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恩銘
(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9)
霍松林先生早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長期任教于陜西師范大學,是一位海內(nèi)外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文藝理論家,也是一位育得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霍松林先生擅寫舊體詩詞,尤精于文學經(jīng)典的鑒賞,著有《唐宋詩文鑒賞舉隅》《唐宋名篇品鑒》《唐音閣鑒賞集》《唐詩鑒賞舉隅》《宋詩鑒賞舉隅》《歷代好詩詮評》,等等,先生還是《唐詩鑒賞辭典》《唐宋詞鑒賞辭典》《元曲鑒賞辭典》《古文鑒賞辭典》等鑒賞類辭書的主要撰稿人之一。關于霍松林先生在唐詩鑒賞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學界已有多篇文章,本無需贅言。只是筆者在教學中常常思考文學經(jīng)典的教育意義,通過反復閱讀先生關于文學經(jīng)典解讀的作品,結(jié)合先生的教育理念,覺得從中多能體現(xiàn)出引人入勝的教學魅力,這一點學界還鮮有述及。故而將學習所得寫下來,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
面對學生來選擇文本,老師教什么?自然是以經(jīng)典為主,尤其文學鑒賞類課程,就是要讓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道理誰都懂,形成選目的體系卻并不容易。我們不妨從霍松林先生選詩的代表作《歷代好詩詮評》說起,這是霍松林先生集幾十載教學研究的成果而完成的古詩選本。選家的眼光、寫家的身手、注釋的精確、品評的精彩集于一書,是一本非常適合大學生閱讀的好書。
融會貫通是體現(xiàn)選家手眼的一個特征?!稓v代好詩詮評·前言》中,霍松林先生寫道:“中華詩歌,更早的且不去說,只從《詩經(jīng)》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光輝歷史。在這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論詩人則名家輩出、燦若群星;論詩作則名篇紛呈,爭奇斗麗。其中無數(shù)優(yōu)秀篇章,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至今膾炙人口,成為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1]1基于此,霍先生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科研經(jīng)驗,完成了這部集大成的《歷代好詩詮評》。
《歷代好詩詮評》是一部別具眼光的選本,一冊在手,好詩盡覽。第一,依人取詩,形成詩史。自漢代至近代的經(jīng)典好詩盡在其中。從項籍《垓下歌》開始,英雄氣概與藝術靈性貫注在整個選目之中,眼光高自然能保證作品的獨特品格,境界遠自然能抓住詩史的氣脈所在,整個布局珠玉琳瑯而錯落有致。第二,思想詩情,二者兼?zhèn)洹倪x目來看,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jié)合是作者的主要標準?;羲闪窒壬凇扒把浴敝械念A設目標是:“力圖選出時代需要的、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好詩,使讀者于藝術享受中美化心靈,提高人文素質(zhì),從而振奮民族精神,培養(yǎng)愛國情操,弘揚民族正氣,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奉獻聰明才智。”[1]2“好詩”首先要符合較高的藝術標準,以唐詩為例,既有《春江花月夜》這樣的純美情思之作,也有《長安古意》這樣的批判現(xiàn)實之作;以詩人而論,李白因其詩仙的氣質(zhì)而多選其縱放豪氣的詩作,杜甫因詩圣的憂國憂民而多選其沉郁頓挫的佳篇;就杜甫一人的作品而言,既有《望岳》《后出塞》中抒發(fā)的無限氣概,也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儒士的感時傷懷。第三,脈絡清晰,育人為本。先生作為寫家,有愛國詩人的美譽,年輕時代所寫的《盧溝橋戰(zhàn)歌》等作品無不呈現(xiàn)愛國情懷,落實在詩文選本中,依然思路如一。這正是先生陶冶情操的教學理念與自身的人格決定的。讀過篇目,縱放之作實為主流,以項籍《垓下歌》領銜,以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收束,在題材多樣、眾體兼?zhèn)渲幸廊缓霌P以“詩教”育人之深意。
