遜等;四是深入挖掘了孟浩然充滿矛盾的復雜人性:一方面他不慕榮華、淡泊名利,另一方面,又渴望賢達舉薦、明主不棄以致仕;他既對罷州試及京城科舉的試策中自毀前程的率性而為無怨無悔,同時,又為一生“書劍兩無成”,到頭來依然是一介布衣的身份而自慚形穢。
在時間跨度上,小說從孟浩然的出生寫到終老,凡52年。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時空中,圍繞著孟浩然少年潛心讀書,青年立志報國與追求愛情,中年游覽風景名勝、交友求仕,晚年躬耕田園的人生軌跡,對開元盛世的社會歷史生活進行了全景式的展示。尤其對朝中重大歷史事件做了生動描寫,如神龍革命、韋皇后毒殺中宗、臨淄王誅殺韋族、唐玄宗泰山封禪,等等,既為人物活動提供了時代背景,也增強了小說的歷史實感。
在人物塑造上,圍繞著中心人物孟浩然及其社會關(guān)系,小說描寫了多達近百個人物。這些眾多的人物由于其身份、職業(yè)、地位、性格、品性的不同,從而構(gòu)成了不同的人物譜系:例如以武后、中宗、睿宗、玄宗為代表的封建帝王系列,以韋皇后、武三思、武崇訓、安樂公主為代表的奸佞系列;以張柬之、桓彥范、李多祚、姚崇、張說、張九齡為代表的文臣武將系列;以王迥、張子容、辛諤、丁鳳、吳悅、朱去非等構(gòu)成的襄州學子系列;以包融、王維、李白、王昌齡為代表的詩人系列;以參寥子、黃道士、明禪師、業(yè)上人為代表的道士僧人系列。而漢陽王張柬之、襄州刺史韓思復、韓朝宗父子、襄州司戶裴胐,則構(gòu)成了勤政愛民的官吏系列。
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安排上,小說采用了一主一副雙線結(jié)構(gòu),主線是孟浩然多彩的人生軌跡,副線是宮廷中慘烈的政治斗爭。主副二線通過與孟浩然有關(guān)的人物穿針引線而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從而把眾多的人物、紛繁的事件建構(gòu)成為一個井然有序、繁而不亂的有機藝術(shù)整體。
綜上,不難看出作家駕馭復雜歷史題材的藝術(shù)才能,以及從中所顯示的作家可貴的史詩眼光與史詩意識。
二
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首先面臨的是一個歷史觀問題?!皺z視半個世紀以來當代文學史上的歷史小說,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有什么樣的歷史觀就會寫出什么樣的歷史小說。”[5]
可以說,一部歷史小說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家是否具有正確的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不僅對治史的史學家十分重要,對于創(chuàng)作歷史小說的作家同樣重要——甚至可以說,正確的歷史觀是歷史小說家的靈魂。那么,什么是歷史觀呢?在筆者看來,歷史觀是作者對歷史本質(zhì)的看法,以及對于歷史人物進行臧否的價值判斷。
盡管作者在“后記”中沒有表達其歷史觀,但從他對歷史人物的描寫及其流露的態(tài)度上來判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家是在正確的唯物史觀的引導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例如,作家對韋皇后、武三思、武崇訓、安樂公主為代表的奸佞殘害忠良、制造社會動亂的行為,不僅持否定態(tài)度,而且義憤填膺;對懦弱昏庸的中宗李顯持批判態(tài)度;對于玄宗李隆基,作者沒有做簡單化處理,而是采取了辯證態(tài)度:對他在當臨淄王時,為穩(wěn)定政局而果敢堅決地除掉韋后等的行為,持贊賞態(tài)度;而后來當他成了皇帝變得唯我獨尊、剛愎自用時,作者則對他持批判態(tài)度。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作者對張柬之、韓思復兩位勤政為民的官員則明顯持肯定褒揚態(tài)度。而小說的第三回寫張柬之帶領(lǐng)官民抗洪救災、第四回寫張柬之募資修大堤、第三十九回寫韓思復檀溪改良田等章回,也成為該書非常出色、非常感人的情節(jié)片斷。
