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 思 王 猛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空間發(fā)生了劇變,中國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自信不斷消解,中國意識出現了深重的危機。隨著中國道路的探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意識的自覺和自信不斷增強。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我們審視政治文化空間變革背后的實質,以清醒的歷史觀、文化觀、價值觀重建當代中國意識,增強當代中國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價值自信。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迅猛發(fā)展,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體系逐步解體,出現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大變局是直接遭到西方現代資本主義擴張所導致的,帶來的后果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空間的萎縮與混亂,整合世道人心的中國政治文化也出現了某種斷裂。從此之后中國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價值自信不斷消解,中國意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西方資本主義向非西方世界的擴張,首先是依靠經濟市場占領而展開的,在此過程中相伴隨的是軍事武力入侵和政治文化殖民。為了掠奪世界市場,西方資本主義不斷輸入到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到洋務運動,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西方政治因素不斷滲透到中國的政治體系之中,使中國傳統政治秩序遭到了解體,中華帝國的天下體系被西方列強以商品貿易和堅船利炮打開,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體系。馬克思指出:“掠奪是一切資產階級的生存原則。”[1](P347)“英國人為鴉片走私的利益發(fā)動了第一次對華戰(zhàn)爭。”[2](P754)“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chuàng)立的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tài)。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盵2](P276-277)
馬克思的分析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將資本主義文明的發(fā)展視為具有世界歷史性的社會變革運動,走向資本主義現代化應為社會發(fā)展的必經階段,但考慮到馬克思晚年對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思考,實際上并非歷史的必然;二是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向全球擴張的過程中,迫使非西方國家和地區(qū)遭遇到了經濟掠奪與政治殖民,資本主義主導的現代世界秩序必然是一個存在政治經濟壓迫的不平等世界。顯然,馬克思的分析包含了“世界歷史性”與“世界體系性”的兩個維度,深刻揭示了西方資本主義擴張所帶來的殖民主義后果。在這種情勢下,中國的政治體系遭到了西方列強代表的資本主義的巨大沖擊,中國傳統治理秩序及政治合法性走向了逐步消解的過程,中國政治意識的危機開始彌漫,中國政治的自信逐漸消失,“救亡圖存”成為當時中國最強烈的民族呼聲。這種空間政治學意義上的劇變打破了中國傳統政治秩序的自發(fā)演進,建立在農業(yè)文明基礎上的中國政治體系開始出現了巨大的變革,先后發(fā)生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的維新變法和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的辛亥革命。
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張不僅體現為政治經濟的入侵,也同時伴隨著文化的入侵。由于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率先發(fā)展,便將自身的文化當成了普世標準,不斷推進其文化入侵與殖民,使得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到了空前的沖擊。中國的應對策略是,從開始采取“中學西體”的“調和”逐漸走上了對傳統文化的不信任而趨向“革命”。期間盡管有一些新儒家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在悲壯地守護著民族文化傳統,但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化激進主義成為時代的風潮。新文化運動以“新學”取代“舊學”,正是空間文化意義上的文化占領,以所謂代表“先進”文明的西方文化來取代“落后”的中國傳統文化。當時新文化旗手陳獨秀激進反叛傳統,揭露中國政治文化的陰暗面,主張要對傳統進行徹底決裂以達到根本革新:“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标惇毿阏J為:“歐洲輸入之文化與吾華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質極端相反?!薄拔崛颂纫孕螺斎胫畾W化為是,則不得不以舊有之孔教為非。倘以舊有之孔教為是,則不得不以新輸入之歐化為非。新舊之間,絕無調和兩存之余地?!盵3](P5)在激進主義西化思潮中,代表性的是陳序經的“全盤西化論”、胡適的“充分西化論”或“充分世界化論”,其中最激進的莫過于錢玄同的“廢孔學”、“廢漢字”和吳稚暉的“打倒孔家店”的主張,主張西化是其基本的文化選擇。激進主義西化派以時代性來立論,實際上是以西方為衡量標準來選擇民族文化的道路。胡適認為:“新文化運動的根本意義是承認中國舊文化不適宜于現代的環(huán)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盵3](P13)他在文化論戰(zhàn)中指出:“我說抗抵西化在今日已成為過去,沒有人主張了。但所謂‘選擇折中’的議論,看上去非常有理,其實骨子里只是一種變相的保守論。所以我主張全盤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3](P543)陳序經認為中國必須“全盤西化”的理由是:“①歐洲近代文化的確比我們進步多。②西洋的現代文化,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它是現世的趨勢?!盵3](P379)因此,他認為文化只有時代性的不同而無民族性之別,他主張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中國的出路只能是“全盤西化”。激進主義西化派認為,國可以不同,粹只有一個;民族可以不同,現代化只有一個。顯然,這是以西方現代性為唯一尺度的文化選擇。