怎么教就怎么選,霍松林先生引了白居易的“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來說明自己選詩的標準。霍松林先生在多部著作中一再強調(diào),他的著作就是輔助教學的成果,教學與科研是緊密相連的,這一點對于今天的高校教師仍然是有啟發(fā)的。我們往往形成了教是教、研是研的狀態(tài),將二者分離,在實踐教學中忽略了研究成果的融入,在學術研究中忽略了教學理念的影響。這樣就形成了兩面性,在學生面前是教書先生,在學界是學者,出現(xiàn)了不該有的身份隔閡。在《唐宋詩文鑒賞舉隅》的“后記”中,先生說:“這本集子里所收的東西,卻因為大抵是根據(jù)教學實踐寫出的,所以一般都由句到段到篇,逐層講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辦法笨一些,但對讀者理解原著,也許有好處?!保?]405先生在教學實踐中做到了學術研究與教學活動的結(jié)合,這就要選經(jīng)典,通過作品講解傳遞學術方法,選家的眼光還是包涵其中的。其實,在《唐詩精讀》《歷代好詩詮評》等著作的鑒賞文字中,先生也在不拘一格地言說,時常興之所至,點到為止。
選本的意義在于透過選家的眼光來展示經(jīng)典的價值,讀者翻開選目放眼望去,當能看到作品組合中的意義空間?;羲闪窒壬凇豆诺湮膶W與素質(zhì)教育》一文中說:“我國古代文學名著、名篇的確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用,但不去認真研讀、玩味、領會,其價值又何從領會!”[3]111讀者需要直接步入文學寶庫含英咀華,以真、善、美為宗旨,融入現(xiàn)代觀念的選、詮、評,也就得到讀者的認同。讀先生的鑒賞類著作,仿佛有一部簡明的中國詩歌發(fā)展史從文本中浸透出來,這樣循著選家的眼光更能夠找到經(jīng)典文本的準確定位。精讀原著,先要讀書識字胸中有學識,而后細細體味,自己去理解文本,言語不通則看注釋,詩意不通就要讀霍松林先生的品鑒了。循循善誘的師者風范就是這樣煉成的。
一篇鑒賞文章自然要評賞結(jié)合,做到這一點至少要言之有據(jù)。評鑒經(jīng)典文本要做到準確把握內(nèi)在的詮釋尺度,這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呢?從霍松林先生的鑒賞文字來看,自然是需要有深厚的學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上能講出來的往往是“胸中所儲萬卷書”的一部分,這整體中的一部分就要融入高水平的品鑒功夫,讓知識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除了《歷代好詩詮評》,霍松林先生還著有《唐詩精選》《唐宋詩文鑒賞舉隅》等,如果專門就唐宋文學而言,大家還可以參讀《唐宋名篇品鑒》《唐音閣鑒賞集》。在《唐詩名篇品鑒》的“前言”里,霍松林先生講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通過文學品鑒的導引功能,可以發(fā)揮德育、智育、美育的作用。他說:“高水平的品鑒必須建立在對作品本身以及作家經(jīng)歷、社會背景等等徹底了解的基礎之上,因此,??薄⒂栐b、考證以及各種相關的問題研究等等,都是需要的。然而,僅僅理解,還不等于高水平的品鑒。文藝作品描繪的一切尤其確定的一面,這種確定性的東西愈多,讀者的理解就愈趨一致;正因為這樣,古今中外的名作才能被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共同享受……有高深文藝修養(yǎng)的讀者從作品實際出發(fā),憑借自己的藝術敏感和審美經(jīng)驗,調(diào)動有關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庫存,馳騁聯(lián)想和想像,細致入微地闡明作品的象征、隱喻、暗示和含而未露、蓄而待發(fā)的種種內(nèi)容和含義,并補充其‘空白’,突現(xiàn)其隱秘,甚至發(fā)掘出連作者也未明確地意識到的東西,從而品味、品評,鑒別、鑒賞?!保?]3這段話講述了具有哪些能力才能享受和品鑒文學經(jīng)典。實際上,先生講的就是從事文學鑒賞的教學要具備的能力。先生認為:“品鑒文學作品,當然需要懂得文藝學、語言學、心理學、哲學和文學發(fā)展史;品鑒古典詩文,還得通曉歷史、地理、音韻、訓詁、考據(jù)、書法、繪畫乃至宗教、民俗;而通過長期精讀名作培育起來的藝術敏感和通過親身的創(chuàng)作實踐積累起來的心得體會,往往能在品鑒作品時迅速地透過外在形態(tài)而把握其內(nèi)在意蘊,捕捉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而精確的審美判斷,即寓于無窮的藝術享受之中。”[4]3這就需要導引者的獨特智慧了,要全面調(diào)動各種知識完成對經(jīng)典文本的講授,達到讓閱讀者入門的程度并不容易。
