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代肩水塞的布防特點及歷史價值

2015-04-29 03:16:51陶玉樂
敦煌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民族關系歷史價值軍事設施

陶玉樂

內容摘要:位于甘肅省金塔縣境內的肩水塞,是漢代“居延塞”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它不僅是居延漢塞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軍事防御體系,也是居延漢塞賴以存在的重要的屯戍生活區(qū)。由于其地處要沖,布防嚴密,是漢代軍事防御體系建設的典范。它是我國漢代這一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西交通、民族關系的實物見證,特別是研究漢代軍事部署與軍事措施的第一手資料,其歷史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關鍵詞:肩水塞;長城防御體系;軍事設施;居延漢簡;中西交通;民族關系;歷史價值

中圖分類號:K8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5)03-0097-0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ilitary Defense of

the Jianshui Fortress of the Han Dynasty

TAO Yule

(Jinta County Office of ?Local Chronicles, Jinta, Gansu 730000)

Abstract: The Jianshui Fortress, which is located in Jinta County, Gansu province,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fense system of the Juyan fortresses in the Han dynasty. Historically, it was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and strategic defense site of the Han dynasty fortresses at Juyan, but also an important garrison and living quarter on which the Han dynasty fortresses depended. With a strategic position and tight defenses, it was a gem of the Han dynasty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and provides invaluable material for studying Han dynasty military deployment and military procedures. The Jianshui Fortress further bears direct witness to the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 and minority relations of the Han dynasty.

Keywords: Jianshui fortress; Great Wall defense system; military facilities; Han dynasty wooden and bamboo slips found in Juyan;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 minority relation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肩水塞,位于甘肅省金塔縣境內,是漢代“居延塞”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地處河西通向居延塞外的要沖,好似咽喉要道,故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它不僅是居延漢塞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軍事防御體系,也是居延漢塞賴以存在的重要的屯戍生活區(qū)。由于其地處要沖,布防嚴密,是漢代軍事防御體系建設的典范。

一 肩水塞修建的歷史背景

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御建筑工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我國古代最長的軍事防御工程,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的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一萬里。長城不僅工程雄偉壯麗,而且修筑歷史悠久,從它開始修筑時算起,一直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時間。

長城是由烽火臺和列城等單體建筑發(fā)展起來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臺,或是連續(xù)不斷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墻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便成了長城[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秦、楚、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由于諸侯稱霸而窮兵黷武,形成了大國兼并、弱肉強食的紛亂局面。就在這樣大動蕩的歷史背景下,各諸侯國紛紛在自己的國土上起土為墻,內保統(tǒng)治,外御強敵。它們彼此之間為了防御,利用原來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脈,逐段構筑城墻和關塞并將其聯(lián)系起來,構成長城這一古代軍事防御工程體系。但規(guī)模較小,互不連貫[1]1。最早修筑長城的是楚國,叫做“方城”。修筑的時間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公元前5、6世紀,齊國(在今山東境內)又修筑了長城。到公元前4世紀前后,燕、趙、秦,魏、韓各國相繼修筑了互防長城[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建立起我國第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了防御北部匈奴族奴隸主貴族的南下騷亂,便派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把戰(zhàn)國時期秦、趙、燕三國“筑長城以拒胡”的長城連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又加以擴建,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延袤萬余里。至此,這一世界上古代最為宏大的建筑工程,便巍然雄峙在我國北部遼闊的土地上了。

漢朝初年,北方的匈奴常覬覦中原,不斷侵犯邊境,毀壞莊稼,搶走人畜。匈奴的游騎甚至直驅南下,迫近長安,隨意掠奪。后元六年(前157),漢文帝派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蘇意、張武為將軍,率大軍在今山西、陜西北部和甘肅東北部一帶,修繕秦始皇長城,防御匈奴南下。從首都長安到長城沿線,還修筑了許多烽燧,用以傳遞軍情。到漢武帝時,西漢王朝經(jīng)過“文景之治”數(shù)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jīng)濟實力空前強大,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漢武帝大舉征伐匈奴,將匈奴趕到了大漠以北。為了開拓疆土,保證西北地區(qū)的安全,阻止匈奴南進,漢武帝選派精兵良將,移民屯墾戍邊,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長城,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御體系。

