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東
但凡語文公開課,絕大多數(shù)老師喜歡上第2課時,作為聽課的老師也喜歡,因為大家覺得第2課時有看頭,更能激發(fā)學習的欲望,對文本的探討比較深入。語文課的第2課時無論“上”,還是“看”,至少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是否科學
1.要把握課文的基本思想
一位老師執(zhí)教一年級的《螞蟻和蟈蟈》的第2課時,在讀了這篇童話故事之后,學生說體會時,竟然從口中蹦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備無患,防患未然”這四個成語來,我感到十分詫異,也引起我的思考。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并沒有滲透這個方面的認識呀!我連忙翻閱課本,發(fā)現(xiàn)練習七《讀讀背背》中就有這樣的內(nèi)容。課后,我又連忙翻閱教學參考書,發(fā)現(xiàn)在擬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時,它的定位就在“懂得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的生活”這樣的層面上??墒窃诰毩暺咧?,編者又用這篇童話故事來論述四個成語的意思??v觀全文,聯(lián)系前后的內(nèi)容,我個人認為:這課的定位是后者,不是前者,理由是螞蟻之所以在炎熱的盛夏,不辭辛苦地搬運糧食,就是因為它們知道寒冷的冬天不易找到糧食,為了生存必須積極地做準備;蟈蟈之所以在嚴冬季節(jié)再也神氣不起來,就是因為它們?nèi)狈n患意識,只貪圖眼前的享受。
2.要把握課文的形式特點
在教學三年級第24課《寓言兩則》的時候,我覺得應該抓住“寓言”這個體裁特點,即寓意隱含在故事的內(nèi)容里。因此在教學時,必須緊緊抓住最能揭示寓意的詞句。比如在教《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時,就應該在“禾苗一點兒也沒長”和“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這兩句話上做足文章。禾苗真的一點兒沒有長嗎?(當然不是,長得緩慢,不易覺察)為什么農(nóng)夫會有這樣的感覺?(那是因為農(nóng)夫想急于求成罷了。)咱家的禾苗真的長了一大截嗎?那是什么?(那是農(nóng)夫在助長。)這兩問是在指導學生理解內(nèi)容。這兩句話中的“長”表達的意思一樣嗎?有什么不同?(前者是自然行為,而后者是人為的行動。)結果怎樣?(導致禾苗死亡)這時,你想對這位農(nóng)夫說些什么呢?(這兩問是在作分析,就事論事,這是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但是這種就事論事的表達卻是學生獲得理性認識的基礎,必不可少,需要經(jīng)歷的過程。)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老師再揭示寓意,這樣就能做到“水到渠成”。
3.要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
一位老師執(zhí)教一年級的《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時,在老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下,學生逐步認識到:我們不能像小松樹那樣,缺乏自知之明,盲目地驕傲自大。可老師似乎并不滿足,又拋出一個問題:當初聽見小松樹傲慢的話語,大松樹和風伯伯為什么不作聲,為什么不責備呢?第一位學生說:“大松樹確實沒有小松樹高。”第二個學生說:“風大,大松樹沒有聽見。”直到第三位學生回答:“大松樹謙虛,怕傷了小松樹的心?!笨偹憬o了老師一個臺階。應該說,這位老師鉆研文本很深入,為什么課卻上得很不順利?因為老師領悟出來的非主流的認識,不應該作為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再說學生年齡小,只有六七歲,沒有多少閱歷和經(jīng)歷,要他們體會出個別詞句的內(nèi)涵,這怎么可能呢?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即文本的基本思想和學生實際水平,千萬不能“揠苗助長”??!
