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熊 微 黃巍鋒(江南大學 設(shè)計學院)
明清輸歐宜興紫砂壺的文化情境及造物特征研究
文/ 熊 微 黃巍鋒(江南大學 設(shè)計學院)
在明代晚期,紫砂壺作為專門用于沖泡茶葉的器具,開始在宜興燒造。學界對于紫砂壺這一重要的陶瓷器門類的研究成果頗豐。然而,對于紫砂壺外銷至歐洲的情況,在前人的研究中鮮有細致的介紹。諸前輩對于外銷紫砂壺的研究意義非凡。我們更應(yīng)當在這些研究基礎(chǔ)上繼續(xù)推進,針對外銷紫砂壺的一些問題做進一步探討。
1、輸歐宜興紫砂壺之概念與范疇
根據(jù)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紫砂壺的創(chuàng)燒在明正德年間開始,紫砂壺的外銷必然不會早于這一時間。紫砂壺向歐洲輸出最早開始于明代晚期,這是學界內(nèi)相對一致的觀點。然而,這個時間上限的具體的年份,目前尚無定論。經(jīng)過整理,學界目前關(guān)于紫砂壺外銷的年代上限主要有三種推論:其一為明崇禎八年(1635年)由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紫砂壺向歐洲的貿(mào)易;其二為明天啟五年(1625年)有紫砂壺由商船運至歐洲的活動;其三為16世紀的葡萄牙商人開始了紫砂壺的進口。
得出第一種推論的理由是:就紫砂壺外銷的年代上限而言,最早有詳細文獻記載的為明代崇禎八年,即1635年,這正是紫砂壺巨匠時大彬所在的時代。王林仙先生在《淺述宜興紫砂古代商貿(mào)》1刊于《山東陶瓷》2011年第04期第47-48頁。中,確認了崇禎八年有紫砂壺對歐洲的外銷。并且南京藝術(shù)學院潘春芳先生也認為在這一年,是由荷蘭商人最早將紫砂壺運往歐洲。這種說法在學界中最為流行,但目前未見存世的實物。進一步查考這一學說,可以了解到在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該公司負責荷蘭在遠東地區(qū)貿(mào)易。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范圍一度涵蓋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亞、臺灣等地,這些都是遠東向歐洲的海路運輸通道的必經(jīng)之地。在英國尚未在全球范圍內(nèi)開始進行殖民擴張之時,荷蘭一度掌控著國際間的海上貿(mào)易。16、17世紀的荷蘭乃至歐洲,對東方大宗貿(mào)易商品的需求旺盛。當時從東方輸入歐洲的大宗商品主要是香料、茶葉和瓷器等。對于茶葉和瓷器的喜愛,讓人們對于中國物事的好奇倍增。當時的歐洲還不掌握茶葉種植和瓷器燒造的技術(shù),對于中國的一切充滿了想象。歐洲人飲用茶葉最初是用陶器或瓷器,原本也不知道宜興紫砂壺的存在。荷蘭人在遠東進行貿(mào)易和運輸?shù)臅r候,捎帶紫砂壺回國也是符合情理的事情。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重要據(jù)點代爾夫特,來自中國和日本的陶瓷器大量集散。從歷史上看,荷蘭代爾夫特成為歐洲的“瓷都”與此關(guān)系甚密。
圖1 “萬歷號”沉船出水的紫砂壺殘片(成陽基金會收藏)
第二種推論,根據(jù)2004年的水下考古活動,學界開始出現(xiàn)紫砂壺外銷始于明代天啟五年即1625年的說法。在2004年,從馬來西亞登加奴州附近海域的萬歷號沉船中出水了紫砂壺。這樣,比第一種推論中提出的上限時間提前了10年。萬歷號沉船是2004年至2005年,由瑞典海洋考古學家史坦建立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在馬來西亞丁加奴州附近海域打撈的明代天啟年間沉船。該船為葡萄牙貨船,在廣州出發(fā)后途經(jīng)此處沉沒。該船出水3只紫砂壺蓋和2件紫砂壺殘片。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外銷紫砂出水文物。