河西境內漢長城是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逐匈奴而取河西之后開始修建的。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西漢第二次大規(guī)模反擊匈奴。河西走廊的中、西部為漢軍所占領,先后建立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漢軍經(jīng)西域征討大宛,為保障前往西域的道路暢通,同年,西漢王朝派遣18萬戍邊甲卒,在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二都尉府,以保衛(wèi)酒泉、張掖。據(jù)考證,最早修筑的是令居(西漢縣名,今永登縣中堡鄉(xiāng)羅成灘)至酒泉一段。元封五年(前106),趙破奴率輕騎七百余,虜樓蘭王,遂破姑師,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門。

居延地區(qū)綿延300千米,東、西兩側有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脈的天然屏障,使黑河兩岸成為河西走廊與蒙古高原聯(lián)系的一條重要通道,是北方民族南下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2],也是匈奴偷襲漢王朝的主要孔道之一。因此,控制了居延地區(qū)就可以遠控大漠,近屏河西,東西襟帶黃河、天山一帶,同時居延地區(qū)水草豐美,宜于農牧,是漢王朝和匈奴激烈爭奪之地?;羧ゲ∈諒秃游骱蟮奶踉辏ㄇ?04),漢武帝遣路博德為居延強弩都尉,大規(guī)模修筑了居延地區(qū)的整個塞防體系(以下簡稱“居延漢塞”),這個體系南抵祁連山北麓,北到居延城。后又從肩水金關西南連至玉門附近祁連山下。兩條長城同接于金塔縣東北處的肩水金關,形成L形的犄角之勢。由于地處軍事要沖,居延漢塞就成為河西走廊的重要北部屏障,在漢匈對峙中具有特殊的戰(zhàn)略意義。

肩水塞就屬于“居延漢塞”的一部分。根據(jù)居延漢簡的研究成果,肩水塞是居延漢塞七處候官要塞中距張掖郡最近的一處重要塞防,屬張掖郡的肩水都尉管轄,沿黑河兩岸綿延60千米,是居延地區(qū)整體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進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都尉府的必經(jīng)之路,北端設肩水金關以通北地,是抵擋匈奴南侵、保障河西走廊暢通的最后一道防線。同時,肩水塞轄區(qū)內的黑河兩岸由于水源充足,土地適于農耕,成為居延地區(qū)的一處屯戍重地(另一處為黑河下游三角洲地區(qū)),以供戍邊軍需,故肩水塞以塹壕或塞墻將黑河兩岸的屯戍區(qū)圍于塞內,用以保障屯戍區(qū)農業(yè)生產(chǎn)的安全。

二 肩水塞的布防體系

漢長城是一個工程浩大、組織嚴密、細致有效的軍事防御體系,它的構成,并非“長城”一詞給人的印象那樣只是接連不斷的一條城墻而已,這個體系是以垣墻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墩臺、烽堠和糧秝武庫等軍事設施,正如《居延漢簡》中所記載的“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3]。具有戰(zhàn)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藏等綜合功能,并配置有長期駐軍守備的一種具有縱深防御能力的邊防體系[4]。這個軍事防御工程是以因地制宜、據(jù)險置塞為原則而構筑的。肩水塞只是這個體系的一部分。

肩水塞,分布在甘肅金塔縣東北60千米的黑河兩岸,在這一區(qū)域的黑河兩岸,分布著兩條平行的漢代壕塹,北端相交于金關;河東壕塹大致完整地延伸至鼎新西南的沙棗墩水庫,長約60千米;河西壕塹斷續(xù)延伸至航天鎮(zhèn)國光村附近,長約45千米;在兩塞間,還有一道壕塹。共有44座烽燧、2座城、4座障、1座關[5]。由于肩水塞不單單承擔軍事防御職能,更重要的是它的屯田職能,因此,肩水塞的防御系統(tǒng)就不單單是塞防系統(tǒng),它是由塞防系統(tǒng)、郵驛系統(tǒng)、軍需屯田系統(tǒng)和水源保障系統(tǒng)四部分組成[6]。

(一)塞防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主要指承擔軍事防御功能的設施,進一步細分為防御設施、管理駐防設施和候望設施等三部分,構成了左輔右弼,互為犄角的軍事防御體系。