二、教學方法是否得當
有了清晰的教學思路,還不一定能夠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只有方法恰當,我們才有可能沿著擬定的教學思路,順利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第二課時,語文老師現(xiàn)在大都采用“讀讀議議”的方法。例如:五年級的《艾滋病的小斗士》這篇課文中有這么一句話:“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本幷咴谡n后出示了這樣一道題:可以把“挺”換成“堅持”一詞嗎?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說:用“挺”說明恩科西活得不容易,生命力很頑強。面對剛才的回答,執(zhí)教的老師無論從檢驗學生是否真懂,還是提升學生的認識,都應該追問一句:“頑強”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這就要聯(lián)系上文的內(nèi)容進行對比、理解。學生如果知道是他珍愛生命,敢于與病魔作斗爭,在艾滋病死亡率極高的情況下生存下來,豈不是扣住了題目中的“斗士”二字嗎?而這兩個字正是這篇課文的主旨所在。
在采用這種“讀讀議議”的方法時,不僅要善于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還要注意上下文的聯(lián)系,要和課文的中心思想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樣看問題,才比較到位、比較全面。
在運用“讀讀議議”的教學方法時,還應該注意兩點:
一是要善于用再造想象的方法,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使抽象的詞語具體化,能夠觸摸到、感受到,甚至產(chǎn)生共鳴。
又如在教“9歲那年,當養(yǎng)母帶著恩科西到一家小學報名上學時,遭到全校大多數(shù)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反對,還在當?shù)匾鹆艘粓鲕幦淮蟛ā睍r,執(zhí)教老師抓住“軒然大波”這個成語設計了一道練習題:A.當養(yǎng)母帶著恩科西到一家小學報名上學時,全校的大多數(shù)老師會______;B.當恩科西好不容易走進課堂,準備和同學們在一起的時候,大多數(shù)學生會______;C.當恩科西第二天準備繼續(xù)上學的時候,大多數(shù)學生的家長會______。學生通過想象交流,互相啟發(fā),拓寬了思路,豐富了詞語的內(nèi)涵,仿佛看到了恩科西遭受歧視的場景,不僅能夠體會到恩科西的不幸,還能切身地感受到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偏見與不公。
二要適時、適當?shù)匮a充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重點段落的時候,首先根據(jù)相關的資料提了一個問題:“李白和孟浩然相差12歲,彼此之間交往也不過十幾天而已,為什么如此難舍難分呢?”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學生自學、匯報的時候,老師出示孟浩然的生平資料,讓學生了解孟浩然“人品令人景仰”“詩篇譽滿天下”;老師出示李白平日不把孔子放在眼里,甚至醉時連皇帝喊他也不理睬的資料來反襯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在短短的一段話中,竟然連用了六個“您”。這種在尊重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適時而又恰當?shù)匮a充相關的資料,加深了對李白話語的理解,情感的體驗,自然地走進了李白的內(nèi)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重與不舍。
三、教學訓練是否到位
1.訓練要講究科學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一年級《東方明珠》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因為這座塔 ? ? ? ?, ? ? ? ?,像一個巨人。夜晚,塔上的燈都亮了, ? ? ? ? , ? ? ? ? 。所以,上海廣播電視塔是東方明珠。
這位老師想通過這道填空題的訓練,檢驗學生是否理解“東方明珠”名字的由來,認識上海廣播電視塔的基本特征,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但是,從這道題的設計上來看,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稱上海廣播電視塔為“東方明珠”應該有兩個要點,一是它位于中國的東方;二是它有11顆明珠,夜晚五光十色。而這道題的設計卻縮減了50%,是不全面的。第二,題目中“這座塔”究竟是指哪座塔,不得而知,又是一個小小的失誤。因此,我們在設計相關的練習題時,一定要進行周密的思考,把握住要點,千萬不能顧此失彼,造成認識上的偏差。
2.訓練要講究適度
很多一年級的老師在上《冰花》這一課時,引導學生理解“冰花像寬大的樹葉,像柔嫩的小草,像豐滿的牡丹”之后,都會仿照課文的格式,設計“冰花像( ? ? ? )的( ? ? )”這樣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表達。每次聽下來,都不理想,即使有幾個會說的,也是鳳毛麟角。因為,關于比喻句的教學要到中年級才能進行。而針對一年級學生,不僅要求能說出喻體,而且還要會對喻體進行修飾,這不是在為難學生嗎?
像這樣深一腳、淺一腳的訓練,在我們的課堂上時有發(fā)生,其原因乃是沒有把好“度”。語文老師一定要認真學習課標,明確各個年段的訓練重點,把握好度,進行嚴格的訓練。
3.訓練要講究坡度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4》的時候,一位老師把對“奔馳”這個詞的理解和運用作為訓練的重點:①借助插圖,指導學生認識“奔馳”的本義,即像馬一樣跑得快,并引導學生用原意說話,加深理解。②老師講述在古代交通不發(fā)達的時候,馬可以說是最快的代步工具了,所以“馳”是馬字旁?,F(xiàn)在,我們用什么來代替馬做交通工具呢?學生頭腦里立即浮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車。于是,老師出示了各種汽車的圖片,再讓學生練習說話。到這里,教學完全可以結束,因為學生對于“奔馳”這個詞語的本意和引申義已經(jīng)完全理解了。但是,老師并沒有滿足,在這個基礎上又出示了“上海磁懸浮列車”的圖片,通過講解,讓學生認識“飛馳”,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積累了詞語。老師還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出示“劉翔跨欄”圖片,讓學生通過選詞填空,“劉翔( ? ? )在跑道上?!睂Α氨寂?、奔馳”這一組近義詞從感性上進行辨析。最后老師還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前面練習中的四句話(馬在草原上奔馳;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上海磁懸浮列車在鐵路上飛馳;劉翔在跑道上奔跑),再讓學生自己來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在這個基礎上,老師著重指出,“馳”只能用來形容車馬的速度,不能用來表現(xiàn)人的動作。這位老師能夠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安排了一個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訓練過程,步步深入,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了一定的坡度。同時,老師又是按照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即“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進行的,很有語文味。因此,老師輕松地完成了任務,學生真正學到了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