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堅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 上海 200052)
貸款詐騙罪與騙取貸款罪主觀犯意的證據(jù)認定
——以個案為例
曹 堅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 上海 200052)
貸款詐騙犯罪往往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的目的,需結(jié)合相關主要證人的證言證實貸款合同背后的真實犯罪目的。要重視收集審查涉案人員提供的相關書證以辨別交易真?zhèn)巍S写_實、充分的證據(jù)證明行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騙取銀行貸款,應認定為貸款詐騙罪;相關證據(jù)能夠證明行為人僅以使用被騙取的貸款為目的,或者缺乏確實、充分的證據(jù)證明行為人有非法占有貸款的目的,應認定為騙取貸款罪。
貸款詐騙;非法占有;證據(jù)認定
2004年底,被告人陸某及劉某某(已判刑)經(jīng)共謀,對陸某擁有產(chǎn)權的某處房屋進行虛假交易,由劉某某出面以上述房屋產(chǎn)權為抵押,從工商銀行某支行騙取貸款人民幣30萬元。同時,二人約定,上述銀行貸款由陸某使用并償還。2006年3月,因貸款逾期不還,工商銀行某支行向法院起訴,同年8月,因不具備執(zhí)行條件,法院裁定終結(jié)執(zhí)行程序,并向工商銀行某支行發(fā)放債權申請執(zhí)行憑證。
2010年7月初至9月,被告人陸某與劉某某為繼續(xù)騙取銀行貸款,先借高利貸償還前述銀行貸款,注銷房產(chǎn)抵押權,而后由劉某某出面,并在馮某、張某某、蔣某某、王某某(均被判刑)等房產(chǎn)中介人員的層層介紹、居間撮合下,與欲套取住房公積金的潘某某(已判刑)就上述房產(chǎn)進行虛假交易,由潘某某以該房產(chǎn)為抵押,從招商銀行某支行及住房公積金中心共騙取貸款77萬元。事后,潘某某與劉某某約定上述錢款歸劉某某使用并償還。劉某某又與陸某約定,該借貸的錢款歸陸某使用及償還。經(jīng)查,上述錢款中有60余萬元用于歸還工商銀行某支行的借款、中介費用及潘某某的實現(xiàn)公積金套現(xiàn)的錢款,剩余的約10萬元由陸某支配花用。
2011年9月,因上述銀行貸款逾期不還,招商銀行某支行向公安機關報案。至案發(fā),該銀行僅從潘某某的公積金賬戶及劉某某的早期還款中累計收回33000余元。案發(fā)后,被告人陸某切斷聯(lián)系,長期逃匿在外。2014年2月15日,被告人陸某在其住所附近被劉某某之妻謝某某發(fā)現(xiàn)并扭送至公安機關。
區(qū)檢察院起訴認為應當以貸款詐騙罪追究被告人陸某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同時認定被告人陸某系累犯,建議對其判處有期徒刑八年以上并處罰金的刑事處罰。區(qū)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陸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伙同他人使用虛假的經(jīng)濟合同騙取銀行貸款人民幣77萬元,數(shù)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貸款詐騙罪,且系共同犯罪,應予處罰。檢察機關的指控成立。被告人陸某在明知自己沒有經(jīng)濟能力的情況下,經(jīng)與劉某某商議后,借高利貸償還前次銀行貸款以注銷房產(chǎn)抵押權,繼續(xù)騙取其他銀行貸款以供其花用,并在案發(fā)后長期逃匿在外,其主觀上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應當以貸款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被告人陸某的辯解,與事實不符,不予采納。另查明,被告人陸某曾因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五年內(nèi)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系累犯,依法予以從重處罰。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符合刑法罪刑相當原則,應予以支持。根據(jù)被告人犯罪的事實、性質(zhì)、情節(jié)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二項、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五十三條、第六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被告人陸某犯貸款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責令被告人退賠經(jīng)濟損失。