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銀利,馮翠仙
(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晉中 030619)
團體輔導對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性影響的實驗研究
——以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某農(nóng)村寄宿制中學為例
智銀利,馮翠仙
(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晉中 030619)
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對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性的影響。將某農(nóng)村初中60名寄宿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進行為期8周的團體輔導,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預。采用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問卷——在校行為子量表進行前后測評,結(jié)果表明:團體輔導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寄宿生學校適應性得分無顯著差異;團體輔導后,實驗組寄宿生學校生活適應總分及常規(guī)、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自我接納因子分均高于控制組,組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結(jié)論:團體輔導對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的學校適應水平的提升有明顯的干預效果,是農(nóng)村寄宿制初中開展學校適應性教育的有效方式。
團體輔導;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性;實驗研究
近年來,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變遷,我國中西部農(nóng)村正逐步實施“撤點并?!?、以寄宿制學校建設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寄宿制中小學在義務教育中所占比例日趨增大。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作為一個數(shù)量龐大的學校教育中的獨特群體,他們的學校適應性如何,不僅影響到其身心健康、學業(yè)成績與社會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直接關系到農(nóng)村中學素質(zhì)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乃至農(nóng)村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正值少年期,他們除了要與同齡的走讀生一起面臨“暴風驟雨”般的身心劇變與沉重的學習壓力外,還要面臨住校后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與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因而部分寄宿生往往會表現(xiàn)出自信心不足、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diào)、學習習慣不佳、情緒孤獨焦慮等一系列適應不良問題,甚至有少數(shù)學生選擇了輟學??梢哉f,如何科學應對寄宿生的學校適應問題,已成為目前教育工作者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學校適應性就是學生在學校背景下愉快地參與學?;顒硬⒛軡M足自己需要和獲得學業(yè)成功的狀況[1],它不僅指學生的學校表現(xiàn),而且包括學生對學校的情感態(tài)度及其參與學?;顒拥某潭?。而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的學校適應性就是指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在寄宿背景下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與行為,積極參與學?;顒?,使自己能愉快地適應寄宿學校特殊的生活與人際關系,順利完成學業(yè)并努力獲得學業(yè)成功的過程。
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nèi)人際相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人際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diào)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發(fā)展良好適應的助人過程[2]4-5。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3-5],也有學
者研究發(fā)現(xiàn),寄宿生的學校適應性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學校適應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與具體表現(xiàn)[6]18-21。那么,團體輔導是否會提高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的學校適應性并進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呢?對此問題目前學界卻鮮有學者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實驗干預的方式探討團體輔導對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性的影響效果,為針對性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的心理依據(jù)。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某農(nóng)村寄宿制中學進行。將隨機抽取的初一年級自愿參加心理活動調(diào)查的60名寄宿生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再隨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人數(shù)各半。其中男生32人,女生28人,平均年齡13.28±0.67歲。
(二)評估工具
本研究采用吳武典編制的“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問卷——在校行為子量表”作為評估工具[7]。量表從課業(yè)、常規(guī)、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以及自我接納五個維度來測量學生的學校適應狀況。量表包含50個條目,采取4級評分制,總分范圍在50~200之間,分值越高,表明適應情況越好。本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及效度。
(三)研究過程
