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芳
【內容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開放、自主、互動的對話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趨勢,對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自主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初中語文課堂為立足點,探索師生、生生、生本、作者與學生之間的多元對話,提升對話策略,讓自信與能力齊飛,快樂與自主一色,賦予課堂以生命的靈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多元對話 ?教學策略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你說,我說,大家說”“教師一句問,下邊一片答”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看似熱鬧的“對話”,實則偏離了“對話”的軌道。真正的“對話”應當是從學生心靈出發(fā)的,是學生與作者、文本、教師之間心靈的溝通、情感的共鳴和生命的律動,而不是僅僅浮于表面熱鬧的對答。
一、一枝一葉總關情——與文本對話中感悟生命的靈動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新課程賦予當前語文課堂的責任和使命。然而,尊重學生的體驗并等于忽視文本的存在,獨特體驗應當來自學生真正的走進文本,參與文本閱讀,從多角度,多層面感知、挖掘、體驗、領悟,從而獲得心靈的啟迪和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親近文本,幫助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交流,營造充滿智慧的課堂境界,追尋溝通真情的心靈領域。
例如: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一課教學,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文本,感知背影背后蘊含的深情。師:想必同學們也寫過不少關于父母親情的文章,要表達父愛母愛的無私偉大,很多可以寫,可是文中為什么偏偏寫“背影”呢?經過短暫的思考,幾個同學舉手示意,生1:我覺得“背影”在作者心目中是父親留給他最深的印象,因為文章開篇就寫了“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蓖瑢W們紛紛點頭。生2:我認為“背影”具有代表性,如文中“望父買橘”的片段,像電影里的特寫鏡頭,以一當十,表達出父親對作者數不清的,化不開的愛。教師情不自禁的豎起了大拇指。生3:我補充,這樣的寫法與孟郊的《游子吟》有異曲同工之妙,“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都是以最平實的小事表現(xiàn)最熾烈的情感。生4:是??!這樣最平凡,最樸實的,卻是最真的,最令人感動的,我有了一種想寫寫自己父親的沖動。師:好??!是該寫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來,去想想父母頭上的銀絲,臉上的皺紋,手上的老繭,究竟凝聚了多少疼愛。一枝一葉總關情。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沉入文本,在對話中感知文字的溫度,引發(fā)情感的共鳴,讓課堂洋溢出生命的靈動。
二、相逢何必曾相識——與作者對話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律動
文本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思想的托付,每一篇文本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境界、情感歷程,是作者關于生命的體驗和思考。作為初中生,正是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作者,搭建對話平臺,營造對話場景,讓學生循著文字的足跡穿越時空,對作者對坐,領悟生活帶給作者的喜怒哀樂,感知時代賦予作者的責任使命。
例如:蘇教版九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教學中,學完詩歌后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憂國憂民,兼懷天下的博大胸懷。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從這首詩歌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生1:我看到了一個衰老的杜甫。師:是嗎?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年僅49歲,怎么能算衰老呢?教師虛晃一招,故意給了學生一個了解作者的借口,生1:雖然年齡只有49歲,但是安史之亂后顛沛流離的生活把他折磨的“老無力”“自嘆息”,難道不是衰老嗎?生2:是??!當時杜甫由于饑寒交迫,無處安身,最小的兒子凍餓而死,這疼痛和悲哀把作者折磨的心力交瘁,不會衰老,是蒼老。教師順勢而導,師:面對這樣的痛徹心扉,他想到的是自己如何安居嗎?生:不是,而是想到“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所以,我們還讀出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思和兼懷天下的情懷。師:同學們解讀透徹,這就是杜甫,他的精神和情懷穿越千年時空,照耀史冊,也啟迪著我們今人的心靈。相逢何必曾相識,學生與作者一路行走,感知文字深處的生命的律動,心靈的吶喊。