1. 防御設施:主要包括關城、壕塹、塞墻及天田

(1)關城:關城是漢代邊防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御據(jù)點,軍情緊急時,重要軍隊駐守于此。關城位置的選擇非常重要。為了能控制險要,用較少的兵力抵擋較多的敵人,往往把關城建在高山峻嶺之上,或深山峽谷之中,或河流轉彎之處,使其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目的。肩水金關是漢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線上設置的唯一關口。它是當時進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都尉府的咽喉門戶,拱衛(wèi)著南面的肩水都尉府即大灣城地區(qū)和位于地灣的肩水候官所在地等屯戍重地,因而取名“金關”,含有“固若金湯”之意。它設置的位置在黑河較窄處,也是金塔北山和合黎山的最窄處,有利于防守,可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御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

據(jù)1930年考古發(fā)掘記載:肩水金關主要建筑有兩座對峙的長方形夯土樓櫓構成的關門、烽臺、塢和一方堡等。現(xiàn)僅存關門和關內西南側塢院1座。整體遺跡呈長方形。關門僅存兩座東西相對的長方形鋪舍遺跡,中為門道。鋪舍向外兩側向北2.50米處,有“闕柱”一對,僅殘存地面遺跡,均與金關長城相連。鋪舍為矩形,長6.50米、寬5米,殘存鋪舍墻最厚1.20米,最高1.10米。西側鋪舍內有一通鋪舍頂?shù)耐鳞耘_階,現(xiàn)僅存三級;東側鋪舍內無臺階,但多一隔墻。鋪舍與“闕柱”之間以土墼砌筑的墻體相連,長約2.50米。門道寬5米。關門內外埋有虎落尖樁和木轉射,門兩側連結夯土塞墻。塢院在關門的西南側,平面呈不規(guī)則形,東南角敞開(或系塢門所在)。塢院四面墻體僅存地面痕跡,尺寸不詳。塢院內有房屋和馬廄遺跡,形制和面積不清。西側中部現(xiàn)存烽火臺1座,黃土夯筑,已風蝕坍塌呈圓丘狀,底部呈正方形,邊長8米、高3.10米,夯層厚0.08—0.10米。烽火臺南側有方形圍墻(墩院),墻體黃土夯筑,夯層厚0.05—0.08米。東墻長12.50米、南墻長13.10米、西墻長9米、北墻長4.20米,高0.25—0.70米,墻寬0.70—0.80米。北墻與烽火臺東壁相連,西墻與烽火臺南壁相接。北墻開門,院內有曲折夾道,兩側分布有住室、灶屋、倉庫、院落等遺跡。塢院東墻、北墻及房屋、馬廄形制和面積不清。關城是肩水塞防御體系中的主體建筑,其他建筑設施則共同拱衛(wèi)著它,都是輔助設施[7]。漢代關隘布局,多置于驛道上。張掖至居延的驛道,由南向北沿黑河東岸延伸,故金關關址即置于黑河東岸的驛道上。由于在此處設關,充分體現(xiàn)了據(jù)水為險的原則,西面有黑河和金塔北山為天然屏障,東面有合黎山自成鎖鑰,南北兩面則為戈壁平原,登臨在關門門樓之上,長城內外則一覽無余。使得這古塞雄關牢不可破,堅不可摧。

(2)塞墻、壕塹及天田:塞墻、壕塹及天田是長城防御工程中的主體部分。肩水金關之處的漢長城,東接關門向東南延伸至合黎山下,后折向南沿合黎山西麓延伸;向西延伸至黑河東岸,過黑河后向西延伸至金塔北山腳下烽燧旁,又折向南沿北山東麓延伸,充分體現(xiàn)了據(jù)水為險、以險置塞的原則。其構筑方法,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用砂石土堆筑的,墻體中間夾有紅柳、蘆葦?shù)龋L城一側有天田痕跡,現(xiàn)僅存砂石土堆筑的墻體基礎,殘存部分呈丘狀土壟,剖面呈圓丘狀,整體痕跡清晰可見。自然基礎,土質疏松,底寬8.30—13.80米、高0.30—1.40米。當時漢王朝由于疆域的迅速擴大,屯戍的大量需求,迫于人力、財力的制約,政府大面積推廣蒙恬的措施,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同時采用各種手段,進行邊防建設,從而形成了一套嚴密的防御體系和軍事通訊系統(tǒng)。漢代所筑之邊防設施,皆因地制宜,或依高山峽谷,稍作整治;或臨河流,興筑木柵、水門;或就地取材,壘砌墻垣,構筑籬笆,設置“強落”。所有上述設施,漢代總稱之為“塞”[8]。通過調查證實,肩水塞也是由壕塹,天田,蘆葦、紅柳和沙礫壘筑的墻垣以及河流、沼澤、沙漠等天然屏障共同組成的。

