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麗梅,林漫,徐偉
摘要:本文從行動導向教學的六大步驟出發(fā),分析了行動導向的課堂特點,運用平均比較法,創(chuàng)新性地建立了一套專門針對行動導向課堂的評價量規(guī)。
關鍵詞:行動導向;課堂質(zhì)量;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200-03
當前,我國技工教育的內(nèi)涵發(fā)展正在不斷深入,各種各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其中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行動導向教學法受到不少技工教育屆人士的推崇。很多技工學校在全校范圍內(nèi)開展了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培訓,并在全校課堂上進行推廣。行動導向教學的課堂與傳統(tǒng)的課堂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過程組織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別,如何科學地評價行動導向教學的課堂質(zhì)量,成為了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管理者日益關心的問題。
一、行動導向教學六大步驟及課堂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是根據(jù)完成某一職業(yè)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行動、行動產(chǎn)生和維持所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從業(yè)者的內(nèi)在調(diào)節(jié)機制來設計、實施的教學活動。其教學一般分成“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大步驟,課堂具有以下特點。
1.教學是由符合職業(yè)實踐需要的系列學習活動組成的,其教學目的在于促進學習者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核心在于把行動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tǒng)一。
2.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準備和說明工作任務,監(jiān)控學生工作,在必要時調(diào)解沖突或提供意見,并評估最終結(jié)果,是一個咨詢者、指導者、監(jiān)控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3.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自我構建的行動過程即為學習過程。學生“心、眼、口、手、腦”并用,獨立或與他人合作以“獲取信息、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評估結(jié)果”,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體系。
二、行動導向的課堂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
為充分發(fā)揮課堂評價的診斷功能、改進功能和激勵功能,在設計行動導向的課堂評價指標時,我們遵循以下原則。
1.導向性。課堂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反映了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教學工作的重點,引導教師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程度。在設計評價體系時,要考慮學?,F(xiàn)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的現(xiàn)有水平,突出行動導向教學的特點。
2.發(fā)展性。實施行動導向的課堂評價,是以促進教師大膽嘗試行動導向的各種教學方法為宗旨,注重發(fā)揮其促進教師提高、反思、改進教學的功能,而淡化其考核、評價教師的目的。
3.科學性。每一項課堂評價指標都要反映行動導向的真實課堂教學情況,并且可以量化,盡量減少主觀因素的干擾,同時要注意每項指標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xiàn)交叉和包容的關系。
4.可行性。指標內(nèi)容必須清晰明確、簡單易懂,且易于操作。
三、評價指標的設計
針對行動導向教學“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大步驟,對教師評價用表設計了主題、過程、效果三個一級指標,細分為23個二級指標:主題:①任務在整個工作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描述清晰;②任務中包含典型職業(yè)能力與典型的行業(yè)工作規(guī)范;③任務中已有知識和技能的運用,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導向明確;④任務的教學目標描述清晰,所用的教學方法合適;⑤任務兼顧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⑥教學場地條件滿足教學要求;⑦完成任務所需工具完備(使用說明清晰)、工作對象明確;⑧學生自主探索內(nèi)容、難度合適。過程:①能根據(jù)主題選擇分組方式,做到分組合理、有效;②重、難點講解清晰,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③學生能根據(jù)主題及相關教學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從相關教學資料中獲得實踐活動過程與要求的說明;⑤實踐活動時間設置合理;⑥實踐活動過程駕馭良好,控制得當,活動開展井然有序;⑦實踐活動過程反映了真實的工作流程。效果:①學生能按時完成任務;②學生能按照行業(yè)規(guī)范完成工作任務;③學生在工作中能夠掌握并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⑤學生團隊工作展開順利,角色任務完成較好;⑥團隊核心成員能起到協(xié)調(diào)、組織的作用;⑦團隊成員積極參與討論;⑧評價方式合理多樣,學生獲得發(fā)展性建議居多。同時設計主觀題以便于教師反思、改進。
學生評價用表以學生在行動導向教學課堂上能力的成長為主要參考,設計了內(nèi)容、過程、效果三個一級指標,細分為20個二級指標:內(nèi)容:①教學內(nèi)容難度合適;②對教學內(nèi)容感興趣。過程:①喜歡這種分組方式;②對分組結(jié)果感到滿意;③對實踐活動任務是清楚的;④對自己的分工是明確的;⑤在做的過程中得到了幫助;⑥為小組成果貢獻了自己的力量;⑦認真聽取了他人的表達;⑧認真評價了他人。效果:①清楚了職業(yè)工作過程;②通過做,更容易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能;③通過合作,感受到了學習的愉快;④學會了用文字(如海報、PPT等)表達自己;⑤學會了用語言(如演講、討論等)來表達自己;⑥學會了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⑦通過小組合作,團隊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⑧對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是滿意的;⑨對自己的學習結(jié)果是滿意的;⑩從活動中獲得了自信和成就感。同樣設計了主觀題以收集更多的反饋信息。
四、評價方法的選擇
根據(jù)行動導向的課堂教學特點,在評價方法上選擇了教師自評、同行互評、學生評價三個最能真實觀察和反映教學效果的維度,分別賦予20%、30%和50%的權重。教師自評側(cè)重于教師的自我診斷和反思;同行互評側(cè)重于集體備課、互相學習,可以由系部組織;學生評價側(cè)重于學生自我總結(jié)和反省學習效果及自身各方面能力的進步,而非直接對教師進行評價。
五、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采用比較平均法來確定,即以每一級指標中重要程度最小的指標為基礎,其他指標與之比較,做出是它多少倍的重要程度判斷,然后修正得出各自指標的權重。
以一級指標為例。假設主題的重要性為“1”,兩相對比,做出過程和效果的重要性分別是其的1.75和2.25倍的判斷。3個數(shù)值相加為5,再用5除代表整體數(shù)的“1”,得1/5,即0.2。用0.2分別乘以各指標重要程度的倍數(shù),便可得到各指標的權重,主題權重為0.2,過程的權重為0.35,效果的權重為0.45。用滿分100分別乘以各指標權重,得到各指標分值,主題為20分,過程為35分,效果為45分。用這個方法,依次得到二級指標的權重及分數(shù)。最終設計出來的評價表如表2、表3所示。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盡量避免讓學生造成“給教師打分”的錯覺,學生用表在實際使用中,需要去掉所有的“分數(shù)”、“權重”、“得分”字眼,只需要學生在相應的方框內(nèi)打鉤即可。
六、使用建議
評價用表設計出來后,我們在學校試用了一段時間,效果較好。根據(jù)實際使用經(jīng)驗,有出以下幾點體會。
1.為保證自評和互評的效力,在評價工作正式進行前,需要組織評價者學習評價方法,保證所有參評者和被評者對評價標準形成大致相近的理解。
2.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對教學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應反映一個時期學校教學改革工作的重、難點。建議每隔一個時期對指標內(nèi)容及權重進行一次修訂。
3.在實際使用中發(fā)現(xiàn),督導評價過程中,因?qū)I(yè)背景不同,第一部分“主題”給分比較困難;同行互評過程中,因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難完整的聽完一個專業(yè)組所有教師的所有課程,對“過程”和“效果”的評分較難。我們后來采用同行教師和督導共填一份表的方法,同行教師先對第一部分給分,督導聽課的時候補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這樣做不僅提升了聽課效率,也使評價更加客觀和準確。
參考文獻:
[1]劉邦祥,宋海濤,克勞斯·基爾,吳保林.如何評價行動導向教學中學生的能力發(fā)展[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資助項目《基于能力本位的行動導向教學師資培訓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B2013228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