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美
(中國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北京100732)
?
“易安心事”知多少
——李清照研究集說
陳祖美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論李清照云“易安心事岳王知”,在筆者看來,“易安心事”除了與岳飛相同的愛國情志外,還應(yīng)囊括那些不便徑直吐露的內(nèi)心隱秘。通過對李清照詞旨的逆探或?qū)ψ髌肥妨系你^沉、稽考,陸續(xù)發(fā)現(xiàn)她“幼年失恃”“黨爭株連”“婕妤之嘆”“莊姜之悲”等多樁“心事”。破解這種隱秘,對解讀李清照詩詞,探究李清照身世和創(chuàng)作之謎,進一步走近其內(nèi)心世界,不無裨益。
關(guān)鍵詞:李清照;易安心事;黨爭株連;詩詞解讀
一
筆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投袂李清照研究,出版編著計11種。①回想起來,我在李清照研究的早期,有幸接連讀到了中華書局1979年第1版和1983年第2版夏承燾的《瞿髯論詞絕句》。在第1版中,夏老專論李清照的絕句多達5首,僅比論蘇軾的少半首,②而在第2版中,增加了首句為“易安曠代望文姬”1首,從而李清照就成了夏老此書中份額最重的一位詞人。這對于熱衷于李清照其人其作的筆者來說,不啻為一大幸事。因為我從拜讀夏老的一系列學術(shù)論著中,開始意識到繼踵夏老的詞學足跡,不僅不至于南轅北轍,還可以少走不少彎路。事實上,夏老的6首論李清照絕句中,筆者除了對第1首的第二句“身后流言亦意中”之句意及注釋有所異見,即李清照在趙明誠去世后再嫁,系有若干力證而絕非“流言”,其他23句,均堪稱警策之論,筆者最為服膺的是第5首末句“易安心事岳王知”之論。夏老所謂的“易安心事”,是指她與岳飛一樣,都具有深沉的愛國情志。而在筆者看來,“心事”,除了可以解釋為“心志”“憂思”,即心中所思念的事情之外,對李清照來說,聯(lián)系她“欲說還休”的著名詞句,那么“易安心事”還應(yīng)囊括那些不便徑直吐露的內(nèi)心隱秘。而要破解這種隱秘,通過對其詞旨的逆探或謂“以意逆志”,③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筆者在運用這種方法的同時,還發(fā)出了“‘易安心事’知多少”的自我追問。這一追問,使我先后發(fā)現(xiàn)了“黨爭株連”“婕妤之嘆”“襁褓喪母”(或謂幼年失恃)等約計十多樁“心事”。對于李清照的這許多“心事”,筆者通過對作品和史料的鉤沉、稽考,陸續(xù)發(fā)現(xiàn)并加以進一步厘定、梳理,以期至少在關(guān)于李清照詩詞的解讀中,給讀者一個有新意、有條理的總體印象。④以下將依據(jù)李清照的齒位順序從頭說起。
一、幼年失恃的“繼母說”
對李清照來說,“失恃”是指她自幼失去親生母親的呵護。談到李清照之母,勢必得先從她的父親李格非的妻室談起。對此早已發(fā)現(xiàn)有出自三種記載的兩種情況。一種是說,李格非娶元豐宰相長女為妻,她不久去世;一種說李格非之妻系王拱辰孫女。長期以來,兩種說法針鋒相對,非此即彼。而筆者在用心撰寫了有關(guān)李清照的數(shù)種專著后,從而在1996年濟南舜耕山莊李清照年會上提出以下見解——李清照的生母,非此即彼,只有一個;而李格非之妻則極有可能亦此亦彼,即王珪長女早卒之后,再娶王拱辰孫女為繼室。筆者的這一拙見已得到出土文物的證實。
關(guān)于“繼母說”,最初是以提綱的形式公諸學術(shù)會議。后來,吉林大學王昊教授對此作了補證(詳見《詞學》第15輯)。隨之,“繼母說”接連被《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花非花名媛詩詞系列·李清照詩詞注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版)、《李清照新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中國古典文學十大家新傳·曠代才女李清照》(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版)等等多部論著采納。