這種極端化的文化選擇實際上忽略了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關系,文化的現代化正是立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傳統所實現的現代化轉化,一味地拋棄自身的文化傳統,不可能有文化現代化的新生。不僅如此,用西方的文化標準來重新定義中國文化,將中國文化定性為“專制”與“迷信”,將中國定義為“愚昧落后”,成為需要被西方先進文明來啟蒙和拯救的落后文化。從此以后,西方的文化標準就成為“普世”的文化標準,正常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變成了單向度的文化入侵和擴張,造成了西方文化的霸權。如果說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客觀上起到了某種變革的作用,但通過不平等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的方式客觀上帶來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使中國人也覺得自身的文化不值得尊重,把落后挨打的命運完全歸結到傳統文化的頭上,以為只有摧毀了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為現代化去掉“阻力”。這種全盤西化的文化激進主義及文化虛無主義,割斷了民族文化傳承的命脈。盡管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與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消極因素,但同時也包含著現代化的促進因素,應保持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敬意。文化自信實乃民族自信的源泉,背棄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就成了無源之水。在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歷史任務。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中國一度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走過了頭,造成了自毀長城、自挖墻腳的自戕,引發(fā)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喪失,這種影響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背后隱藏著深層次的價值問題,價值作為對是非、善惡、文明與落后等的判定標準,在社會中起著引導和選擇的功能。隨著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特別是西方列強借助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和文化強勢所推行的資本主義價值理念,如主張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其實鼓吹了一種忽視社會道義的強權邏輯和叢林法則,而與中國傳統的德性政治完全背離;西方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與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與道義精神無法融合;西方鼓吹的實用主義與工具理性也與中國傳統的道德主義與價值理性難以調和。這顯然需要立足中國自身的現代化實踐,加以取舍,絕不能將西方的價值體系及價值標準強加于中國,否則就會造成中國價值體系的混亂和價值標準的喪失。實際上,近現代以來,中國出現了價值的迷失與信仰的缺失,國人賴以安身立命的傳統價值體系不再受到信奉而被棄之不顧,在價值信仰上出現了茫然失措的混亂狀態(tài)。我們并非將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與價值失序完全歸結于西方文化及其價值體系的沖擊,但必須深思的是,由于未能處理好民族傳統價值體系和外來價值體系的關系,丟棄了自己的價值立場,一味盲目追捧外來價值觀念,已經造成了延續(xù)至今的價值虛無主義,引發(fā)了極為嚴重的價值信仰危機。
總之,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與文化價值的全球擴張,使得中國傳統政治秩序與文化價值體系遭到了巨大的沖擊。在兩種政治文化空間碰撞與交鋒的過程中,由于沒有處理好“古今中外”的辯證關系,在政治文化戰(zhàn)略選擇上中國出現了激進主義和虛無主義的立場,中華民族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價值自信等方面都出現了中國意識的深重危機,這是我們反思中國現代化不得不正視的沉痛教訓。西方政治文化空間的全球擴張,本質上是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政治權力、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在全球范圍內的空間擴張,引發(fā)了國際政治文化空間的劇變與沖突,給被侵略的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受侵國政治文化生態(tài)的嚴重失衡。西方列強的真實目的并非要幫助中國等非西方世界走向現代化,而是企圖納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造成東方對西方的依附。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文化空間的全球擴張與重組,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支配下的生產關系和國際關系的再生產,隱藏著資本擴張、政治統治和文化霸權的邏輯,這是我們今天在反思現代化政治文化空間劇變時所必須具有的自覺意識。
隨著西方政治文化空間的擴張與擠壓所引發(fā)的現代化劇變,中國如何轉換自己的政治文化空間?這是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重大課題。中國的戰(zhàn)略抉擇主要經歷了西方化、蘇聯化與中國化的三個階段的探索。
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與文化的危機,在第一代“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與魏源他們痛感“技不如人”的憂思中,中國傳統文明的危機意識才開始進入到少數國人的自覺意識。這種危機促進了中國傳統革新的步伐,中國人開始以世界為背景,來反思中國傳統文明的現代性命運。稍后的洋務運動是中國傳統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階段,開始從器物層面進行現代化變革,在思想領域以馮桂芬、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提出了“中體西用”的主張,企圖在保持中國傳統文明之“體”的基礎上,采用西方現代技術文明來救亡圖存。這種主張仍然是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未能立足于中國傳統文明形態(tài)本身進行現代化的革新,雖然這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一步,但沒有實現文明形態(tài)的轉換與創(chuàng)新,結果導致了失敗。甲午戰(zhàn)爭擊破了“中體西用”論的迷夢,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為代表的制度改良派,認識到洋務派的“變器不變道,無以自強保種”,主張從制度層面進行維新變法,通過“托古改制”,實行君主立憲,但由于忽視了中國傳統社會復雜性、矛盾性的特點,片面地模仿西方模式的維新變法也未能成功。
