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銘,包 毅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廣東深圳518060)
黨的群眾工作制度化探析
江雪銘,包 毅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廣東深圳518060)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性要求,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必須依靠制度建設來加以保證。改革開放以來,黨高度重視群眾工作中的制度機制建設問題,深刻認識到建立健全群眾工作制度是對黨的群眾工作長期實踐的總結,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保證。我們應該在建立健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制度、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機制、信訪工作制度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群眾工作制度的成效取決于制度的執(zhí)行力。提高群眾工作制度執(zhí)行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既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具體問題,更要透過問題抓根本抓關鍵。
群眾工作;制度化;落實;體制機制
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保證群眾路線的真正實施,就應該把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具體化,用切實可行的制度把群眾路線的要求確立下來,形成務實管用、規(guī)范系統(tǒng)的群眾工作體制體系,確保全方位、多層級地推進群眾工作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缺乏健全的制度建設,正確的原則就不可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我們不僅要在思想上樹立群眾觀點,真正確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思想意識,而且要建立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制度,以便從組織上保證黨員和干部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不斷增強黨的群眾工作的實效性。
1.建立健全群眾工作制度是對黨的群眾工作長期實踐的總結。制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時期,都十分重視黨聯(lián)系群眾的制度建設。建黨之初,黨就努力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和動員群眾,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各類群眾之中,去開展實實在在的工農運動和統(tǒng)戰(zhàn)活動。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黨作為執(zhí)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沒有變,團結和帶領群眾為實現自身利益而奮斗的歷史使命并沒有變,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并沒有丟。江澤民指出:“改進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要在繼承過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總結歷史、現實經驗的基礎上,從思想教育和制度規(guī)定兩個方面入手,提出一套管用的教育辦法和制度規(guī)定,讓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一體遵循?!盵1]329進入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時期以來,一些黨員干部脫離群眾,以權謀私等違紀違法行為大量出現,對我們黨對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制度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深化制度改革是解決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的根本途徑。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我國的具體體制機制中存在各種弊端,引發(fā)了不少人民內部矛盾。因此,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前提是必須從制度改革著手,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币虼?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盵1]333只有進行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構建一個新的利益調節(jié)機制,建立人民內部不同利益的表達機制,才能搞好人們之間的關系,有效防止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從而探索出了一條不搞大規(guī)模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設來實現自我發(fā)展的新路子。
3.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保證。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是我們黨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實踐證明,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既要靠民主,也要靠法制。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為了防止和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產生和激化,要使法制完備起來,司法工作完善起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個社會有秩序地前進。近年來,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的法規(guī)和制度,各地區(qū)各部門也結合實際,制定了許多具體制度。這些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對于規(guī)范黨政機關和黨員領導干部的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1.建立健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制度。一是要建立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工作機制。沒有正確的調查研究,就無法了解和掌握人民群眾的思想動態(tài),也就無法真正做到密切聯(lián)系群眾。通過把黨員干部下派到基層任職,參加基層的組織建設工作,可以為黨員創(chuàng)造了解社情民意的有利條件,提高他們的組織群眾工作能力。要積極探索領導干部到基層體驗生活的制度。機關干部黨員要深入群眾之中,及時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達給群眾,同時也能準確了解群眾的意愿和要求,使黨的政策更加符合人民的要求,從而推動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領導干部要有針對性地確定幫扶聯(lián)系點,為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詳細記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情況,定期檢查、評比和通報;把檢查結果作為公務員考核和干部表彰獎勵及使用的重要參考依據,并拿出措施及對策。
二是要建立暢通群眾意愿表達的渠道的各項制度。要服務好群眾,必須了解群眾的訴求。完善黨政干部和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聯(lián)系群眾制度,使其主動走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呼聲,和基層群眾開展民情懇談,了解民情民意,解決實際問題。黨政機關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層干部要堅守一線,領導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層特別是經濟落后、問題較多的地方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疾苦,解決群眾困難。
2.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利益表達權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民主權利,也是黨和政府制定政策、做出決策的基本前提之一。必須建立公平、開放、多向度的利益表達機制,為不同群體提供公平表達利益的制度性平臺,引導他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形成黨與人民群眾之間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使群眾的意愿能夠順暢地表達出來。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要定期征求意見,按時定點接待群眾和“下訪”。各級黨政機關設立信訪接待部門,負責接待來訪群眾,還可以采取設置意見箱、熱線電話、發(fā)放調查表、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構建暢通群眾意愿表達渠道的各項制度。
