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群,姜安
(1.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長春 130024;2.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廣東深圳 518060)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歷史邏輯
——基于國際關系視角的政治考量
張向群1,姜安2
(1.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長春130024;2.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廣東深圳518060)
在近現(xiàn)代外交關系中,毛澤東為新中國奠定了以主權獨立、外交自主和國家安全為核心內(nèi)涵和價值取向的外交思想。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內(nèi)在歷史邏輯呈現(xiàn)為三條主線:三大殖民主義外交生態(tài)與民族國家獨立的外交訴求,三大戰(zhàn)爭的東方位移與自主外交意志的歷史轉(zhuǎn)舵,三種主義的邏輯方程與自主外交的價值取向。將毛澤東外交思想置于近現(xiàn)代國際體系視域中進行政治考量,以歷史邏輯力和外交政治的邏輯互動進行理性追問,并賦予其歷史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是科學把握新中國外交實踐的哲學基礎與邏輯前提。
毛澤東;外交思想;歷史邏輯;時代價值
將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置于近現(xiàn)代國際體系視域中,以歷史邏輯的巨大引擎力、合力和張力進行歷史追問,并賦予其歷史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是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內(nèi)在要求,更是科學把握新中國外交實踐的哲學基礎與邏輯前提。按照歷史主義的啟示,毛澤東外交思想孕育在1840年以來東西方文明沖突與融合的國際秩序之中,豐富于冷戰(zhàn)后國際社會動蕩、分化和改組的深刻的歷史變革之中,是對歷史時代脈動的當然反映和必然選擇。在近現(xiàn)代外交關系中,毛澤東以主權獨立、外交自主和國家安全為核心內(nèi)涵和價值取向,為新中國外交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邏輯前提。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后,西方國家在歐洲大陸形成了相對均勢狀態(tài)的外交格局,并率先誕生了以平等和主權為基礎的全新的區(qū)域關系外交生態(tài)。之后,這種外交現(xiàn)象逐漸地被新的地理意義的外交模式突破而改變——在非歐洲中心之外(例如東方世界)尋找新大陸,改變歐洲現(xiàn)狀并占據(jù)優(yōu)勢——西方對東方強權政治的時代開始來臨。在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關系體系和秩序中,形成兩個殖民外交生態(tài)體系:英國為代表的歐洲殖民體系;美國為代表的北美殖民體系。日本在為自身擺脫西方殖民困境的歷史博弈中,隨后也建立了對亞洲國家的新殖民體系。
這三種殖民主義體系給中國的歷史命運帶來了如下的影響:第一,英國的殖民運動迫使中國國家主權向歐洲“開放”。歷史上,英國曾長期充當歐洲“均勢”的“平衡者”。為了保持這個平衡者的國際地位,英國不得不在世界范圍內(nèi),特別是在東方國家尋找新大陸來作為實力支撐,以此抗衡歐洲諸國的對弈和競爭。于是,在17世紀到19世紀的英國世界殖民模式中,重商主義逐漸地占據(jù)主導地位。“重商主義政策能使國家維持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以便在海外建立專門為國家的工業(yè)生產(chǎn)供應原材料的殖民地?!保?]它以堅甲利器、工業(yè)資本化和不平等貿(mào)易為主要技術路線,建立西方對東方的國際垂直分工體系。就英國與中國關系而言,“英國的近代崛起帶動的是西方歐洲霸權體系的興起和東方中世紀華夏皇權體系的最終衰落”[2](P15-16)。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tài)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保?](P692)“舊中國的死亡時刻正在迅速臨近”[3](P711)。第二,美國的殖民運動迫使中國國家主權向北美“開放”。在近代歷史中,美國對西方和東方世界同時扮演兩者角色:西方英國霸權的“掘墓人”和東方國家新殖民運動的“開拓者”。就中美關系而言,“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獨立于西方殖民體系,對中國進行的新殖民運動的主要標志。此后,美國又強迫中國簽署中美之間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啊锻麖B條約》標志著中美關系由鴉片走私開始的不平等貿(mào)易轉(zhuǎn)化為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整體的不平等關系,這種不平等的關系貫穿于整個中國近代史,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告結(jié)束。”[4]這樣,美國在對傳統(tǒng)英國殖民體制的東方控制進行反擊后,實現(xiàn)了對中國新殖民的“交接”。第三,日本的殖民運動迫使中國國家主權向新殖民國家“開放”。在地緣政治和傳統(tǒng)意義上,日本始終處于傳統(tǒng)俄國和中國以及新生勢力美國的夾擊中,對中、美、俄的突破成為其“島國”外交的主要使命。其后,對中國的侵略成為日本近代擴張的主要路徑。日本對中國進行帝國殖民行動的秘密,在《田中奏折》中已經(jīng)顯露殆盡:“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遺策,是亦我日本帝國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保?]較之英國殖民模式和美國殖民模式,日本殖民模式更多的是體現(xiàn)為直接的炮艦殺戮和戰(zhàn)爭掠奪。這使得中國在與國外勢力的沖突中,付出了最為慘痛的歷史代價。