維新變法失敗后的20世紀初,內憂外患,民族的危亡與文化的危機交織在一起,使一部分知識分子采取了革命的激進立場,放棄了改良模式,而選擇了革命方式。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取代改良思潮成為時代的潮流,一方面反抗傳統政治文化體系,另一方面把新的出路寄托在西方模式上,使傳統與現代徹底對立起來,由此引發(fā)了政治與思想的激進反傳統運動。在政治方面主要是以孫中山為代表,提出“三民主義”,即通過“民族主義”達到民族國家的獨立自主,擺脫列強侵略;通過“民主主義”達到社會的平等自由,推翻封建專制;通過“民生主義”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富強。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引入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但是由于現代性的變革未能觸及當時占絕大多數國民的思想文化觀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缺乏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深層的文化基礎。
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深入到思想文化觀念層面進行現代性的變革。1915年《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反傳統的急先鋒陳獨秀在創(chuàng)刊號上大聲疾呼“德”、“賽”二先生,倡導“自主的而非奴化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等多項主張,呼吁“吾人之最后覺悟”。緊接著激進反傳統的又一主將胡適留美歸來,樹起了“文學改良”和“道德改良”的旗幟,用實證科學方法與自由民主精神改造中國傳統社會與文化,喊出了“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口號。被毛澤東譽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的魯迅發(fā)動了文學革命與思想革命,抨擊舊文學與舊道德,把中國傳統定性為“吃人”的歷史,提出“文化偏執(zhí)論”,呼喚改造國民性,企圖與傳統實現最徹底的決裂。激進反傳統主義本來想以西方現代文明為參照來校正和改造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體系,但與孫中山發(fā)動的民主政治革命一樣,未能立足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復雜的現實國情,未能從傳統社會政治文化結構的深層進行現代化變革。由于將自身的傳統與現代化割裂,最后的結果是使中國更深地納入到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陷入了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狀況。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同中國革命實踐及文化傳統相結合,實現了第一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將民族性與現代性結合起來進行探索,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及其文化理想。毛澤東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主張,主張對待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應該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對中國傳統社會進行批判性的改造和創(chuàng)造性的建設。他明確指出:“五四以后,中國的新文化,卻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盵4](P698)“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盵5](P707)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歷史階段的任務就是:“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yōu)橐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yōu)橐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盵4](P663)新民主主義是中國現代化變革歷程中富有探索意義的過渡形態(tài),其倡導的許多原則,對于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基礎上向社會主義過渡,開始探索中國傳統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現代化道路。但由于種種原因,當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主要是學習和模仿蘇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與大一統的意識形態(tài)。應當說,當時學習蘇聯模式的探索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建立了必要的工業(yè)化基礎,但由于脫離了國情,特別是由于不夠重視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偏重以階級斗爭為綱,頻繁地發(fā)動社會運動來變革社會關系,未能及時轉變到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上來,直至發(fā)生“文化大革命”,導致既否定傳統又否定現代的極“左”后果,使中國的現代化事業(yè)遭受了巨大的損失?,F代化道路的艱難曲折留下了值得我們反思的沉痛教訓:一是現代化是一項理性的事業(yè),極“左”的現代化理想成為無法兌現的烏托邦;二是在傳統與現代性的關系上犯了截然對立的錯誤,既否棄了傳統又拒斥了現代性,這就離開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大道;三是在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犯了封閉僵化的錯誤,任何孤立封閉和拒絕學習都不利于現代化的探索,成功的現代化恰恰是古今中外因素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深刻總結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教訓,主張既不照搬蘇聯模式,也不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自此中國開始從烏托邦的空想中轉向了現實生活世界,使封閉的中國走向了開放的世界,使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轉變到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這就為探索當代中國現代化開辟了真實的道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諧社會與多元文化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目標,整個社會生活表現出了理性化、多元化的趨勢,現代化事業(yè)有了更為廣泛的文化認同與社會基礎。應當說,這種中國化道路的探索是立足中國國情、尊重中國傳統、符合時代潮流的創(chuàng)新實踐,既體現了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意義。中國人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應該自覺地調整并擴大現代化的‘目標的視域’,在模仿或借鑒西方的現代模式的同時,不應不加批判地以西方現代模式作為新文明的標準。