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初唐夷夏觀、藩屬觀、天下觀與極盛疆域的形成關系論略

2015-04-11 15:28:15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疆域邊疆民族統(tǒng)治者

李 振 中

(商丘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初唐夷夏觀、藩屬觀、天下觀與極盛疆域的形成關系論略

李 振 中

(商丘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初唐夷夏觀、藩屬觀和天下觀,是在繼承前代尤其是漢代基礎上形成的。漢代統(tǒng)治者開疆拓土所形成的勢力范圍,被初唐統(tǒng)治者所認可,并逐漸把它們納入到有效統(tǒng)治區(qū)域。不僅如此,初唐統(tǒng)治者還在此基礎上拓展了羈縻府州的范圍,對于民族融合及唐代極盛時期疆域的形成具有深遠意義。

初唐;夷夏觀;藩屬觀;天下觀;羈縻;疆域

本文所謂的初唐,是指學界所認同的唐朝建立后約百年的時間段內(nèi),即從高祖即位至玄宗登基前的這段時間(618-713)。在這段時間內(nèi),本文著重關注太宗和高宗的夷夏觀、藩屬觀、天下觀及其與極盛疆域形成的關系。極盛疆域的出現(xiàn)與綜合國力最強時的盛唐時期(玄宗開元、天寶時期)具有不同步性。據(jù)新、舊《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等史書所載,唐代的疆域達到最為遼闊時,是在高宗時期。武則天至玄宗時期,突厥汗國的興起及西域藩屬體系的混亂,造成唐代北疆、西域藩屬的內(nèi)縮[1]394-408,因此,那時的疆域不是最大的。據(jù)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所繪,高宗總章二年(669)唐代的疆域最為遼闊[2]32-33。但由于行文需要,有時也涉及盛唐的一些內(nèi)容。極盛疆域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初唐統(tǒng)治者有著開明的夷夏觀、規(guī)范的藩屬觀和明確的天下觀。本文就初唐時期的夷夏觀、藩屬觀、天下觀與唐代極盛疆域之間的關系作一番觀照,主要通過對史料的爬梳與鉤稽,來探討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與影響。

一、初盛唐時期的夷夏觀、藩屬觀、天下觀

中國古代有華夷之辨的傳統(tǒng)。夷即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古代華夏民族居于中原,文明程度較高,周邊民族文明程度相對落后,逐漸產(chǎn)生了以文明禮義為標準進行人群分辨的觀念,合于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不合者為夷。華夷之辨,不以種族為標準,而以文化禮義作量度。

《禮記注疏》卷12《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3]1338由此可以看出,在上古時期就持夷夏有別的觀點。先秦及兩漢時期,夷夏有別的顯著特點就是“中華正統(tǒng)”和“貴中華,賤夷狄”。這種傳統(tǒng)夷夏觀到了魏晉南北朝受到了嚴重沖擊,傳統(tǒng)的夷夏觀開始發(fā)生變化,漢族政權和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的文化差異逐漸縮小,進而逐漸相互認同。