這樣,“歐洲大陸在英國的拉動下率先卷入發(fā)軔于英國的資本經(jīng)濟全球化,并與英國一道形成最初的資本中心國并由此形成對資本外圍地區(qū)的殖民剝削和壓迫?!保?](P25)美國利用歐洲諸國與英國的矛盾,通過“獨立戰(zhàn)爭”和對東方國家的影響和滲透,在成為顛覆歐洲殖民體系的決定性力量的同時,也成為殖民和剝削東方國家的新的主人。而日本在成為東方國家反對和抗擊前兩者的新生力量的同時,又以東方社會新的“殖民領主”的身份,建立大東亞共榮殖民體系。這三大殖民主義以條約體制、文化侵略和戰(zhàn)爭手段為特征,以依靠封建勢力和扶植買辦集團為策應,形成了對中國的“集合式殖民模式”。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東方社會,尤其是中國持續(xù)地成為三大殖民體系的空間聚焦之地,也成為世界矛盾向中國位移的新大陸。這種狀況使得中國不得不經(jīng)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得不面臨從未有過的民族生存力和生命力的考驗,不得不被迫改變原有的自我封閉的內(nèi)向型社會文明,在面對各種矛盾空前激化的近代外交生態(tài)中,只能進行兩種選擇:自主或者依附。
實際上,毛澤東外交思想的誕生就是對這一時代特征的理性反映。具體而言:第一,三大殖民體系及其由此長成的中國近代主權思想,成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重要時代背景和思想來源。近現(xiàn)代歷史上,三大殖民體系在東方中國的空間聚焦,同時升騰出巨大的民族獨立革命的政治風暴。1840年是中國從封閉走向世界的轉(zhuǎn)折點,也是世界體系下中國由被殖民國家走向民族獨立國家的歷史基點。這個歷史轉(zhuǎn)折首先并不是中國人的主動選擇,而是在面對世界列強的侵略和奴役中,中國社會發(fā)生歷史性裂變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被動性選擇。正是由于這一歷史被動性,強烈地激發(fā)出中國面對西方列強主導的霸權體系和殖民體系下的民族主義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毛澤東開始總結(jié)近代以來的國際經(jīng)驗和歷史教訓,梳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以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維護國家主權為主旨,策劃中國近現(xiàn)代外交戰(zhàn)略。第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和殖民主義壓迫的歷史使命,構成毛澤東外交思想的政治訴求。在反對殖民主義思想系中,毛澤東外交思想處于最高的歷史方位之上。他首先站在“全世界的人民大眾走上消滅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的歷史時代?!保?](P97)在“帝國主義者的邏輯和人民的邏輯”的巨大矛盾和沖突中,對三大殖民體系進行了獨立思考和外交行動[6](P101)。中國人民應當丟掉幻想,準備斗爭,走向獨立自主外交。第三,建立現(xiàn)代民族國家,是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東西方關系而言,近代全球化的本質(zhì)是西方工業(yè)資本全球化和“政治文明”殖民化,以及東方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反制過程。而改變這個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猖獗的時代,實現(xiàn)民族國家真正獨立的外交努力就是實行對帝國主義“不承認”、“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政策,這實際上成為毛澤東建立民族國家外交體系的主要價值取向。在毛澤東的世界里,歐洲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給中國帶來了百年來的屈辱外交,對于帝國主義“我們是要打倒它,不是承認它?!保?]這表明,反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侵略、剝削和壓迫,贏得國家主權和民族平等,獲得國家自保和安全一直作為非常重要的動力引擎,成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基本緣由。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誕生來自于對世界戰(zhàn)爭特別是中國與世界戰(zhàn)爭互動關系的理性審視。其中,除了鴉片戰(zhàn)爭外,毛澤東所經(jīng)歷的三大戰(zhàn)爭是其全球史觀的建立以及民族國家自主外交觀念形成的動力引擎。這三大戰(zhàn)爭就是抗日戰(zhàn)爭、“冷戰(zhàn)”和朝鮮戰(zhàn)爭。第一,抗日戰(zhàn)爭是二戰(zhàn)期間亞洲區(qū)域國際秩序爭奪的制高點,深遠地影響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外交自決取向。在一定意義上講,抗日戰(zhàn)爭是兩大體系的戰(zhàn)爭。一是世界范圍內(nèi)法西斯體系與反法西斯體系的戰(zhàn)爭;二是亞洲范圍內(nèi)日本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與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歷史性考驗:“日本對華基本方針是滅亡中國,建立所謂‘東亞新秩序'——這是堅定的、不變的,在日本侵略者看來也是變不得的?!保?](P197)“日本滅亡中國的總方針是非常堅定的,決不改變的,它一定要把中國變?yōu)樗闹趁竦?,一定要建立所謂‘東亞新秩序'”[8](P205)。日本入侵造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損失,“日本帝國主義是我們第一個大敵?!