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和
(上海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200240)
《斷鴻零雁記》是蘇曼殊所作六部小說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近現(xiàn)文學史上的人所熟知的經典作品。蘇曼殊去世后不久,姚錫鈞在悼詩中說:“生前身后總悠悠,蠹簡殘編一淚流。憑仗胡君好珍惜,《斷鴻零雁》自千秋?!保?]209楊義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中說《斷鴻零雁記》是“民初獨標一格、最富詩情的小說”[2]。陳平原曾說:“相信不靠風流軼事,曼殊作品也能傳世”[3],還認為“《斷鴻零雁記》正是郁達夫自傳式小說的先驅。”[4]近年來,關于《斷鴻零雁記》的專論文章也有不少,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判斷:(一)悲情小說、悲劇小說。(二)啟蒙主義小說(認為其中包含著反包辦婚姻的思想啟蒙意義)。(三)才子佳人小說。(四)佛理小說。(五)第一人稱限制敘事小說。綜合來看,關于《斷鴻零雁記》的研究,雖然角度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分析框架基本沒有越出楊義和陳平原的論述體系:要么強調小說在思想史上的啟蒙意義,要么強調小說在敘事模式上的突破與承前啟后的作用。其實,拋開這些既定的分析程式,還可以有其他的解讀視角?!稊帏櫫阊阌洝分写嬖诖罅筷P于水和云的描寫,它們甚至被高度意象化。透析水云意象的功能和意蘊,也許可以加深對《斷鴻零雁記》和蘇曼殊的理解。
一
《斷鴻零雁記》筆墨所到之處,皆有水云之跡。這些水云已非尋常景物,而是在場景設置、情節(jié)布局、節(jié)奏控制和氣氛渲染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對小說的抒情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的詩學意象。
《斷鴻零雁記》開篇就說:“百越有金甌山者,濱海之南,巍然矗立。每值天朗無云,山麓蔥翠間,紅瓦鱗鱗,隱約可辨,蓋海云古剎在焉。相傳宋亡之際,陸秀夫既抱幼帝殉國崖山,有遺老遁跡于斯,祝發(fā)為僧,晝夜向天呼號,冀招大行皇帝之靈。故至今日,遙望山嶺,云氣蔥郁,或時聞潮水悲嘶,尤使人欷歔憑吊,不堪回首。”[5]這段文字交待了故事發(fā)生的原初場景。這是三郎受戒之所,也是整個故事的起點和終點。接下來的敘事幾乎都在由云與水所布設的場景中鋪陳開來:三郎在海云寺倚樓遠望,但見“天際沙鷗明滅”,“海風逼人于千里之外”,于是,發(fā)生下山尋母之沖動,接著,受戒下山,化緣海邊,遇到乳母母子,暫得棲身之所,“日與潮兒弄艇投竿于荒江煙雨之中”。不久,他得到雪梅的資助而赴日尋母,在海上翻譯拜倫《大?!分?,在“背山面海”、“流水觸石”的板屋與生母相見。生母依闌觀海,囑托親事,靜子在海邊主動示愛,兩人在海邊相互試探,最后在海邊訣別,并將愛情信物投諸大海。但凡與海有關的場景描寫,同時也涉及大量云氣和天空的描寫??梢?,水云意象對于敘事場景的設置非常重要。