初唐時期,尤其是以唐太宗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雖然也用蠻夷、夷狄等稱呼邊疆民族,但更多的是對邊疆民族的尊重。據(jù)《唐會要》卷93載,太宗認為“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4]2003?!顿Y治通鑒》卷197亦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盵5]6215-6216《資治通鑒》卷198載唐太宗曰:“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5]6247所引材料中體現(xiàn)出的唐太宗對于四夷的看法,就是視華夷如一,基本上代表了初唐統(tǒng)治者的夷夏觀。這一觀念是在繼承前代基礎上形成的,與“中國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猶于枝葉”相比[6]2388,具有較為開明、進步的一面。應當承認,初唐統(tǒng)治者在處理邊疆民族問題時,也不時流露出歧視四夷的傾向,甚至帶有大唐中心主義和漢族優(yōu)越色彩,更兼朝中有很多深受傳統(tǒng)夷夏觀影響的大臣,他們的思想勢必對統(tǒng)治者的觀念形成重大影響[1]306-308。但是,“華夷如一”的夷夏觀,在處理與邊疆民族的關系時,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藩,又作“蕃”、“番”,有一個義項為“藩邦”、“藩國”,指稱臣的邊疆民族政權。先秦時期,主要是服事制統(tǒng)治體制?!秶Z》卷1《周語上·祭公諫穆公征犬戎》:“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盵7]1服事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求各諸侯國和藩國朝貢。秦統(tǒng)一六國后,“大一統(tǒng)”觀念逐漸形成。兩漢時期,在“大一統(tǒng)”區(qū)域的“九州”之外,存在一些邊疆民族政權,如同護家的藩籬。李大龍在《漢唐藩屬體制研究》第一章《兩漢王朝藩屬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認為,漢代的九州之外,出現(xiàn)了兩層不同的藩衛(wèi)體系,一是與漢朝保持臣屬關系的被稱作“外臣”、“藩臣”的邊疆民族;二是與漢朝沒有臣屬關系或聯(lián)系不密切的民族政權。前者處于“九州”外圍,為漢朝郡縣的外層防線,好像家的藩籬,因此稱之為“藩”、“藩臣”;后者是漢朝防范的對象,但更希望在處理與他們的關系中取得主動,澤以恩德,于是產(chǎn)生了藩屬觀念[1]29-30。有著藩屬關系的邊疆政權必須接受漢朝中央政權的冊封、朝貢、朝見、納質(zhì)等條件[1]117。在處理中央與藩屬之間的關系上,初唐統(tǒng)治者繼承和發(fā)展了漢朝的藩屬觀念。在初盛唐君主看來,漢代的兩層藩屬體系中的邊疆民族政權,都應與唐朝建立藩臣關系。在這種觀念之下,藩屬關系通過以下途徑建立:一是邊疆民族政權主動稱臣、納質(zhì)、接受冊封,雙方建立藩臣關系;二是通過戰(zhàn)爭征服,邊疆民族被迫與唐建立藩臣關系;三是唐朝通過德政影響邊疆民族,進而與邊疆民族建立藩臣關系[1]310-311。

“天下”一詞,是古代中國對于世界的專有概念。大地、人類社會及世間萬物都在“天”的覆蓋之下,“天”被視為大地萬物的主宰。而大地上的“王”或“國君”被稱作“天子”,是受命于“天”來統(tǒng)治人類社會,因此天子所統(tǒng)治的區(qū)域也叫做“天下”?!洞呵锕騻鳌肪?載:“何言乎正月……大一統(tǒng)也?!睗h何休注曰:“統(tǒng)者,始也,總系之辭。天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8]2196這時的“天下”,就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且?guī)в幸欢ǖ闹刃蛟?,即指天子所統(tǒng)治下的全部土地和子民。

唐代統(tǒng)治者的天下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天下”指唐朝正式設置府州的區(qū)域。如《舊唐書》卷9《玄宗本紀下》載:“天寶元年春正月丁未朔,大赦天下,改元。……其年,天下郡府三百六十二,縣一千五百二十八,鄉(xiāng)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6] 214-216這里的“天下”與“九州”含義基本相同,不包括羈縻府州區(qū)域,是唐朝最為核心的區(qū)域。廣義的“天下”包括羈縻府州及外圍藩屬區(qū)域。如《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載:“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衽e天寶十一載地理: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盵6]1393這里的“天下”和“海內(nèi)”的概念基本等同,既包括漢族為主聚居的“九州”,也包括以“四夷”為主聚居的區(qū)域。由此可知,唐代統(tǒng)治者天下觀的構成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即府州統(tǒng)治區(qū)、都護府區(qū)和藩屬國[1]279-294。因此,廣義的天下觀才是統(tǒng)治者所極力認同和追求的,這也正代表了初唐統(tǒng)治者的天下觀。

以上三種觀念是初唐時期統(tǒng)治者處理對外事務的基本思想。華夷如一的胸襟,構筑藩屬體系的抱負,“大一統(tǒng)”天下的眼光,使得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努力維護邊疆穩(wěn)定,逐漸打造盛世圖景。

二、羈縻制度下對藩屬國有效統(tǒng)治的加強

為了構筑牢固的藩屬體系,維護以大唐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初唐統(tǒng)治者對邊疆民族政權實行羈縻政策。所謂“羈縻”,《史記》卷57《司馬相如傳》載:“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彼抉R貞索隱曰:“羈,馬絡頭也;縻,牛韁也?!稘h宮儀》‘馬云羈、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9]3049-3050由此可知,羈縻是一種傳統(tǒng)處理四夷關系的方法。

羈縻制度在初唐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在唐朝軍事力量控制下的地區(qū)設立羈縻州、縣,其君長由部族首領擔任,管理其內(nèi)部事務。但要忠于唐朝,定期朝貢,與相鄰地區(qū)和睦相處,特定時期要求提供軍隊等。實際上,唐朝政權已將其視為領土的一部分,文書用“敕”,如安西四鎮(zhèn)。第二種是所謂的藩屬國,如疏勒、南詔、契丹等,一般封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領土范圍,但是其首領必須接受唐朝政府的冊封,中原政權將其視為臣下,文書用“皇帝問”。第三種是所謂的“敵國”和“舅甥之國”,如突厥、吐蕃等,雖然可能亦有冊封,然多為對現(xiàn)實情況的追認,其首領的統(tǒng)治合法性并不依賴中原政權的冊封,中原政權的文書多用“皇帝敬問”。