在首次團體輔導前一日,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寄宿生進行“學生在校行為子量表”的前測。然后,對實驗組寄宿生進行為期兩個月、共計8次的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方案是根據(jù)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自行設計的,每次活動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主要包括“有緣相聚”“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是生活小能手”“人際關系你我他”“我是誰?”“設計你的學習”“情緒紅綠燈”“明天會更好”等8次主題活動。輔導每周進行1次,每次約1.5~2小時,主要利用學生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進行。與此同時,控制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預。團體輔導活動結(jié)束后,對兩組成員進行“學生在校行為子量表”的后測。
(四)數(shù)據(jù)處理
問卷采用團體施測法,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由表1可見,團體輔導前,實驗組、控制組寄宿生的學校適應總分及各因子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團體輔導后,除課業(yè)因子外,實驗組寄宿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總分及常規(guī)、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和自我接納因子分都明顯高于控制組,雙方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p<0.01,p<0.001),表明總體而言,團體輔導有效提高了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生活的適應性水平。
表1 團體輔導前后實驗組、控制組寄宿生學校適應量表的得分差異比較(ˉ±s)
表1 團體輔導前后實驗組、控制組寄宿生學校適應量表的得分差異比較(ˉ±s)
注:?p<.05,??p<.01,???p<.001
實驗組(n=30)控制組(n=30)t課業(yè)常規(guī)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自我接納學校生活適應總分輔導前輔導后輔導前輔導后輔導前輔導后輔導前輔導后輔導前輔導后輔導前輔導后21.10±4.16 21.07±1.93 19.30±2.60 21.53±2.18 20.67±3.00 21.20±2.14 22.17±3.15 22.70±2.18 20.07±4.00 22.07±3.11 103.30±9.41 108.57±9.54 20.37±3.26 20.60±280 20.13±3.16 20.03±3.37 21.67±3.73 19.73±3.28 21.90±3.47 21.27±2.92 18.90±4.29 19.80±3.50 102.97±11.23 101.43±8.46 0.759 0.752 -1.115 2.049* -1.145 2.052* 0.312 2.151* 1.090 2.654** 0.125 3.863***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團體輔導在提高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性方面成效顯著。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與團體輔導的目標和內(nèi)容具有比較強的針對性有關
在對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長期基線調(diào)查與參閱相
關文獻資料基礎上,本次團體輔導活動確定了課業(yè)、常規(guī)、人際關系、自我接納等幾個方面的學校生活適應目標,并通過8次主題活動體現(xiàn)出來。每個主題的具體活動內(nèi)容均直接圍繞寄宿生常見的學校生活內(nèi)容適應方面的困擾,通過呈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遞進展開,并于每次主題活動結(jié)束前布置作業(yè)加以消化鞏固,使得寄宿生各個方面的學校適應水平能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
常規(guī)適應是指學生對學校常規(guī)的服從與遵守情形,包括上課常規(guī)與生活常規(guī)。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初中寄宿生逆反心理強,你越不讓他干什么他越干什么,常規(guī)適應狀況低于走讀生[6]。在寄宿制學校,寄宿生除了和走讀生一樣遵守各種上課常規(guī)外,住校的集體生活還使他們需要遵守更多更復雜的生活常規(guī),如必須按時作息、必須清理好宿舍衛(wèi)生等等。前期教育調(diào)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寄宿生常規(guī)適應差除了以上學者所提原因外,缺乏獨立生活意識、生活自理能力差也是導致他們難以適應學校常規(guī)的重要原因。為此,我們設計了兩個相關的主題活動進行團體輔導。通過“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主題活動,我們使寄宿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只有遵紀守法,特別是遵守學校、班級與宿舍管理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才能較快地適應校園生活,并有益于良好校風、班風的建設;而“我是生活小能手”的主題活動,則旨在培養(yǎng)寄宿生的成人感與獨立性,使他們形成較強的獨立生活意識與生活自理能力,在吃、住、睡眠等方面迅速適應寄宿生活。研究表明,這種針對性較強的團輔活動,使實驗組寄宿生的常規(guī)適應性與控制組相比有了顯著提高(p<0.05)。
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在學校的人際適應主要包括師生關系的適應與同學關系的適應。為提高寄宿生人際適應水平,我們開展了幾次相關的主題活動?!坝芯壪嗑邸钡闹黝}活動,一是讓寄宿生接受自己住校后要與父母經(jīng)常性地分離、與老師同學更多地相聚在一起生活的現(xiàn)實,二是讓入學不久的寄宿生較快地認識同學,即團體成員間建立初步的信任后開始愉快地相處?!叭穗H關系你我他”的主題活動則旨在幫助寄宿生處理好和班主任與生活教師的關系,特別是和宿舍同學的關系,掌握人際交往的主要技能,其活動內(nèi)容直指寄宿生常見的師生關系適應問題與同學宿舍人際適應問題。在該活動中,簡單的熱身后,團輔教師先讓寄宿生“七嘴八舌大家談”,談談自己在學校與人交往方面的困惑。大家普遍反映的問題主要有:班主任老師盡強調(diào)學習,生活老師盡強調(diào)紀律,缺乏對同學們生活的關心;宿舍里有人太自私,如自己很少去打水卻老是喝大家打回來的水;有人太任性,凡是有不合己意的地方就喋喋不休;有人太狂傲,動輒對人頤指氣使;有人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勞動,對同學冷嘲熱諷或給別人剛掃干凈的地面拋扔紙屑……等等。在讓寄宿生尋找出“集體意識不強”“過于自我中心”“尊重信任不夠”“缺乏交往技巧”等人際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后,輔導教師采用“等邊三角形”活動強化成員的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信任跌倒”活動提高其人際信任力,“溝通策略集中營”活動使成員學會換位思考,了解到人際交往中尊重、理解、平等、寬容、無私等品質(zhì)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團體輔導活動對提高寄宿生人際關系方面的適應性具有積極的影響,實驗組無論是師生關系適應還是同學關系適應因子得分均高于控制組,雙方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正如一位女同學在團體輔導的體會中寫道:“過去我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覺得在宿舍里有好東西就應該大家分享,所以吃完自己家人給自己帶的好吃吃以后,有時會打開別的同學的柜子找東西吃。舍友們對我不滿意,我還認為他們小氣。在這次活動中,通過角色扮演我發(fā)現(xiàn)自己太自我,想法與做法中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今后做事要多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換位思考。”
