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辰
在此我們針對局部影像的構(gòu)成、取景及元素運用為大家進行解說,講述如何將觀察與,基礎攝影技巧配合,拍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局部特寫作品的10大技巧。
設法凸顯主題
拍攝局部特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將鏡頭聚焦在主體上,使讀者一眼就能看出拍攝者想要表達的重點。這類手法常見于美食、花卉、生態(tài),甚至是人像或商業(yè)攝影,其特色就是以醒目的主體抓住眾人目光。因為是直接拍攝重點,所以在按下快門前應考慮好構(gòu)圖。這看似簡單的拍攝方式,其實更需要拍攝者仔細思考各元素在畫面中的安排,往往差之毫厘的構(gòu)圖就能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果因器材或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限制,不能取得最理想的構(gòu)圖時則可以通過后期用裁切或其它方法(例如加上暗角效果)的輔助,來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試著“反客為主”
將焦點放在和主體有關(guān)聯(lián)的部位,例如舍棄拍攝人物的全身或半身照,改為拍攝手、腳或臉部表情等。這樣的拍攝可以反客為主,重塑影像焦點。很多時候捕捉與主體相關(guān)聯(lián)的局部畫面,會比直接拍攝全貌更具故事性,同時給讀者帶去更多的想象空間。如此,圖片傳出的訊息就被放大了。若能以局部表達就應舍棄拍攝全景的念頭,讓原本的綠葉成為影像重心,這樣不僅能拍到一幅成功的局部特寫作品,也能訓練自己突破思維框架,培養(yǎng)更敏銳的攝影眼,創(chuàng)造出更多精彩的影像。
運用景深突出層次
景深在光學范疇的運用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對攝影而言,尤為重要。景深是由光圈大小、鏡頭焦段、物距(相機與被攝物之間的距離)三者所決定的。一般來說,光圈越大(f值越?。?、鏡頭焦段越長、物距越近,就越容易拍出景深越淺的照片,反之則景深越長。通過了解景深的概念,我們就可運用在局部特寫中,讓適當景深表現(xiàn)出遠近的空間感和距離感。
以經(jīng)驗法則來看,使用等效24mm~35 mm的鏡頭焦段,加上不小于f/2.8的光圈值,同時盡量靠近主體拍攝,所得到的成像會更有空間感;若是采用等效50 mm以上的中長焦段并輔以大光圈拍攝,則可拍出獨具壓縮感的影像畫面。雖然兩者同樣能達到虛化背景的目的,但其效果和觀看感受卻截然不同。這當中并沒有對錯或好壞的問題,完全要看拍攝者想呈現(xiàn)出怎樣的影像效果。與其墨守成規(guī),不如學習如何善用手邊器材,將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與想法化為一幅幅真實的影像。當然,要拍出層次感強的照片,光圈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觀察背景與主體的對應關(guān)系,再決定是要放大還是縮小光圈拍攝,以虛化或清楚呈現(xiàn)背景與主體相呼應。因此在尋找局部特寫題材時,我們必須同步思考畫面最終的整體構(gòu)成,并靈活運用景深,突出該有的層次感。
留白的美感
雖然說,直接將鏡頭聚焦在主體是最簡單的局部特寫拍攝方式,但這種讓主體占滿整個畫面的構(gòu)圖,除非主體本身就具有吸引人的特質(zhì),否則很容易使作品沒有辨識度,淪為過目就忘的糖水照。因此,若想拍出簡單、有感覺的局部作品,在構(gòu)圖上不妨試著多些留白的空間,不要把畫面塞得很滿,這樣除了能讓讀者的視覺有喘息的機會外,還能制造出空靈感。
即使主體沒有塞滿整個畫面,我們也可以進行適當?shù)牧舭滋幚恚尨罅康摹鞍住迸c主體形成強烈對比,進而引導觀眾的眼睛停留在主體本身上。要拍好這類的留白局部影像,玩家可從基本的三分拍攝法(也稱井字構(gòu)圖法)開始練習。拍攝前,可先視現(xiàn)場情況與構(gòu)圖安排,將畫面橫切或直切為三等分,然后預留2/3處做留白處理,僅保留1/3的畫面放置主體重點;或是把畫面切成九宮格,再將影像焦點安排在井字的4個交叉點上。只要運用這種極簡留白的構(gòu)圖法,就能拍出水平之上的局部影像,值得攝影愛好者嘗試。