被告人陸某不服一審判決,法定期限內(nèi)提出上訴,被二審法院依法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貸款詐騙犯罪往往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的目的,貸款合同本身一般難以查明行為人非法占有的犯罪目的,需結(jié)合相關主要證人的證言證實貸款合同背后的真實犯罪目的。本案涉案房產(chǎn)的產(chǎn)權登記人為劉某某,2010年7月9日,潘某某與劉某某通過某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公司居間介紹,以110萬元的價格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2010年6月20日,潘某某向劉某某支付定金3萬元,同年7月12日,向劉轉(zhuǎn)賬30萬元作為首付款。經(jīng)招商銀行某支行及其分行審核,該行于同年8月4日與潘某某簽訂合同,約定潘從該行獲取組合貸款77萬元(其中商業(yè)貸款54.8萬元、公積金貸款22.2萬元)。同年8月12日,涉案房產(chǎn)過戶至潘某某名下,并進行抵押權登記。2010年9月1日,該銀行向潘某某的招行賬戶撥款77萬元,并經(jīng)潘某某同意,將該筆錢款直接劃入劉某某的銀行賬戶。
從整個房屋買賣書面合同及貸款錢款走賬書面材料來看,形式上是一個合法的正常的房屋買賣合同交易行為,而且被告人陸某在形式上與該房產(chǎn)交易活動似乎沒有任何關聯(lián)。但是,刑事認定往往要注重審查書面證據(jù)背后的真實情況,貸款詐騙活動往往是借助虛假的經(jīng)濟合同達到騙取銀行貸款的犯罪目的。為證明被告人陸某非法占有銀行貸款的犯罪故意,檢察機關注重收集相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及關聯(lián)證人的證言,辨別合同真?zhèn)?,發(fā)現(xiàn)案件真相。
1.證人劉某某證明:2004年,其為幫助朋友陸某騙取銀行貸款,假意向陸某購買了陸某名下的涉案房屋并過戶,后其以貸款人名義從工商銀行某支行獲得30萬元人民幣,同時約定由陸某還貸。2005年開始,陸某不能按時還款,銀行不斷向其催討并將其告至法院。2010年7月初,陸某籌款將銀行欠款還清,并注銷了設置在涉案房屋上的抵押權,而后在陸某的安排下,通過中介朱某、王某某等人居間撮合,又將涉案房屋假意向潘某某出售,并取得以潘某某名義從招商銀行某支行獲取的77萬元貸款,同時其又與陸某約定由陸某負責歸還銀行欠款,但陸某并未實際歸還。
2.證人謝某某(系劉某某之妻)證明:2004年,劉某某應陸某請求,假意向陸某購買其擁有產(chǎn)權的住房,并辦理過戶手續(xù),后陸某獲取了工商銀行某支行貸款30萬元,并承諾由陸某歸還銀行貸款及利息。2010年6月,因陸某一直沒有歸還貸款,法院查封了涉案房屋還凍結(jié)了劉某某的工資,其遂催促陸某還款。大約兩個月,陸某介紹中介朱某辦理房屋貸款抵押手續(xù),后陸某指使劉某某將房屋出售給潘某某獲取銀行貸款。
3.證人潘某某證明:潘某某為套現(xiàn)公積金,通過房產(chǎn)中介馮某、張某某、蔣某某、王某某等人層層介紹和居間撮合,假意向劉某某購買涉案房產(chǎn)并過戶,并以貸款人的名義向招商銀行某支行騙取貸款77萬元。后潘某某獲取3萬元公積金套現(xiàn)款,上述中介人員從中獲取數(shù)千元至數(shù)萬元不等的費用,其余費用交給了劉某某。
4.證人朱某證明:其先是辯稱受劉某某委托出售涉案房產(chǎn),后承認之前在說謊,并概括性承認涉案房產(chǎn)實際支配人是陸某,陸某以劉某某名義騙取銀行貸款。
5.證人王某某、張某某(均為招商銀行某支行員工)證明:2010年7月,客戶潘某某、房屋賣主劉某某及房產(chǎn)中介等人來到該行辦理房屋買賣貸款手續(xù),同年8月,經(jīng)分行審批,該行進行放貸,并將商業(yè)貸款54.8萬元、公積金貸款22.2萬元直接支付到劉某某的招行賬戶內(nèi)。2010年11月初,潘某某未能準時還款,后經(jīng)聯(lián)系潘某某,得知潘某某的真實意圖是套現(xiàn)公積金,潘某某還與劉某某簽訂協(xié)議約定由劉某某承擔還款責任,同時還發(fā)現(xiàn)潘某某提供的工資收入證明也是虛假的。另外,涉案房屋實際有人居住,還有六個人的戶籍掛在里面,導致銀行根本不能收回房產(chǎn)。
上述證人的證言證明,為達到騙取銀行貸款的目的,被告人陸某將其房屋虛假過戶給劉某某,房屋產(chǎn)權證書上登記人變更為劉某某,但雙方都承認該房屋的實際所有人仍系陸某。之后,劉某某以其名義將該房屋再次虛假賣給潘某某,實際上是陸某借劉某某名義達到虛假賣房騙取銀行貸款的目的。證人劉某某和謝某某的證言基本一致,直接證明陸某與其達成合意,通過虛假房屋買賣的方式騙取銀行貸款。但由于劉某某和謝某某系夫妻,兩名證人之間有直接利害關系,僅憑兩人的證詞還難以充分證明陸某貸款詐騙的犯罪故意和行為。證人朱某作為知情人員,其證實陸某與劉某某之間虛假買賣房屋騙取銀行貸款的犯罪事實,而證人潘某某及發(fā)貸行員工的證人提供的證言則能夠證實本案第二次房屋交易的虛假性,加之第一次虛假的房產(chǎn)交易已經(jīng)被法院民事判決及相關證據(jù)證實,綜合兩次虛假房屋交易行為,不難得出被告人陸某連續(xù)兩次與他人合謀虛假買賣房屋騙取銀行貸款的事實。