如果把肩水塞比喻成一把鐵鉗的話,那么關城是樞紐,兩側的長城則是這把鐵鉗上張開大嘴的兩只鉗牙。它們拱衛(wèi)輔佐著肩水塞,形成軍事上的犄角之勢。如果敵人犯長城,屯守在兩側長城上的部隊便迅速出擊,采取兩側夾擊或迂回包抄敵人后路的辦法,使敵人腹背受敵,不戰(zhàn)自潰;如果它們本身受到敵人攻擊,也可以利用自身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和完善的長城防御工程固守自救。

2. 管理駐防設施:主要包括東大灣城、地灣城、將軍營盤城等

管理駐防設施主要是障城,是都尉府或候官治所。按照漢制,每塞要處別筑為城,置人鎮(zhèn)守,謂之候城,障,一般呈方形,面積隨地域和官府等級大小不等,自21.6×21.6—70×70米,墻垣以夯土版筑或土墼砌筑,基寬4—6米,墻高8—10米,墻頂有女墻,障內一角有登障頂?shù)呐_階,有的障頂附屬有候望遂或候望屋,障內有房屋數(shù)間,是漢塞沿線最高大嚴密的防御設施,也是邊防最高級別官員的治所或居室[5]186。塢,是面積較小的障,又叫小城或庳城。在肩水塞防御體系中,塢多附屬于障或燧而組成一完整的防御工事,其規(guī)模隨所駐之軍事機構的等級而定。如肩水都尉府所駐的大灣城遺址,塢的面積為184×155米,較障的面積超過兩倍,而肩水候官所駐的地灣城遺址,塢圍建在障的南、西、北三面,面積約71.8×69.5米。塢墻夯土版筑或土墼砌筑,墻寬1—2米,障面抹草泥,涂白灰。塢內沿塢墻四周有都尉府或候官署各掾屬的公務房和住房以及守衛(wèi)戍卒的居室、馬棚、畜圈等建筑。烽燧所屬的塢,位于塞內者,塢皆偏于烽燧一側,與燧連為一體,有狹窄而長的門道,多有雙重門設置。位于塞外者,塢皆圍于烽燧四周[5]187。根據(jù)漢塞障城的選址原則,都尉府所駐障,一般位于驛道上,與塞防保持一定的距離;候官所駐障,均位于塞防沿線[5]186。肩水塞防御體系中的障城也完全符合這個選址原則,即肩水都尉障—東大灣城,東距東部塞約6.7千米;肩水候官障—地灣城,因下轄金關,故位于金關附近。從大灣城和地灣城的地理位置布局看,呈三足鼎立之勢,拱衛(wèi)著金關。

(1)肩水都尉府城—東大灣城:又稱“毛城”。據(jù)出土漢簡和史料記載考證,東大灣城為漢代張掖郡轄肩水都尉府城。漢武帝時,設置了“張掖屬國都尉”,權力相當于太守,它的下面設了三個都尉,肩水都尉是其中之一,是相當于郡的都尉。都尉都住在城里,東大灣城是肩水都尉的府城[2]122。東大灣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50米,由內城、外城和障三部分組成,總面積約8.7萬平方米。外城僅東垣較完整,基寬2米,垣內有一道寬5米的淺壕,東南隅有烽火臺一座,底邊長5米,殘高10米,東墻開門。城內有小屋殘跡,曾出土漢簡900余枚。城外環(huán)壕溝。內城位于外城東北部,東西長190米,南北寬140米,墻基寬2米,殘高1.65米,北、東二垣保存較好,與外城垣相距10米平行。北墻正中開門。東北角筑烽火臺,殘高7米。城內外有房屋殘跡,城內曾出土漢簡500余枚。障位于內城西南部,長90米,寬70米,垣厚4—6米,中有椽柱孔,頂部殘存矮堞。南垣一小壇出土西夏文印版文書和西夏文絲綢各一件。障四周又有兩道平行土墻,應為宋元時期建筑。宋、西夏、元時當為驛站。

