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葳
1974年10月,在位于廣東省信宜縣東部光頭嶺的松香廠基建工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窖坑,里面出土了一件青銅岙。這件青銅盉通高26.6厘米,口徑14.2厘米,器身呈鬲形,束頸,口沿略外侈,腹部分襠較寬成三袋足,蹄形實心足根。蓋、頸均有一小半圓環(huán),原系鏈,已失(見圖1-圖3)。屬西周中晚期器物,現(xiàn)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此器造型精美,其中流、蓋鈕、附耳最具特色。
盉是調(diào)酒器,流是其最基本的部件。古人把酒與水置于岙中調(diào)勻,而后斟于杯中。沒有流,酒無以適當斟出,所以無流之器不可稱之為岙。我國早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就已有青銅岙了,那時的岙流管短,直置于器頂(見圖4),流的位置與其形狀均不便于斟倒,因而很快就被淘汰了?,F(xiàn)在所見商中期以后的青銅岙,流大多斜置于器側(cè)肩部(見圖5)。信宜出土的這件青銅岙流管呈曲體龍形,龍頭雙耳向后挺立,仿佛龍在云中奔騰,極具動感,雙目外鼓,張口。流管作龍頭形的盉,曾出土于陜西省長安縣張家坡,但該器流管筆直,相比之下,曲體龍形流管則更顯生動別致。
青銅岙蓋鈕為蟠龍造形,與龍形流相呼應。最早的盉是無蓋的,頂部開圓口用以注水(見圖4)。商以后盉大多有蓋,為提拿方便,蓋均置鈕。商岙蓋多菌鈕、環(huán)鈕,樸素實用;周岙蓋鈕繼承了商的傳統(tǒng),并有很大的發(fā)展,華麗的立鳥形、蟠蛇形、獸形、龍頭形鈕相繼出現(xiàn),競相媲美(見圖6)。這些造型生動的蓋鈕既反映了周人的審美觀念,也印證了周代青銅制作技術(shù)與整體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信宜出土的這件青銅盉龍鈕身體盤于蓋頂,頭部挺起呈前探狀,雙豎耳,嘴平齊,目鼓有神,是周岙蓋圓雕鈕中的上乘之作。
古代青銅盉多前流后鋬,執(zhí)鏨才可斟酒,猶如現(xiàn)在的壺,鏨也是岙的重要部件。這件青銅盉的鋬設(shè)計成附耳的樣式,置于與流相對一側(cè),是此岙特有的設(shè)置。這個附耳很有特色,由兩個鏤空的夔龍相合而成,中有小圓柱相連,構(gòu)成岙的附耳。圓雕龍形鋬在周代銅器中比較常見,但這種透雕的夔龍相合作為附耳,做工精巧細膩,獨具藝術(shù)創(chuàng)意的,還是頗為少見的。
這件青銅岙不僅造型美觀,紋飾也是相當精美。蟠龍蓋鈕的龍身盤在蓋頂,身上的鱗紋刻畫清晰,蓋鈕外圈飾三對龍紋,均兩兩相對,頭冠長而向后飄逸,尾部向上卷曲,以三角雷紋做地。龍形流管裝飾精美繁復。盉頸中部一周龍紋,肩飾一條斜角雷紋帶,腹部以襠為界。每足都由云紋構(gòu)成一組饕餮紋,兩組饕餮之間各有一對夔龍紋。這件青銅盉紋飾都是淺浮雕或陰刻,但是每個紋飾的卷曲部分末端高高翹起,獸面紋和龍紋的眼也明顯突出,浮于器身表面,不僅增強了整體裝飾感,也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進步。
信宜銅岙的形制和花紋都保存了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的風格器形紋飾,與已著錄的龍紋岙幾乎完全一樣。西周銅岙在廣東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擴大了西周文物出土的范圍,為研究我國嶺南地區(qū)秦漢以前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如此精美的銅盉,應是周王室或周貴族所造,它出現(xiàn)于當時百越地區(qū)的廣東西部的信宜,令人費解?;蛟S是周人贈于越貴族的禮物,或是周人南遷所攜,不管是何原因,它足以反映,早在西周時期,中原的周人與廣東的越人交往已相當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