重視收集審查涉案人員提供的相關書證對于辨別房屋買賣交易真?zhèn)?,進一步證明犯罪事實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案騙取招商銀行某支行貸款的事實已經(jīng)被法院生效判決所確定,但被告人陸某到案后始終辯稱自己雖事中明知存在虛假交易騙取銀行貸款的真相,但其不僅沒有參與共謀,反而勸阻劉某某不要實施騙貸,意圖否認司法機關對其犯罪的指控。
1.證人謝某某提供的協(xié)議書證明:2005年1月9日,劉某某與陸某簽訂協(xié)議,約定因買賣涉案房屋的銀行貸款由陸某負責歸還,與劉某某無關。正常的房屋買賣交易活動中,出買人理應獲得買受人的房款,買受人負責承擔銀行貸款還款義務,該份協(xié)議充分證實了陸某與劉某某之間的房屋買賣交易的虛假性。另有涉案房屋的常住人口基本信息書證,證明陸某所賣房屋中有六人的戶籍,且在房屋出賣給劉某某后仍掛有這六人戶籍,這六人多系陸某的直系親屬。
2.證人謝某某提供的房屋買賣協(xié)議書、承諾書、收條等書證證明:2011年6月22日,經(jīng)公證,劉某某委托朱某辦理涉案房屋的銀行還款、抵押登記權的注銷、出售、協(xié)助買方辦理銀行貸款等手續(xù)。2010年8月10日,劉某某和潘某某簽訂協(xié)議,約定由劉某某負責涉案房屋的銀行還貸,潘某某在劉某某正常還款的情況下,潘某某無權將房屋出售轉(zhuǎn)讓,但在劉某某無法償還貸款的情況下,有權將房屋出售轉(zhuǎn)讓。2010年7月1日和2010年9月2日,陸某和劉某某先后約定,陸某提出將房屋出售給潘某某,得款歸陸某所有,但陸某負責銀行還款,之后因房屋產(chǎn)生的問題均由陸某負責,同時確認劉某某沒有收到現(xiàn)金以及轉(zhuǎn)賬錢款。這一系列書證充分揭示了劉某某在陸某的授意下,與潘某某達成虛假房屋買賣協(xié)議,以此騙取銀行貸款供陸某使用。雖然在與潘某某的房屋虛假交易活動中陸某并未直接露面,房屋產(chǎn)證上登記系劉某某所有,但結(jié)合之前的相關書證及證人證言,該房屋其實一直屬陸某實際所有,劉某某只是形式上的房屋所有人,因此,潘某某購買的房屋仍然是陸某所有的房屋,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銀行貸款并沒有最終歸劉某某所有,而是由劉某某通過轉(zhuǎn)賬提款等方式交由陸某支配。
多人實施某一犯罪,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存在差異,刑法對此設置了不同的罪名,可分別定罪。這樣的情形在刑法中并不鮮見。例如,刑法規(guī)定的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協(xié)助組織賣淫罪,這三個罪名規(guī)定在同一個法條中,區(qū)別在于行為人在組織賣淫犯罪中所起作用大小不同。在組織賣淫犯罪中,司法機關根據(jù)各個犯罪人在組織賣淫活動中的作用大小,可能適用不同的罪名。2007年12月5日《人民法院報》刊載的《組織賣淫犯罪可依被告人作用大小區(qū)分罪名》一文,主張對共同犯罪中的不同犯罪人可適用不同的罪名。被告人王國慶、包白梅系夫妻關系。2005年10月,兩人開始經(jīng)營江蘇省通州市興仁鎮(zhèn)王中王浴室。為了營利并招攬生意,二人經(jīng)商議招募賣淫女在浴室的包廂內(nèi)進行賣淫,并從賣淫女賣淫所得的嫖資中提成。2006年9月,被告人章金桃主動與浴室業(yè)主王國慶取得聯(lián)系,至浴室擔任領班。事后,被告人章金桃積極糾集或通過電話聯(lián)系、他人介紹等方法招募、吸納多名賣淫女到浴室從事賣淫活動,并收取押金,對上述賣淫女賣淫活動進行管理、控制,從中提成牟利。其間,浴室制定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及措施,由被告人王國慶負責賣淫活動的組織管理、制度落實與安全防范等,被告人包白梅主要負責在吧臺收取嫖資。被告人包龍培、劉蘭珍明知浴室內(nèi)有組織賣淫的活動,于2007年3月9日至19日期間接受被告人王國慶、包白梅的委托,在吧臺兼任收銀員收取嫖資,協(xié)助浴室的管理,先后參與協(xié)助組織賣淫234人次。該案經(jīng)過二審終審,終審判決認為:被告人王國慶、章金桃以營利為目的,通過招募、容留等多種手段組織、管理、控制多人在公共場所從事賣淫活動,被告人包白梅、包龍培、劉蘭珍明知浴室內(nèi)有從事組織賣淫活動,仍收取嫖資,并對嫖資進行管理與分成,而為組織他人賣淫犯罪提供幫助、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起輔助作用,五名被告人的行為已觸犯《刑法》第358條組織賣淫罪的規(guī)定,依法應承擔刑事責任,且系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王國慶、章金桃對他人從事賣淫活動實施指揮、控制、管理等行為,系組織者,起主要作用,其行為構成組織賣淫罪。被告人包白梅、包龍培、劉蘭珍為他人組織賣淫提供幫助,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起輔助、次要作用,是從犯,其行為構成協(xié)助組織賣淫罪。該判例主張對共同犯罪中的不同犯罪人,依據(jù)主從犯作用的大小,可適用不同的罪名。
