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北京 100191)
芒福德的技術哲學思想
孟麗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北京 100191)
芒福德從人文主義的視角出發(fā),對技術進行哲學思考。他根據技術體系的發(fā)展史,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始生代、古生代和新生代。隨后又將技術分為多元技術和單一技術兩大類,面對技術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芒福德提出巨機器概念。他認為人類在機器面前已經失去自我,已經逐步淪為機器的附屬品,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進一步提出了技術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芒福德;技術哲學;技術
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年出生于美國的紐約長島符拉興鎮(zhèn)。高中畢業(yè)以后,芒福德先后進入紐約城市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學習,其間并沒有獲得任何學位。1914年,芒福德開始接受帕特里克·戈德斯的啟蒙影響,不僅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教育家,同時還是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科學的先驅之一。芒福德一生出版了41本專著,10部文集,研究內容涉及哲學、歷史、社會、文化、政治、建筑等多個領域。1934年芒福德出版了《技術與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一書,總結了西方一千多年的技術發(fā)展史,并將技術的發(fā)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始生代技術時期、古生代技術時期和新生代技術時期。芒福德在書中強調了技術的貢獻不僅僅停留在改變人類周圍物理環(huán)境的層面上,更多的是在精神方面給人類文化帶來的影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芒福德陸續(xù)出版了兩本技術哲學專著,《機械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machine)兩卷本,分別是《技術與人類發(fā)展》(technics and development)和《權力五角形》(the pentagon power)。
米切姆將芒福德列為人文主義技術哲學的四位代表人物之首,并對芒福德的技術哲學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評述?!案ヂ迥贩Q芒福德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保?]從人文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芒福德對技術展開了系統(tǒng)、全面的哲學反思。
芒福德認為人類的各種文明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會上,而是不斷地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各種文明中汲取養(yǎng)分,從而促使新的文明形式的出現(xiàn)。新的文明形式是將舊文明中可轉移、可移植的部分加以吸收和利用。這種加工和融合的形式同樣也適用于機器文明。“從其他文明中搜集散落的機械技術的碎片以及各種發(fā)明,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融合,全新的機器體系才得以實現(xiàn)。”[2]回顧過去人類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機器體系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連續(xù)的階段,即始生代技術時期、古生代技術時期和新生代技術時期,它們既相互重疊又相互滲透。區(qū)分技術階段的標準也是多樣的,可以根據技術階段的發(fā)源地、使用原料和原材料的種類,以及特定的生產方式等進行劃分?!鞍凑漳茉春褪褂玫牡湫筒牧隙?,始生代技術時期是一個‘水能—木材’的體系;古生代技術時期是‘煤炭—鋼鐵’體系;而新生代技術時期是‘電力—合金體系’?!保?]
西歐的始生代技術時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至公元1750年。注重開發(fā)和利用除人力以外的非人力作為生產動力,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標志。在這一時期,鐵制馬掌和現(xiàn)代馬具的引入,歐洲范
圍內人類開始越來越廣泛地利用馬匹作為動力。盡管在一些自然動力條件比較差的地區(qū),馬匹的使用曾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水能和風能才是始生代技術時期真正的動力基礎?!傲魉偻募钡牧_訥河、多瑙河,還有意大利境內的一些小河流提供了水能動力,而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qū)則擁有巨大的風能資源。正是在這些地區(qū),新的文明牢牢地扎下了根基,也展現(xiàn)了某些璀璨的文化成果?!保?]在進入14世紀以后,水車幾乎成為了歐洲所有重要產業(yè)中心進行生產活動的必要設備。而風車的規(guī)模化利用則是在16世紀末達到高潮。看似平凡的水力和風力,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所提供的能量,是以往任何一種文明都無法與之相媲美的。這一時期的工業(yè)原材料主要是以木材為主。從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大到建筑物的支柱、礦山開采的大梁,這些都是木材所制。