但是,對于李清照的這樁心事,筆者至今尚未找到她的有關(guān)作品加以證實,這第一種可能因為她當時太小,“少年不識愁滋味”,不諳失恃之苦;第二種可能因為出身于詩書官宦之家的繼母沒有世俗后娘的惡習,對待聰穎伶俐的小清照如同己出,使她談不上什么喪母之痛;第三種可能是這類作品隨著其大量作品的失傳而失傳了??梢愿嫖孔x者的是,經(jīng)過反復查證,“繼母說”的根據(jù)很充分,完全可以成立,只是李清照是否因生母難產(chǎn)而“襁褓喪母”的問題則不盡然,即李清照的生母到底是誰,經(jīng)過再思,眼下又出現(xiàn)了新的疑竇,比如早些年,筆者依據(jù)可靠資料已經(jīng)考證出李格非的卒年約在公元1112年前后,享年61歲。那么,在他熙寧九年(1076)中進士時,已經(jīng)20多歲。他迎娶王珪長女時任鄆州教授,約在其中舉之后的公元1080年。在我國古代,年近“而立”的男子尚未初婚者,概率極小。所以在娶王珪長女之前,李格非不是沒有已婚的可能,也不是沒有已生長女的可能。但是從幾件事情的時間上判斷,李清照系王珪長女所生的可能性較大。這樣一來,連同李格非晉升為校對黃本書籍(約在公元1094年前不久)時,所娶王拱辰孫女在內(nèi),李格非前后可能有三房妻室。而作為長女李清照的生母只能是前二房中的一位,她即使非王珪長女所生,倫理上她仍然是元豐宰相王珪的外孫女。李格非再娶王拱辰孫女時,李清照約在10歲上下。而南宋高宗建炎年間任敕局刪定官的李迒,被李清照稱為“弱弟”,即幼弟,亦即她的異母小弟。
從1996年“繼母說”的提出,經(jīng)王昊教授《補證》,再到本文的這番補充,敢問朋友們,上文可否忝作較為完整的“繼母說”呢?
二、遭遇新舊黨爭及蔡京、趙挺之較量的雙重磨難
時起時伏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北宋新舊黨爭,和同屬新黨的崇寧政要蔡京、趙挺之的明爭暗斗,以及由此所導致的趙家對新婦李清照的冷眼,當是遠遠有甚于“襁褓喪母”的李清照的第二樁“心事”。雖說黨派之間的爭斗歷朝歷代不乏其例,但是像北宋末年的新舊黨爭那樣對于文化和文化人的普遍而嚴酷持久的摧殘,則罕有其匹,而這一爭斗對于一個新婚少婦加害之深尤幾近空前絕后。對于這一黨爭的始末,前人及他人雖有論述,但黨爭對于李清照的株連,當是首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陸續(xù)問世的數(shù)種拙著之中。筆者先是發(fā)現(xiàn)李清照很在乎她和趙明誠的新婚紀念日,以至于30多年后,在她所作《金石錄后序》中仍然深情念及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的這一天。這一年,這一天,對于趙、李而言,不亞于他倆各自的誕辰之年!然而,“建中靖國”這一年號,只用了不到一年就改元“崇寧”!敏于事的新婦李清照,下意識地覺得這不是個好兆頭。果然,事情比她預感的還要嚴重。早在李清照降生之前后,“欲使國富”的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變法,而對于這一新法,朝臣持有夐不相埒的兩種立場。別的不說,僅就與李清照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兩位人物而言,一位是她的父親李格非,一位是其翁舅(公公)趙挺之,便分屬冰炭不相容的新舊兩黨。趙挺之因為擁護和堅決執(zhí)行王安石變法,除了受到過蘇軾門生一系列嘲弄以外,蘇軾更指責趙挺之為“聚斂小人,學行無取”,不配選入館職做名流等等無端攻訐。為此,兩人結(jié)怨很深。兩黨的爭斗此起彼伏,舊黨得勢時,王安石曾兩度下臺,神宗皇帝曾惋惜地說:“安石去不以罪”!新黨得勢,蘇軾被貶,新黨人物為了羅織他的“罪狀”,曾以升遷籠絡(luò)李格非搜集蘇軾的“黑材料”。而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軾,有記載說他是接踵黃庭堅等“蘇門四學士”的“后四學士”之一,為人忠厚,對蘇軾悃款有加,寧可被降職外放,也不肯對蘇軾落井下石。由于神宗皇帝與王安石君臣同在公元1086年去世,繼位的哲宗只有10歲,便由神宗之母高太后垂簾聽政。