本案系一起典型的騙取銀行貸款共同犯罪,但除了被告人陸某以貸款詐騙罪論處外,其他的騙貸人員均按騙取貸款罪定罪處罰,共同犯罪人員分別觸犯不同的罪名,因為行為人的主觀故意的內(nèi)容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騙取貸款罪系《刑法修正案(六)》新增的罪名,其背景是犯罪分子將犯罪的目標指向銀行資金,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及其他信用,數(shù)額巨大,手法隱蔽,嚴重威脅了我國的金融安全。騙取貸款罪與貸款詐騙罪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行為人主觀上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認定騙取貸款罪只要求有確實充分的證據(jù)證明行為人實施了騙貸行為即可,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必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降低了入罪門檻。
司法實踐中,具體認定行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以參照2001年1月21日《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有關精神處理。金融詐騙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犯罪。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當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既要避免單純根據(jù)損失結(jié)果客觀歸罪,也不能僅憑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應當根據(jù)案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jù)司法實踐,對于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造成數(shù)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2)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3)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4)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5)抽逃、轉(zhuǎn)移資金、隱匿財產(chǎn),以逃避返還資金的;(6)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chǎn)、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但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對于有證據(jù)證明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能單純以財產(chǎn)不能歸還就按金融詐騙罪處罰。
多人共同實施騙取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犯罪行為的定性問題,關鍵是根據(jù)證據(jù)的收集、審查、認定情況,判斷行為人的主觀犯罪故意有無非法占有貸款的目的,如果有確實、充分的證據(jù)證明行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騙取銀行貸款,應認定為貸款詐騙罪;如果相關證據(jù)能夠證明行為人僅以使用被騙取的貸款為目的,或者缺乏確實、充分的證據(jù)證明行為人有非法占有貸款的目的,應認定為騙取貸款罪。實際上,刑法設置貸款詐騙罪和騙取貸款罪,依法懲治的對象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貸款詐騙罪屬于金融詐騙犯罪,針對的是少數(shù)揮霍、任意處置所騙取的銀行貸款的犯罪分子,設置了相對較重的刑罰,騙取貸款數(shù)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騙取貸款罪屬于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相對于貸款詐騙罪而言是輕罪,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特別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比較兩罪的罪狀,貸款詐騙罪以數(shù)額為主要定罪量刑的標準,而騙取貸款罪主要是結(jié)果犯,以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為基本定罪量刑的標準,兩罪的入罪門檻標準差異明顯。