由此可見木材在始生代技術時期的利用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的技術和發(fā)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機械鐘表和印刷術。鐘表的出現(xiàn)不僅加強了人們的時間觀念,同時還有助于展開管理活動;印刷術的傳入與完善大大節(jié)省了人們交流的時間和精力,書面語言的形式更是沖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芒福德看來,始生代技術時期的最大成就并不是新技術和新發(fā)明的出現(xiàn),而是技術對人類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塑造作用上。機器的投入與使用促使了工廠的出現(xiàn),工人的生產過程隨之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他們逐步開始失去自己的權益和自由,而由于壟斷資本主義工業(yè)尚未形成,因此技術應用造成的這些問題并不顯著。文化方面,“人的各種感知能力被大大拓展,對外界刺激更敏銳的反應是始生代技術文化最主要的成果之一”[2]??梢哉f這時期人類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同樣重視精神財富的積累,技術與文化之間的裂痕沒有完全顯現(xiàn),它們之間還是能和諧共處的。
到18世紀中葉,技術的發(fā)展進入到古生代技術時期。這一時期,人類開始通過大規(guī)模的開采煤礦來滿足工業(yè)飛速發(fā)展的需求。利用煤冶煉鐵的新方法,使得鋼鐵產量大幅增長,因此鐵順理成章地成為19世紀的主要材料,一時間資本主義國家掀起開采煤礦的熱潮。“古技術階段是煤和鐵的復合體,煤和鐵均是不可再生資源,重工業(yè)和采礦業(yè)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其開采和利用帶來了很多生態(tài)問題?!保?]在古生代技術時期,蒸汽機的發(fā)展僅次于采礦業(yè),由蒸汽機作為動力裝置的發(fā)明層出不窮。芒福德認為蒸汽機的廣泛利用有利于實現(xiàn)壟斷和集中,同時蒸汽機帶來的高效率也使人們更加迷信集中化和規(guī)?;纳a。隨著技術文明的不斷進步,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成為這個時代的標志。工廠里高高聳立的煙囪冒出的滾滾濃煙,污染了空氣,遮蔽了陽光。工業(yè)生產的廢料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由于大機器生產的推廣,人類逐漸開始依附于機器。工人的權利和自由被剝奪,他們只有不分晝夜地工作在機器旁才能得到僅夠糊口的工資。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狂熱追逐使工人面臨著日益繁重的工作,新的技術文明并沒有減輕工人的負擔,而是給他們帶來更大的生存壓力。工業(yè)活動中,加快生產效率的步伐成為最終的追求目標。文化方面,古生代技術時期的繪畫和音樂作品都是對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英國畫家約瑟夫·透納的作品就是以煙塵和光為主題,工廠煙囪冒出的煙塵營造出了薄霧籠罩、若隱若現(xiàn)的氛圍。然而,這時期大多數(shù)的詩人、小說家卻并不樂觀,他們的作品成為反映現(xiàn)實的一種獨特形式。在芒福德看來,古生代技術時期是處于始生代和新生代兩個技術時期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因此機械化存在的種種問題暴露無遺。如果人類妄想單獨依靠技術的進步就能給社會帶來真正的價值,這個想法未免有些太過天真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20世紀開始,人類進入到了機器體系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即新生代技術時期。始技術時代和古技術時代的發(fā)明大多都是通過經驗性的方法獲得,是憑借著人類不懈努力,反復嘗試取得的成果,它們大都缺乏科學知識的指導。而到了新生代技術時期,各個領域都開始非常重視科學成就的利用。因此,新技術時代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對新能源電力的利用。由于發(fā)電方式的多樣化以及電力傳輸?shù)牡碗y度、低成本等特點,電力的應用促成了工業(yè)的革命性變革,工業(yè)選址及工廠的整體布局都發(fā)生了變化。電力的廣泛應用同樣也導致了一些特殊材料的應用,特別是新合金、輕金屬、稀土元素等。蒸汽機和內燃機的進步僅次于電力,它們?yōu)榻煌ㄟ\輸?shù)陌l(fā)展提供了新型動力。新生代技術時期的科技成就遠不止這些,照相術、電影的出現(xiàn)就為人類文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記錄方式,電話的發(fā)明實現(xiàn)了人類的即時通信,飛機的發(fā)展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交通運輸方式等。此外,新
技術時期的特點還體現(xiàn)在對待自然環(huán)境的態(tài)度上,與古生代技術時期不同的是人類開始意識到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性,如果繼續(xù)這樣任意妄為地發(fā)展下去必然會受到懲罰,甚至會招來滅頂之災。另一項重要的改革就是人類開始合理地規(guī)劃和利用資源,進行工業(yè)的整合和發(fā)展,同時控制人口的增長,調節(jié)人口布局。芒福德曾認為,古生代技術時期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可以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得以解決,這時期的技術和發(fā)明更加親近自然。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新技術時代不過是對古生代技術體系的一種延續(xù),新技術的利用并沒有改變人類追求財富、金錢至上的本質,反而成為了維護舊秩序的手段和工具?!笆侄问切律夹g時代的,而目標卻是古生代技術時代的,這就是當前社會秩序的最明顯的特征?!保?]