光影影像的魅力
盡管拍攝的是局部特寫,但還是有許多元素可以捕捉利用,進而增加作品的豐富程度。其中又以光影這個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元素最容易取得。因為透過不同光線所散發(fā)出的質(zhì)感,可用來增強影像的張力和通透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觀察光線的方向與掌握拍攝的時機。
如果以自然光作為主要光源,一天當中最佳的拍攝時間是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的1到2h,因為這兩個時段的光線是以比較接近30°~45°的角度照射,也就是斜射光,此時光線不僅質(zhì)感比其它時段更好更柔和,影像的色彩也會更豐富。同時被照射到的物體的影子會拉長,整體視覺感受將更立體、深邃。此外,還可以利用這個特色大玩影子游戲,在生活中尋找可拍的局部影像來和影子對話,讓作品更加有趣,并借此訓練自己的攝影眼。同理,若是在室內(nèi)拍攝,我們一樣也可以尋找是否有斜射光源,并配合光的照射方向和構(gòu)圖為局部影像加分。
除了斜射光之外,另一種可運用在局部特寫題材的光線就是逆光。逆光在攝影上是一種相當常見,并擁有強烈藝術(shù)魅力的光法,最大特點就是能有效增強影像的質(zhì)感及氛圍渲染力,尤其當光線照射在具有透光性的物體上時,更能發(fā)揮凝聚目光的作用。譬如在逆光下拍攝植物或綠葉的局部特寫便是如此,因為逆光不僅能清楚呈現(xiàn)被攝物的表面紋理,而且能帶來一種夢幻感。另外,我們也可以運用逆光拍出剪影的效果,只要觀察并找出物體局部值得記錄的有趣形狀,就可用剪影塑造其輪廓,創(chuàng)作出另類的局部特寫作品。
用色彩表現(xiàn)情緒
要將局部特寫拍得好看,色彩運用是不容忽略的,因為它不單純只是顏色上的表現(xiàn),同時包含了不同的情緒和意義。例如由紅、橙、黃所代表的暖色調(diào),能帶來溫暖、朝氣的感覺,給人賦予熱情、積極和歡喜的情緒;由藍、綠代表的冷色調(diào),則有一種平靜、安祥、和平的牽連感。如果將這2種色調(diào)一起安排在畫面里,能產(chǎn)生對立、矛盾、戲劇性的視覺效果。因此在尋找局部特寫題材時,除了要留意光線的方向外,色彩也是可以拿來大做文章的元素,只要能在拍攝時善加利用,絕對會讓作品更加醒目有趣。
除了顏色的區(qū)分外,色彩飽和度的深淺與明度的高低也會影響作品的觀感。一般來說,高飽和度的影像容易給人帶來較扎實的感受,在主觀訊息的傳遞上也會強烈許多,而低彩度的畫面通常搭配低對比一起呈現(xiàn),是屬于大眾認知中的輕日系風格。與上述的高彩度相比,這類影像不會讓人有緊迫感,同時也保留了更多的想象空間。至于明度,它的表現(xiàn)會影響整張作品的曝光和彩度深淺,當然這通常屬于后期的范疇。將明度調(diào)整得越高,整張作品看起來就會越亮,但相對顏色就會越淺,反之則會偏暗且深。所以當了解色彩的這些特性后,我們在尋找局部特寫的題材或是后期制作時就可靈活運用這些元素,成功傳達想表現(xiàn)的主題。
善用線條引導
只要我們細心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充滿了幾何線條元素,這在攝影中也是引導視覺的重要手法,主要是讓觀者利用影像中幾何線條的指向性,進而看見拍攝者所要呈現(xiàn)的主題。在局部特寫拍攝中,我們除了可用幾何線條來引導視覺外,還可以用這些元素作為主角,呈現(xiàn)與眾不同的影像。
要在局部特寫中加入幾何線條其實不難,只要稍加觀察就能找到許多可捕捉的畫面,例如廟宇屋檐上的雕像、汽車的車輪拱板和輪胎、墻上的窗戶或樹葉的紋理等,甚至連前面提到過的剪影也可歸類于幾何線條。除了可以輕易辨識的實體線條外,我們還可運用光線和色彩作為引導視覺的線條,最簡單的如色彩漸層與光線明暗的方向,就是局部特寫上的線條元素。因為這兩者皆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視為線條的另一種延伸,它們不僅能引導觀眾的視線隨著漸層或明暗的方向移動,而且其中的過渡變化很有吸引力。