這樣的見識與先生早年的教學生涯密不可分,早在20世紀50年代,先生在天水師范學校任教,教普師語文課。談到這段經(jīng)歷,先生說:“我的體會是:要講好一篇作品,一要在自己吃透全文的基礎上朗誦全文,二要講清全文的章法結(jié)構(gòu),三要闡明全文的思想感情,四要發(fā)掘全文的藝術特點。這四點做到了,做好了,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140“吃透全文”需要教師的備課功夫,這可不是臨時抱佛腳的事兒。先生說:“我已活到九十多歲,除了讀書,就是教書。教過小學,教過中學,教過大學,教過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還指導過幾十位進修教師和訪問學者,確實品嘗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無窮樂趣。”[5]388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先生的門下桃李滿園,從《霍松林先生八十誕辰紀念文集》中各種身份的學生追憶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先生作為師者的魅力。弟子們滿懷深情地回憶了投身“霍門”的幸福生活,這對于弟子們后來的讀書、教書、著書生活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閱讀霍松林先生的著作,能夠看出文本解讀需要扎實的學術功底,只有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做到“為有源頭活水來”。正如劉鋒燾評論先生關于陳與義《早行》的鑒賞文章時所說:“這篇鑒賞文章,有鑒有賞,賞析又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多方比較,分析又細膩入微、精妙深刻。”[6]131不僅如此,先生對于《尋隱者不遇》《石壕吏》等作品的論評已經(jīng)成為學界的共識,鑒賞文章被收入各種選本廣泛流傳。只有深入分析作品才能下論斷,才能站在講臺上準確地傳授知識,讀透文本的意義正在于此。談到治學經(jīng)歷和感想,先生說:“對于有責任心的教師來說,教什么,就得研究什么。要講好一個問題,就不僅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弄清與此有關的許多問題。而研究的結(jié)果,還必須在講授中經(jīng)過檢驗,然后加以糾正和補充。如此循環(huán)往復,教學質(zhì)量就自然跟著教師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科研方面,也同時會結(jié)出累累碩果?!保?]376這是先生多年教研的經(jīng)驗之談。這樣說來,備課的功夫是日積月累的,不僅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教師學術能力的體現(xiàn)。
鑒賞文章如何才能做到詮評結(jié)合、要言不煩呢?那就要看“賞家風度”了。作品選好了,只能說是心中有數(shù)了,如何解釋文本則體現(xiàn)選家的閱讀功夫,這種考量學問基礎的層面有二:一是“詮”,即如何解釋詩中的詞句。古人為詩愛用典故,而典故本意以外的寓意甚多,需要選家明斷。二是“評”,即如何鑒賞評論所選的作品,這體現(xiàn)出選家的文字水平。如果選家自己就是行家里手,解詩則不在話下。如知己相見,老友把酒言歡,酒過三巡則相視一笑,下筆寫來也就深得三昧了。