第三種推論是源于美國著名茶學家威廉·烏克斯1威廉·烏克斯(William Ukers,1873年-1945年),美國茶學家,曾任《茶葉與咖啡貿(mào)易(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雜志主編。在其《茶葉全書》中對于宜興紫砂壺的記載,將葡萄牙人推為紫砂壺海外貿(mào)易的肇起者。另一方面,宜興紫砂壺在歐洲以葡萄牙語文字“boccarro”表示,也顯示出葡萄牙較早將紫砂壺介紹入歐洲。葡萄牙人是歐洲較早開始地理探索的國家之一。該國海上貿(mào)易的能力不啻同時代的荷蘭、西班牙等國。雖然葡萄牙的東印度公司成立較荷蘭東印度公司晚,但葡萄牙以其東印度公司的前身印度之家2印度之家(Casa da índia)成立于1500年,是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開通印度航線之后成立的皇家特許組織,負責海外殖民和貿(mào)易,也是后來葡萄牙東印度公司的前身。與荷蘭很早就在東南亞一帶展開了貿(mào)易、軍事等方面的競爭。葡萄牙一度憑借馬六甲、果阿、錫蘭和澳門等地,一方面在殖民據(jù)點進行殖民統(tǒng)治,一方面與明帝國和日本進行貿(mào)易。在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前的16世紀,南亞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qū)曾是葡萄牙獨享的貿(mào)易商品輸出地??v觀歐洲飲茶的歷史,葡萄牙人的確也是最先開始飲茶的風氣。在嗜茶的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到英國王室之后,英國貴族開始飲用茶葉。因此,烏克斯的觀點也與史實有著契合之處。
與推論一和推論二相比,推論三缺少必要的文獻和實物支持。再將推論一和推論二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中推論給出的紫砂壺輸歐年代上限相差10年,且給出了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兩群不同的紫砂壺外貿(mào)商人。從考古角度來說,實物的佐證顯得更有效力。因此,我們可以將紫砂壺外銷至歐洲的年代上限從推論一中的1635年前推至有出水實物支持的1625年,并且認定葡萄牙商人首先將紫砂壺輸入歐洲。荷蘭對于茶葉貿(mào)易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在較長時間內(nèi),荷蘭在茶葉貿(mào)易中占有統(tǒng)治地位,曾一度迫使英國等茶葉消費大國只能從荷蘭進口茶葉。
圖2 《申報(上海版)》1885年2月9日第四版《愛花成癖》中提及“紫砂”
2、宜興紫砂壺在中國與歐洲之稱謂
“紫砂壺”作為對宜興所產(chǎn)的陶質(zhì)茶壺的稱謂,最早是從清代晚期開始出現(xiàn)的。在此前,人們對于這種茶器有著不同的稱呼。在明人周高起所著的首部專門記述宜興紫砂壺的文獻《陽羨茗壺系》1(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清康熙三十四年《檀幾叢書》刊本二集第五帙。中,紫砂壺只是簡單地被稱為“茗壺”,至多在書名中稱作“陽羨茗壺”,以特別指出其為陽羨(即古之宜興)所產(chǎn)的茶壺。在清代的中國,人們對于紫砂壺有著各種不同稱謂。清代吳騫在《陽羨名陶錄》2(清)吳騫:《陽羨名陶錄》,1936年《美術(shù)叢書》第三版。中,將紫砂壺稱為“宜壺”、“瓦壺”。日本幕末時代的學者奧玄寶在其用漢語寫成的《茗壺圖錄》3[日]奧玄寶:《陽羨名陶錄》,1936年《美術(shù)叢書》第三版。中,紫砂壺的稱謂更多,有“注春”、“茶注”、“沙(砂)壺”、“瓦壺”、“泥壺”、“子少壺”等。但是,遲至清代晚期,才有“紫砂壺”這一名稱。1885年2月9日出版的《申報(上海版)》,在第四版《愛花成癖》一文中,首次出現(xiàn)“紫砂”二字:“乃供以紫砂砵覆以碧紗籠”。在專門論述紫砂壺的典籍中,1932年宜興周潤身、周幽東父子在《宜興陶器概要》一書明確出現(xiàn)“紫砂”這一稱謂。
在歐洲,人們以不同的語言稱呼這種來自中國宜興的茶具,因此紫砂壺在歐洲各國人的口中稱謂極多。一般來說,有三種對宜興紫砂壺的指稱方式:其一,直接以紫砂壺的質(zhì)地和用途等命名;其二,借用與紫砂壺相似的器物名稱;其三,強調(diào)紫砂壺的產(chǎn)地宜興以區(qū)別于其他陶器。
第一種情形,主要是以歐洲各國語言籠統(tǒng)地以陶器或者茶器稱呼紫砂壺。其中常見的稱謂有英語的“porcelain”、“red porcelain”、“stoneware”、“tea ware”、“teapot”、“purple sand/ clay teapot”。第二種情形,是將歐洲原有的、與紫砂壺質(zhì)地或外觀接近的物品名稱用以稱呼紫砂壺。比如源自葡萄牙語的“boccaro”一詞,原本是指產(chǎn)自希臘的一種紅色陶器。第三種情形,在名稱中重點注明了紫砂壺的產(chǎn)地。如英語中的“Yixing/ Yi-Hsing clay teapot”、“Yi-Hsing ware”、“Argile de Yixing”,以及法語中的“Théière en terre de Yixing”等。