高太后格外愛重蘇學士,她聽政伊始,蘇軾便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連升三級。元祐年間,蘇軾及其門墻桃李在朝中可謂舉足輕重。豈料,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后,蘇軾等人被一貶再貶。又豈料,哲宗壽短子殤,執(zhí)政不幾年去世后,神宗皇后向氏出于私慮,遴選了趙佶(宋徽宗)這么個昏君后,她又一次廢新法,但卻不久去世。爾后,朝廷大權(quán)由新黨人物蔡京和趙挺之等更替執(zhí)掌。新黨以紹述(即繼承)神宗熙寧年間的新政的名義將建中靖國的年號改為崇寧,將元祐年間以蘇軾為首的大臣編為“元祐奸黨”。蘇軾雖然已經(jīng)去世,但其弟蘇轍和蘇軾生前所賞識的李格非仍然受到株連被編為“元祐奸黨”,前后總共計有300余人,李格非列名第26。凡被編為“元祐奸黨”者,名單由趙佶親自書寫,刻碑后樹立于皇宮端禮門,以示永不任用,也永遠不能翻案。因為元祐黨人不得在京任職,李格非先是被遣為京東提刑,有記載說免職后他還曾被貶南荒。與此同時趙挺之卻時而被任命為右丞相,時而被任為左相。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營救其父,她即使以“何況人間父子情”這種令人同情和傷感的詩句,也未能打動趙挺之,使她深感:“炙手可熱心可寒”!
緊接著,黨爭又直接殃及“元祐黨人”的子弟及親屬。當筆者從史書中讀到“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闕下”如此二苛詔時,直覺告訴我,李清照很難在御賜汴京府司巷的趙相府邸待下去了。我也預感到:李清照這樁天大的心事,一時難以被更多的人所知曉、所認同。于是便改換思路,從她的詞作中尋找內(nèi)證。思路順暢了,證據(jù)便手到擒來,至少有《一剪梅》《醉花陰》《小重山》《行香子》《玉樓春》等五、六闋,都或隱或顯涉及黨爭的內(nèi)容。
三、被顛倒了的“新婚之別”
以往人們幾無例外地征引托名元伊世珍《瑯?gòu)钟洝肪碇幸锻鈧鳌匪啤耙装步Y(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作為此詞的寫作“本事”,從而導致了牽強附會和顛倒事實,造成一系列誤讀和曲解。
由于李清照的生父和翁舅分屬冰炭不相容的新舊兩黨,她在趙家處境之尷尬不言而喻;加之“黨人子弟不得居京”云云的一系列嚴切詔令,不可能不受政治利害制約的高官趙挺之有足夠的理由將此李氏兒媳視為不受歡迎的人,甚至可能對她發(fā)出“逐客”令……往好處想,即使趙挺之不至于如此絕情,秉性剛克的李清照也不會安于這種尷尬的處境。返回溫馨的老家躲避一下風頭,這當是她合乎情理的選擇。所以,并不是李清照作詞送別“負笈遠游”的趙明誠,而是她被迫離京與夫君作新婚之別。這一“猜想”,將從下述考察和有關(guān)文物中得到證實。
所謂趙明誠“負笈遠游”云云,洵為望風捕影。這當是出于對“(趙明誠)后二年,出仕宦”(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的錯解上。這里不是說趙明誠到遠方去做官,而是說在趙、李新婚后的前兩年,趙仍在太學做學生,后來從太學畢業(yè),走上了仕宦之路?!俺鍪嘶隆保褪浅鰜碜龉俚囊馑级皇沁h去外地做官。況且,“負笈”是身背書箱外出讀書,趙所就讀的太學在汴京,他壓根兒就沒有到遠方讀書之事!