二是要健全利益約束機制。通過法律和道德對人們獲取利益的行為進行約束,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和價值觀。加強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設,加強對利益主體的法律約束,規(guī)范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創(chuàng)造公平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引導人民群眾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獲取利益,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群眾樹立正確社會主義價值觀,約束和規(guī)范他們的利益動機和行為,引導他們合理選擇利益目標,正確處理利益關系。
三是要健全利益補償機制。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在當前,我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正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部分群眾和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收入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差距也在擴大。因此,必須建立合適的利益補償機制,給利益受損的群眾提供一定的利益補償,提高社會的公平程度,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3.建立健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長效機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民意溝通機制。民意溝通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及時發(fā)現和解決矛盾的有效預防機制。建立和完善民意溝通機制,需要進一步拓寬和暢通民意溝通的渠道,提供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讓人們釋放不滿情緒,緩解矛盾沖突和危機。要注重廣泛開辟信息來源,拓寬渠道,進行民意調查,了解民眾需求,把工作的范圍擴展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建立各個層面民意反映的情報網絡。要健全信訪工作制度,設立信訪日制度和領導干部接待日制度,通過下訪、接聽熱線電話、接待日等多種途徑和方式,直接傾聽民聲、了解民情,以減少信息傳遞中的過濾的失真。要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充分發(fā)揮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能作用。人大中的黨組織和人大代表中的共產黨員,要密切聯(lián)系選區(qū)群眾,及時了解并積極反映群眾呼聲。加強共產黨員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建設,密切黨同各民主黨派參政人士的聯(lián)系,堅持重大問題決策前協(xié)商,努力為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創(chuàng)造條件。要發(fā)揮各職能部門和人民團體的作用,使其深入了解民意,接受群眾咨詢,及時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和批評,保障廣大群眾話有處說、怨有處訴、難有處解。
二是要建立健全利益調節(jié)機制,調整利益分配格局,減少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不公平感。當前,我們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我們發(fā)展生產力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從而實現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只有緊緊抓住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這一根本原則,才能正確把握人民內部矛盾的全局和關鍵。要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通過不同的社會政策,有效協(xié)調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創(chuàng)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要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如果群眾具體利益關系處理得不好,就會導致人民內部矛盾的產生。我們應該認識到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這些矛盾是可以得到妥善解決的。必須堅持維護群眾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同時又要照顧到群眾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使他們可以共享改革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三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疏導機制。要努力建立各級黨委、政府負責,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所反映的問題。要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工作和群體性事件應急管理,對群眾反映的意見和要求必須高度重視。對發(fā)現的矛盾糾紛,應針對其不同特點,認真研究處理的途徑和辦法,妥善加以解決。要避免作風生硬、方法不當引起群眾不滿和抱怨。要及時掌握社會動態(tài)和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盡力把各類矛盾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四是要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一段時間以來,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這些群體性事件的情況較為復雜,往往參與者的合理訴求與他們的不合法手段交織在一起,多數人的合理訴求與少數人的無理取鬧交織在一起,群眾的自發(fā)行為與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織在一起。如果處置不當,局部問題就可能影響到全局,非對抗性問題就可能轉化為對抗性問題。要及時妥善處理本地區(qū)本部門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總的原則是要依法辦事、按照政策辦事,既依法維護群眾的正當權益,又堅決維護社會穩(wěn)定。要認真落實工作責任制,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各有關部門處理群體性事件的職責,加強督促檢查,真正把責任落實到單位和個人,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tài)。要著力加強協(xié)調,建立健全有關部門處理群體性事件的聯(lián)席會議機制,加強協(xié)作配合,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要注意掌握政策,既堅持依法進行處理,又積極疏導群眾情緒,慎用強制手段,防止矛盾擴大和激化,建立和維護正常的信訪秩序。要加強對新形勢下各類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努力探索應對各類群體性事件的長效工作機制,以利于更好地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4.建立和完善信訪工作制度。首先要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責任落實機制。信訪人通過信訪途徑維護自身利益是相信黨和政府的表現,黨和政府有責任幫助信訪人解決合理要求和實際困難。信訪中存在的責任不清、敷衍塞責、效率低下的問題都是與信訪的責任制度落實不好有關,因此應結合《信訪條例》的規(guī)定,落實信訪責任制度。各級政府應建立統(tǒng)一領導的責任體系,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建立統(tǒng)一領導、部門協(xié)調、統(tǒng)籌兼顧、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信訪責任工作制度,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依法履行職責,及時從源頭上預防導致信訪事件的矛盾和糾紛。同時要認真落實信訪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制度,定期分析形勢,研究安排信訪工作,解決重大疑難信訪問題,切實加強對信訪工作的組織領導。