(一)唐太宗時期的苦心經(jīng)營

突厥雄踞北疆,給唐朝北方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李世民經(jīng)過數(shù)年經(jīng)營,在貞觀四年(630)實現(xiàn)了臣服突厥的目的:“于朔方之地,自幽州至靈州,置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又分頡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統(tǒng)其部眾。其酋首至者,皆拜為將軍、中郎將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長安者數(shù)千家?!盵9]11476自此,突厥被納入到了羈縻府州的統(tǒng)治之下。這是一種“統(tǒng)而不治”、以夷制夷的懷柔籠絡方法,即所謂不滅其國的羈縻政策。

然而,這只是消極的統(tǒng)治管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邊疆問題。尤其是對吐谷渾政權的綏靖、隱忍,導致難以對其有效控制,就是顯例[6]5297-5300。為解決這一問題,規(guī)范唐與藩屬之間的關系,唐太宗選擇西域地區(qū)的高昌作為突破口?!杜f唐書》卷198《高昌傳》載: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其使曰:“高昌數(shù)年來朝貢脫略,無藩臣禮,國中署置官號,準我百僚,稱臣于人,豈得如此!今茲歲首,萬國來朝,而文泰不至。增城深塹,預備討伐。日者我使人至彼,文泰云:‘鷹飛于天,雉竄于蒿,貓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又西域使欲來者,文泰悉拘留之。又遣使謂薛延陀云:‘既自為可汗,與漢天子敵也,何須拜謁其使?!氯岁I禮,離間鄰好,惡而不誅,善者何勸?明年,當發(fā)兵馬以擊爾?!盵6]5294-5295

唐太宗的這番話中,反面包含了作為藩臣應當有的義務,即事人有禮,與鄰好和睦相處。高昌卻“事人闕禮,離間鄰好”,于是給了唐朝興兵討伐的口實。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討伐高昌,一舉平定之。然后于其地設置西州,進而又設立了安西都護府[6]5295-5296。鑒于吐谷渾教訓,太宗對高昌采取滅而置州縣的直接管理方式。隨后,太宗繼續(xù)經(jīng)營西域。貞觀十八年九月,設焉耆都督府,隸屬于安西都護府。二十年,伐龜茲,移安西都護府于其國城[6]5301-5304。這些舉措對于唐朝藩屬體系的維護以及對高宗時期將這種體系在西域構筑完成乃至于極盛疆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漢朝統(tǒng)治者的藩屬觀、天下觀對唐太宗影響很深。唐太宗認為,漢代以來由中央王朝實施直接管轄區(qū)域內(nèi)的邊疆民族都應該向唐朝稱臣,成為唐的藩屬國?!顿Y治通鑒》卷196載太宗貞觀十五年八月己亥,上曰:“高麗本四郡地耳?!焙∽⒃唬骸皾h武帝置臨屯、真蕃、樂浪、玄兔四郡,高麗有其地?!盵5]6169-6170據(jù)《冊府元龜》卷117《親征》記載,(貞觀十九年)三月丁丑,幸定州。太宗謂侍臣曰:“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窬佩蠖?,唯此一隅,用將士之余力,平蕩妖寇耳?!半尬蠢?,欲自取之,亦不遺后人也。所以發(fā)自洛陽,唯噉肉飯,春蔬不進,慮有勞煩,庶同艱苦,一勞永逸。”[10]1279-1280唐太宗生前雖然沒有完成對高麗的征服,但唐高宗在總章元年(668)滅之,其地重新被納入了唐朝的直接統(tǒng)治區(qū)域[6]5319-5320。

吐蕃政權的出現(xiàn)與強大,給唐朝西南邊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雙方看到通過戰(zhàn)爭都難以達到目的后,和親是最好的選擇?!熬松标P系的出現(xiàn),是處理藩屬關系的新途徑,為吐蕃后來融入中國疆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薛延陀是在唐朝支持下壯大的,目的是牽制突厥。但是解決突厥問題之后,解決薛延陀問題就被提到日程。在唐太宗的多方經(jīng)營下,薛延陀于貞觀二十年滅亡[6]5347。唐太宗吸取突厥滅亡后沒有設置機構進行有效管理的教訓,于貞觀二十一年在其地設立燕然都護府[6]5348,使北方地區(qū)長期“統(tǒng)而不治”的情況得以徹底改變,對北部藩屬體制的構筑和維系起著關鍵作用。