明清紫砂壺流行于歐洲,與歐洲當時的物質(zhì)文化有關(guān)。特別是茶葉和陶瓷貿(mào)易兩個方面,成為紫砂壺流行于歐洲的重要背景因素。
1、輸歐宜興紫砂壺與歐洲茶飲
紫砂壺之所以在明清之際開始流行于歐洲,與當時歐洲人了解并喜愛茶葉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在十六世紀,威尼斯的拉姆齊奧4拉姆齊奧(意大利語:Giambattista Ramusio,1485年-1557年),威尼斯地理學者,編纂有《游記叢書》。和荷蘭的凡·林斯霍登5凡·林斯霍登(荷蘭語: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 1563年-1611年),荷蘭航海家和歷史學家。分別編寫的航海旅行志都就介紹了東方的茶葉。進入17世紀,歐洲人真正接觸到了來自東方的茶葉。拉姆齊奧在《航海旅行記》中記載到一位叫哈吉·穆罕默德的波斯商人向拉姆齊奧介紹中國茶:“大秦國有一種植物,僅有葉片可以飲用,人人都叫它中國茶,中國茶被看作是非常珍貴的食品……”。
進入17世紀,歐洲人真正接觸到了來自東方的茶葉。茶葉最早運送到歐洲的確切時間不得而知,但瑞士博物學家加斯帕德·鮑欣6加斯帕德·鮑欣(德語:Gaspard Bauhin,1560年-1624年),瑞士博物學家。認為“荷蘭人最早從中、日兩國運輸茶葉到歐洲,時間是在17世紀初葉”7根據(jù)[美]威廉·烏克斯著,儂佳、劉濤、姜海蒂譯《茶葉全書》第25至26頁,東方出版社2011年出版。。荷蘭在1606至1607年經(jīng)澳門將一批茶葉運往爪哇,繼而在1610年將這批茶葉從爪哇運抵歐洲。英國在17世紀伊始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公司的商人在到達中國后與當時的中國朝廷建立了良好關(guān)系。但此后不久,英國與荷蘭就遠東貿(mào)易權(quán)的問題上爆發(fā)爭端,英國失利后不得不承認荷蘭獨占遠東貿(mào)易權(quán),被迫只能從荷蘭進口茶葉。直到17世紀中葉,這種茶葉貿(mào)易壟斷狀況才出現(xiàn)改變。
圖3 由托馬斯·加維在1657年開設(shè)的Garrway’s Coffe House最早在英國銷售茶葉
在茶葉的海運之后的幾年,也有經(jīng)過陸路運往歐洲的茶葉。這是由中國使者經(jīng)過黎凡特1黎凡特(Levant),地理名稱,在東地中海地區(qū),大約包括目前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和約旦等地。運往俄羅斯的茶葉,行程歷時18個月。歐洲其他國家,如德國,也在17世紀中葉開始進口茶葉。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茶葉消費國——英國在17世紀中葉開始接觸茶葉。英國首位茶葉商人托馬斯·加維在1657年以藥品為名向顧客銷售茶葉。1558年9月23至30日這一周的英國Mercurius Politicus周報刊登了英國第一則報紙廣告,其內(nèi)容便是推銷中國茶葉。廣告中顯示茶葉在咖啡館售賣,并宣傳了茶葉的藥用功效。其時,距咖啡館在英國開始出現(xiàn)僅為8年左右時間。
圖4 英國最早的關(guān)于茶葉的報紙廣告(刊于英國Mercurius Politicus周報1558年9月23至30日)
自茶葉進入西洋的一百年后,茶葉價格的下降、茶葉功用的認同,以及茶葉飲用的普及,奠定了茶葉成為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的重要基礎(chǔ)。在歐洲,特別是在英國,茶葉成為大眾的日常飲料。西洋的茶文化和茶葉消費以英國為最。在此的一個世紀后的維多利亞時代,茶在英國成為“國民飲料”,并生發(fā)出英國紅茶文化。維多利亞時代之于英國,正是其近代工業(yè)革命的盛期,也是其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英國在這一時期擁有最廣闊的領(lǐng)土和殖民地。與中國戰(zhàn)爭的勝利,使原本因中國出口限制而價格高昂的茶葉進入英國百姓家,也使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因而進入紅茶文化的鼎盛時期。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紅茶文化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其獨有的下午茶。