水云意象也在情節(jié)布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稊帏櫫阊阌洝吩诮Y構上形成一個首尾呼應的閉合回路:情僧三郎在受戒之際動了凡心,離開海云寺,下山尋母,在尋母過程中與雪梅、雪鴻和靜子發(fā)生情愛糾葛,最后掙脫情網,在“彌天幽恨”之中,萬念俱寂,“心如木石”,決心回歸師父所在的寺廟。青燈古寺是“現(xiàn)代情僧”三郎的起點與歸宿。在俗世與方外的對位建構中,水云意象的參與必不可少。譬如,開篇描述的海云古寺處于“云氣蔥郁”、“潮水悲嘶”、“沙鷗明滅”、“海風逼人”的意境之中。結尾處,三郎在“諸天曛黑”、“萬籟深沉”的黑夜(可理解為天空和黑云的閉合)中“頹僵如尸”,渴望“了此殘生”?!读阊阌洝返闹虚g部分,水云意象也發(fā)揮著貫串情節(jié)的關鍵作用。最典型的是三郎與靜子交換《崖山圖》和《花燕圖》一節(jié)。三郎《崖山圖》所畫景物是“怒濤激石”、“遠海波紋”和“斜身墮寒煙而沒”的一只沙鷗。靜子覺得“此景滄茫古逸”、“愛之甚摯”。靜子《花燕圖》所畫內容為一位臨風觀賞蓮花和飛燕的妙齡女子。三郎的感受是“飄飄有凌云之慨”,嘆為“行云流水之描”。由于兩幅畫作都帶著強烈的身世之感,因此,彼此的嘆賞使他們產生深度的精神契合,產生最濃烈的愛慕之情,小說的情節(jié)因此而達到高潮。
水云意象還在節(jié)奏控制、氣氛渲染和情感抒發(fā)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實,節(jié)奏、氣氛、情緒是同位同構的?!读阊阌洝分械乃泼鑼懹嘘柺骊帒K之別。但凡急管繁弦之處,呈現(xiàn)的多是陰云慘惻、海水激石的景象,營造的氣氛比較緊張,所抒發(fā)的也多是哀愁凄惻的情緒。但凡節(jié)奏緩慢之處,呈現(xiàn)的多是天高云淡、海浪悠悠的景象,營造的氣氛比較和緩,所抒發(fā)的也多是怡樂舒暢的情緒。比如,當三郎為強盜所欺、走投無路、內心悲愴之時,出現(xiàn)的水云描寫是“駭浪遽起,四顧昏黑”。當尋親之旅成行時,三郎在海輪上的所見所感則是“風日晴美……茫茫天海,渺渺余懷”。敘事節(jié)奏由緊湊轉為和緩,情緒由悲愴轉為平靜。與生母相見之后,目擊所見或是“崦嵫落日,漁父歸舟,海光山色,果然清麗。忽聞山后鐘聲,徐徐與海鷗逐浪而去”。或是“芙蓉峰涌現(xiàn)于金波之上,胸次為之澄澈”。此章的節(jié)奏、氣氛、情緒,均呈和緩怡樂之態(tài)。在靜子與三郎的戀愛故事中,水云意象大量出現(xiàn),造成波譎云詭(情節(jié))、張弛有度(節(jié)奏)、陰陽交替(氣氛)和哀樂無端(情緒)的藝術效果。而且,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關于水云的描寫,已由外在的景物描摹,轉變?yōu)榫罢Z與心語的緊密融合。比如,母親提親之后,三郎心里的波動很大,“仰視天際游絲,緩緩移去”。如果說這還是景語,那么,接下來的一段話,“浴畢,登樓面海,兀坐久之,則又云愁海思,襲余而來”,則已明顯地將水云描寫情緒化、意象化,轉化為不折不扣的心語。至于崖山圖中的海波和寒煙,自然更是主人公情緒的意象化。在三郎與靜子互評畫作之夕,月生西海,水波不興,夜靜風嚴,充滿著浪漫喜悅的情緒和氣氛,敘事節(jié)奏亦娓婉細致,從容不迫。在靜子主動示愛而三郎退避的幾節(jié)中,水云意象則開始變幻莫測:時而月色溟濛,美人如“橫云斜月,殊勝端麗?!睍r而又“烏云密布”,忽然又“陰風怒號,聲振十方,巨浪觸石,慘然如破軍之聲?!碑斎衫в谇榫W一籌莫展時,只覺得“心與雪花交飛于茫茫天海間也”。當他決心逃離情網時,便覺得愁緒“萬疊如云”。當二人訣別于海灘時,恰逢“海潮初退”,暗示高潮已經沉寂,故事即將落幕。此刻,靜子“情波萬疊而中沸”,天空亦呈現(xiàn)出陰慘之色。凡斯種種,頗難區(qū)分哪些水云意象是景語,哪些是心語,因為景語與心語早已融為一體,共同承擔了場景設置、情節(jié)布局、節(jié)奏控制、氣氛渲染和情感抒發(fā)等復雜功能。