毫無疑問,作者的這種歷史觀,以及在這種歷史觀主導下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是值得肯定的。
和歷史觀一樣,歷史真實也是衡量一部歷史小說思想藝術(shù)質(zhì)量的一把尺子。那么,什么是歷史真實呢?筆者認為,就小說創(chuàng)作而言,歷史真實不僅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真實,更是一種歷史環(huán)境和歷史氛圍的真實。對此,著名作家熊召政概括得更為具體。他認為,“所謂歷史的真實,簡單地說,有三個方面:一、典章制度的真實;二、風俗民情的真實;三、文化的真實。前兩個真實是形而下的,比較容易做到,第三個真實是形而上的,最難做到。前兩個形似,第三個是神似。形神兼?zhèn)?,才可算是歷史小說的上乘之作。”[6]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小說《孟浩然》正是從歷史真實的三個維度,從形神兼?zhèn)涞母叨葋頎I構(gòu)開元盛世獨特的歷史氛圍,以便真實生動地描述時代的風云變幻,以及詩人的人生軌跡與命運沉浮。
首先,如前所述,作家在動筆之前用數(shù)年時間研究孟浩然生活年代的史料,因此能夠?qū)μ瞥_元年間的典章制度(例如科舉考試制度,各級行政機構(gòu)的設置,官職沿革以及官職品位等)進行翔實、準確的描寫。不僅為讀者提供了解封建社會制度的必要知識,也有利于營造真實的歷史氛圍。
其次,小說中還有關(guān)于風俗民情的描寫,如第一回關(guān)于家族排行的習俗、第十八回關(guān)于婚嫁的“六禮”習俗、第五十八回關(guān)于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吃冷食的習俗等,對營造真實的歷史氛圍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文化真實的描寫。小說中共抄錄詩歌一百余首,除了孟浩然創(chuàng)作的大量作品,還有其他詩人——如李白、王維等與孟浩然的酬和之作。之外還有少量歌詞以及民間俚曲,以及作家代替小說中的人物(如孟浩然與韓曉云)擬作的傾訴愛情和表達相思之苦的情詩等——這些不僅營造了一種文化氛圍,表現(xiàn)了文化的真實,也豐富了小說內(nèi)容。
另外,作者還有意識地在自然山水中注入文化信息,使之成為人文山水。例如第四回,寫峴首山雖不高,卻因西晉鎮(zhèn)守襄陽的名將羊祜其人其言而成為名揚四海的文化名山和襄陽的一處勝境。再如第二十九回寫檀溪時,插入了“劉備馬躍檀溪”的典故,使得檀溪不再是一條普通的小河溝,而變成了一條歷史文化之溪。這不僅是文化真實的一種表現(xiàn),也使得自然山水具有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三
作家出于對家鄉(xiāng)襄陽的優(yōu)美山川的鐘情與熱愛,出于對家鄉(xiāng)詩人孟浩然的景仰與熱愛而創(chuàng)作了這部作品,在不知不覺間就把小說寫成了一首長篇抒情詩。深厚的古典文學的修養(yǎng),使作者具備了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并形成了典雅、秀麗、清爽、流暢的詩化的語言風格。
小說的濃濃詩意得益于兩種藝術(shù)手段:一是大量抄錄孟浩然的詩作,讓讀者在快樂的閱讀之旅中,又重溫了孟夫子的名詩名句,如“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氣蒸云夢澤,波憾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登望楚山最高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從中感受孟詩自然純樸、清麗秀雅的意境。
第二種手段是傾注了濃情蜜意,對家鄉(xiāng)優(yōu)美的山水自然景物進行了高密度的生動描繪。如第二回中描寫的“春日峴山、襄河之景”:
盡管農(nóng)歷節(jié)氣清明才剛剛過去了四五天,可是在南面的峴山山頂上,積存了一個冬天的皚皚白雪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融盡。放眼望去,沿山頂而下形如“爪”狀的山脊郁郁蔥蔥,青黛含翠。在道道山脊與山脊之間形成的洼地和山坡上,一畈一畈的麥壟連成一片,在春日溫潤的陽光下,綠油油的麥苗正在旺盛地開始拔節(jié)。北邊的襄水河岸,嫩嫩的小草早就成片成片地從土里鉆了出來,像綠毯似地鋪展在河道兩邊的岸坡上。襄水河里的水咕咕地漲了起來,不知哪家的漁人率先在河里搖起了櫓槳,沉寂了一個冬天的襄水河,終于又響起了第一聲槳櫓擊起的嘩嘩水聲。[4]8
緊接著,本回又對孟家宅院后面的桃林美景做了如下描繪:
在孟家三進兩廂偌大一片宅院后面的東山坡上,二十年前栽下的那一大片桃樹如今早已成林。一樹樹桃花爭春斗艷,分紅似火,從孟宅屋后的坡腳一直連到了坡嶺上。遠遠望去。那里簡直就是一片火紅火紅的花的海洋。而在南面山坡上,上千棵橘樹與綠油油的麥畦連成一片。在孟宅門前十幾畝大的水塘里,清波瀲滟,小荷初露。[4]8
在作者筆下,夕陽時分的襄陽古城是頗有韻味的,山嶺的巍峨與漢江的壯美被勾勒得極為簡潔真切:
傍晚時分的火燒云映紅了西邊的半個天空,也映紅了草廬前的起起伏伏的山嶺。站在這里引頸北望,落霞余暉中,市井繁華的襄陽城歷歷可見,再往北就是白水茫茫的千里漢江。水色迷離的漢江流過襄陽城北之后,被魚梁洲一分為二,一支淙淙東去,一支浩浩南流,最后慢慢地消失在遠處一片蒙蒙的暮色中。[4]13
以上是作者以敘述人的身份采用全知全能視角對自然景色的描繪。有的則是采用小說中人物的視角對景物的描繪,從而將自然美景與人物的詩人身份和熱愛大自然的率真性情巧妙地融為一體。例如寫孟浩然對桃花美景的沉醉:
山坡上桃花正艷,漫山遍野粉紅似火。走進這片花海,孟浩然不自覺地放慢了腳步。樹上爛漫的桃花層層疊疊地掛滿枝頭,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蜜蜂在花間嗡嗡穿梭,一陣輕風吹過,數(shù)不清的花瓣如飛雪般洋洋灑灑地飄落而下,很快就在樹下地面上積起了薄薄的一層。腳踏滿地落英徜徉在香氣襲人的花海中,浩然心醉其中,如入仙境。[4]10-11
再如寫孟浩然表弟王宣對澗南園美景的贊嘆:
王宣跟著浩然走到林間的一道高坎上,他站在掛滿枝頭的灼灼花下凝目四望,只見遠處蒼山如翠,襄水依依。山下林青木秀,阡陌縱橫,村煙裊裊,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竟是一幅風景如此絕美的田園畫卷。王宣被眼前美麗的景色迷醉了,他有些激動地說道:“太美了,太美了!澗南園山清水秀,花紅似火,我想陶潛筆下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而已?!盵4]12
除第二回外,小說的第八回對鹿門山的山景、水景、山光水色之景、竹園之景、山泉之景等等,也進行了高密度的深情描寫。事實上,這些寫景文字在小說中俯拾皆是,而每一段寫景的文字幾乎都可以當做散文詩來讀,不僅能讓讀者從中得到美妙的精神享受,而且也對人物性格刻畫起到了很好的映襯作用。
當然,這部作品并非完美無瑕,也存在著一些小的缺憾。大致說來有這么幾點:一是故事的可讀性有待加強,敘事技術(shù)需要進一步現(xiàn)代化;二是對孟浩然晚年躬耕田園的生活描寫還不夠充分;三是個別地方人物對話的邏輯性還不是太縝密,某些情節(jié)設計還有待于進一步推敲。
參考文獻:
[1]王偉舉.夢回大唐懷襄州 詩俠情義真浩然[N].襄樊日報,2007-01-01(4).
[2]吳義勤.長篇小說與藝術(shù)問題[M].北京:人們文學出版社,2005:10.
[3]汪政.慣例及其對慣例的期待[J].當代作家評論,2001(03):13-16.
[4]曹遠超.后記[M]//孟浩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974-975.
[5]何鎮(zhèn)邦.張居正與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J].南方文壇,2003(06):50-55.
[6]熊召政.讓歷史復活[J].文藝新觀察,2001(01):23-24.
(責任編輯:倪向陽)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5)12-0080-04
作者簡介:張治國(1964— ),男,湖北棗陽人,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