下午茶的文化融合了英國傳統(tǒng)社交文化和禮儀,成為西洋茶文化的典范。下午茶的由來,較為公認的說法是:1840年開始,第七世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2第七世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Anna Maria Russel, the 7th Duchess of Bedford,1783年至1857年),英國“下午茶”的開創(chuàng)者,同時也是維多利亞女王好友。因午后時光百無聊賴,而其時距擁有社交性質(zhì)的晚餐尚早,便在府中以各式點心佐茶招待朋友度過下午時光。
到了18世紀6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專賣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解散。英國在印度等地的權(quán)力歸于政府直接掌控,商人也開始直接參與茶葉的貿(mào)易。這樣,歐洲對于茶葉的貿(mào)易更為直接,市場化程度也更加充分。在英國控制之下的印度和錫蘭,于19世紀30年代開始成功出產(chǎn)了茶葉,并作為商品運往英國市場。如此,茶葉可以直接從英國的領(lǐng)土上出產(chǎn),其價格受原產(chǎn)地關(guān)貿(mào)限制的影響愈來愈小。英國領(lǐng)先世界的大規(guī)模進出口貿(mào)易和茶葉的自主化出產(chǎn)使得茶葉的零售價格逐漸處于一個更為適宜的區(qū)間。而這一重要變化的直接結(jié)果則是,茶葉在英國不再只是貴族才能享用的飲品,而成為英國的“國飲”。
在同一時代,除了英國以外,歐洲其他國家對于茶葉的需求也隨著零售價格的走低而日益增長。這一時期,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相繼取消,中國僅通過廣州“十三行”進行官辦貿(mào)易的歷史也一去不返,茶葉和包括宜興紫砂壺在內(nèi)的中國陶瓷器的貿(mào)易由自由市場接手。歐洲各國在此期間出現(xiàn)了茶葉的經(jīng)紀業(yè)務(wù)、股票業(yè)務(wù)、批發(fā)業(yè)務(wù)和包裝業(yè)務(wù)等。正因為以上諸多的原因,茶葉從這一時代開始,成為“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為西方大眾所喜愛和消費。
2、輸歐宜興紫砂壺與外銷陶瓷貿(mào)易
圖5 近年有紫砂器出水的水下考古成就
圖6 《1825年水粉畫的中國商品貿(mào)易狀況》水粉組畫中描繪了包括紫砂壺在內(nèi)的陶瓷貿(mào)易(Peabody Essex Museum收藏)
伴隨著茶葉的傳入,在17世紀初期誕生于宜興的紫砂壺也開始搭乘歐洲遠洋商船進入歐洲。有確切的資料顯示,在17世紀60年代,英國貴族開始使用宜興的紫砂茶壺。在17世紀末,越來越多貴族家庭的記賬簿上出現(xiàn)茶葉和紫砂壺。比如貝德福一世伯爵的管家在1689年或1690年以2英鎊3先令(約合當前人民幣325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只茶壺,班克斯家族在1693年7月和8月先后以10先令(約合當前人民幣625元)和2英鎊6先令(約合當前人民幣286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只“紅色瓷壺”和一只“褐色紫泥燒制而成的茶壺”。1根據(jù)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第29頁,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自此開始,歐洲人擁有茶葉和專門用于飲茶的器具——紫砂壺,并且愈發(fā)喜愛這兩樣來自中國的貨品。
紫砂壺銷售到歐洲的背景還包括當時活躍的東西方陶瓷器貿(mào)易。歐洲商人向中國和日本等地購買大量陶瓷制品,銷售給歐洲各國的貴族。由于瓷器的質(zhì)地堅硬而又有半透明的華麗質(zhì)感,其裝飾和色彩等方面又表現(xiàn)了當時歐洲貴族熱捧的東方韻味,來自中國的陶瓷器的銷量和售價十分可觀。
通過出水文物,我們能夠了解到部分明清紫砂壺外銷的事實如圖5。