此外,幾何線條通常會聯(lián)想到抽象藝術(shù),這其實源于每種幾何形狀給人帶來的情緒和心理上的感受。以圓形來說,它代表圓滿或空洞,也可代表深邃或延伸。而如果我們只框取其局部,也就是弧線,反而會令人有缺憾的不安定感。拍攝者可由單獨的局部線條顛覆觀者的想象,讓抽象的形體來激發(fā)更多的思維。至于生活中還有哪些幾何線條可以與局部影像相結(jié)合,有待你在實踐中去發(fā)掘。
用視覺與氛圍拍出故事
影像之所以會說話,完全取決于拍攝者的掌鏡能力。用手中鏡頭鋪陳出有說服力的故事,讓照片表達出客觀事件或物體后面的含義,進而引導觀者去思考與聯(lián)想,甚至引起情緒上的共鳴和感動,這就是一幅成功的影像作品。而在局部特寫拍攝時要拍出故事性,其中的關(guān)鍵便是學會掌握視角和氛圍。
所謂視角,是指人們觀看影像的角度,其中包含鏡頭焦段的差異、取景距離的遠近及角度的拿捏,這些都會左右畫面所呈現(xiàn)出的觀看感受。一般來說,廣角鏡由于涵蓋的范圍較寬廣,加上近距離特寫,會產(chǎn)生近大遠小的透視感。如此可將主體與前、中、后景一起捕捉入鏡,同時營造出影像的空間感,讓觀者能迅速進入拍攝者所設定的空間氛圍里。使用望遠鏡頭要拍出同樣有前、中、后景的影像雖然比較困難,但我們可利用其遠眺的優(yōu)勢捕捉具有故事的畫面,也就是尋找畫面中的“小畫面”,當然這更考驗拍攝者對周遭事物的洞察力,才能從看似平凡的環(huán)境中,拍到有故事性的局部特寫。
構(gòu)圖角度則會影響描繪故事的觀點,不外乎有平視、俯瞰和仰角這3種形態(tài)。水平直視是最常見的取景角度,就像說書人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娓娓訴說故事內(nèi)容一樣,直接但比較缺乏視覺層面的心理感受,重點會落在局部影像本身,因而必須要有足夠的故事性引誘觀者的目光停留。俯瞰角度則帶有掌握、預知的含義。仰角通常具有期望、崇拜的意味,若能掌握這些拍攝角度的特性,將能為作品注入更多不同層面的敘事觀點。
至于氛圍,就是影像氣氛的呈現(xiàn),而它絕對脫離不了光影、色調(diào)和視角這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線方向和溫度、冷暖色調(diào)的掌握及構(gòu)圖視角的安排等,這些都是影響氛圍呈現(xiàn)的重要原因?;蛟S有人覺得要拍出有氛圍的局部作品好像不太容易,但靜下心來細想便可發(fā)現(xiàn),只要將前面所提到的技巧加以組合并靈活運用,自然就能順利捕捉到每張畫面的氛圍,讓講述故事的味道更強烈,故事性更豐富。
真實與抽象的融合
在局部特寫拍攝上,還有一種元素就是倒影。它之所以有趣,是因為能反射出和真實物體一模一樣的形態(tài),且會隨著媒介材質(zhì)的改變(眼睛、玻璃、水面等)而產(chǎn)生不同結(jié)果(例如倒映出扭曲或變形的形體),為局部影像的創(chuàng)作增添不少趣味。想要拍好這類特寫題材,建議使用等效50 mm或以上鏡頭。因為視角的限制,在拍攝前需要有更多的觀察和思考,才能在有效的取景范圍內(nèi)找到值得記錄的倒影畫面。有時也會碰到焦段不足或倒影比真實物體還精彩的情況,這時該如何決定畫面的取舍,就要考驗拍攝者的構(gòu)圖能力了。
除了倒影之外,另一種局部特寫法就是將主體擬人或擬物化,使真實與抽象之間的融合更虛化更形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利用特寫鏡頭捕捉人體的局部,再配合光法的運用(通常是側(cè)光或側(cè)逆光),將人的背部或臀部曲線、雙峰弧度拍出盆地或山峰的造形。這常見于人體藝術(shù)創(chuàng)作題材,也是人體局部特寫擬物化的最佳典范。反之,我們也可以運用相同的方式將物體擬人化,為其賦予人類的表情、形體或生命力,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有趣的局部特寫作品。
用后期強化本意
雖說大部分的局部特寫都能在當下拍到理想的畫面,但更多的時候受限于現(xiàn)場環(huán)境、光線、鏡頭焦段等因素,因此必須將作品進行適當?shù)暮笃谔幚?,以強化心中想傳達的影像本意。甚至要對照片畫面進行裁切或者二次構(gòu)圖,所得到的便會是一張嶄新的局部影像特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