至于趙明誠的仕途,經(jīng)筆者再三厘定大致是這樣的——他作為時相趙挺之的幼子,于崇寧四年(1105)十月,以蔭庇被擢為鴻臚少卿(《宋宰輔編年錄》卷11)。此系設(shè)在汴京的職掌為朝祭禮儀之贊導的官署鴻臚寺之屬官,其主官為鴻臚卿,少卿雖系副職,亦不失為京中清要之職。此事的考定多虧啟功先生的恩惠,令不才終生難忘的是,在我造府將拙著《李清照評傳》奉呈啟老指正時,老人接過書入神地翻閱了一陣子,隨即親切地對我說:“在乾隆收藏的《先賢遺跡》長卷中有趙明誠手跡。此件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日本友人拍照帶回國之后,贈送我一精致的復制件,你拿去拍照后可作為另一本新書的插頁。”⑤在這一長卷中,共收入趙明誠手跡四則,其中第一則是:“右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跋尾四》。崇寧五年仲春重裝,十五日德父題記。時在鴻臚直舍?!睒它c符號為筆者所加,“時在鴻臚直舍”原為小號字。
將上文筆者所作“猜想”和對“出仕宦”的語意分析,以及趙明誠的這一手澤相聯(lián)系,無疑可以成為趙、李婚后直到崇寧五年(1106)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趙明誠一直履職汴京并無外出讀書、做官的堅證。那無奈離別汴京回到原籍章丘明水(今屬山東濟南)的只能是李清照。她約于崇寧四年的春夏回到原籍后,初秋寫了借殘荷寄意的《一剪梅》;深秋借詠菊的《醉花陰》所傾吐的均非論者所常說的一般的離情別緒,而是受到黨爭株連的沉重的政治包袱和莫大的心事。
四、李清照有過“婕妤之嘆”“莊姜之悲”的內(nèi)證
“婕妤之嘆”是指被棄女子的慨嘆。婕妤,原是東漢史學家班彪姑母的官職,遂以之代名。她淵博多才,初為漢成帝劉驁寵幸,后被趙飛燕誣陷和取代,退居東宮。相傳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歌曰:“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笔闫湎窦w扇那樣,炎夏承愛、秋涼被棄的“中道”失幸之怨。后來將這種慨嘆稱為“婕妤之嘆”。對李清照來說,這只是一種比喻。雖說比喻不可能全方位與事實吻合,而李清照發(fā)出這種感嘆的可能性,猶如無須證明的公理事情是明擺著的。在一夫多妻制的宋代社會,納妾和尋花問柳幾成家常便飯,可想而知——一個丞相府邸的三公子,就是發(fā)妻在身邊都難免心猿意馬和三妻六妾,況且一面是盛年離偶,一面是年輕美貌異性的誘惑,怎么能設(shè)想只有二十三四歲的趙明誠完全滅絕生理上的欲求呢?所以朝廷爭斗的反復無常所導致的李清照的被迫返鄉(xiāng)和社會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注定了李清照與當時的廣大婦女一樣,難免于在愛情上有始無終,或有名無實的厄運。為這種厄運而嘆息,正是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覺醒和可貴的超前意識。如果設(shè)身處地地對李清照擺脫黨爭株連、由原籍重返汴京后,也就是大約在崇寧末年、大觀初年所寫的《小重山》《滿庭芳》和《多麗》等作品加以解讀,便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別是一般滋味”,豈非可用“婕妤之嘆”加以隱括?