紫砂壺在中國外銷陶瓷器銷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有著重要的意義和鮮明的特色。我們可以把第明清紫砂壺外銷分為三個時間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紫砂壺最早對海外銷售開始,至1661年清廷發(fā)布“遷界令”實施閉關(guān)政策而止的這一區(qū)間;第二個階段,是清代早期至中期,即從海運開禁的1685年至1757年繼續(xù)實行閉關(guān)政策之間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1840年中英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朝被迫終止閉關(guān)鎖國政策,直至1911年清朝結(jié)束統(tǒng)治。
第一個階段,紫砂壺的貿(mào)易為小宗貿(mào)易。紫砂壺的外銷基本是在遠洋商船裝運大宗外銷瓷器或茶葉的時候順帶捎運,以充分利用船艙空間。第二個階段,紫砂壺的外銷出現(xiàn)系統(tǒng)化、規(guī)模化的特點。第三個階段,紫砂壺的對外貿(mào)易在原先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擴張,而且由于閉關(guān)鎖國政策的被迫取消,出現(xiàn)了以中國商人主導的紫砂壺出口貿(mào)易。在輸往西洋紫砂壺外銷的第一和第二階段,通過廣州或泉州的港口,紫砂壺被裝入運送陶瓷器、茶葉等的遠洋商船中,運往歐洲。這些紫砂壺,部分是為充分利用未被完全使用的船艙空間而裝上船,部分是由船員自行捎帶至歐洲販賣。第三階段的紫砂壺外銷,由于茶葉在歐洲從只堪貴族享用,變?yōu)榇蟊姸枷矏鄄⒛芟M得起,因此,西洋部分的外銷紫砂壺一改以往小規(guī)模銷售的狀況,出現(xiàn)了由專門匠人和商行實施的局面。這一時期針對西洋市場的外銷紫砂壺在設(shè)計和銷售方面都加大了投入。與前兩個階段的情形相比,就市場與用戶的針對性更強。在這一時期,紫砂匠人從西洋市場得到先進的化學工藝,可以通過添加不同的化學色料使紫砂壺的顏色更加豐富。這也是與西洋市場深度交流的成果。
當時歐洲的紫砂壺使用者,主要以貴族和富商為主。這首先是由茶葉和紫砂壺的價格所決定的。17世紀初,茶葉在英國的售價為每磅6至10英鎊1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約為目前的人民幣7000至11800元可購買一磅茶葉2英鎊與人民幣的折算按照當時英鎊在英國的購買力計算,下同。。到了17世紀后期,每磅茶葉的價格在40至60先令,約合當前人民幣2360至3550元。由于這一時期的茶葉售價高昂,使得在歐洲只有貴族和富商才能夠享受。所以在18世紀中葉茶葉在歐洲普及以前,用來沖泡茶葉的紫砂壺難以被大眾所了解。如同上文所述,一把紫砂壺在17世紀末的英國的價格為10先令至2英鎊6先令不等。而同期的英國民眾平均年收入約為12英鎊6先令,一把紫砂壺的價格為普通民眾年均收入的7%至23%,紫砂壺的價格也絕非一般大眾能夠承受。
17、18世紀的歐洲上層社會對于東方趣味有著審美偏好。當時,在貴族中流行著“中國風”的審美文化,貴族們對于富有中國意味的設(shè)計與裝飾十分喜愛,并且競相以此攀比。歐洲的“中國風”設(shè)計,大多是以臆想或模仿中國美術(shù)和設(shè)計元素進行拼湊。真正舶來于中國的紫砂壺等陶瓷器成為貴族趨之若鶩的貨品。因此,來自東方的茶葉和茶具,其價格高昂又富有東方異國情調(diào),可以展示家族實力和品味。因此,在歐洲的上層社會出現(xiàn)了以社交為目的的茶會。這種茶會最早在貴族女性中間流行。賓客來到主人家的客廳,一般由女仆使用茶具為眾人準備茶飲和茶點。在茶會上,女主人常常會借機向賓客展示包括紫砂壺在內(nèi)各式貴重的茶器。
1、輸歐宜興紫砂壺之結(jié)構(gòu)特征
外銷至歐洲諸國的紫砂壺與國內(nèi)銷售的紫砂壺在造物特征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這些區(qū)別體現(xiàn)在器形結(jié)構(gòu)、器表色彩、器物裝飾等方面。這些造物特征的出現(xiàn)與當時歐洲的飲茶方式直接相關(guān)。明末清初,茶葉開始輸入歐洲的時候西方人的飲茶習慣與今日有很大不同。歐洲最早飲用的是武夷(青)茶和綠茶,這與現(xiàn)今紅茶在歐洲大行其道的狀況截然相反。在18世紀之前,紅茶在歐洲從未獲得如同今日一般的重視。直到英國人在維多利亞時代3指由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即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時期,即1837至1914年。出現(xiàn)了歐洲的紅茶文化,紅茶才風靡整個歐洲世界。
圖 7 祥獅雙龍?zhí)崃簤兀ㄇ宕衅阡N往德國,成陽基金會收藏)
