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瑜
Shanghai Boxwood Carving has relatively short history of its birth and 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Shanghai-style” feature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absorbing the Western art techniques and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skills are very typical.
黃楊木雕源于民間的陳設工藝品,是由工藝手段制作而成的不具備實用功能的純欣賞品。黃楊樹生長緩慢、木質(zhì)緊密堅實細膩、大直徑材料稀有,因而適合制作小型雕刻品及家具、樂器等的裝飾配件。上海黃楊木雕以細膩的雕刻技藝,表現(xiàn)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與豐富的人物形象,特點鮮明,在本地傳統(tǒng)特色工藝品種中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也是“海派”工藝的代表性品種。上海黃楊木雕產(chǎn)生、形成的歷史雖不是十分長遠,但它的技藝技法在發(fā)展、形成“海派”特色過程中,吸納西方美術技法、融匯于傳統(tǒng)技藝的特點,卻是十分典型。
海派黃楊木雕的工具及代表人物作品
刀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刀具的種類一般有平口刀、斜口刀、三角刀、圓口刀、月剜刀(由徐寶慶獨創(chuàng))等。雕刻者一般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做刀具,先選擇有硬度的鋼材,經(jīng)過退火打磨、淬火、細磨、配刀柄等程序做成符合自己需要的刀具;
其他工具和材料有:臺虎鉗,鑿毛坯時用;砂輪機,磨刀具用;鋸子,分粗齒鋸、細齒鋸和繞鋸;刨,配底座時用;銼刀,要用專做紅木用的銼刀;油石,分為400#和800#兩種規(guī)格的油石;磨刀磚主要為青色磨刀磚,較粗,以及羊肝石,較細;木砂紙,一般用1#0#和00#號砂紙。
對“海派”黃楊木雕技藝技法形成影響較深的應該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土山灣”。土山灣位于現(xiàn)徐家匯蒲匯塘地區(qū)。當時以土山灣為中心的天主教社區(qū),成為了最具規(guī)模與影響的西方文化傳播地之一。土山灣畫館也是在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正規(guī)西方美術教育機構。它設有繪畫和雕刻二個課目。圖畫教學從歐洲引進了西方繪畫藝術,有鉛筆畫、水彩畫、木炭畫、油畫等。雕刻包括塑像、木雕、木刻等西方雕塑藝術,海派黃楊木雕創(chuàng)始人徐寶慶曾學習于此。
徐寶慶(1926-2008),浙江臺州人,是一位上海灘土生土長的工藝美術大師。他7歲進入徐家匯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學藝,開
始學習西洋素描、十歲開始拿起工具學習雕刻和雕塑。該工藝院里集中了一些國內(nèi)外美術家、雕刻家,以及一批民間手藝人,田中德相公教素描,西班牙雕刻家那勃斯嘎斯教雕塑、雕刻。徐寶慶先生得到較長時期和比較完整、全面的現(xiàn)代西方美術技法的學習。由他創(chuàng)始形成于土山灣的海派黃楊木雕,已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海派黃楊木雕的特點是將西方素描技法、線條表現(xiàn)和雕塑技巧與中國傳統(tǒng)雕刻技法相結合,雕刻技法凝練又圓潤明快,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形神兼?zhèn)?。藝術風格上,以現(xiàn)實主義為基調(diào),講究作品的寓意表現(xiàn),尤其講究作品的生動傳神,捕捉生活中最靈動的瞬間,予以藝術化表現(xiàn)。由于黃楊木料的特性,體積較小而暗藏結疤,在雕刻過程中需要隨著木頭紋理及木性的變化而調(diào)整布局,因此要求制作者對木材的整體結構,所需要創(chuàng)作的作品結構布局有一個整體的空間概念,從而在不打破結構的情況下進行調(diào)整,而不是死板地進行制作。
徐寶慶作品《撐駱駝》目前收藏于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內(nèi),“撐駱駝”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弄堂里是常見的兒童游戲,作品中兩位孩童一個微張著嘴,略有緊張、一個穩(wěn)穩(wěn)地彎腰側看,兩個人情緒上的對比,增強了作品的戲劇效果。而簡潔的衣飾衣紋,則略去了與主題無關的內(nèi)容,把觀者注意力完全引向人物的表情。
另一件收藏于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內(nèi)徐寶慶作品《打谷》,以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為題,生動刻畫了喜獲豐收的農(nóng)民在打谷場上勞動時的情景。整件作品充滿生機和活力,層層疊疊的稻谷雕刻得飽滿而細致入微,主體人物身影健碩、肌肉線條明晰、表情熱情激揚,感染著每一位觀者。
海派風格的黃楊木雕藝術,充分體現(xiàn)了開放包容、集納百川的“海派文化”特征,但骨子里卻傳統(tǒng)依舊,既保持著東方思維方式又不保守,既吸取異域文化的長處又不忘本。徐寶慶深諳西洋立體雕塑的規(guī)律,在其創(chuàng)立的“海派”黃楊木雕作品中,時常將西洋雕塑的技法用于創(chuàng)作中。如徐寶慶作品《五子戲龜》、《我們愛科學》(象牙雕刻)等作品中,都運用了西洋雕塑中可四面觀看的形式。團塊結構使三維團塊空間更整體,這種與傳統(tǒng)不同的雕刻形式,擴大了作品的可看性和作品牢度,對作品結構需要有更強的組織能力,以及因材施宜進行細膩有效的刻畫,成為海派黃楊木雕別具一格的特色。
作品《五卅風暴》目前收藏于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由65屆工藝美校畢業(yè)生創(chuàng)作的《五卅風暴》,以1925年上海爆發(fā)的“五卅運動”歷史事件為背景,生動再現(xiàn)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掀起“罷工、罷課、罷市”反帝政治斗爭的壯麗場面。作品用了整塊香樟木雕成,人物用圓雕、高浮雕,背景用浮雕的手法結合處理,保留了整塊木料的外形,和部分外觀的樹皮,氣勢宏偉,突出了歷史滄桑感。其處理手法在當時的木雕行業(yè)中為獨辟蹊徑的創(chuàng)舉,并且影響了整個雕刻界。
劉巽發(fā)的丹塔木雕作品《牧馬人》,可以看到作者在設計制作這件作品時,人像面部與手臂處都做了拋光處理,甚至套鞋的部分也極盡細致地刻畫,而馬身處以及底座部分則保留了粗曠的刻刀痕跡,有張有馳,體現(xiàn)了整體作品的磅礴之勢又不失細微之處的表情體現(xiàn),打破了慣常對木雕作品全面拋光的做法。木材選擇了丹塔木,因其顏色深紅,在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更為粗獷沉穩(wěn),可以更好地展示作者的意圖。在當時的政治人文環(huán)境下,這類根據(jù)作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要求相應地改變制作手法及選材不一味循規(guī)蹈矩,也是海派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