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坤
【摘 要】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普及計算機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質。主要內容由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操作能力兩大部分組成。為了提高上機實踐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我主張“理論+實踐”,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充分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實踐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探索課本沒有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關鍵詞】課堂;學生;知識
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普及計算機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質。主要內容由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操作能力兩大部分組成。為了提高上機實踐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我主張“理論+實踐”,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充分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實踐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探索課本沒有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由于目前學校在課程設置,時間安排上的不足,教材,大綱的無法定論,硬件設施的不完善等諸多方面的原因,直接影響了老師的教學,限制了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和發(fā)展。那么,根據(jù)我校的實際情況,提高計算機課堂教學效率是緩解這些矛盾的的最好方法。
1 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信息技術教育不同于計算機教育,計算機是21世紀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質承擔者和技術支持者,沒有計算機及其網(wǎng)絡技術,就沒有當今社會的高度信息化,因此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網(wǎng)絡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計算機教育不等于信息技術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鑒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拓撠熑蔚厥褂眯畔⒓夹g,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 一堂講、一堂練相結合,有效提高課后反思
目前,不少學校為計算機教學配的是單機房或者是無盤工作站的網(wǎng)絡機房,還有一個或幾個為各科教學而設的配有大屏幕實物投影儀的多媒體教室。在這種配置情況下,整個教學過程若在機房進行,邊講邊練,會產(chǎn)生以下的問題:由于學生的操作不能統(tǒng)一管理,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就自顧自的操作,課堂紀律較差,教師的講授效果甚微。對于這種配置我推薦一堂講、一堂練的模式,這“一堂”并不是一個量化的概念,將課時一分為二,一半上機,一半上課,而是根據(jù)實際需要,有時在教室上課,有時在機房練習。需演示教學課件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課,就在大屏幕多媒體教室實施教學過程,而操作性比較強的DOS命令、WPS文字編輯、程序設計課,教師講授在大屏幕教室進行,學生練習在機房進行。以DOS命令為例,教師可以先在有大屏幕投影儀的多媒體教室上課,將DOS命令的類型、功能、 格式講解并演示(大屏幕投影儀能夠將計算機上的信息直接送到投影屏上),再叫一個或幾個同學演示操作,第二次課就給學生一些任務,讓他們上機完成。這樣一來,在第一節(jié)課上,學生通過聽、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課通過自己實踐,進行鞏固學習。這樣,教學過程既集中又個別,教師既傳授了知識,在練習課上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習:學有余力的同學,在完成任務后,可深入學習其它知識,而后進的同學,也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教師也可花較多的時間用以輔導后進同學,既保證了課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這種方式也有一個缺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實時操作,不易發(fā)現(xiàn)教與學中的問題。尤其目前計算機課時量很少,兩次課的間隔時間較長,學生易忘,會造成教學過程的重復。當然,不管是采用哪一種模式,教師都應精心準備論題;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結合其它教學法,如問題教學法、課堂討論等形式,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必須加強機房內的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另外,筆者在組織實踐教學時,還隨意指定一些“輔導員”(不一定是成績很好的同學),讓他們解答同學的問題,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尊心,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yǎng),提升自我發(fā)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xiàn)教師的自我價值。通過反思,一能強化正確認識,鞏固已有經(jīng)驗,進而揭示教學規(guī)律,并在今后的教學中再實踐,最后深化為教學理念。二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的決定改進教學策略,最終解決問題,達到學會教學。
3 注重課內外知識的整合
這里講的課內外知識不僅是基于計算機應用的聯(lián)系,而是借助非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映射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內容的手法,計算機構建的虛擬網(wǎng)絡為我們的生活、學習乃至方方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信息技術教學要揭示虛擬世界內部包含的計算機知識卻有種種不便,學生有限的知識水平,使得我們的教學只能停留在外部現(xiàn)象的了解上,借助課內外知識的聯(lián)系,運用與計算機中的映射的相似表現(xiàn),使學生將表象的知識提升為深刻的理性認識,如講解計算機病毒時,利用形象的生物世界映射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通過分析蠕蟲這種具體的生物病毒的特點,使學生了解了無形的計算機蠕蟲病毒的特點,又如在講授《網(wǎng)上沖浪》時,可以和其他學科教師聯(lián)系,教師先留出問題,然后讓學生訪問教師自己的網(wǎng)頁或課件(局域網(wǎng))或相應的教育網(wǎng)站,自己解決這些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后教師再針對實際情況進行統(tǒng)一總結。這樣學生興趣很高,并且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與其他學科雙贏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有其獨特的實踐性、連續(xù)性和前展性,其發(fā)展迅速,涉及的知識面廣,軟硬件的更新速度快,所有的這些都是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法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照本宣科更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煩情趣,教師只有鉆研透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立足于教學,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方法,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信息技術,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供空間和機會,實現(xiàn)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有效的提高信息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高艷.關于“教”與“學”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5.
[責任編輯: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