三、此時無聲勝有聲——與老師對話中領略生命的真諦
陶行知先生說: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對話就是給予學生“幾把鑰匙”的過程,其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串問”與“對答”,而應當指師生雙方敞開心扉相互的推動與悅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們帶著欣喜、探索、思想走進語文課堂,教師給予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培養(yǎng)和智慧的啟迪。
例如: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教學,這是小說教學的經典篇目,教師一改往日從“小說三要素”著手的常規(guī)做法,巧妙“留白”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師:預習了這篇小說后,你最想知道的問題是什么?學生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顯得異常興奮,有幾個同學當即提出了問題,生1:文章寫于勒的筆墨并不多,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目呢?師:這問題提的來勢洶洶,老師還真沒思考過。教師故意“示弱”,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欲望。師:讓我們匯集大家的智慧,小組思考討論后交流。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深入課堂,圍繞問題認真的討論起來,只見有的幾個同學湊到一起,將課本翻得嘩啦啦響;有的幾個人小聲爭論,試圖以自己觀點說服對方。討論結束后,同學交流成果,生2:于勒雖然著墨不多,但是是線索人物,故事情節(jié)都圍繞他展開,所以,以此為題脈絡清晰。生3:文章隨著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逐步表現(xiàn)小說主題,在金錢的面前人性不堪一擊。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探究結果令教師欣喜,學生不僅詳實的把握了小說故事情節(jié),對小說主旨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樣的對話平臺上,沒有教師喋喋不休的說教,只有學生興趣盎然的探索和師生平等的對話,在留白、傾聽與應答中語文課堂上詮釋著生命的真諦。
四、萬紫千紅總是春——與同伴對話中體驗生命的活力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心靈震撼另一個心靈。學生作為獨立而鮮活的個體,有著靈敏的思維,個性的主張,積極的態(tài)度。然而,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很少重視生生之間的橫向影響,導致“搖動”“推動”和“震撼”的教育因素被忽略和浪費。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必須還學生話語權,搭建生生對話的廣闊舞臺,鼓勵學生圍繞話題自主表達,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實現(xiàn)知識的共享,思想的傳遞、情感的交互和心靈的碰撞。
例如: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一課教學中,學完課文后同學們都沉浸在對愚蠢的嘲笑中,文章的主旨似乎已經被挖掘了出來,然而,教師沒有戛然而止,而是繼續(xù)挖掘更深的東西。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文中的騙子都有誰?學生想都沒想直接回答,生:兩個編制衣服的人。教師沒有評價,而是微笑著看著同學們,暗示同學們再思考思考,此時,一個學生站起來,生1:我覺得皇帝也是騙子,他明明站在鏡子前什么也看不到,卻說自己穿著最華麗的衣服。生2:如果這樣的理解的話,那些大臣也是騙子,他們互相都不說出實話。生3:我補充,游行大典上的大人們也是騙子,因為他們都在贊嘆皇帝新裝的華美。教師覺得時機已到,師:只有一個人是誠實的,誰?學生大聲回答,生:小男孩兒。生4:我知道了,我們在嘲笑皇帝愚蠢的同時,更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安徒生諷刺的何止是一個皇帝,幾個大臣,而是那些泯滅天真,諳于世故的成年人。師:我們應該感謝這位童話大師,以一場貌似鬧劇的童話告訴了我們人性的美丑善惡,不需嘲笑,只需內省。萬紫千紅總是春。縱觀這樣的對話課堂,猶如百花相約共赴春的美妙,生生之間的“徹心徹肺”的交流激發(fā)靈感,發(fā)展思維,讓課堂上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總之,打造多元對話,開創(chuàng)真情課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客觀要求,更是學生成長中內在的呼喚。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從學生本位出發(fā),以給學生營造對話環(huán)境,搭建對話平臺,設計對話渠道,將學生置身于多元對話中,啟迪智慧,放飛心靈。
【參考文獻】
[1] 張妍、張琪. 語文對話教學實踐新探[J]. 語文學刊,2007(24).
[2] 沈玉芳. 讓真正的對話回歸文學課堂[J]. 文學教育(上),2007(02).
[3] 黃福艷. 關于語文對話教學的再思考[J]. 語文建設,2010(04).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