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身茂 王瑞霞
?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一)
賈身茂1王瑞霞2
(1.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鄭州 450008;2.《食用菌學報》編輯部,上海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通過廓清1890—1949年60年間我國食用菌文獻,梳理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在我國的傳播軌跡,發(fā)現(xiàn)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這一時期在我國的傳播,其內容是零星的,沒有系統(tǒng)的食用菌菌種專著,菌種知識與技術還未達到體系化程度,只散見于食用菌的某些栽培書籍中。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零星傳入我國,經(jīng)過我國食用菌科技人員的消化吸收與實驗,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起了我國獨特的食用菌菌種技術體系。這一技術體系包括菌種選育技術體系,菌種生產(chǎn)三級擴大繁殖技術體系,菌種質量及其檢測技術體系,品種認定技術體系,菌種保藏技術體系等。菌種技術的科學化、體系化,加速了我國食用菌新法栽培的應用進程。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傳播;軌跡;影響
人工培育菌種和播種,是食用菌新法栽培的關鍵技術之一,是依靠經(jīng)驗的食用菌傳統(tǒng)栽培走向近代真菌理論知識指導新法栽培的分水嶺,是食用菌從“知其然”的栽培技術邁進“知其所以然”的栽培技術的里程碑。近百年來,我國改良食用菌傳統(tǒng)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圍繞尋找有效的“菌種”與接種方法這一問題進行的。當西方近代真菌學理論知識與食用菌栽培技術傳入我國后,在真菌理論知識指導和菌種技術的啟示下,經(jīng)過我國許多生物學家、農(nóng)學家及食用菌學家?guī)资辍状说钠D苦努力,終于解決了這一問題,使食用菌的栽培方式與菌種技術走向了科學化的新法栽培的道路。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及技術在我國的傳播,是從19世紀末開始的。筆者在《中國食藥用菌栽培的菌種技術沿革述評》(2011)、《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2011、2012)、《晚清〈農(nóng)學報〉中食藥用菌文獻綜述》(2012)、《民國時期食用菌鋸屑栽培法的試驗與傳播評述》(2013)等文中雖有涉及,但對其傳播途徑、方式、內容、特點、軌跡、評述等的研究,尚缺乏系統(tǒng)的論述。理清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在我國的傳播軌跡,從而了解我國知識界如何將這些零星的、隨科學發(fā)展一步一步深入傳播的菌種知識與技術,經(jīng)過消化吸收、系統(tǒng)化、實驗與再創(chuàng)新,最終在生產(chǎn)實踐中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獨特的菌種技術體系,篳路藍縷,所做出的艱苦努力與創(chuàng)業(yè)之功。
為了解我國進入近代食用菌科技的時期,及食用菌產(chǎn)區(qū)菌種的基礎狀況,本文從近代我國傳統(tǒng)栽培的食、藥用菌的“菌種”談起,繼而以晚清時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在我國的開始傳播、民國時期西方近代菌種知識在我國的全面?zhèn)鞑ァ⒚駠鴷r期食用菌菌種技術的進步、結語等幾方面進行了闡述。錯誤、遺漏之處,敬請同行指出。
1.1 我國近代五種食、藥用菌的栽培方法
(1)香菇。清道光七年(1827年),四川《南江縣志》記載:“香蕈廠,于秋冬砍伐花栗、青桐、梓樹、桫欏等木,山樹必擇大者,小不堪用。將木放倒,不去旁枝,即就山頭坡上,任其堆積雨淋日曬。至次年,樹上點花,三年后即結菌,可收七、八年,至十年后,樹朽壞,不復出菌?!?。”[1]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廣東韶州府志》記載:“香菇,產(chǎn)府內深山。浙人來此賃山,伐桑樟等木,橫置于地;鑿空藏水,隆冬,菌冒雪而生,曰:‘雪菇’;有花紋者曰:‘花菇’,味最香厚,俗呼‘香信’,如春生者味減?!盵1]清代記述的這些香菇栽培方法,用現(xiàn)代的真菌知識分析,很明顯是利用孢子自由飄落隨意“接種”的傳統(tǒng)栽培。那時菇農(nóng)還不清楚香菇的“種子”是“孢子(spore)”,這只是憑經(jīng)驗的半人工半天然的栽培方法。1979年婁隆后教授在《我國香菇的老法栽培》[2]的報告中調查總結的老法栽培,與上述清代文獻上的記述基本一致。