保?](P432)“中國今天是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6](P6)“現(xiàn)在是中國存亡絕續(xù)的關鍵。”[8](P353)可以講,毛澤東外交思想的一個重要國際背景,就是抗日戰(zhàn)爭所引發(fā)的關于中華民族能否存亡的大問題。第二,“冷戰(zhàn)”是戰(zhàn)后國際力量體制對峙和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的制高點,深遠地影響中國在國際坐標體系中的方位判斷和選擇。“冷戰(zhàn)”的實質(zhì)是二戰(zhàn)后世界秩序和體制的重新博弈。與此同時,民族獨立國家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國際力量關系開始重新分化和組合,國際政治展開新的畫卷。這給中國外交選擇提出了嚴峻的課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毛澤東對即將到來的“冷戰(zhàn)”世界提前進行了考量,首次提出了關于“中間地帶”的思想,并對國際社會呈現(xiàn)出的“第一種勢力”(美國和前蘇聯(lián))、“第二種勢力”(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第三種勢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互動和力量博弈進行了新的科學判斷和考量??梢哉f,“冷戰(zhàn)”背景下毛澤東的時代性判斷和外交選擇,對最初的共和國外交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第三,朝鮮戰(zhàn)爭是真正考量中國與世界強國博弈的制高點,深遠地影響中國自主外交生存能力和政治意志。朝鮮戰(zhàn)爭對新中國能否實現(xiàn)獨立自主外交,捍衛(wèi)國家安全以及鞏固革命勝利成果是一個全面的考驗,也是對中共執(zhí)政能力和外交能力的嚴峻考驗。具體說,這場戰(zhàn)爭至少給新生的共和國帶來如下的考驗:一是能否具有獨立應付與世界大國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能力;二是檢驗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內(nèi)部政治聯(lián)盟關系的信任與合作的能力;三是能否具有獨立于蘇聯(lián)社會主義體系之外,獨自進行國際事務乃至進行正義戰(zhàn)爭的能力;四是能否代表民族獨立國家向西方強國推行的帝國主義政策宣戰(zhàn)并獲得勝利的能力;五是能否妥善處理中國周邊地緣政治問題的能力;六是能否有效控制和把握戰(zhàn)爭進程的能力;七是能否應付境外區(qū)域戰(zhàn)爭時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政權鞏固的能力;八是能否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背景下,贏得國際法理與話語權的能力;九是能否具有在東北亞地區(qū)實現(xiàn)與美國、蘇聯(lián)三角鼎力的能力;十是能否在戰(zhàn)后新秩序生成中最大化地贏得中國國家利益的能力等等。應當說,這既是對中國自主外交生存能力嚴峻考驗,也是對毛澤東個人不懼列強的政治意志的檢驗。
毛澤東自主外交思想既是對上述三大戰(zhàn)爭的積極回應,也是中華民族經(jīng)歷血與火的洗禮后的經(jīng)驗總結(jié)。第一,抗日戰(zhàn)爭是毛澤東自主外交思想的實踐前提。毛澤東強調(diào),抗日戰(zhàn)爭“加重了中國自力更生的意義,中國無論何時也應以自力更生為基本立腳點?!保?](P16)中國的外交政策“以自力更生為主”[6](P3),“而不是如同國民黨那樣放棄獨立戰(zhàn)爭和自力更生去依靠外援,或投靠任何帝國主義的集團?!保?](P3)“我黨奮斗的方向,是使中華民族起死回生的完全正確的方向?!保?](P47)這個方向就是“中國必然要變成一個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的中國?!保?](P353)同時,毛澤東將向日本帝國主義最后一戰(zhàn),同中國民族解放聯(lián)系起來,認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是“戰(zhàn)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8](P474)??谷諔?zhàn)爭為國家獨立、領土完整創(chuàng)造了必要前提,鍛煉和考驗了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發(fā)展進程,同時極大地加強了中國在世界體系的主體地位和自我意識[10]。可以看出,毛澤東一以貫之的民族自主外交思想與抗日戰(zhàn)爭帶來的思考形成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連同對近代以來中國與外國勢力持續(xù)戰(zhàn)爭的恥辱歷史的印記,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記錄,毛澤東在思考中華民族與外國列強發(fā)起的侵華戰(zhàn)爭之間的關系時,已經(jīng)形成了強烈的反帝、反殖、反霸和民族獨立自主的政治意志。這種政治意志甚至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符號影響著新中國外交的政治圖譜。第二,對“冷戰(zhàn)”形勢的判斷和考量,是毛澤東選擇獨立自主外交的主要國際動因?!袄鋺?zhàn)”的爆發(fā)使得中國面臨新的國際形勢: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世界能否爆發(f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如果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中國將如何選擇自己的外交路徑?二是美蘇在世界范圍的對抗中,中國的外交政策如何選擇?三是在民族獨立運動大潮中,中國是否選擇完全獨立的外交方略?四是前蘇聯(lián)的外交性質(zhì)逐漸地發(fā)生變化,前蘇聯(lián)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跡象愈加明朗化。