中國建構新的現代文明秩序的過程,一方面,應該不只是擁抱西方啟蒙的價值,也應該是對它的批判,另一方面,應該不只是中國舊的傳統文明秩序的解構,也應該是它的重構。中國的新文明是‘現代的’,也是‘中國的’”[5](P89)。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在艱辛地探索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直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才真正走上了“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型發(fā)展模式”[6](P113)的現代化道路。鄧小平指出:“為什么說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就是因為我們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否則,只能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fā)達國家的臉色行事……那還有什么獨立性啊!”[7](P311)中國從自身國情與戰(zhàn)略需要出發(fā),堅定不移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保持了與全球化發(fā)展的同步,又避免了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依附,實現了現代化的穩(wěn)健改革,創(chuàng)造了現代化的中國奇跡?;仡櫖F代化的艱辛探索歷程,中國道路的探索意義深遠: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再照搬西方模式和蘇聯模式,不再迷信各種教條,而是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堅定不移地探索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彰顯中國價值,增強中國信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發(fā)展,使得中國的政治文化空間得到了空前的拓展,逐步化解了背離中華傳統的中國意識危機,中國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與價值自信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使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了光明的前景,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探索現代化歷程的偉大轉折。如果說20世紀是中國在與西方交鋒中實現自我反思和重新確立中國道路的世紀,那么21世紀將是中國重構自己的政治文化空間謀求復興和創(chuàng)新的世紀。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西方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正在發(fā)生改變,中國因素正在成為刷新世界政治文化空間的重要變量。國際社會開始把關注的目光轉向快速崛起的中國,普遍關注中國道路、中國模式與中國話語,近代以來久違的中國民族自信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爸袊鴤鹘y帝國在西方現代帝國主義的挑戰(zhàn)下崩潰之后,‘中國話語’就長期處于低迷狀態(tài),主要由反思、自責、悲憤和救亡的呼聲構成,一直到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話語才重新開始了自豪振奮的表述,戰(zhàn)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現代自尊。不過,歷史原因所導致長期經濟落后再次打擊了中國話語,一個過分貧窮的國家很難堅持一種過硬的話語,以至于到了改革初期時,仍然非常貧窮的人們甚至在擔心中國會被‘開除球籍’,這類極其夸張的奇談怪論表現了中國話語的又一次低潮。鄧小平改革在90年代終于獲得巨大成功,于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話語有了明顯的變化,從聲稱中國可以說‘不’到談論中國的‘崛起’,可以看出人們激動或者過于激動的心情。同時,人們開始研究使世界吃驚的‘中國經驗’和‘中國道路’?!盵8](P1)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盵9]真正的民族自信并不是妄自尊大的,也不是狹隘偏執(zhí)的,而是建立在尊重自身歷史基礎上的清醒的民族自信。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文明,深遠地影響了包括西方在內的世界文明,還將持續(xù)地為人類的和諧發(fā)展貢獻東方智慧,這是我們樹立民族自信的堅實的歷史根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有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耙v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盵10]特別是中國夢的提出,空前激發(fā)了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共同夢想,一個飽受苦難而自強不息的東方文明古國將在中國夢的感召下穩(wěn)健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民族自信深層的淵源是文化自信。中華文化不僅有著源遠流長的輝煌過去,而且至今仍然以其獨特的文化深深影響著中國和世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近代以來,我們曾把現代化的失誤歸結到民族文化的頭上,這是需要重新反省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僅幫助中國成就了世界文明大國,而且也維系和助推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實際上,現代化的曲折坎坷大多與盲目的全盤西化、割斷民族的精神命脈有關。“中國人在最后100多年的文化困惑歸根結底是一個如何處理好接受外來先進文化與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獨立性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能否弘揚我們民族的主體精神,實在是癥結所在?!盵11](P408)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深刻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盵10]因此,我們要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守正創(chuàng)新,秉承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優(yōu)秀特性,不斷學習和借鑒世界先進文明,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行當代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我們有責任守護并傳承好這一世界文化財富,以中華文化身份參與全球化時代世界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