芒福德對技術進行哲學反思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對人的思考。“如果不能洞察人的本質,我們就不可能理解技術在人類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作用?!保?]他從人文主義的視角出發(fā),以探析人的本性為基礎,對技術問題展開批判?!帮@然,芒福德是從一種生命哲學的角度對技術進行評價?!保?]
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習慣于將人描述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而芒福德則認為這個被廣為接受的觀點實際上存在著嚴重的漏洞。首先,大多數(shù)的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都習慣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保存下來的遠古石器上,于是錯誤地認為人類智力的發(fā)展是通過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的行為來實現(xiàn)的。其次就是將現(xiàn)代人對待機器和技術過分關注的態(tài)度強加于史前時期?!耙酝魏螌夹g的較全面的定義而論,都應該清楚地看出,一直到智人出現(xiàn)為止,許多的昆蟲、鳥、和哺乳動物在構造容器方面比人類祖先在制造工具方面,做出了更為徹底的創(chuàng)新。想一想這些動物建造的復雜的巢穴和涼亭、海貍的水壩、符合幾何學規(guī)律的蜂巢、具有大城市特點的蟻丘和白螞蟻窩吧?!保?]顯而易見,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不是人類的專屬技能,在與大自然其他生物的“制造”能力相比之下,人類的才能不免相形見絀。因此,芒福德認為,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不是人類的本質,也不能成為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優(yōu)勢所在。與此相反,他認為“人是卓越的使用頭腦、創(chuàng)總符號和自我控制的動物;人類所有活動主要發(fā)生在他的有機體中”。[3]人類利用自己高度發(fā)達的大腦來驅動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進行活動,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心理能量。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這種心理能量要多很多,這種心理能量也可以理解為是精神能量、大腦思維的活動??梢姡祟惒⒉粌H限于通過轉化這些能量來獲得食物和征服自然,同時還將這種心理能量轉化為一種恰當?shù)奈幕?,即符號形式。進行文化的創(chuàng)造活動遠遠要比簡單的手工勞動重要得多。以語言的出現(xiàn)為例,它對人類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是任何一個工具和技術都不能與之比擬的。而正是由它的出現(xiàn),人類才能將祖先總結的知識和經驗以一種符號的形式保存下來,并代代相傳,不至于消失在逝去的時間里。所以,把人看作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的觀點是片面的,在人與機器的關系當中,人類往往會高估機器帶來的作用,而放棄人類掌握的主導優(yōu)勢,最終導致人性受到壓抑。
“因此,從起源上來說,技術與整個人的本質有關。最初的技術都是以生活為中心的,而不僅僅是局限于勞動,也很少以生產為中心或者以力量為中心的。”[3]芒福德將這種以適應人類的各種需要和興趣為基礎的技術定義為多元技術。而隨著資本主義社會變革的不斷推進,這種多元技術逐步被以致力于追求權力和經濟利益為目標的單一技術所取代。事實上,單一技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人們被統(tǒng)治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組織里,不情愿地從事著各項工作,幫助統(tǒng)治者實現(xiàn)權力和財富的增長。芒福德認為這種高度集權化的機器模型的出現(xiàn),成為了后來建立機器模型的一種特定形式,即“巨機器”,同時它也是單一技術出現(xiàn)的主要標志。讓-伊夫·戈菲在《技術哲學》中這樣談到,“應該看到,巨機器并不是有形的機械,而是公元前3000年確立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4],因此巨機器可以看作是一種權力機器,它的作用也是兩面的,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組織大型設施的建設和細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巨機器的優(yōu)勢是可以清楚看到的。古埃及的統(tǒng)治者就曾動用成千上萬的人力修建金字塔,中國的秦始皇和隋煬帝也曾號召全國組織修建長城和京杭大運河。如果不是借助了“巨機器”,那么很難調動數(shù)以萬計的人力去完成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在資本主義工廠里,資本家通過細化專業(yè)分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原來由一個工人生產的產品,現(xiàn)在分為多個部分,每個工人只須完成自己負責的部分即可。正是由于這