外銷至歐洲的紫砂壺,其使用往往在社交場合中。對于其外形務(wù)求華麗,又要充滿東方情調(diào)。因此,輸往歐洲的紫砂壺在設(shè)計上就主要考慮使用復雜的結(jié)構(gòu)、豐富的色彩和精細的裝飾,以適合于歐洲用戶的使用需求。從器形結(jié)構(gòu)方面來看,銷往歐洲的紫砂壺以“花貨”居多。相對于的“光貨”,花貨主要有兩大特征:一是其器物結(jié)構(gòu)可以是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如仿植物、動物形態(tài)的茶壺。二是在紫砂壺器表會使用堆花、鏨刻、鏤空等各類造型手法表現(xiàn)動物、風景等,豐富紫砂壺的裝飾性。2、輸歐宜興紫砂壺之材料、色彩與裝飾特征
圖8 釉雕花壺(清代早期,個人收藏)
圖9 代爾夫特產(chǎn)紅色炻器茶壺(17世紀晚期,圖片來源:Christie’s)
紫砂泥料色彩豐富,其紅紫泥、紅泥、綠泥三種泥料燒成之后可以呈現(xiàn)紫、紅、黃三類色彩。泥料燒成的溫度不同,色彩的變化更加豐富。銷往歐洲的紫砂壺以紅泥制成的為主,以致歐洲人多以“red porcelain”這種表述指稱紫砂器。清代銷往歐洲市場的紫砂壺常常在器物表面進行點彩、堆塑,豐富器物的色彩。點彩,是用各種顏色的琺瑯、釉藥施繪在壺的表面,燒成后形成帶有色彩的圖案。堆塑是用顏色與壺身不同的泥料在壺坯表面進行堆花,以形成帶有色彩的圖案。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與當時清人崇尚擁有豐富色彩的陶瓷器的情況也有關(guān)聯(lián)。
從紫砂壺設(shè)計中的裝飾角度考察銷往歐洲的紫砂壺,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壺具所使用的紫砂壺裝飾手法多樣,包括雕刻、泥繪、彩釉、鑲嵌等。使用大量裝飾手法的輸歐紫砂壺通常是為了彰顯歐洲使用者的華貴氣質(zhì),裝飾越繁復華麗,則越凸顯紫砂壺主人的品味和財力。從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銷往歐洲的紫砂壺出現(xiàn)在壺身施以彩釉的裝飾設(shè)計手法。這種手法是在燒成的紫砂壺壺身施以五彩、琺瑯彩或粉彩等釉藥,再經(jīng)過二次燒成獲得帶有各色彩釉的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在中國陶瓷器中有鮮明的特色,而宜興紫砂壺的外銷又是中國外銷陶瓷器中極具特點的一類。紫砂壺的外銷自明代晚期開始,當時也是全球化肇始之期。作為人類最早進行的全球貿(mào)易活動中的商品之一,紫砂壺深受歐洲消費者的喜愛。在紫砂壺于明清兩季銷往歐洲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有價值的信息:
(1)在17世紀初,歐洲的航海大國葡萄牙和荷蘭相繼開辟的東方的商船航線,得以將茶葉從中國銷售到歐洲。紫砂壺作為適宜飲茶的陶器,也隨后被帶入歐洲。紫砂壺輸入歐洲,與歐洲航海和導航技術(shù)發(fā)展,繼而進入“大航海時代”,依靠遠洋商船形成環(huán)球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茶葉作為全球化貿(mào)易最早的大宗商品之一,在一百年的時間內(nèi)就風靡歐洲各國。紫砂壺因此受到了歐洲消費者的追捧。
(2)在外銷至歐洲的紫砂壺設(shè)計燒造方面,有兩點重要的信息。其一,是這類外銷紫砂壺中,出現(xiàn)了定制設(shè)計的概念。部分輸入歐洲的紫砂壺,是根據(jù)訂單專門為歐洲的消費者定制設(shè)計的。這些紫砂壺呈現(xiàn)出與內(nèi)銷產(chǎn)品有著不同風格的造型與裝飾。清中期開始,銷往歐洲的紫砂壺大量出現(xiàn)金屬鑲嵌和繁復裝飾。這正是為了迎合歐洲買家的喜好而作出的設(shè)計調(diào)整。其二,是歐洲各國陶匠紛紛開始了紫砂壺的仿制。比如:波格1波格(德語:Johann Friedrich B?ttger,1682年-1719年),德國煉金術(shù)士,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在歐洲成功燒制出了瓷器。應(yīng)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的要求下在邁森的陶器工廠,仿制出紅色的炻器壺具,被稱為“波格炻器”;英國的韋奇伍德2韋奇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年-1795年),英國制陶名家,被稱為“英國陶瓷之父”。他于1759年創(chuàng)辦的陶瓷工廠以高級陶瓷(骨瓷)器和玻璃器而聞名。也仿照紫砂壺生產(chǎn)了“扎士巴器3扎士巴器(Jasperware),是一種高溫無釉炻器,并且常常在器表以另一種色彩的泥料制作貼片進行裝飾,這種裝飾手法受到了紫砂壺貼花、貼塑工藝的啟發(fā)?!?;荷蘭代爾夫特的陶瓷工廠也仿宜興紫砂壺生產(chǎn)了紅色的炻器茶壺。