二
在近代文學譜系中,蘇曼殊最為獨特的生存體驗和存在感受是身體和靈魂的雙重飄泊。
蘇曼殊留給他人的印象基本上是一位行腳詩僧。近代文學史家錢仲聯(lián)在《近百年詩壇點將錄》和《南社吟壇點將錄》中,稱其為“天傷星行者武松”,認為他在《祝融峰圖》中所繪的“行腳荷擔”僧是其自我寫照[6]。最早研究他的柳無忌說:“曼殊只像一個飄零的異僧,在人世間留下的僅是些渺茫的鱗爪,模糊的影痕。”[1]41畫家陳小蝶認為蘇曼殊“喜畫衰柳孤僧,有萬水千山,行腳打包之意?!标愂稀额}曼殊上人遺畫》詩云:“行腳無根類轉蓬,能空諸相亦英雄?!保?]238與蘇曼殊交誼最深的劉季平和陳獨秀也有類似的印象。劉季平問候曼殊之詩云:“擔經忽作圖南計,白馬投荒第二人?!睂⑵淇醋鲞h涉異域取經的僧人(第一人是指唐僧玄奘)。陳獨秀懷念蘇曼殊之詩亦云:“南國投荒期皓首”(《存歿六絕句》),著墨處也在“投荒”二字。
蘇曼殊對飄零詩僧的身分也有很強的自我體認。他曾在另一重要自傳文本《潮音跋》中自稱:“馬背郎當,經缽飄零?!币嘣啻卧诤凶苑Q“天涯行腳僧”[5]494或“天涯飄寄之人”[5]566。他的一系列筆名,比如,南國行人、行行、沙鷗、雪蝶、蝶、燕影生、燕子山僧、飛錫、曇鸞,等等,仔細玩味,無不透露出一種飄泊天涯的感受?!把┑焙汀暗闭凵涑鲲h泊中的疾病感受。“燕”是行蹤不定的候鳥?!帮w錫”意指手持錫杖到處云游?!皶饮[”則以曇花、鸞鳳自喻。鸞鳳是飄泊的象征,蘇曼殊最喜歡的詩句之一即是龔自珍的“鳳泊鸞飄別有愁,三生花草夢蘇州。”他曾自言:“鸞飄鳳泊,衲本工愁,云胡不感。”(《題百助照片寄包天笑》)此外,他還以“華亭鶴”、“孤飛鶴”、“雁”自喻。當然,最著名的自我譬喻無疑是“斷鴻零雁”。自傳體小說以《斷鴻零雁記》為題,可謂意味深長。鴻雁也是不斷遷徙的候鳥,小說中的“三郎”恰似一只孤零零的“鴻雁”。這個譬喻極具代表性。曼殊病逝之后,老友沈鈞業(yè)在追念亡友的詩中說:“斷鴻零雁無消息,誰向西泠訪墓田?!保?]也將其視為孤飛的鴻雁。
綜上所述,無論是他者的印象還是本人的自我體認,蘇曼殊都是一位飄泊天涯的行腳詩僧。行腳詩僧與行云流水之間則存在著內在的關聯(lián)。行云流水既是其生存空間的形象表述,也是其生存方式的形象譬喻?!靶心_僧”亦稱“水云僧”,因為游僧行蹤不定,一如行云流水。在短暫的34年的生命歷程中,蘇曼殊的行蹤遍及日本、中國東南(主要包括廣東、上海、江浙、安徽、湖南和山東)和南洋一帶,甚至遠至緬甸、斯里蘭卡和印度。平生經行最多之地是江南、嶺南、日本和南洋(其中,曾到上海37次、日本12次、杭州13次、廣東6次、蘇州5次、南京3次、南洋3次)。這些地域屬于太平洋西海岸一帶。可想而知,曼殊在天海之間旅行,目擊所存,非云即水。難免就近取材,聯(lián)類感物,通過水云抒發(fā)情思和感受,直至將其意象化,轉化為抒發(fā)情思的詩學密鑰。
三
在身體與靈魂的雙重飄泊中,靈魂的飄泊更為根本。身體的“在路上”源于靈魂的飄泊無依,亦即生命根基的飄浮不定,或者說“家”的闕如。蘇曼殊的行腳天涯,如果從宏觀方面追溯原因,可以說與古典世界的崩解和現(xiàn)代性的來臨有關(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蘇曼殊能在近代文學中激起的持久的波瀾,原因在于他表達出現(xiàn)代人或多或少都普遍存在的飄泊感受,而現(xiàn)代人的飄泊感從根本上說與古典信念的崩解及新的生活方式有關)。如果從微觀方面追溯緣由,則主要與蘇曼殊特殊的身世相關。