(二)高宗時期的步武接踵

步武太宗,高宗完成了對高麗的征服,“剖其地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縣百。復置安東都護府”[11]6197。由此表明,唐朝對東北地區(qū)藩屬關系的調(diào)整取得了顯著效果。

太宗雖然設置了燕然都護府,但突厥一部車鼻可汗擁兵金山之北,不遵詔令。高宗永徽元年(650),車鼻被擒,唐朝開始調(diào)整北疆藩屬體制,北疆游牧民族部落被納入到羈縻府州的管理體制之下,并置單于、瀚海都護府分屬于漠南、漠北[6]5166。兩個都護府管轄羈縻府州的管理方式,奠定了北疆藩屬管理體制的基本格局。

在西域,高宗把眾多民族政權納入羈縻府州的統(tǒng)治之下,還把安西都護府提升為大都護府,將蔥嶺以西的遼闊地區(qū)納入其中。《舊唐書》卷40《地理志三》載:“龍朔元年,西域吐火羅款塞,乃于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皆置都督,都州八十,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仍立碑于吐火羅以志之?!盵6]1647《新唐書》卷43下《地理志七下》記載安西都護府所轄羈縻府州數(shù)量更為詳細[11]1135-1137。因其煩瑣,不再羅列。高宗時期,完成了對西域藩屬體制的構筑。

在南疆,高宗設置了安南都護府。《舊唐書》卷41《地理志四》載:“安南都督府,隋交趾郡?!{(diào)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盵6]1749這樣,唐朝在南疆基本完成了藩屬體制的構建。

自此,隨著在東、西、南、北各方設置都護府,唐朝以都護府為主體管理邊疆民族的體制基本確立起來,這些邊疆民族區(qū)域成為維護唐朝疆域安定的重要藩屏。

經(jīng)過高祖、太宗時期的初步經(jīng)營、高宗時期的基本定型,初唐時期藩屬體系基本構筑完成。除上述地區(qū)外,在初唐時期納入直接統(tǒng)治或間接統(tǒng)治的還有百濟、靺鞨、契丹、奚、霫、東突厥、西突厥、沙陀、鐵勒(薛延陀)、回紇、葛邏祿國、黠戛斯、骨利干、吐谷渾、黨項(黨項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罽賓、昭武九姓(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等九國)、寧遠、大勃律、小勃律、吐火羅、謝、帆延、識匿、護密、箇失蜜、骨咄(珂咄羅)東女國、南詔、東謝蠻、西趙蠻等。

除了利用羈縻政策維護其藩屬體系外,初唐統(tǒng)治者還以德懷遠,以撫育和懷柔萬國為己任,努力維護以大唐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冊府元龜》卷170《來遠》載:

(武德)五年,賜高麗王建武書曰:“朕恭膺寶命,君臨率土。祗順三靈,柔懷萬國。普天之下,情均撫字,日月所昭,咸使人安。”

(貞觀)二十年十二月戊寅,鐵勒、回紇俟利發(fā)等諸姓并詣闕朝見,帝謂之曰:“汝來歸我,領得安存,猶如鼠之得窟,魚之得水。不知夫我窟及水能容汝否?縱令不能容受,我必為汝大作窟,深作水,以容汝等。”又云:“蒼蠅之飛不過一二尺,及附驥尾日行千里,何以致然?為所托處遠。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yǎng)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還如驥之受蠅,隋其遠近,不勞蠅身自然遠去?!盵10]1891-1892

面對唐王朝開明的對外政策及強盛的國力,邊疆民族政權先后請求內(nèi)附或遣使朝貢?!杜f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載:

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以圓蓋方輿之廣,廣谷大川之多,民生其間,胡可勝道,此謂蕃國者也。西南之蠻夷不少矣,雖言語不通,嗜欲不同,亦能候律瞻風,遠修職貢。但患己之不德,不患人之不來。何以驗之?貞觀、開元之盛,來朝者多也?!盵6]5826

自初唐開始,統(tǒng)治者實行寬松的睦鄰外交政策,對外來使者、留學生、學問僧及商人等給予熱情接待,妥善安排,并開設學校,延納邊疆人民入校學習,甚至讓其登第入仕,獲取功名。另外,還多次派遣使節(jié),宣傳中原文明。這些方面,史學界早有探討,于此不贅。這些仁政及措施,使得邊疆民族欣然向化,納款輸誠,加速了中原民族與邊疆民族融合的進程,加快了唐代極盛時期疆域形成的步伐。