(2)木耳。據(jù)四川《萬源縣志》(劉子敬修,民國21年,鉛印本)記載:“黑耳擇山內八、九年或五、六年之青岡樹用之,花梨樹、梓樹亦可,不必過大。每年秋冬間將樹伐倒,縱橫山坡,日曬雨淋,兩點(面)俱到。至次年二、三月,將木立起,二、三十根欑一架,再經(jīng)淋曬,四、五月內即生木耳?!盵3]這也是利用孢子自由飄落隨意“接種”的半人工半天然栽培方法。1981年婁隆后在《中國黑木耳的老式栽培法》[4]報告中調查總結的老式栽培與上述基本一致。
(3)銀耳。據(jù)四川《萬源縣志》(劉子敬修,民國21年,鉛印本)記載:“白耳始于清光緒末,由四區(qū)劉家河開辦,漸及關壩,今(四、五、六、七、八、九)各區(qū)皆產(chǎn)。斫白耳山之法,在夏歷五月內,將青岡樹伐倒,梢向上,彌月后,始去枝葉,斫成二、三尺許短棍,疊架一處,謂之‘發(fā)汗’。至第二年春,始擇半陰半陽地點平鋪之,謂之‘排山’(須生羊胡子草處,有茅草則不生耳),雨后即生耳。近又發(fā)明,于春初斫伐,名曰‘芽子山’,本年即能生耳?!盵5]這種民國時期記載的栽培方法,也是利用孢子自由飄落隨意“接種”的半人工半天然栽培方法。
(4)茯苓。筆者尚未檢索出晚清末年關于茯苓栽培的有關文獻,但從民國時期(1936)戴芳瀾的論文《茯苓》[5],可佐證晚清時期栽培茯苓使用的菌種情況。“播種”一節(jié)介紹:“苓種均為去年所傳之種,若用原苓每次均為一分,附于松料之上端。若用老料,有‘枕頭窖’與‘抱窖’之分?!薄罢眍^窖者,以鋸斷等長之老料,橫附于料頭之上,與松料成為直角,如枕頭狀是也。抱窖者,亦用等長之老料,置于松料之中央,與料平行,兩邊以料抱之,故俗名懷中抱子是也?!贝飨壬鷪蟾娴倪@種栽培方法,是引用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余邦華的報告。很明顯前者是利用“原苓”菌核里的菌絲體進行無性繁殖,后者是利用長過茯苓的“老料”的筒木里的菌絲體作種繁殖栽培。
(5)草菇。據(jù)同治十二年(1873年)《瀏陽縣志》載:“縣西南刈麻后,漸生麻菌,亦不常有也。”[6]又云:“麻地生蕈,味美?!盵6]注云:“刈麻后,覆以牛糞,翌年春末夏初生蕈”[6]。據(jù)同治十三年(1874年)林述訓等修的《韶州府志》中記述:“貢菇,產(chǎn)南華寺,味香甜。種菇,以早稻草堆積,清水澆之,隨地而生?!盵6]以上記載的這種栽培方法,也是利用孢子自由飄落隨意“接種”的半人工半天然栽培方法,接種成功率低而不穩(wěn)。
1.2 我國近代五種食、藥用菌栽培的“菌種”評述
從以上文獻記述的香菇、木耳、銀耳、茯苓和草菇五種食、藥用菌的栽培方法可以看出,從晚清直到民國時期,國人在對栽培的這幾種大型真菌的認識上,還沒有進入科學領域,還不是近代真菌理論知識指導下的食用菌栽培,而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只知這樣栽培,而不知為什么要這樣栽培”的經(jīng)驗階段,只是憑經(jīng)驗給它們生長準備基質,而不知道它們的“種子”是什么,更不能人工制育“種子”。栽培的3種木腐菌香菇、木耳、銀耳和草腐菌草菇,仍是利用孢子自由飄落“接種”,依然處于半人工半天然的階段。茯苓栽培雖然利用“原苓”、“老料”、“接種”,利用的是菌絲體傳播,但不完全清楚是什么在起作用。民國時期西方近代真菌知識開始傳入我國,但在栽培實踐中還沒有探索出生產(chǎn)中適用的菌種,生產(chǎn)還停留在傳統(tǒng)栽培的半人工、半天然的階段。
2.1 晚清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種知識傳播的載體
晚清西方近代食用菌栽培的菌種知識與技術在我國傳播,還沒有查到專門文章、著作或章節(jié),僅在《格致匯編》與《農(nóng)學報》期刊上刊載一些介紹蘑菇知識或栽培技術的文獻中有所述及。在《格致匯編》刊載的“西國名菜嘉花論”之“西國常種上等菜類”篇,介紹英國塞頓之一菜圃種植上等菜11類,分別敘述每類中的種類、名稱、形態(tài)、種子及價格、栽培方法、食用方法等,其“菌類”篇中介紹雙孢蘑菇時,第一次提到“菌種”的概念?!掇r(nóng)學報》連載的“家菌長養(yǎng)法”,以及自日本翻譯過來的《蔬菜栽培法》、《圃鑒》兩部書中的“洋菌”篇中均有關于菌種的敘述。從這幾篇文獻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關歐美蘑菇栽培的菌種知識、菌種技術、菌種類型等西方近代食用菌科技發(fā)展狀況的信息。承蒙真菌科技史學者蘆笛(現(xiàn)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就讀科技史博士學位)賜《家菌長養(yǎng)法》英文原著《HOW TO GROW MUSHROOMS》[7](1897)一書電子版,證實該書著者為:WILLIAM FALCONER,解決了筆者在拙文《晚清〈農(nóng)學報〉中食藥用菌文獻綜述》里提到的《家菌長養(yǎng)法》原撰者姓的疑問。
《農(nóng)學報》刊載的《蕈種栽培法》[8]譯自日本,實際上是日本引進消化吸收西方的真菌知識與菌種技術實踐之后的著作,反映的也是近代真菌學的科學發(fā)展水平?!掇ΨN栽培法》中講述的8種蕈的栽培,雖然使用了蕈種,但對蕈種的本質特征是什么、怎么培養(yǎng),只字未提。(待續(xù))
S646
A
2095-0934(2015)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