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夢男 林曉峰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哈爾濱150040)
卑惵最初見于《傷寒雜病論》,是一種情志疾病,其主要癥狀是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癡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后,見人即驚避無地,每病至數年。而今社會人們壓力與日俱增,情志疾病更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但卑惵作為情志病的一種卻經常被人忽略,本文從字義、源流、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等方面對卑惵進行研究,希望對于卑惵證的臨床治療有所幫助。
《說文解字》中無“惵”字,但其記載“枼”為“薄也”,“卑”為“賤也”,[1]《中醫(yī)百病名源考》認為在漢代時有“陴堞”而無“卑惵”,[2]而《說文解字》云:“陴”為“城上女墻俾倪也”,“堞”為“城上女垣也”,[3]“陴堞”兩字均為會意字,轉義為卑惵,是言其墻的形狀既低而且薄。在中醫(yī)病證中是指有志薄而膽怯,心中常歉而畏懼見人等一系列癥狀的一種疾病。[4]
卑惵最初見于《傷寒雜病論·平脈法》中,其云:“衛(wèi)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日卑;惵卑相搏,名曰損?!保?]可見卑惵最初是指因為氣血虛弱,而產生的一種脈象。到金代成無己注釋《傷寒雜病論·平脈法》時將“惵”注釋為“心中氣動迫怯”,“卑”注釋為“心中常自羞愧”[6],明代方有執(zhí)也在《傷寒論條辨》云:“惵,震懼也。言衛(wèi)氣不足者,則心常自怖;卑,伏下也。言榮氣不足者,則心常自抑?!保?]其更詳細的說明了卑惵最初是由于榮衛(wèi)氣虛而產生的一種脈象,但其伴有的主要證候表現為心中迫怯羞愧,不喜見人等一系列情志癥狀,所以引申成為一種情志疾病。戴思恭在《證治要訣·驚悸怔忡》篇中首次提出“卑惵”之病名并詳細描述了它的病狀特征,其云:“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怯,愛處暗室,或倚門后,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名為卑惵,以血不足故”。[8]清代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怔忡源流》中也記載:“卑惵,心血不足病也。與怔忡病一類,其癥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癡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后,見人即驚避無地,每病至數年,不得以癲癥治之也?!保?]由此可以看出清代中醫(yī)認識到卑惵與癲證不同,不能以同證治之,更進一步地認識了卑惵。《類證治裁》《張氏醫(yī)通》等書也均對卑惵有所記載,但證候都大致相同,所以不再贅述。
《傷寒雜病論·平脈法》云:“衛(wèi)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保?]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曰:“損者,五臟六腑之虛懾也。衛(wèi)以護陽,榮以養(yǎng)陰,榮衛(wèi)俱虛,則五臟六腑失于滋養(yǎng),致俱乏氣虛惙也。”[6]由此可以看出成無己認為卑惵多為虛證,是由于榮衛(wèi)氣血虛弱,五臟六腑失于滋養(yǎng)而引起的疾病,而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則無以化生氣血,則氣血更虛,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此病“每病至數年”病程纏綿,不易痊愈。
清代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怔忡源流》中云:“卑惵,心血不足病也?!保?]《證治準繩》曰:“卑惵之病,以心血不足耳。”[10]可以看出清代醫(yī)家大多認為卑惵證的產生是由于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所導致的?!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保?1]《素問·調經論》云:“心藏神?!保?1]由此可以看出心與神志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長期精神抑郁,情志不暢,再加之平素氣血虛弱,可能導致心神失養(yǎng)發(fā)為卑惵。而平素思慮過重耗傷心血,心失所養(yǎng)則神無所歸,也會出現“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后,見人即驚避無地”等等這些精神方面的癥候,發(fā)為卑惵。
但與卑惵證有關的臟腑并非只有心這一臟,《靈樞·口問》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保?2]《類經》云:“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tǒng)魂魄,并該意志,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保?3]由此可知五臟藏神,與心和情志都有密切聯系,而且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云:“惵卑相搏,名曰損”,“損者,五臟六腑之虛懾也”[6]。所以卑惵作為情志病的一種也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無以養(yǎng)心,從而給卑惵證的發(fā)生提供了基礎;肝藏魂,喜條達,肝氣郁結失去條達之性,則魂不守舍,肝氣郁結,橫犯脾土,致使脾失健運,痰飲內生,日久蘊結化熱,濕熱阻滯中焦,導致心虛膽怯,喜居靜室,不欲見人,發(fā)為卑惵;腎藏志,在志為恐,腎中所藏先天之精,乃五臟六腑陰陽之根本,若腎陰虛水少則無以治心火,則虛熱內擾,心腎不交,從而導致卑惵的發(fā)生。