面對國際局勢的新變化,毛澤東開始調(diào)整“一個中間地帶”思想,并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思想”。必須指出的是,如果說,“一個中間地帶”理論的提出開始標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獨立自主地判斷國際形勢的話,那么,“兩個中間地帶”理論的誕生則預示中國外交思想將體現(xiàn)更大的獨立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耙粋€中間地帶”理論和“兩個中間地帶”理論一度成為影響毛澤東后來觀察世界形勢變化,制定中國外交方略的基本理論支撐。而70年代“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最終形成都與上述理論認知存在密切的邏輯關聯(lián)性。這幾大不同時期的外交理論和策略蘊藏著一個基本的邏輯線索,就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捍衛(wèi)和護持。第三,朝鮮戰(zhàn)爭深深地強化了毛澤東獨立自主外交的戰(zhàn)略意志和政治決心。對于可能的中美軍事沖突,早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毛澤東已有相當?shù)慕鋫洹?949年1月8日,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中,曾強調(diào)指出:“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占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們作戰(zhàn)這樣一種可能性,計算在我們的作戰(zhàn)計劃之內(nèi)的?!保?](P76)也就是說,早在朝鮮戰(zhàn)爭之前的國內(nèi)戰(zhàn)爭中,毛澤東就已經(jīng)具有基本的估計和政治計算,這既反映出毛澤東的政治智慧,也是其長期與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斗爭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的結(jié)果。實際上,與美國多年的交道,已經(jīng)使毛澤東對未來共和國外交具有基本的價值取向,而朝鮮戰(zhàn)爭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位開國領袖原有的獨立外交意志。這表現(xiàn)為:一是就戰(zhàn)爭性質(zhì)而言,毛澤東認為美國進行的戰(zhàn)爭是侵略戰(zhàn)爭,“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的和堅決的反抗”。美國“暴露了自己的帝國主義面目”,中國必須“打敗美國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6](P137-138)。可以講,毛澤東獨立自主地參與戰(zhàn)爭的決心和意志來自于對這場戰(zhàn)爭性質(zhì)的認知和判定。二是蘇聯(lián)對朝鮮戰(zhàn)爭的猶豫態(tài)度和一系列外交策略,引起毛澤東對蘇聯(lián)產(chǎn)生許多疑慮和懷疑,這成為新中國堅定獨立自主外交意志和決心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毛澤東在這場戰(zhàn)爭中堅定了一個信念,并深深地影響了其自主外交思想,即在兩大帝國主義體系與民族解放體系的對抗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能被欺負的”[6](P152),“今后的世界必須是人民的世界,世界各國必須由各國人民自己管理自己,而決不能再是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橫行霸道的世界了?!保?](P152)在一定意義上講,朝鮮戰(zhàn)爭就是中國通過戰(zhàn)爭迫使美國等帝國主義勢力正視和面對一個基本的事實:中國有決心并有能力走向獨立自主的大國外交。
幾個世紀以來,依靠文化意義的啟示和宣揚一直是世界列強國家對外行為的“光榮傳統(tǒng)”,從“歐洲中心論”、“美國使命論”,到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都在制造一個外交邏輯:在所謂霸權文明邏輯下,以強權政治文化贏得國際話語權,以此為不平等的國際舊秩序提供正當性與合理性。在這個歷史背景下,世界落后的民族國家始終處于被動的國際地位中,其正當?shù)膰H發(fā)展權利、民主權利無法得到基本的尊重和保護。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將,毛澤東外交獨立思想和政治意志反映了落后國家政治領袖們力圖改變世界舊秩序的政治向往。
如果按照文化范式來解構毛澤東自主外交模式及其價值取向,有三種文化歷史邏輯值得深入探討,這就是:文化主義、民族主義和倫理主義。
第一,文化主義以一種特殊的“意象”模式,成為影響中國外交的思想平臺。在國際關系意義上講,“意象”是一個國家政治領袖和國民對國際關系(包括歷史、文明、戰(zhàn)爭等)本質(zhì)及其特征的認知成果。當外交“意象”逐漸地變?yōu)橐环N價值觀時,就會深度地影響外交決策者的政治意志和戰(zhàn)略選擇。事實上,毛澤東外交思想深深受到幾個方面外交“意象”的影響,其中,受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的影響,毛澤東在外交上更關注世界秩序中的公正與平等,以及奉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反對殖民主義的外交策略;無產(chǎn)階級解放以及反對國際剝削;受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經(jīng)歷的影響,毛澤東更關注新中國的民族覺醒與國家獨立;受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毛澤東更加關注帝國主義與無產(chǎn)階級革命時代新生共和國的政權鞏固與自主外交。可以講,對上述文化與歷史認知所形成的政治“意象”,影響毛澤東外交思維和中國外交的戰(zhàn)略選擇。