至于“莊姜之悲”,簡而言之,就是齊女莊姜因為被丈夫疏遠而無子嗣所生的悲怨。莊姜是春秋前期齊莊公的女兒,嫁與衛(wèi)莊公。周朝的齊國為姜姓,故稱為莊姜。她是我國第一個獨自抒寫其隱衷的女詩人。莊姜美而無子,莊公又娶陳國厲媯、戴媯姊妹。戴媯生子名完,莊姜以為己子,完被立為太子。衛(wèi)莊公另有寵妾,生子州吁。州吁好兵,其母恃寵驕橫。莊姜賢而被疏,終以無子。其所作《綠衣》,以黃、綠二色顛倒,喻其被莊公小妾僭越之怨。衛(wèi)莊公死后,太子完繼位,即為衛(wèi)桓公。州吁驕縱,為桓公所廢逃亡國外。后糾集流亡衛(wèi)人回國殺死桓公,自立為衛(wèi)君?;腹粴⒑?,其母戴媯被遣歸陳國,時值三四月間,莊姜為戴媯送行之際,正鶯燕紛飛之時,她托物寄興,賦《燕燕》篇,其首句“燕燕于飛”,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送別名篇名句。《詩經(jīng)》的《終風》篇,就是莊姜所作的、抒寫其被疏無嗣之苦的,其首句“終風且暴”的意思是:破曉時分刮起了大風。此意為李清照《聲聲慢》的“曉來風急”所借取,以曲折盡其莊姜之苦。而《聲聲慢》正是表達這種“心事”的代表作。
李清照借醉翁酒杯澆自家塊壘。“塊壘”原是比喻郁積在心胸中的不平之氣。此氣得不到化解當然也是一種“心事”。李清照的這種心事是指她因為擔心丈夫的“章臺冶游”,⑥而未老先衰,以至于“憔悴更凋零”?、?/p>
對此可能有人詰問筆者說:在李清照的現(xiàn)存作品中,你能找到關(guān)于趙明誠有所謂“章臺冶游”的內(nèi)容、哪怕是蛛絲馬跡?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考量一番,建炎初年,作為南宋江防要地江寧知府趙明誠的行實。以往的他與兩位兄長一樣,趙家三誠(依次為存誠、思誠、明誠)的口碑都不錯。但是在江寧知府任上,趙明誠變了。在此之前,他對金石文物的酷愛和收藏靠的是節(jié)衣縮食,甚至是典當所致。而此時他曾將他人的貴重文物據(jù)為己有;⑧在淄州任上他曾立功晉級,此時他卻臨陣逃脫,留下了“縋城宵遁”的污點,從而被罷知江寧府。⑨在夫妻關(guān)系方面,更有甚于一度對妻子的疏遠冷漠,而發(fā)展到夜不歸宿。這是從李清照寫于江寧的《訴衷情》中可以得到印證;在今存《漱玉詞》中雖然看不到直接埋怨趙明誠章臺冶游的篇帙,但是詞人借歐陽修《蝶戀花》所傾吐的正是這種內(nèi)心積怨。⑩
以上所列舉的是從《漱玉詞》中所讀出的“易安心事”,而貫穿她大半生的一樁更大的“心事”,即是與岳飛相同的愛國情志,則體現(xiàn)于其詩詞文賦的方方面面。
五、“易安心事岳王知”
上文提到夏老《瞿髯論詞絕句》第5首的全文是:
中原父老望旌旗,兩戒山河哭子規(guī)。
過眼西湖無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
此詩前二句意謂不論是黃河流域淪陷區(qū)的父老還是南國、北方之人,凡是被金兵占領(lǐng)的地方,無處不在盼望著南宋的軍隊去解救他們。像李清照那樣遠離桑梓的流寓者,更是像當年啼血泣歸的蜀帝杜宇一樣,天天哭喊著“不如歸去”的凄厲之聲。對于后二句,吳無聞注釋云:“李清照南渡以后流寓杭、婺各地,其今傳詞集中沒有寫西湖的詞?!标P(guān)于此二句的[題解]又云:“李清照、岳飛詩詞集里都無西湖作品,大抵是他們對南宋小朝廷各懷隱憂和不滿,不能言亦不愿言。”僅就《漱玉詞》與杭州及西湖的關(guān)系而言,鑒于李清照曾在杭州定居20多年,直到離開人世。她晚年相當一部分詞作,比如詠桂的《攤破浣溪沙》2首、詠梅的《孤雁兒》和《清平樂》以及元宵詞《永遇樂》等都是寫于杭州乃至西湖附近,但是從中看不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和“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諸般美景,從中看到的不是“華發(fā)”就是“滿衣清淚”,以至于“千行淚”……這是為什么?