種新的組織和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人類的生產效率得以大幅提高。然而巨機器的消極作用同樣也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影響。首先,多元技術被單一技術所取代,技術的發(fā)展不再是以人類的生活為中心,人類真實的需要和興趣愛好已經變得可有可無,能夠滿足工作和權力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工人在工廠里日復一日地從事著單調的勞動,只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根本無暇顧及自己內心的需求。其次,隨著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壟斷階段,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追求,資本家加快了掠奪自然的步伐。不加節(jié)制地發(fā)展重工業(yè)造成環(huán)境污染、資源和能源的過度開發(fā)。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質能量。這些行為都給自然環(huán)境帶來巨大壓力。處于“巨機器”統(tǒng)治下的人類失去了控制技術的主導地位,逐步淪為機器的奴隸。“巨機器不僅是后來一切機器的原型和摹本,而且它的出現(xiàn)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模式的開始:局限于單一的特定的任務,因而另一些生物和社會活動相分離的勞動不僅占據人類的整個工作日,而且也越來越吞占人的整個一生。”[5]
在現(xiàn)代,人們似乎已經接受了巨機器的無限擴張趨勢,甚至把技術當成了生活的信仰,芒福德對這樣的現(xiàn)狀感到非常的擔憂。“我們面臨的是一種過度組織化、過度機械化、過度受指揮和過度可預測的文化,當系統(tǒng)日趨完善時,殘余的人性成分也就日益為機械所吸收,所剩下來的就只有反生命的發(fā)泄?!保?]因此,芒福德又進一步闡述了技術的發(fā)展方向。
可以說在資本主義工業(yè)取得輝煌成就的兩個世紀里,機器當之無愧地成為人類最迷信和最崇拜的東西。然而,實驗室研制出來的毀滅性武器不僅沒有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反而成為一些人手里的侵略武器。就連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好處,最終的受益人也只是少數(shù)的資本主義企業(yè)。面對這樣殘酷的現(xiàn)實,人類開始體會到技術不過是用來服務生活的,一旦技術變得不受控,甚至侵犯了人類的利益,那么消滅它們是理所當然的??梢姡藗儗C器盲目追逐的熱情正在日漸消退。芒福德認為由于資本主義追求利益的本質以及機器的迅速發(fā)展,人們把進步看得越來越重要。“隨著自動機械和機器的引入,特別是在工業(yè)革命之后,這一平衡被打破了:技術與藝術相分離,技術被降低為單純的對時間、空間、能量的征服。雖然生產量空前增加,但技術失去了美感,人也失去了創(chuàng)造性而降低為依附于機器的生產部件?!保?]因此,巨機器漠視有機體、漠視生命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芒福德主張發(fā)展以生命服務中心的技術,一種有機技術、民主技術,而不是壓制人性的單一技術。
芒福德還進一步把技術看作是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對于技術造成的問題也不能只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來得到解決,而是要放到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中尋找解決方案。在芒福德所設想的新的技術時代里,人與自然的相處、工業(yè)和農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口增長三個領域都可以達到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在《技術與文明》的結尾處,芒福德用了這樣一個例子,生動形象地比喻了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人類在公元10世紀便開始制造和使用樂器。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有新的樂器加入進來。最先是17世紀,小提琴和木管樂器的加入,隨后的幾個世紀,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先后加入。而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人的聲音卻被其他樂器壓制著,整個樂隊的配合如此不協(xié)調。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樂器的音量降低,讓人的歌聲成為樂隊的中心。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甚至不惜改寫樂譜,換掉指揮。引申到現(xiàn)實中,芒福德希望人類在技術面前永遠保持主導地位,而不是束縛于技術,成為技術的工具,這樣技術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1]喬瑞金.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劉易斯·芒福德.技術與文明[M].陳允明,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3]吳國盛.技術哲學經典讀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4]讓-伊夫·戈菲.技術哲學[M].董茂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管曉剛.論芒福德技術哲學的研究視角[M].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9(6):53-57.
[6]紐先鐘,譯.機械的神話[M].臺北:黎明文化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76.
(編輯 張瑛)
N02
A
1673-1808(2015)06-0023-04
2015-06-22
孟麗娜(1990-),女,山西榆次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碩士,研究方向: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