東大灣城是守城部隊的駐營地,同時也是居延屯田的重要區(qū)域,平時軍士們駐扎在這里進行屯田、練兵等活動;干戈相見之日,則服從都尉的統(tǒng)一調遣,輔弼著關城向敵人攻擊。它不僅是守城部隊的駐營地,同時還是軍需庫,貯存有大量的糧草、武器、火藥等,這就避免了“軍事曝立暑雨霜雪之下,無所藉庇,軍火器具如臨時起發(fā)則運迭不前”的情況,提高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

(2)肩水候官駐所—地灣城。位于肩水金關南側的黑河東岸邊,是漢代肩水候官所在地。地灣城遺址由三塢和一障組成,遺址范圍100×100米,現(xiàn)僅存一障,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2.5米。城墻夯土版筑,基寬5米,殘高8.4米,障頂四周有夯筑女墻,障頂東北角有一候望屋,與女墻間距0.27米,夯土版筑。障門西開。北墻和東南墻角處有成排的木棍殘樁,當為虎落設施,障東北角有高約1米的小屋。障外共有三道塢壁,第一道塢在障西,面積55×48米,基寬1.3米,殘高3米,塢內有長方形房屋,塢門南開。第二道塢從障東南角起,沿障東墻南延30米折向西,內有房屋殘跡。第三道塢在第一道塢北20米,長約100米,厚2米。1986年發(fā)掘出土的許多漢簡均記“肩水候官”或“肩水候長”,知此為肩水都尉所轄肩水候官治所。從地灣城的形制規(guī)??矗矐獮榧缢蚬僦嗡?。漢時的候望系統(tǒng)的領導結構是:太守一都尉一候一候長一燧長。都尉一般都住在城里,稱城尉,城的規(guī)模在130×130米以上;候官都住在鄣里,稱鄣候,障的規(guī)模是100×100米以內的正方形圍墻。而地灣城正符合障的標準。當時,居延地區(qū)一共10個候官,共統(tǒng)轄著261個燧,其中肩水候官統(tǒng)轄著86個燧[2]123。

(3)營盤城:位于航天鎮(zhèn)營盤村東北2.10千米處黑河西岸的一片風蝕臺地上。西南距花莊墩(烽火臺)3千米,西北距茵窩墩烽火臺3千米,東南距長豐烽火臺8.50千米。城的平面呈方形,邊長80米,面積6400平方米,保存一般。墻體為夯土版筑,夯層厚0.08—0.13米,內有紅柳平鋪為筋,剖面呈梯形。堡坐北向南,南墻的正中開有一門,門的前方有矩尺型曲臂(回門),在堡的四個墻角處各有角墩一座,東墻、西墻、北墻中部各有馬面一座。受雨水風沙侵襲,大部分夯土板筑的墻體被破壞。堡的東墻、南墻、西墻、北墻墻體均不同程度風化酥堿,并向墻體兩側坍塌成斜坡。該堡南側采集有繩紋灰陶罐腹部殘片、粗砂灰陶罐腹部殘片、灰陶殘片、紅柳筋等。

該城是肩水塞防線上的一座重要城障,居黑河西岸,適處合黎山與馬鬃山相鄰峽谷,兩道漢長城隔河相望,居延塞防線上的烽燧沿河林立。此處有沿黑河通向南北的必經(jīng)之道,東有合黎山為天然屏障,北有狼心山和孤紅山自成鎖鑰,黑河通道由此分岔,一路伸向張掖,一路伸向酒泉。它是當時阻止匈奴進犯河西的屏障。

該城當?shù)厝私袑④姞I盤,認為是漢代李陵將軍駐守酒泉時的營盤,當?shù)剞r民曾在營地拾得殘刀片、銅弩牙、箭鏃等物。明代內監(jiān)芮釗扎營于此,又稱芮公營[9]。

3. 候望設施:

候望設施即烽燧,文獻中,稱“亭”、“亭燧”、“燧”、“亭障”、“亭候”、“亭儌”等。按其職能,有屬于軍事候望系統(tǒng)的烽燧;屬于郵驛系統(tǒng)的郵亭、都亭;屬于屯田系統(tǒng)的農亭;屬于治安系統(tǒng)的鄉(xiāng)亭、市亭;屬于警衛(wèi)系統(tǒng)的城亭、門亭等[5]187。在肩水塞防御體系中,屬于軍事候望系統(tǒng)的烽燧占絕大多數(shù),它是漢代邊防基層組織的駐所,作為傳遞軍情的設施,是長城防御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形制可分為三類,一類以土墼砌筑,有的土墼內摻和有葦筋、沙粒、石子等;一類為夯土版筑,夯層厚8—12厘米,夯層中常殘留有連接夾板用的,以蘆葦或紅柳擰成的繩索,為了加強夯層的黏和力,夯層間常豎插有許多紅柳尖樁,有的尖樁上還纏有紅柳枝或芨芨草;一類為以胡楊木棒為骨架,以堿土塊、石塊、澄板泥塊中夾蘆葦、紅柳、胡楊枝分層壘筑。漢代亭燧的上部有望樓,即漢簡所稱的“堠”、“堠樓”、“譙”等。望樓四周有女墻。望樓一面開門,敞露無屋頂,部分烽燧上有半露的遮陽草篷,值勤戍卒可坐于篷內[5]188。

根據(jù)漢代烽火制度,信號有晝、夜之分,晝有烽、表、積薪、亭上烽;夜有苣火、積薪、離合苣火[5]188。最基本的方法是,每當遇到敵情時,夜間舉火,白天放煙,及時通報敵情。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但根據(jù)來敵的數(shù)量和緊急情況程度,也可舉烽、表或亭上烽[5]188。這是傳遞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煙、舉火數(shù)目的多少和施放信號的不同來加以區(qū)別。烽燧的布局十分重要,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險處或是峰回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臺都能相互望見,以便于看見和傳遞。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jié)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燧而不筑墻,金關以北的部分地段就是如此,這可能是此處的烽燧緊靠黑河,以黑河為天塹的緣故,可見烽燧在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性。

在肩水塞內有烽燧40多座,在烽燧與塞的布局上,由于肩水塞轄區(qū)黑河兩岸的地形較狹窄,東部塞烽燧均沿戈壁沙梁延伸,烽燧隨地形設置,間距在1.5—2.3千米之間(約合漢里3.6—5.5里);西部塞沿黑河延伸,地形較復雜,烽燧間距在0.75—1.5千米之間(約合漢里1.8—3.6里)。這些烽燧大都是沿長城線分布的,一般在城墻附近。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烽燧即可施放信號,可謂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就象接力賽一樣很快就傳到守城部隊那里。此外,從居延漢簡中記載的肩水塞的烽燧名稱看,有陷陣燧、要虜燧、受降燧、滅虜燧、禽寇燧等,充分說明了肩水塞候望設施的重要性。

在肩水塞長城線外圍的山中,還發(fā)現(xiàn)了幾座沿長城線分布的烽燧,這些烽燧正是《漢書》所載之“塞外列亭”,它們的主要作用是及時傳遞警訊,御防外敵來犯??芍^層層設防,用心良苦。

今天漫步在肩水塞一帶,關城、烽燧、塞墻遺跡依然清晰可見,矗立在曠野中,虎視眈眈地注視著長城內外,使人見了不難想象當年關城的神威。

肩水塞西鄰黑河和金塔北山,東依合黎山,長城縱貫,一關雄踞,形成“關隘相連,烽火相望”,層層布防、步步設險、能攻易守的完善的長城防御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塞墻是最基本的基礎防線,是“物防”,而烽燧則是“人防”的基礎,關城是最為集中的防御據(jù)點,是軍事“焦點”,城障是長城防線的堅強后盾。嚴密的布局結構使得這個體系牢不可摧,在抵御外來侵略,保衛(wèi)邊疆安寧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郵驛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是將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郵驛設施單獨提取出來,類似于今天的道路交通系統(tǒng),又可進一步細分為驛置和驛道兩類設施。

1. 驛置。即驛站,也叫郵亭。是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驛站在我國古代運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訊手段十分原始的情況下,驛站擔負著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信息傳遞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特定的網(wǎng)絡傳遞與網(wǎng)絡運輸。據(jù)調查,根據(jù)地理位置推測,肩水塞內現(xiàn)存的郵亭有2處(即A36和T192)。其中A36位于“肩水支流”干涸古河道的東岸,距壕塹遺址1.6千米,烽燧以土墼砌筑,三層土墼間夾一層芨芨草,殘高4米。T192位于東部塞沿途的戈壁上。烽燧已坍塌成一高約2米、直徑20米的平墩。