第二,民族主義以一種特殊的自強基因,成為影響中國外交的思想內(nèi)核。民族主義運動主要體現(xiàn)為兩種價值選擇,一是作為民族存在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二是作為民族發(fā)展的歷史使命性。這兩種選擇對于落后民族國家來說,在近現(xiàn)代都曾經(jīng)歷必須面對的過程。在近現(xiàn)代中國,在面對外部勢力的侵略、掠奪、剝削和壓迫中,國內(nèi)曾出現(xiàn)了若干種不同的民族解放模式或者依附模式。在這個歷史背景下,毛澤東猶如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以民族政治領袖的身份,以暴力革命和國家主權獨立的方式,實現(xiàn)并完成了中華民族的自我救贖。
第三,倫理主義以一種特殊的文化高度,成為影響毛澤東外交思想的標桿。將道德和倫理因子列入到國際政治的計算方程,是開明的政治領袖在外交世界中顯示境界、智慧和能力的行為。在全球治理模式中,人道主義是國際社會全部秩序的制高點。正因如此,任何性質(zhì)的國家勢力和集團聯(lián)盟都會希望借助這個制高點,獲得其外交領域的法理資源或者“正義紅利”。西方傲慢的中心主義在其推行干涉主義和霸權主義時,往往會以自由、民主和博愛的道德外衣,為帝國炮艦披上美麗的裝扮;而在反擊西方殖民精神和霸權意志時,落后國家也會積極地搶占這個道德制高點,尤其是領袖集團更加關注對倫理、正義等價值觀的占有,以其民族道德價值監(jiān)護人的身份贏得廣泛的同情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在打破舊秩序和建立新世界中,占領秩序與體系的制高點,獲得法理和道義支持。作為落后國家的民族政治家,毛澤東以東方人特有的世界理解力,在追求世界正義的普世價值時,樹立了民族獨立國家的正義原則,為中國奉行的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外交政策提供了道德標尺。
以文化主義、民族主義和倫理主義視角,分析和梳理毛澤東外交思想的主要動力源泉,會發(fā)現(xiàn)這三種“文化合力”共同影響了中國外交的內(nèi)在品質(zhì)、文化內(nèi)涵以及價值取向。
第一,毛澤東的文化價值觀,成為影響外交思想長河分水嶺上的一塊巨石。毛澤東的文化價值觀主要體現(xiàn)為歷史文化觀和國際政治文化觀(革命意識形態(tài))兩個維度。就前者而言,毛澤東的歷史觀來自于1840年以來中國歷史命運的發(fā)展啟示,特別是來自于落后民族國家被殖民、被剝削、被壓迫的悲慘歷史經(jīng)歷,同時也來自于東西方文明劇烈沖突的歷史經(jīng)歷。這種歷史經(jīng)驗和歷史記憶,激發(fā)了包括毛澤東在內(nèi)的中國人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反抗意志和政治決心,這成為毛澤東堅決走向捍衛(wèi)民族獨立與尊嚴,選擇獨立自決外交的重要歷史文化基礎[11](P20)。就后者而論,意識形態(tài)對毛澤東在國際社會劃分國際力量組合關系,特別是區(qū)分敵、我、友關系并采取相應的外交策略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事實上,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要素,意識形態(tài)是毛澤東決定選擇與美國、特別是蘇聯(lián)關系模式及其變化的重要原因。在一段時期里,新中國的國家利益以及外交選擇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主張的意識形態(tài)恰好高度統(tǒng)一[12]。
第二,毛澤東的民族主義外交觀,成為獨立自主外交主旨的思想支柱。在一定意義上講,毛澤東既是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主義者,也是一個典型的基于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基礎之上的民族主義者。就后者而言,毛澤東認為,要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體系下解放中國人,必須首先解放中國人自己的思想。這是他反復強調(diào)魯迅精神的關鍵所在。毛澤東以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實際上也指明了中國外交文化的方向,即民族解放與獨立自強的方向。這種民族主義的訴求成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主要文化內(nèi)驅(qū)力,也成為中國獨立自主外交的思想引擎。
第三,毛澤東的國際倫理主義觀,為中國外交思想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氨Pl(wèi)領土主權完整”和“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13],是新中國外交的兩個首要目標。實現(xiàn)這一目標,除了不得不進行必要的戰(zhàn)爭準備和投入戰(zhàn)爭外,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和構建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是當然的外交選項。就后者而言,相對于國家實力和發(fā)展基礎十分落后的中國來說,國際倫理意義的努力變得十分迫切。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價值維度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上,即在普世基本價值層面上,十分強調(diào)對主權、人權、正義、自由、安全的尊重;同時在民族國家道義上,十分突出強調(diào)對民族獨立、平等、尊嚴和自決的價值偏好。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突出強調(diào)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實現(xiàn)民族解放的正義追求。在建國后的外交實踐中,毛澤東以建立國際反霸統(tǒng)一戰(zhàn)線,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為國際社會提出了如何反對霸權主義的國際政治倫理命題。毛澤東秉承的道德標準是國際公正與平等、民主與人權、自由與獨立,既是對國際霸權主義的限定,也是對中國未來發(fā)展道路的界定,這個思想成為歷屆中國政府外交價值觀的主導思想之一?!保?1](P19)應當說,新世紀中國提出的和平發(fā)展與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其基本的國際倫理原則與毛澤東的國際倫理觀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
