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婷婷
[摘要]肖邦是首次將敘事曲這一體裁運用于鋼琴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四首鋼琴敘事曲,分別是:《g小調敘事曲》《F大調敘事曲》《降A大調敘事曲》《a小調敘事曲》。而《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創(chuàng)作完成則標志著肖邦的鋼琴創(chuàng)作步入成熟階段。通過學習查閱,作者分析認為,此曲仍是奏鳴曲式結構,創(chuàng)新型寫法,服從于音樂的結構,才是音樂最本質的要求。
[關鍵詞]肖邦;敘事曲;奏鳴曲式;英雄性
在音樂詞典中,“敘事曲是指篇幅長、大而富于戲劇性的鋼琴曲,相當于詩歌中敘述英雄豐功偉績的歌謠”。在內容上,一般來自于民間的故事和傳說;結構上是單樂章作品,對曲式并沒有嚴格規(guī)定,這一點和交響曲、協奏曲不同。一般來說,敘事曲較多采用三部曲式——即A-B-A結構或奏鳴曲式,甚至混合曲式,織體上多以獨奏為主,主題材料大致是源自于民間說唱、器樂和舞蹈等民族音樂素材,風俗、傳說、繪畫、故事等民族文化素材。肖邦是首次將敘事曲這一體裁運用于鋼琴的作曲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四首敘事曲。通過肖邦創(chuàng)作影響,之后的很多作曲家繼承和豐富了這種體裁。
一、肖邦與敘事曲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是波蘭人,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創(chuàng)做出了大量廣為流傳并影響深遠的鋼琴作品,被人們譽為最偉大的愛國主義作曲家,鋼琴家。優(yōu)秀的音樂家總是將生活和藝術融為一體的,從小成長的環(huán)境更是賦予了他眾多的音樂靈感,波蘭的民間藝術深深地吸引著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作品中也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精神。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和1831年9月華沙的淪陷,獨在異鄉(xiāng)的肖邦悲痛萬分。就在這時,肖邦看到了敘事長詩——波蘭浪漫主義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Mickiewicz 1798-1855)充滿悲劇情懷的《康拉德·華倫洛德》,長詩所描寫的是13世紀末立陶宛與條頓十字軍團戰(zhàn)爭期間,一位名叫華倫洛德的立陶宛愛國者,奮力為祖國復仇,卻最終被十字軍團處死,這樣慷慨激昂的英雄故事。正是受《康拉德·華倫洛德》中民族解放精神、英雄氣概的影響,肖邦創(chuàng)作的靈感像泉涌般爆發(fā)出來,創(chuàng)做出了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悲壯史詩《g小調第一敘事曲》。
二、《g小調第一敘事曲》音樂分析
《g小調第一敘事曲》是比較自由的奏鳴曲式結構,全曲包括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五個部分。
引子(第1-8小節(jié)),慢板,g小調分解和弦上行奏出莊嚴的旋律,朗誦性的音調、小調的調性形成一種暗淡憂郁的色彩,接著后一部分八度齊奏,悲壯的史詩氣氛自然而然地被烘托出來,Ⅳ-V7-I的終止式既作為引子的終止,也在不知不覺中將曲子過渡到了主部主題。
呈示部(8-94小節(jié))主部g小調陳述,和聲上第8小節(jié)是引子的終止式(V7-I),但是速度(Moderato)和節(jié)拍(6/4),是敘事性主題的開始。旋律聲部由右手高音聲部奏出,左手低音聲部保持運用分解柱式和弦強弱弱、顆粒性的節(jié)奏型,給人以“一句三嘆”的感覺。和聲上大量運用了重屬和弦(例:11-12小節(jié)V7/V-V;13-14小節(jié)Ⅶ7/Ⅶ-Ⅶ;14-15小節(jié)V7/Ⅲ-#5V7/Ⅲ-Ⅲ),連續(xù)的變和弦到解決給人一種述說回憶、再發(fā)出嘆息之感。在24小節(jié),左手織體轉為上行動力型伴奏,推動音樂的發(fā)展。接著進入連接部,由g小調轉入降B大調,是展開化的寫法,具有插部的特征,并連接進入副部主題。副部主題是溫和明朗的,調性由降B大調轉入降E大調。g小調的主部與降E大調的副部,兩個遠關系調的轉調,在調性上增加了副部主題陳述的動力性和不穩(wěn)定性因素,強調了與主部主題之間的對比,展現了副部柔和安寧、明朗舒展、寬廣平靜的音樂氣息。結束部是副部的補充,可以在結束部聽到主部主題的旋律。
展開部(第94-165小節(jié))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主部主題材料的導入,較之呈示部主題,這時的導入更充滿悲情性和英雄性的情緒,強弱的對比更為明顯;第二部分由副部材料展開,豐滿的和弦,柱式的連接,將躁動不安的情緒擴張,通過使用了半音階、性格變奏、主題副題變形、模進、多重轉調、離調、力度上“ff-cres-ff-p-f-ff”的對比、連續(xù)的和弦連接等手法,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
緊接著進入再現部(第166-208小節(jié)),再現部由三個部分構成:再現副部,再現結束部和再現主部。音樂在經過緊張、尖銳而富于戲劇性的積極發(fā)展后,作曲家并沒有運用奏鳴曲式的常規(guī)寫法,主部在前,副部在后的再現手段,而是把主部和副部交換了位置,即用副部在前,主部在后,并且在主副部中間的連接部用原先呈示部中的結束部來倒裝再現,以此來滿足音樂動力性發(fā)展的需要,再現部最大的特點便在于此。在調性方面再現部與呈示部也是對應保持一致的。
尾聲(第208-264小節(jié))是全曲的又一高潮,它采用了新型材料作為主題,回歸到引子時的4/4拍基調,在整體上都具有較大的規(guī)模,獨立性的展開,更是給人以宏大的氣質。接著,上下行音階式走句以急速的方式過渡,和聲上仍然引用了再現部主部主題的特征音調,樹立起了恢宏的英雄形象。然后,呈示部主部主題性質的雙八度音調與雙八度上行的音階交替進行,形成了呈示部主題的對應。最后,從反向到同向的八度音階演奏時由慢到快,豐富地音響效果,和聲的歸屬,象征著英雄悲劇性人生的結束。
三、結語
民族主義精神的偉大的作曲家肖邦,受敘事長詩的激發(fā),和華沙革命失敗大環(huán)境的影響,創(chuàng)作了g小調鋼琴敘事曲。全曲運用創(chuàng)新的奏鳴曲結構,讓結構服務于音樂,使悲情性又具有英雄性的音樂形象完美地呈現,成為眾多鋼琴曲中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