按照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理論,早期生命體驗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8]。蘇曼殊之所以成為行腳天涯的情僧,根源在于早年生命史中的心靈創(chuàng)傷,而創(chuàng)傷之關鍵點則在于他常對友朋所說的身世有“難言之恫”。關于蘇曼殊的身世有多種說法:生父生母均為日本人說,生父為中國人生母為日本婦人河合仙說,生母為河合仙使女說,生母為河合仙妹妹河合若說。其中,比較可信的是馬以君的生母為河合仙妹妹一說[9]。根據(jù)馬以君所作的《蘇曼殊年譜》,蘇曼殊一直將其生母河合若當作自己的姐姐。這意味著他至死都對自己的真實身世缺乏確切的了解。蘇曼殊五歲離開河合仙和日本,遠赴廣東,而廣東蘇家人際關系復雜,對其造成極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主要是庶母的虐待和族人的冷遇)。安全感的缺乏使其神經異常纖敏、情緒復雜多變(這在《零雁記》中“三郎”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愛尤其是母愛的缺乏造成了他持續(xù)一生的尋根沖動(《零雁記》敘事的原動力在此)。進入青春期后,生命尋根沖動(其實質是尋求來自女性的關愛)又分化出追求情愛的沖動,從而發(fā)展出一個以情為本位的現(xiàn)代主體。
早年的靈魂創(chuàng)傷還造成了少年出家的嚴重后果。出家其實是對尋根沖動的背反:由于對人世溫情的絕望,年僅16歲的蘇曼殊選擇出家為僧,試圖以背棄世俗生活和斷絕情根的方式來解決心靈的苦痛。可以說,出家是情本體的激烈沖動,一旦出家受戒,便在生命中追加了佛家戒律與佛家智慧的雙重規(guī)訓。情主體在發(fā)育和萌動的過程中,開始與佛家規(guī)條發(fā)生強烈的內在沖突。為調和二者的沖突,蘇曼殊發(fā)展出“以情求道”的理論。他曾經自言:“今雖出家,以情求道,是以憂耳?!保?]401視男女情愛為證道的一種方式。所以,他與眾多女子的戀愛徹底、純粹、大膽、猛烈,每次都有極深的靈魂介入。他追求的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甚至可與妓女同臥而不動性欲[1]143??梢哉f,蘇曼殊的出家和“以情求道”是借助佛家智慧對生存困境的自我突圍。但是,由于塵根未斷、情執(zhí)甚深,也由于對世俗生活(主要是真實的家庭生活)的畏懼,“以情求道”的自我突圍并不成功。他曾自言:“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5]416其后果是,靈魂始終處于情與佛、色與空之間的兩極震蕩之中,換言之,始終處于“在路上”的飄泊狀態(tài)(這里有很明顯的現(xiàn)代性)。事實上,詩文和小說乃是無數(shù)次靈魂飄泊與情感震蕩的附產品,也是一種自我發(fā)抒與自我療治。
四
水云本是普通的自然物象,經過數(shù)千年的文化熏染,逐漸演變?yōu)閮群S沛的文化意象。《易》云:“云形雨施,品物流形?!睂⑺埔暈樽甜B(yǎng)萬物的生機之源。此后,在中國文化脈絡中,哲人、藝術家、詩人大多喜歡以水云為媒介來表達至深的哲理、情懷或審美意趣。就其自然形態(tài)而言,水與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流動不居,變幻莫測。水云意象因此生成流動的能指,為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帶來極大的自由與便利。