這當然不意味著是杭州的自然景觀變得不值一提了,相反,杭州在升為臨安府以后,其“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總宜,杭人亦無時而不游……日糜金錢,靡有紀極,故杭諺有‘銷金鍋兒’之號”。這一記載雖然出自李清照之后的周密入元后所作筆記《武林舊事》(卷3),李清照自然無緣讀到此著,但其所記武林(臨安)之舊事,說不定有些正為清照所耳聞目睹,特別是把西湖稱為“銷金鍋兒”的“杭諺”,無疑是出自宋人之口;再如元人宋無《西湖》詩的“戀著銷金鍋子暖,龍沙忘了兩宮寒”,嘲諷的不是元人而是宋人,而這位宋人還不是別的什么人,正是宋高宗趙構(gòu)。
年紀輕輕的趙構(gòu)是一位城府很深又工于心計的皇帝,對于朝廷曠日持久的遷都之議,他嘴上不加可否,心里早已戀著杭州這個既安全又便于享樂的“銷金鍋兒”,其不顧力圖恢復的文官武將的極力反對,辭令上稱杭州為“臨安”,實際上早在紹興八年(1138)已定都于此。這無疑公開聲明將“投降茍安”定為國策。對于這種國策,不用說作為抗金英雄的岳飛等十分不滿,就是對朝政國是沒有任何發(fā)言權(quán)的李清照,其態(tài)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她謝絕了乘著香車寶馬來相召的“酒朋詩侶”,而躲到“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豈不是一種與破碎的國家共命運的極深層次上愛國心理的外化!當年柳永和蘇軾對西湖之美的由衷夸贊,可以說是他們的一種愛國情操的具體體現(xiàn),而今李清照面對由趙構(gòu)指令保護、疏浚得愈加標致的西湖,心懷隱憂而“不愿言”,則是為一種更加深沉愛國悃誠所驅(qū)遣——西湖愈美,人們愈留戀,誰還會把抗金報國、收復中原的大事放在心上呢?這是一種多么深重的愛國“心事”!對這種“心事”,只有具備同樣心態(tài)的岳飛才能理解。
《瞿髯論詞絕句》篇帙無多,雖然只有87頁,但這是夏老在上海謁朱彊村先生時,受到賞識和鼓勵之后,歷時50年,所得80余首關(guān)于詞人詞史的經(jīng)典之論。在此擬將其余5首論李絕句依次移錄于下,借以彌補不才對于李清照其人其作理解得不夠深透、整理得尚欠完整系統(tǒng)的欠缺。比如在拙著中就沒能像夏老那樣將李清照視為與蔡文姬珠聯(lián)璧合的“兩蛾眉”,從而精辟地概括了李清照兼具“閨閣之秀”“文士之豪”進而“壓倒須眉”的其人其作。請完整欣賞夏老筆下的這位曠古罕見的倜儻多能者:
目空歐晏幾宗工,身后流言亦意中。
放汝倚聲逃伏斧,渡江人敢頌重瞳。——《李清照》1
原注:逃伏斧,避免了殺頭。
西湖臺閣氣沉沉,霧鬢風鬟感不禁。
喚起過河老宗澤,聽君打馬渡淮吟?!独钋逭铡?
原注:西湖臺閣,指南宋遷都杭州的政府。
大句軒昂隘九州,么弦稠疊滿閨愁。
但憐雖好依然小,看放雙溪舴艋舟?!独钋逭铡?
原【題解】雖好依然小,正符合清代劉熙載《藝概》中論詞的兩句話:“雖小卻好,雖好卻小?!?/p>
掃除疆界望蘇門,一脈詩詞本不分。
絕代易安誰繼起?渡江只手合黃秦?!独钋逭铡?