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傳統的斷裂也事實上造成了文化認同的危機和文化合法性的喪失。文化的身份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身份,文化的認同也是一個民族最深層的認同。“文化自身認同在全球化和后殖民狀態(tài)下變成一個時代的核心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文化自身認同變得含義不清。它不僅產生實踐沖突,而且導致思想混亂,有時各方似乎不知道為何而沖突,也不知道為了獲得什么。在今天,文化自身認同就好像是一面沒有標志的旗幟,卻在指引著人們進行各種斗爭?!盵12]針對現代化的中西比較語境,中國總在把西方作為“他者”進行比較中來認識自己,然而問題在于:“當他者非常強大并且被解釋為理想榜樣時,就非??赡艹霈F對他者的過分美化,同時也會對自己進行過度反思,從而形成一種愛恨交加的自身認同。例如中國在上世紀初的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以及在后來的80年代,曾經兩度出現后來被戲稱為‘逆向民族主義’的自身認同,即通過‘自由的和奴隸的’、‘進步的和保守的’、‘藍色文明和黃色文明’、‘洋和土’、‘現代化和傳統’等等比較,把各種積極的、成功的、深刻的文化性質都歸屬給西方文化,而把所有丑陋的性質留給自己,從而形成一種自我折磨的自身認同。”[12]文化認同的危機,曾造成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抬頭。在當代重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重建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增進民族文化的自信。
價值自信是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靈魂,對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發(fā)揮著最深層的支撐作用。在歷史上,中華傳統價值觀曾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起到團結凝聚民族、整合世道人心、維護長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中華傳統價值觀依然成為維系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力量?;仡櫄v史上大國興衰的經驗和教訓,我們發(fā)現硬實力雖然是一個國家興起的重要基礎和必要保障,但對軟實力的重視和開發(fā)程度也極大地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影響及其文明的未來走向。在軟實力中,由核心價值體系、思想意識形態(tài)等形成的話語權始終處于核心的地位,因為這種話語權不僅作為一種持久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在社會中發(fā)揮著示范和引領的作用,而且它作為靈魂從根本上規(guī)范著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方向,為國家的發(fā)展進行戰(zhàn)略定位,從而決定該文明發(fā)展的未來命運。
當前,我們正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深層的精神根基也在于中華傳統價值觀。如果背離了中華傳統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缺乏深厚的民族價值根基。習近平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10]在世界價值形態(tài)格局中,中華傳統價值體系一直倡導和諧的、和平的、道德的生活理念,為人類文明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了深刻的道德啟示和精神感召,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應當成為人類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不能盲目推崇西方鼓吹的價值觀念,而是要讓中華價值體系在參與全球價值對話中為世界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理想。中國夢的提出,從深層次體現了中華傳統價值體系與現代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有機結合,為當代中國人尋求安身立命的精神信仰。為此,我們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引導當代中國人堅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德尚善的價值追求,促進當代中國價值信仰的建設,并造福于人類。
在政治文化空間轉換的視域中,審視中西政治文化的碰撞,反思中國意識的重構,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一是要有清醒的歷史觀,正確看待中華民族的歷史,堅持中國的民族自信,高揚中華民族精神,絕不能在現代化進程中迷失民族的主體性。沒有自信的民族絕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絕不可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是要有清醒的文化觀,要確立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尊重并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否則將會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喪失根基。沒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歷史,也不可能看清現實并開創(chuàng)未來。三是要有清醒的價值觀,確立高度的價值自覺,尊重我們的傳統價值觀并實現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對民族傳統價值的虛無主義不僅極易被外來價值所同化,還會帶來深層次的精神信仰困惑。一個在價值上不能站立起來的民族,不僅沒有自尊而且也不會被世界尊重。在當前世界政治文化的激蕩中,要以反思批判的眼光審視政治文化空間碰撞與重組背后的實質,以清醒的歷史觀、文化觀與價值觀重構中國意識,增強當代中國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價值自信,建構中華民族的主體自我意識,通過當代中國意識的重建,從精神層次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金耀基.金耀基自選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續(xù)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漆思.中國共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9]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01-01.
[10]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2-26.
[1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12]趙汀陽.認同與文化自身認同[J].哲學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