詩詞品鑒能夠全方位體現(xiàn)出選家大師級的文本解讀水準。我們不妨選幾篇霍先生詮評的佳作學習一下,就以王維《輞川集》中的《鹿柴》《竹里館》《辛夷塢》為例。對于《鹿柴》的鑒賞就能看出解詩的魅力,霍先生說:“首句以‘不見人’寫‘空山’之幽靜,次句以‘但聞人語響’申說‘不見人’?!勅苏Z響’還意味著只有人語、更無他聲。三四句進一步渲染‘空山’之靜。深林之中,青苔之上,最為幽寂,然林外人何能看見?今以斜陽照之,為深林青苔抹上一層金光。‘返景入深林’,暗示林木茂密,日光直下,則為枝葉遮蔽,只有落日的光芒才能從樹干的縫隙中斜射而入?!畯驼涨嗵ι稀摹畯汀趾瑹o限深情,人跡罕至,只有每日日落之時,才能受到‘返景’的瞬息撫摸,如今是又一次受到陽光的撫摸啊!善于捕捉有特征性的音響、色彩、動態(tài)表現(xiàn)寂靜、幽深的境界,是王維田園山水詩的藝術魅力所在。”[1]217這只是全文中關于詩作意蘊的解讀部分,就詩說詩,就此詩而總結(jié)詩人某類作品的特征,可見知音之處?!吨窭镳^》則抓住“幽篁”“彈琴”“長嘯”“明月”等意象詮解“獨坐”之境地,作者認為詩作之空明正在于“環(huán)境之寧謐與內(nèi)心之恬靜融合無間”[1]218?!缎烈膲]》則在解釋詩作之外,引入關于詩歌接受史的例證,如認為蘇軾《羅漢贊》“實從此詩化出”,又以邢孟貞《唐風定》中的評語來點題。其實,將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接受相互結(jié)合來鑒賞文學經(jīng)典,正是霍松林先生鑒賞類著作的最大特色,雅俗共賞之中體現(xiàn)了著者的學術水平。賞詩就要體味到創(chuàng)作的甘苦,先生的詩文品鑒影響深遠的原因很多,有一點不能忽略,那就是寫家的“知味”。先生說:“我對歷代名作在反復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根據(jù)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探微抉奧,闡發(fā)其深層意蘊和言外之意、弦外之音。”[5]396
認真讀過先生的鑒賞文章,就能夠感覺到先生其實就是在和學生對話,在先生的面前仿佛有一群聽眾,先生從作品的背景講起,一講到詩文結(jié)構(gòu)就會陶醉于其中,舉手投足的神態(tài)都能想象出來。以先生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之鑒賞為例。這篇具有范例意義的鑒賞文本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先是追溯了離別主題的唐前接受史,以《別賦》為中心進行上下追溯,認為蘇李、曹植、沈約等人的相關作品表述的是“有別必怨,有怨必盈”的情感基調(diào)。隨后,筆鋒一轉(zhuǎn),先生認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為傳統(tǒng)的送別詩開拓了新的領域,輸入了另一個時代的新鮮血液”[2]2。新在何處呢?先生不緩不急,開始了抽絲剝繭的解讀過程。知人論世自然是要確立文本解讀的背景。先生緊密結(jié)合其人其事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關系,認定這是王勃不到20歲留居長安時的作品,此時的王勃風華正茂、意氣昂揚,此時的唐帝國也是平穩(wěn)安定,因此,這首詩才稱得上“豪情壯志譜驪歌”。定準了歷史色調(diào),找到了解讀文本的入口,且看先生如何詳解這首經(jīng)典的詩歌文本。首先是解題,先生要解決的是“蜀州”與“蜀川”之間的厘定。其次是分聯(lián)解讀。從《公羊傳》《史記》《說文解字》到同時代詩人的用法,文字學、史學、音韻學等知識都派上了用場,先生的目的就是讓讀者讀懂,次聯(lián)如何承接首聯(lián),三聯(lián)如何“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尾聯(lián)“緊接三聯(lián),收束全篇”。具體的解讀中旁征博引,尋根溯源,讀畢方知承繼之來路,方覺曲徑通幽的妙處。作品自身的魅力讀出來了,先生并沒有收筆,而是向后尋索,進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接受史層面。從陳子昂、王維、杜甫的作品中,尋繹“意氣豪邁,格調(diào)雄渾”的送別詩之發(fā)展過程,突出了王勃改革詩風的成績。最后一個部分是錦上添花,先生從傳統(tǒng)詩話中拈出了“偷春格”三個字,從章法特點上分析這首詩的獨到之處以及唐詩中“偷春格”的用法。整篇鑒賞下來,不具備史學、文學、美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精深修養(yǎng)是無法完成的,而寫家的創(chuàng)作體驗、審美能力更是至關重要。這樣的文章發(fā)揮了將學生引入文學之門、學術之林的導引功能,無怪乎羅宗強先生讀了《唐宋詩文鑒賞舉隅》,說:“詩歌鑒賞的整個過程,不論是從最初印象的階段,還是經(jīng)過認真研究之后的深刻理解階段;不論是文字訓詁或是形象把握,都需要處于審美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中?!保?]193