自我適應指學生自我接納、自我了解,進而喜歡自己、相信自己,具有自信心與自理能力。在學校,許多寄宿生往往由于自己無法很快融入新的生活,或是學習、社交等方面碰到障礙無法立刻得到父母師長的幫助而焦慮抑郁,進而懷疑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適應住校生活。為此,本次團體輔導中設計了“我是誰?”的主題活動,旨在幫助寄宿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自尊自信,探索自我未來發(fā)展目標。通過“成長三部曲”“我是誰”“優(yōu)點轟炸”和“我的五樣”等活動內(nèi)容,實驗組比控制組寄宿生自我適應水平明顯提高,雙方差異非常顯著(p<0.01)。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階段的寄宿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的猛醒時期,他們比過去更加注重自我的形象與素質(zhì),同時也更加關注同伴對自己的評價,更容易接受來自同齡人的反饋和建議。而此次團體輔導則能為成員彼此之間提供富有借鑒性的
榜樣,使寄宿生能通過別人的評價更好地認識自己。如在“優(yōu)點轟炸”活動結(jié)束時一個寄宿生談到:“我過去是一個自卑的人,總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行。沒想到剛才同學們能指出我的那么多優(yōu)點,讓我很感動、很驚喜。我覺得自己現(xiàn)在比過去快樂多了?!笨梢?,此次針對性強的團體輔導內(nèi)容有助于寄宿生進一步探討自我,有效地悅納自我,提高自己的自尊自信水平,進而提高自我適應性。
學習活動是中學寄宿生的主要活動。為了使寄宿生接受初中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巨大變化,較快地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我們組織了題為“設計你的學習”的主題活動,通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活動內(nèi)容引導學生探索學習方式的變化,通過“學習監(jiān)控器”的活動內(nèi)容使學生探討有效的學習策略。不過,由表1結(jié)果可以看到,團體輔導后,實驗組的課業(yè)適應性雖較前有所提高,但與控制組的差異并未達到顯著的統(tǒng)計學水平(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學習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智力活動,學生學業(yè)的成功與否既受過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又受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方法等個體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時間較短的團體輔導活動難以使寄宿生的學業(yè)適應性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至于如果增加時間專門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學習能力提升”訓練,其團體輔導對寄宿生學業(yè)適應的影響效果是否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教育實踐表明,寄宿生學校適應不良往往會導致其產(chǎn)生抑郁、孤獨、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反之,如果寄宿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情緒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則會進一步提高其學業(yè)、人際及自我適應性。因此,為提高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的整體學校適應水平,本次團體輔導還開展了題為“情緒紅綠燈”的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消除因難以適應寄宿生活而產(chǎn)生的孤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開展了“明天會更好”的主題活動,旨在使寄宿生通過回顧自己參加團輔以來的感想與體會,看到自己的改善與進步,笑迎未來,相信自己能愉快而充實地度過三年的中學寄宿生活。當此次主題活動結(jié)束時,學生反響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從團體輔導的總體效果來看,由于本次團體輔導目標和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所以盡管實驗組與控制組寄宿生相比在團體輔導后課業(yè)適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他們的常規(guī)適應、師生關系適應、同學關系適應以及與自我適應性水平均得到了顯著提高,因而直接導致其學校生活的整體適應性水平明顯高于控制組,雙方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水平(p<0.001)。
(二)與團體輔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和營造的心理氛圍有關
團體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強調(diào)通過商討、訓練、引導,以解決成員共同的發(fā)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具有專業(yè)性、開放性、互動性、目標性、一致性和結(jié)構(gòu)性的特點[4]18-21。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都處于青春期,離開父母到學校學習和生活,要和完全個性不同的同學長時間地吃住、學習在一起,要遵守嚴格的作息制度,要和生活老師打交道,要處理宿舍里的各種矛盾與沖突……可以說,無論是飲食、睡眠等生活方面,還是人際關系、情感方面,他們都面臨相同的困惑與苦惱,而且他們的適應不良問題都屬于發(fā)展性的心理問題,因此比較適合團體心理輔導。本研究的心理團體輔導即屬于“成長性”的心理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教師為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心理學碩士,采用的團輔方案是預先設計的,有著心理學的理論和社會實踐的依據(jù),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輔導活動從前期準備、過程運作到成效評估都有一定的運作模式,結(jié)構(gòu)性也較強;此外,在團輔活動中,注重為成員創(chuàng)設特別的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們能夠在其中得以充分互動,建立積極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為共同的愿景目標而努力。由于本次寄宿生學校適應性提高的團體輔導活動能夠體現(xiàn)出團輔的這幾個重要特征,因此達到了良好的實驗干預效果。