(責任編輯:姥海永)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and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ixing Boccaro Teapot Exported to Europ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紫砂壺,是江蘇宜興特有的陶器,專門用于飲茶。在茶葉進入歐洲后,紫砂壺隨之外銷歐洲。文章討論了外銷歐洲的紫砂壺的譯名和諸多造物特征,并且聯(lián)系當時歐洲茶葉與陶瓷器的貿(mào)易和物質(zhì)文化等方面,展開輸歐紫砂壺的物質(zhì)文化解讀。文章結(jié)合物質(zhì)文化研究的各方面,提出了紫砂壺的輸歐受到貿(mào)易全球化影響;歐洲的貴族消費者飲茶和炫耀的兩種目的購買紫砂壺;紫砂壺的輸歐對于中國和歐洲兩地的陶瓷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等觀點。
Boccaro Teapot is a kind of earthenware peculiar to Yixing, Jiangsu Province, and it is designed exclusively for tea drinking.Boccaro teapot was exported to Europe as tea entered into the European marke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and various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ccaro teapot exported to Europe, and considers the trade, material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ea and ceramics in Europe at that time, interpreting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boccaro teapot exported to Europe.Incorporating all the aspects of material cultur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opinions: the exportation of boccaro teapot to Europe was in fl uenced by the globalization of trade; consumers from the European aristocracy purchased boccaro teapot out of two intentions: tea drinking and showing off; the exportation of boccaro teapot to Europe sign ifi cantly in fl 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industries of both China and Europe.
紫砂壺;外銷;明清;物質(zhì)文化
boccaro teapot; exportatio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terial culture
10.3969/J.ISSN.1674-4187.2015.04.014
熊 微,江南大學設(shè)計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產(chǎn)品設(shè)計與理論。
黃巍鋒:江南大學設(shè)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chǎn)品設(shè)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