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文藝復興時期最常用的三種鍵盤樂器為對象,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文藝復興;鍵盤樂器
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鍵盤樂器樂器是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并逐步得到改進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本文主要從三種樂器的內部結構、操作機制與音域等等方面問題進行探討。
撥弦鍵琴——“Harpsichord”
一種靠機械撥弦發(fā)聲的鍵盤樂器。琴身包括琴鍵多數都為木制,弦為銅或鐵制,常有華美的彩繪雕刻裝飾,外形類似現(xiàn)代三角鋼琴,16世紀至18世紀盛行于歐洲,尤其是德語地區(qū)。最早關于撥弦鍵琴的文字記載是1397年一位意大利法官在文章里:一位叫Hermann Poll的人,聲稱自己發(fā)明了一個樂器并命名為‘clavicembalum。其實物則作為雕塑裝飾首次出現(xiàn)在1425年德國明登某座祭壇上。
撥弦鍵琴發(fā)聲機制較為特殊。琴鍵被彈奏時,抬起安裝在木質支柱上的活動木舌(撥片固定于木舌上),使撥片(多見硬羽管,皮革,現(xiàn)代亦有塑料,金屬制出現(xiàn))撥奏琴弦發(fā)聲,放開琴鍵時,撥片隨木舌順勢落下繞過琴弦,避免二次觸弦(后期出現(xiàn)了轉輪式的撥片),與此同時,木舌上的彈簧將舌片彈回促使琴鍵復位,立柱帶動布制消音器貼在琴弦上阻止其繼續(xù)振動(按鍵時,消音器隨之抬起)。
其音域隨形制大小有一定差異 ,文藝復興時期音域較窄,多數不超過5個八度。16世紀 絕大多數的harpsichord 或 virginal的音域都在 C/E–f'''左右。其音色清脆,富有金屬光澤。后期雙排鍵盤撥弦鍵琴琴鍵可聯(lián)動,演奏時不僅響度更大,而且構成的八度音程使音色更飽滿。它不僅可以作為獨奏樂器,也可以作為室內樂重奏的一部分,巴洛克以后亦出現(xiàn)在管弦樂隊和歌劇中。但唯一的缺憾是難以奏出強弱對比,這或許是其為現(xiàn)代鋼琴所取代的原因。
擊弦鍵琴——“Clavichord”
clavichord一詞起源于拉丁語clavis(“鍵”)以及希臘語chorda(“弦”),機械擊弦鍵盤樂器,發(fā)明于十四世紀(與撥弦鍵琴同源),盛行于15-18世紀的歐洲(主要是德語地區(qū),斯堪納維亞半島,晚期亦在伊比利亞半島流行)。它的外形是一個又扁又薄的長方形木制盒子,弦為銅或鐵制,多有彩繪或雕刻裝飾,鮮有支腳,一般放在桌上演奏。演奏時能發(fā)出清脆的金屬聲。這些特點與同時期在意大利、英國等地流行的維吉納琴(virginal)很相似。
楔槌(tangent)是擊弦鍵琴發(fā)聲的關鍵,因為布制消音器會一直貼在琴弦上,普通敲擊琴弦?guī)缀鯚o法出聲。因此在楔槌敲擊琴弦的瞬間,它首先會楔入琴弦,重構一段可震動琴弦,這時的楔槌就像是一個臨時琴碼或琴品。與此同時楔槌槌擊琴弦,使琴弦上可震動那一段琴弦發(fā)生震動,發(fā)出琴音。 它可楔入的特殊構造使它的楔槌不能像鋼琴一樣擊弦以后馬上彈回。但這賦予了它一些獨特的演奏技巧,演奏家可以通過不同按鍵技巧奏出滑音,甚至顫音(vibrato (Bebung))。當然也可以在這件敏感的擊弦樂器上奏出豐富的力度變化。最早形制的楔槌鍵琴是‘fretted,它表示琴弦可以被多個琴鍵聯(lián)動的楔槌同時楔入敲擊,根據與弦軸位置的不同造出雙音,三音,甚至四個不同的音。17世紀以后也出現(xiàn)單槌對單弦的‘Unfretted,以及帶踏板楔槌鍵琴。
15-18世紀,其除了作為獨奏樂器,作為室內樂的一部分之外,其主要還是作為一種教學與練習樂器。究其原因在于它的小巧輕便與廉價,這使得一些管風琴演奏者在家里也可以用它練習與創(chuàng)作琴曲。但因為其弦短,音域窄(最早現(xiàn)世于1476年意大利烏爾比諾公爵宮殿里德一架琴約為四個八度 F - f''',而且無F,G音)。楔槌結構造使琴弦振幅小,音量小,又極難擴展音域。既不能滿足更高難度作品的要求,也無法適應大場合的演出。
管風琴——“Organ”
最早的管風琴應當追述到古羅馬亞歷山大大帝時期造出的為慶典或軍用的水壓管風琴(‘hydraulic organ)。而同時期的“organ”一詞含義寬泛,常用來泛指任何樂器、發(fā)明或是一種工具。直到約中世紀晚期以后,organ才逐漸被歐洲一些國家用來指管風琴。下文所述管風琴為防止混淆,只敘述教堂使用的大型管風琴。
文藝復興使用的(教堂)管風琴是一種通過鍵盤彈奏(包括腳鍵),以音栓調音,帶動一系列機械運作產生氣壓,推動掛在墻上的巨大琴管發(fā)聲的氣鳴鍵盤樂器。通常意義上的管風琴可以分成三大部分:氣壓裝置,風箱和音管群(銅制或木制),鍵盤加音栓。
管風琴的尺寸,音域一般與配備的教堂大小有關,教堂越大,能夠容下的音管也就越多,因此也就有更多排的鍵盤。配備腳鍵以后,最低音可以達到C, G', F' 甚至C',最高一般能達到c'''''。文藝復興的管風琴也有很多種:小型手搖管風琴,室內管風琴,教堂管風琴等等。但最常見,最常用的是教堂管風琴。它的音量巨大,音色洪亮,音域極寬,手腳鍵并用可以奏出管弦樂隊般的效果。也因為其體型巨大,固定在教堂墻壁上(琴身以及音管群多有精美的雕刻或彩繪裝飾,多與宗教內容有關),因此只為教堂禮拜或儀式所用。
參考文獻
[1]“Harpsichord”、“Clavichord”、“Organ”詞條.《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01湖南文藝出版社引進2010重印版).
[2]格勞特與帕力斯卡,余志剛譯.西方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7.
[3]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1.
作者簡介:黃哲斌,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2013級西方音樂史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