[1]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第5版)[M].閻學通,陳寒溪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449-450.
[2]張文木.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上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瑋.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39.
[5]《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A].王繩祖.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C].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648.
[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外交文選[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430.
[8]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汪洪斌.抗日戰(zhàn)爭對中國歷史進程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1,(1):271~274.
[11]姜安.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政治考量與時代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2012,(1).
[12]章百家.改變自己影響世界——20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線索芻議[J].中國社會科學,2002,(1):12.
[13]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8.
【責任編輯:張西山】
Historical Logic of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Based on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rspective
ZHANG Xiang-qun1,JIANG An2
(1.Department of Ma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4;2.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518060)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diplomatic relations,MAO Ze-dong established the foreign policy with independent sovereignty,independent diplomacy,and national security as its core content and values.The inherent historical logic of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 is manifest in three major aspects:three diplomatic ecologies of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 states'appeal for independent diplomacy,eastern movement of three major wars and the historic shift to independent diplomatic will,logic equation of three theories and independent diplomacy values.We need to giv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to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 from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ystem perspective,to make rational inquiry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ic logic force and the logic of diplomatic politics,and to give to it historic connotation and modern values,which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logic premise to scientifically monitor diplomatic practice of New China.
MAO Ze-dong;diplomatic thought;historic logic;modern value
D 801
A
1000原260X(2015)05-0092-06
2015-06-25
張向群,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姜安,深圳大學教授,從事國際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