三、初盛唐時期極盛疆域的形成

初唐時期“華夷如一”的夷夏觀,拉近了邊疆民族人民的心理距離,邊疆民族政權追求與中原民族平等的思想得到認同,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愿意與唐政權發(fā)生一系列的關系。藩屬體系的維護與加強,使得唐政權的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想逐漸滲透到邊疆人民心中,進而得到認同。中原與邊疆政治上的漸次平等,文化差距漸次消弭,大一統(tǒng)天下觀的深遠影響,加快了邊疆民族融入內(nèi)地的步伐。這樣,唐代的疆域隨之達到最為遼闊與廣袤。

所謂疆域,是指一個王朝或國家的國土、國境。在古代,一個王朝或國家的疆域往往具有動態(tài)性、變化性的特點。唐代疆域也是如此,有一個形成、發(fā)展的過程。

關于唐代極盛疆域的發(fā)展和形成,《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中有勾勒式的記述: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為州,太守并稱刺史。……貞觀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nèi)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縣。自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逾陰山,西抵大漠。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高宗時,平高麗、百濟,遼海已東,皆為州,俄而復叛。不入提封。景云二年,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tǒng)之。議者以權重不便,尋亦罷之。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采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采訪使、都畿、關內(nèi)、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淮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嶺南。又于邊境置節(jié)度、經(jīng)略使,式遏四夷?!衽e天寶十一載地理。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6]1384-1393

《新唐書》卷37《地理志一》中也有相似的記述[11]959-960。據(jù)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唐朝疆域最為寬廣時為總章二年(669):東至日本海岸,包括今朝鮮半島北部及西南部地區(qū),西至咸海及其以南包括今阿富汗國直至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南至今越南地區(qū),北至貝加爾湖以北[2]32-33。

當然,由于受時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條件的限制,唐代的疆域面積具有極其不穩(wěn)定性。同時,也應與現(xiàn)代國家意義的疆域區(qū)分開來。但是,唐代疆域?qū)髞碇袊虻男纬捎绊懮钸h。

綜上所述,初唐統(tǒng)治者的夷夏觀、藩屬觀、天下觀,是在繼承前代尤其是兩漢天下觀的基礎上形成的。漢代統(tǒng)治者開疆拓土所形成的勢力范圍,均被初盛唐統(tǒng)治者所認可,并逐漸把它們納入到有效統(tǒng)治區(qū)域。不僅如此,初唐統(tǒng)治者還在此基礎上拓展了羈縻府州的范圍,密切了和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與溝通,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進行輻射和滲透,對于民族融合及唐代乃至于對中國現(xiàn)代疆域的形成具有深遠的意義。

[1]李大龍.漢唐藩屬體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3]鄭玄.禮記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左丘明.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何休.春秋公羊傳注疏[M]//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王欽若.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11]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責任編輯:劉圓圓】

2015-02-18

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初盛唐對外關系視域下的文學研究”(編號:13YJA751024)。

李振中(1970—),男,河南確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史研究。

K242

A

1672-3600(2015)05-0067-05

猜你喜歡
疆域邊疆民族統(tǒng)治者
拓展生活的疆域
從幾枚官印看遼統(tǒng)治者如何以佛教來鞏固他們的統(tǒng)治
大中國之中國疆域
論蒙元統(tǒng)治者對“象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試析遼朝的疆域觀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2:28
邊疆民族地區(qū)高校開展合唱團的重要性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9
中國疆域內(nèi)所見的絲綢之路(Ⅱ)
漢朝統(tǒng)治者的哲學觀對漢代服飾的影響
追蹤邁錫尼文明:拉科尼亞的統(tǒng)治者
大眾考古(2014年6期)2014-06-26 08:31:46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开化县| 龙川县| 大洼县| 利津县| 康保县| 碌曲县| 祁东县| 潼关县| 徐州市| 武鸣县| 固原市| 开化县| 汨罗市| 财经| 桦川县| 周口市| 洛南县| 郧西县| 淮滨县| 聊城市| 衡东县| 项城市| 洞口县| 西峡县| 丽水市| 阿拉善左旗| 武宣县| 凤城市| 繁昌县| 班戈县| 龙泉市| 旺苍县| 保亭| 淅川县| 辽阳县| 绵阳市| 乐清市| 廉江市| 德钦县| 静海县|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