本案主犯陸某兩次虛假買賣房屋,最終騙取招商銀行某支行70萬元貸款用于還債和他用,并且在案發(fā)后切斷聯(lián)系,長期逃匿在外,其非法占有貸款的故意十分明顯,應當認定為貸款詐騙罪。而其他涉案人員雖然參與實施了騙貸犯罪,但主觀目的或是為了賺取傭金,或是為了套現(xiàn)自己的公積金,自己非法占有貸款或者幫助陸某非法占有貸款的故意并不明顯,且缺乏相應證據(jù)證明,根據(jù)涉案人員實施犯罪的具體情況,以騙取貸款罪論處符合案件的實際情況。
Research on Judicial Evidence Identifi cation of the Crime of Loan Fraud and the Crime of Obtaining Loan——Take for Example of a Criminal Case
Cao Jian
(Branch No. 1 of Shanghai People's Procuratorate, Shanghai 200052, China)
Recentl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in our country. The crime of loan fraud as a kind of diverse crimes of swindling was often met in judicial practice, which showed increasing social harm. It has seriously scathed the ownership to the fund of fi nancial institution and wrecked the steady system of credit. But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is a lack of judicial approbation and fi ghting of the criminal behaviors. For the sake of legislation and the specialty of the cr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deal with this crime in judicial practice.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punish this kind of crimes, we try to make a tentative study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is crime. The purpose of illegal possessing has great meaning in judicial defi nition of the crime of loan fraud. By discussing the meaning of purpose in criminal law, the necessary of the purpose, the time when the purpose comes into being,and the defi nition of the purse, it makes a study on the illegal purpose of possessing. In order to fi ght with these crimes and maintain the fi nancial order, it is the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that the new law turns the single pattern only emphasized on the purpose of loans into the dual-pattern, which considered both the purpose and method of loans in legislation.
The Fraud of the Loan; Illegal Possession; Evidence Identifi cation
D914
B
1008-5750(2015)02-0080-(06)
10.13643/j.cnki.issn1008-5750.2015.02.011
2015-01-20 責任編輯:孫樹峰
曹堅,男,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二審處檢察官,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