由以上可以看出,卑惵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營衛(wèi)氣血虛弱,無以養(yǎng)心,心神失養(yǎng)所導致的,其主要病位在心,與脾、腎關系密切,而其他臟腑虛損,亦可引起氣血虧虛,無以養(yǎng)心,心神失養(yǎng),從而發(fā)為卑惵,若臟腑氣血虧虛日久,導致氣滯血瘀,濕熱互結,痰飲內生,病理產物相互影響,加重病情。
卑惵是由于氣血虧虛,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所導致的,《雜病源流犀燭》中記載,卑惵,宜用天王補心丹、人參養(yǎng)榮湯、古庵心腎丸[14]。《類證治裁》中亦有相似記載,不過所用方劑僅為人參養(yǎng)榮湯[15]。人參養(yǎng)榮湯用于治療脾肺氣虛、榮血不足所致的驚悸健忘等癥,其補益脾肺,使氣血生化以補心血,使神有所歸,則可治療卑惵;古庵心腎丸,主治腎水虧乏,心火上炎所致的驚悸怔忡,遺精盜汗等癥,其補血生精,寧神降火,使氣血生化有源,從而治療卑惵;而天王補心丹出于《校注婦人良方》,云其:“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干,育養(yǎng)心神。”[16]可見其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神,從補益心腎的方面來治療卑惵;《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虛損門》云:“有痞塞不飲食……此名為卑惵之證,以血不足故,示谷神嘉禾散,加當歸半錢,黃芪半錢?!保?]谷神嘉禾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養(yǎng)氣安神,健脾開胃,以補益脾胃的方式使氣血生化有源,心神得養(yǎng),從而治療卑惵。李用粹《證治匯補》云:“有胸中痞塞,不欲飲食……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湯加益智、遠志治之?!保?7]其亦說明對于脾胃虛弱者,可以健脾益胃再加之安神益智之品來治療卑惵。
古籍中記載的關于卑惵的治則治法雖未言明,但以方測證,我們可以看出其治法治則是養(yǎng)心安神,補益氣血。尤其是通過補脾益腎的方法補益氣血,使氣血得充,心神得養(yǎng),從而治療卑惵。但五臟并非獨立存在的,其相生相克,循環(huán)不息,所以在補益脾腎的基礎上還要兼顧他臟,肝主藏血,主疏泄,有調暢全身氣機的功能,它還能調暢精神情志,且與情志關系密切,所以在補脾益腎的同時還要注意疏肝理氣。氣血虛損日久,可能會產生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陰虛血少日久,亦可能生虛熱,此時虛實寒熱交雜,所以應補益而不助熱,并輔助以清熱、活血、行氣、祛痰等藥物的治療。
所以卑惵證的治法應是在益氣養(yǎng)血、養(yǎng)心安神的基礎上,兼以清熱益陰,兼調它臟,以生心血。若其病癥日久,氣滯血瘀,濕熱互結,虛實夾雜,則應兼以行氣化痰活血等治療手段。臨床可根據患者的癥候特點,選用天王補心丹、人參養(yǎng)榮湯、古庵心腎丸、溫膽湯、人參歸脾湯、谷神嘉禾散等,也可配合中醫(yī)針灸,中醫(yī)拔罐等療法治療。卑惵既是一種情志病,那么調暢患者的精神情志狀況也是很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可以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以物理治療,如聽舒緩的音樂,或到室外活動,打太極拳等等均可可以加強療效。
綜上所述,卑惵最初是指一種榮衛(wèi)氣虛而產生的脈象,由于其伴有的主要臨床癥候為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癡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后,見人即驚避無地,所以被后世醫(yī)家引申成為一種情志病。多因平素思慮過重耗傷心血,或長期精神抑郁,或它臟虛弱,氣虛血少導致心血虧虛,心神失養(yǎng)從而引發(fā)疾病。卑惵的病機較為復雜,病程日久,多兼它臟,且虛實夾雜,因此在治療上以養(yǎng)心安神,補益氣血為主,輔以舒肝理氣,開竅醒神,清熱益陰,行氣化痰等治療方式,可適當配以中醫(yī)針灸,或其他物理療法調暢情志均有很好的療效。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20,59.
[2]張綱.中醫(yī)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200-204.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289,308.
[4]袁冰,Sonya Pritzker,石東平.卑惵考略[J].中華醫(yī)史雜志,2005,35(4):206-208.
[5]張仲景.傷寒雜病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11.
[6]成無己.注解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5.
[7]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164.
[8]戴原禮.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102.
[9]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163.
[10]王肯堂.證治準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283.
[11]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40,227.
[12]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64.
[13]張景岳.類經[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255.
[14]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164.
[15]林珮琴.類證治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26.
[16]薛己.校注婦人良方[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26.
[17]李用粹.證治匯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