原注:掃除疆界,掃除詩詞劃分的疆界。
易安曠代望文姬,悲憤高吟新體詩。
倘使倚聲共南渡,黃金合鑄兩蛾眉。——《李清照》6
以上是筆者多年來,從李清照的各種作品以及多種文獻資料(包括考古發(fā)現(xiàn))中,品讀和鉤稽出的李清照的人生及其內(nèi)心世界。因為兵燹戰(zhàn)亂,李清照的作品與她家的金石文物,或有所散落,或喪失殆盡;又因歷朝歷代不乏獵奇盜名之人,所以假李清照之名的偽作,至今在有些李清照集的輯本中或多或少存在著。在人們常見的信史中,只知她是李格非之女,嫁趙明誠的一位“善屬文”,即擅長撰著文辭的女子,就連她的生卒年原本也一無所知,后經(jīng)多人考索,迄今仍有異見。因此,李清照研究中,尚有許多身世和創(chuàng)作之謎有待破解,以便讀者進一步走近其內(nèi)心世界。
注釋:
①筆者11種關(guān)于李清照的編著分別是:《李清照作品賞析集》,巴蜀書社1992年9月第1版,1996年8月第2版,之后版權(quán)出讓臺灣;《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李清照評傳(附趙明誠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2011年4月再版;《中國詩苑英華·李清照卷》,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版;《李清照新傳》,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版;《新世紀古典文學經(jīng)典讀本·李清照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李清照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版;《李清照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3月第1版、5月第2次印刷,2012年11月再版,2013年11月第2次印刷;《齊魯文化經(jīng)典文庫·漱玉詞注》,齊魯書社2009年4月版;《李清照詩詞文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5月版;《中國古代文史經(jīng)典讀本·李清照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漱玉詞〉箋譯·心解·選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3月版。
②《瞿髯論詞絕句》《蘇軾》1-5首之外,還有《蘇軾、蔡松年》1首。
③以意逆志:語出《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薄澳妗笔谴Ф鹊囊馑迹从米约旱南敕ㄈゲ露葎e人的意思。筆者常稱此法為“心解”。
④鑒于有關(guān)李清照文獻記載的極度匱缺,筆者對她的解讀主要是通過其詩詞文賦。而文和賦又是全面、準確了解易安其人最為重要的途徑。
⑤承蒙啟功先生的信任,不才將這一長卷拍照后遂作為《李清照新傳》的卷首插頁。
⑥“章臺冶游”:章臺,原是漢朝長安章臺下的一條街名。用作妓院的代稱始見于周邦彥《瑞龍吟》詞:“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币庇危瘁蚣?。
⑦語出李清照《臨江仙》。作此詞時她只有40余歲,詞中便自稱“老去無成”和“憔悴更凋零”云云,這顯然是因為受到一種難以言表的“心事折磨”所致。
⑧此事詳見施宿《嘉泰會稽志》卷16、桑世昌《蘭亭考》卷3。
⑨縋城宵遁:在一次兵變中,趙明誠把自己用繩子系著從城樓上放下來,趁著夜色逃跑。這是一種為自保性命而臨陣逃脫的嚴重失職行為。對此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20和《續(xù)資治通鑒》卷103雖然有記載,但均為趙明誠諱,未提其被罷官之事。而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則坦言其被罷之事。
⑩歐陽修《蝶戀花》全文是:“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p>
(責任編輯呂曉英)
On Yi’an’s Melancholies
Chen Zumei
(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Abstract:In the author’s opinion, “Yi’an’s melancholies” in the line “Yi’an’s (Li Qingzhao’s another name) melancholies were only known by Yue Fei” cover her hidden innermost feelings in addition to her patriotic emotion similar to Yue Fei’s. By examining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words in Li Qingzhao’s Ci poetry and comb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her works, the paper finds many of her melancholies like “her involvement in factionalism”, “her Jieyu’s sigh (a sigh made when she was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 and “Zhuang Jiang’s tragedy (the same miserable and childless fate as Zhuang Jiang, the first woman poet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disclosure of her innermost feelings is beneficial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 Qingzhao’s poems, the exploration of Li Qingzhao life experience and writing mystery, which finally helps approach her inner world.
Key words:Li Qingzhao; Yi’an’s melancholy; factionalism involvement; poetry interpretation
基金項目: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0YJA751066。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3X(2015)01-0058-06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1.011
作者簡介:陳祖美(1938-)女,山東青島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收稿日期:*2014-11-12 *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