2. 驛道。道路,是烽燧、塢障之間的系帶,是長城防務體系當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說障塞烽燧是武士身上所穿的甲片,軍用道路則是將這些鐵片連接的系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修建長城時也得遵循這個道理,長城沿線的道路應該是率先開通的。因為,眾多修筑長城的人員分布在長城沿線的廣闊地帶,他們的給養(yǎng)運輸不得缺少,這就要求道路暢通。當長城防御體系初步完成之后,為滿足大軍出塞以及傳遞情報等方面的需要,也勢必要對道路的平整和暢通提出更高的要求[4]78。從居延漢簡的材料中可知,修筑道路并保證其暢通無阻,是戍卒的重要職責之一,在當時,設有專職筑路養(yǎng)路的士兵,稱為“除道卒”。在破城子出土的《居延新簡》簡文上有:“□□□車馬中央未合廿十步溜漉不可?!痹摵喚褪菍τ旰箴B(yǎng)路的一段記錄。肩水塞內的驛道,沿黑河東西兩岸的塞墻和烽燧分布。

(三)軍需屯田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是肩水塞有別于一般漢塞的重要內容,農田、用于灌溉的井渠、護渠的亭燧、用于儲藏糧食的糧倉遺址以及相關民事管理設施等均可包含在這一系統(tǒng)內。

1. 農田設施。肩水塞,包括現(xiàn)在的金塔縣鼎新鎮(zhèn)和航天鎮(zhèn)的大片區(qū)域,由于黑河兩岸的綠洲是十分適宜耕種的,現(xiàn)在也是很好的農耕區(qū)。根據(jù)肩水金關漢簡記載,肩水塞的屯田區(qū)主要是骍馬田官屯田區(qū),位于大灣城周邊的黑河兩岸,上世紀80年代在進行第二次文物普查和長城調查時,這一帶田渠遺跡還很明顯。近些年來,由于在這一帶大面積開荒,遺跡已無存。但從現(xiàn)在新開墾的荒地看,土質肥沃,十分適宜耕種,這也充分證明了這一帶優(yōu)越的農耕自然條件。

2. 灌溉設施。即直渠和支渠。肩水金關漢簡中有許多關于河渠的記載,如“肩水”、“延水”、“甲渠”、“曲河”、“賞水”等。其中位于黑河東岸的“肩水支流”,是骍馬田官屯田區(qū)的主要水源供給系統(tǒng),在這條支流四周,遍布了許多直渠和支渠,它們將水源輸送到了農田,保證了農田灌溉。肩水金關漢簡中還有許多關于井的記載,如“卅井”、“自有井”等,這些井也應該是當時戍卒生活用水和農業(yè)灌溉用水的水源之一。

3. 管理設施。即屯田系統(tǒng)內的亭燧及其他管理設施。這一系統(tǒng)內的亭燧及其他管理設施現(xiàn)遺存的有T189a、T194、T199、T201等4處,它們均位于漢代直渠遺跡的西側,是屯田區(qū)守望渠水的亭燧遺跡。從出土漢簡看,肩水塞內的管理機構既有軍事方面的,即都尉→候→候長→燧長;也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即縣→鄉(xiāng)→里。

4. 倉儲設施。即倉址。作為當時大規(guī)模的屯田區(qū)域,肩水塞內應該有倉儲設施,但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待進一步考古調查。

(四)水源保障系統(tǒng)。即黑河水系,是居延漢塞賴以存在的生命線,黑河的水源安全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居延漢塞塞防系統(tǒng)、郵驛系統(tǒng)和屯田系統(tǒng)的存亡。

黑河河道是肩水塞的天然屏障。此外,在大灣城一帶的黑河東岸,有一個大彎曲,當?shù)孛小按鬄场?,在大灣北段東岸,形成一片沼澤地,當?shù)孛奥樯従印?,黑河有一條支流(即肩水支流),由西向東穿過麻蓮井子沼澤地,轉向東北流,經(jīng)大灣城東,分為兩支,干流繼續(xù)向東北,于地灣城西側匯入黑河;支流向西北,于大灣城以北匯入黑河。這條黑河支流,綿延約21千米,現(xiàn)已完全干涸,但遺跡十分明顯。沿河兩岸,就是肩水都尉所屬的骍馬田官屯田區(qū)[5]166-167。從地理位置上看,這條支流和黑河河道將骍馬田官屯田區(qū)的核心部分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尤其是將肩水塞的最高指揮機構—肩水都尉府城(大灣城)也包在了這個包圍圈中,這既為屯田區(qū)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又保障了屯田區(qū)和肩水都尉府城的安全,真可謂是一道堅不可破的天然屏障。