賞詩的另一種方式是譯詩。從文言轉(zhuǎn)為白話并不是簡單的意思轉(zhuǎn)換,還需要保留詩的特質(zhì)?;羲闪窒壬缭?0世紀50年代就出版了《白居易詩選譯》,這本書直到21世紀初還在再版。先生譯詩實際上是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所譯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就是在發(fā)給學生的講義中找到的。這種在忠實于原作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作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發(fā)揮填補空白的作用,讓學生透過語言轉(zhuǎn)換將傳統(tǒng)形式化為現(xiàn)代資源,對讀者理解原詩的蘊涵幫助很大。雖然譯詩也會失去古典特有的韻味,但至少通過誦讀原作和譯詩建立了課堂教學現(xiàn)場獨立的解讀空間。先生的譯詩方式我在課堂教學中也頻頻使用,如將《春江花月夜》《琵琶行》《佳人》等作品譯成優(yōu)美的散文,至少還有陶冶性情的作用。林梅村《論霍松林先生“古詩今譯”的理論與實踐》中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認為霍松林先生從事古詩今譯的目的有三:為了教學和研究、為了發(fā)展和繁榮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為了傳播我國古典詩歌[9]314。這三個目的中,教學和研究是最為根本的,也是產(chǎn)生其他兩個目的之源頭,教學活動在先生心目中的份量可想而知。
霍松林先生說:“優(yōu)秀詩篇之所以優(yōu)秀,首先在于以完美的藝術形式深刻而又生動地表現(xiàn)了特定的社會生活、時代脈搏和人們的心靈世界,感情美、意境美、詞彩美、音韻美,具有強大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能使讀者于審美享受中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提高認識水平和精神境界。”[10]2這就是詩詞鑒賞的教育意義所在,也是一位學人精于講授的教學魅力所在??偠灾?,先生的著作中能體現(xiàn)出“選家手眼”,一部選本就是一部詩史,思想性與藝術性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循著選家的眼光更能夠找到經(jīng)典文本的準確定位。先生的鑒賞中能體現(xiàn)出“評家視野”,全面調(diào)動各種知識完成對經(jīng)典文本的講授,學養(yǎng)往往決定了鑒賞的深度。先生的文章中能體現(xiàn)出“賞家風度”,因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使然,信手拈來就點出了文本的審美意蘊?;羲闪窒壬蔫b賞文章發(fā)揮了將學生引入文學之門、學術之林的導引功能,體現(xiàn)出了師者“潤物細無聲”的教學魅力。
[1] 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 霍松林.唐宋詩文鑒賞舉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 霍松林.霍松林選集·第八卷:詩國漫步[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 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5] 霍松林.松林回憶錄[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 劉鋒燾.霍松林先生學術評傳[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7] 霍松林.霍松林選集·第四卷:隨筆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8] 羅宗強.研究還原再創(chuàng)造——從《唐宋詩文鑒賞舉隅》說到古典詩歌鑒賞中的一些問題[M]//李炳武.霍松林先生學術評論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9] 霍松林.霍松林選集·第七卷:譯詩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0] 霍松林.唐詩鑒賞舉隅·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