在六朝以還的文學史中,水云發(fā)展為重要的詩學意象,成為詩人表達自由意志、超越體驗、宇宙精神甚至內心神秘體驗的重要意象。在唐宋詩詞中,水云意象一度成為表達禪悟境界的詩學手段[10]。宋明兩代覆亡之后,大批遺民在政治高壓之下,曾在詩文、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中,憑借水云意象曲折地表達故國情懷和無國無家的漂泊感受。例如,著名琴曲《瀟湘水云》即產生于宋元易代之際,寄托了濃郁的故國之思。從此,水云意象成為抒發(fā)歷史悲情和飄零感受的經典意象。在文網密集的背景下,滄波煙水成為既能宣泄政治情感、表達流亡感受,同時又比較安全的詩學密碼。
晚清時期,宋明易代痛史重新浮出歷史水面,成為激烈青年知識人心靈、鼓動民族革命思潮的思想資源。蘇曼殊深受影響,由此而對水云意象的古典內涵有了很好的吸納?!堆律綀D》在蘇曼殊的詩、文、畫中的再三出現(xiàn)便是一個很典型的例證。足以說明遺民痛史曾對蘇曼殊的精神發(fā)育產生過重要影響。當然,蘇曼殊與水云意象的關鍵接榫點不在于其中蘊含的民族意識,而在于其中悲愴飄泊的情味。它所包含的深情、凄怨、自由、飄泊等多種復雜感受,無不與蘇曼殊的存在體驗一一合拍,因而成為他獨特而自覺的美學追求。有意思的是,“天風海濤”的美學表述,本身即與水云相關:天風所吹者,無非云也,海濤所卷者,無非水也。蘇曼殊的詩與文,真是在在與水云相關。透過水云意象,蘇曼殊的詩文呈現(xiàn)出一個多情、感傷而飄泊的生命。這是他在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最大特質。
依筆者淺見,《斷鴻零雁記》之所以具備哀感頑艷而回味無窮的詩性品質,離不開水云意象的重要作用。在蘇曼殊筆下,水云意象既承續(xù)著古典詩學傳統(tǒng)中的歷史文化意蘊,又呈現(xiàn)出敏感心靈在近代境況中的飄零感受。由此一斑,可以窺見現(xiàn)代性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中的早期性狀。
[1]蘇曼殊.蘇曼殊全集:第4冊[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2]楊義.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57.
[3]陳平原.關于蘇曼殊小說[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5(2).
[4]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79.
[5]蘇曼殊文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
[6]錢仲聯(lián).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lián)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677.
[7]毛策.蘇曼殊《斷鴻零雁記》最初發(fā)表時地考[J].中國文學研究,1987(3).
[8]皮亞杰.兒童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3.
[9]馬以君.蘇曼殊年譜[J].佛山師專學報,1985(2).
[10]景旭.唐宋詩詞中的云水意象淺探[J].宜春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