此外,團體輔導形式多樣,內(nèi)容生動有趣,容易為寄宿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心理氛圍,成為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安全基地”。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允許和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對學生真誠、無條件尊重和共情式理解,從而使學生容易拋開心理上的防范,對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作更自由、深入的探索;同時,使他們能將從團體中所獲得的洞察與日常生活經(jīng)驗相連結(jié),并在安全、信任的氣氛中嘗試著去學習或改變行為,進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水平,促進自己學校適應性的積極發(fā)展。
總之,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整體而言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性水平有顯著
的干預效果,可作為寄宿制農(nóng)村初中開展學校適應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1]Ladd GW.Kochenderfer BJ.Coleman CC.Classroom Pccr Acccptancc.Friendship.and Victimization:Distinct Rcla–tional Systcms That Contributc Uniqucly 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
[2]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陳彥芳.農(nóng)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及干預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0.
[4]吳少怡.大學生團體輔導與團體訓練[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5]楊紹清,程淑英,李建明.團體咨詢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驗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6):644-646.
[6]楊雪娟.延邊地區(qū)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0.
[7]吳武典.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J].教育心理學報,1997(29):25-50.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Boarding Students’School Adaption
ZHI Yin-li,F(xiàn)ENG Cui-xi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030619,China)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boarding students’school adaptation,60 boarding students of a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Group counseling was conducte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8 weeks,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The article uses the survey on the students’living situations and the students’behavior scale to evalu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school life adapt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hereas the school life adjustment total scores and the academic,convention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peer relationship and self acceptance factor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fter group counseling,so the difference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P<0.05,P<0.01,P<0.001).Conclusion: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junior high students’school adaption level of rural boarding schools,which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school adaptation education of rural board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boarding students;school adaptation;experimental study
G44
A
1673-1808(2015)06-0086-05
(編輯 申嫣平)
2015-08-14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山西省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晉規(guī)辦字[2011]8號;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農(nóng)村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問題及心理干預研究,項目編號:2012275。
智銀利(1967-),女,山西太谷人,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馮翠仙(1977-),女,山西榆次人,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臨床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