三 肩水塞的歷史價值

長城是我國古代各封建割據(jù)集團和各民族統(tǒng)治集團之間矛盾和戰(zhàn)爭的產(chǎn)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萬里長城已完成了它的戰(zhàn)略防御使命,但是,它還是我國兩千多年來歷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西交通、民族關系的實物見證,特別是研究歷代王朝軍事部署與軍事措施的第一手資料,其歷史研究價值不言而喻[7]3。作為居延漢塞重要組成部分的肩水塞,其歷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當時看,首先,肩水塞位于漢王朝的邊遠地區(qū),當軍事防御線構成之后,邊塞的施工及維護,大量戍卒及內地人口的遷入,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人口增長。其次,肩水塞守護著這一地區(qū)和會水縣乃至河西走廊的綠洲并使之繁榮。肩水塞的修建,使塞內地區(qū)得到了安全的政治與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證了長城內地的安全,促進了塞內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第三,由于肩水塞直至居延塞的設立,保證了邊境的安寧,穩(wěn)定的邊境狀態(tài)使?jié)h王朝與西域諸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關系得以正常地交流與發(fā)展,對于漢文明的擴展以及西域諸國的歸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4]94。從現(xiàn)在看,首先,肩水塞歷史上是居延漢塞乃至河西漢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長城這一綜合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古代文明的偉大歷史見證,也是漢代中央王朝對河西走廊地區(qū)實施統(tǒng)治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其次,肩水塞巧妙依托和利用黑河、北山、戈壁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選址和布局,遺址規(guī)模巨大,遺存類型豐富,保存狀況良好,以漢簡為代表的出土文物數(shù)量眾多,是研究我國漢代河西走廊地區(qū)的軍事防御制度、屯戍組織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第三,肩水塞的各類城、障、塢、關、烽燧等建筑類型眾多,且大多采用夯土、土坯等當?shù)夭牧虾图夹g筑成,是漢代河西走廊地區(qū)防御建筑和生土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史研究價值;第四,肩水塞所處的居延一帶,自古以來氣候干旱,生態(tài)脆弱,漢代及后世的大規(guī)模屯戍活動對黑河兩岸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影響,致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研究居延塞的歷史格局和屯戍活動對研究該地區(qū)漢代以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五,肩水塞遺址是中國漢代文明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參考文獻:

[1]羅哲文.長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

[2]方步和.張掖史略[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132.

[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4]馬建華,張力華.長城[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64-65.

[5]吳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0.

[6]尤濤.金塔文化遺產(chǎn)研究文集—金塔居延遺址內涵、價值和構成初探[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4:17.

[7]潘躍.萬里長城山海關[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1:2.

[8]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洮戰(zhàn)國秦長城山丹漢、明長城調查報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137.

[9]桂發(fā)榮,王永宏,王鴻國.居延逸史(第一卷)[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115.

猜你喜歡
民族關系歷史價值軍事設施
軍民融合推進陸軍軍事設施轉型建設
中國軍轉民(2018年3期)2018-06-08 05:50:42
對加強軍事設施建設領域軍民融合的思考
中國軍轉民(2017年9期)2017-12-19 12:12:07
優(yōu)質學校建設的歷史價值、責任擔當與發(fā)展趨勢
淺談隋唐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文革期間北大荒知青版畫創(chuàng)作歷史價值
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29:43
關于寧夏回漢通婚現(xiàn)象的調查研究——同心縣為例
新時期銀川市和諧民族關系的建設路徑
當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關系發(fā)展中存在問題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12:10
經(jīng)濟學視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業(yè)價值
安义县| 安仁县| 响水县| 江口县| 康乐县| 介休市| 宜昌市| 文登市| 冀州市| 淳化县| 沂南县| 科技| 松原市| 凌云县| 玉龙| 阿尔山市| 炉霍县| 三原县| 县级市| 兰州市| 青海省| 阳西县| 惠安县| 临朐县| 武川县| 沙田区| 共和县| 武鸣县| 晋宁县| 西丰县| 祁东县| 武定县| 靖宇县| 六枝特区| 高淳县| 新泰市| 嘉禾县| 宜昌市| 清流县| 大连市|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