其次要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主動接待信訪制度,由行政機關負責人協(xié)調處理信訪事件。設區(qū)的市級以下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應當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信訪接待日制度,由行政機關負責人協(xié)調處理信訪事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負責人或其指定的人員,可以就信訪人反映突出的問題到信訪人居住地與信訪人面談溝通。行政機關要提前公布其負責人協(xié)調處理信訪人當面反映信訪事項的日期。信訪人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點向有關行政機關負責人當面反映信訪事項,既可以口頭反映,也可以提交書面材料,這樣避免了信訪人四處奔走投訴,浪費精力和時間,防止有權并有義務處理信訪事項的部門或工作人員推諉扯皮,提高信訪事項的處理效率。
1.要發(fā)揮領導干部帶頭執(zhí)行制度的示范作用。
孔子曰:“子帥以正,孰取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領導干部自身行為是單位的風向標,具有引領、導向作用,所謂上行下效即是此意。制度執(zhí)行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級領導干部的表率和模范作用。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從內心認識到執(zhí)行制度的重要性,增強制度執(zhí)行意識。只有從心里想執(zhí)行,有強烈的執(zhí)行意識,才能不折不扣地落實上級要求和工作部署,才能提高制度執(zhí)行力。領導干部要增強責任意識,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增強責任心,多做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的事,始終心系群體,依靠群眾。把群眾的憂慮和呼聲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吃苦在前,奉獻在前,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要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傾聽群眾的呼聲、要求和意見,把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驗總結出來,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并依靠群眾加以解決。
2.要加強宣傳教育,確保群眾工作制度的執(zhí)行。
要強化黨員干部的學習意識,把學習培訓納入學習型機關建設內容之中。善于學習,才能開闊視野,提高素質和執(zhí)行力。要組織干部職工認真學習群眾工作制度,做到知制度、守制度、護制度。同時,加強制度執(zhí)行的指導力度,及時解決制度執(zhí)行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制度的執(zhí)行力。要倡導和培育良好的落實文化,要激勵和引導黨員干部提高制度的執(zhí)行力,使之成為黨員干部的一個習慣,努力營造“遵守制度為榮、違反制度為恥”的濃厚氛圍。
3.要建立群眾工作制度執(zhí)行監(jiān)督機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即使有了先進的制度,沒有完善的制度執(zhí)行監(jiān)督和追究機制,制度的執(zhí)行仍然會難以到位。因此,建立完善的執(zhí)行責任機制和考核監(jiān)督機制,是提高執(zhí)行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沒有監(jiān)督,制度就成了不帶“電”的高壓線,只有加強監(jiān)督,制度才有震懾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完善群眾監(jiān)督機制,從法律制度上求保障。通過立法程序明確監(jiān)督人的權利、義務及應負的法律責任,明確受理監(jiān)督工作中的具體辦法及保密原則、辦理期限,明確對監(jiān)督人報復應追究的紀律和刑事責任等。同時,不斷規(guī)范監(jiān)督行為,提高群眾監(jiān)督水準。要構筑群眾監(jiān)督平臺,從監(jiān)督方式上求突破。要推進政務公開。要積極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把網絡媒體監(jiān)督作為推動制度落實的有力杠桿,善于運用網絡、手機等現代信息手段,打造及時快捷的監(jiān)督平臺,營造良好的監(jiān)督氛圍,切實增強監(jiān)督的實效。要把群眾監(jiān)督與法律監(jiān)督、黨內監(jiān)督等其他監(jiān)督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在充分發(fā)揮各監(jiān)督形式優(yōu)勢的基礎上,使諸種監(jiān)督形式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協(xié)同配合,形成一個系統(tǒng)、嚴密、立體式的監(jiān)督網絡。
4.要建立制度執(zhí)行的追究機制。責任追究制度是提高制度執(zhí)行力的后盾。針對群眾工作中的失誤和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一定要按照“誰犯錯、誰負責”的原則,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制度執(zhí)行的追究機制,就必須嚴格責任追究,對制度執(zhí)行不力者必須處罰,堅決遏止失責不究、違責不罰的現象。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抓落實:一要嚴格執(zhí)行責任追究,出了問題要層層追究,不管查到什么人,都要堅決處理,輕則輕罰,重則重罰,形成良性的責任追究導向。二要不斷完善糾錯改正機制,采用多種方式及時發(fā)現群眾工作當中的失誤以及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預防和減少損害群眾工作制度的行為,把對群眾的利益危害減少到最小以致消滅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Analysis of the Party's Mass Work Institutional
JIANG Xueming,BAO Yi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The mass line is the institutional requirements of CPC,and sticking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ss line must depend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the Party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yste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mass work,deeply understood that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mass work mechanism is a summary of long-term practice of the party's mass work and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correctly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We should explore actively among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maintain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mechanism for the masses,the mechanism of correctly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system of petition visits,etc.The effect of mass work system depends on execution of the system.Improving the execution of mass work 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not only solving specific problems,but also seizing the fundamental key elements through the problems.
mass work;institutionalization;implementation;system and mechanism
D252
A
1009-4326(2015)02-0041-04
(責任編輯 王先霞)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2.008
2015-01-27
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網絡社會語境下黨的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實現機制研究”(14CDJ013);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項目“馬克思與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比較研究”(GD13YMK02);2013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當前社會思潮及其發(fā)展趨勢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及其對策研究——以消費主義為考察對象”(2013ZY029)的階段性成果
江雪銘(1988—),女,廣東四會人,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改革開放與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