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林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數學;理論聯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讓小學數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是目前數學學習的主流。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廣泛應用的過程?!薄耙匾晱膶W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活動?!币虼耍诮虒W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好奇心、挑戰(zhàn)心、想象力。我們不僅要學好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更應該學以致用,用數學知識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
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fā)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再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利用多媒體引進一段動畫:小明在操場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場的什么?如果在操場中間鋪上草坪,要求鋪多大,又是指操場的什么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學習的“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動畫片斷來自于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所以他們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來。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借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guī)律的聯系和區(qū)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另外,對于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于實際環(huán)境中學習新知。比如,學習小數時,我?guī)е鴮W生到商店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簽,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guī)е鴮W生拿著測量工具到操場上去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并組織學生利用步測方法來計算操場面識;學習百分率時,我?guī)е鴮W生深入面粉廠、榨油廠和某些其他的工廠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產品合格率等。
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yǎng)。
比如,2000年我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正好遇上第27屆奧運會即將在悉尼舉行,于是,我在課前準備了前兩屆奧運會中國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自己編題,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編出了不少分數應用題,如“前兩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奪得32枚金牌,其中女運動員奪得的金牌數占5/8,女運動員奪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還組織學生進行預測:今年中國能奪得多少枚金牌?朱惠說:“16枚?!秉S燕說:“比上屆多3枚?!焙鷫粽f:“能奪得本屆金牌總數的1/15。”于是我就問:“要知道黃燕預測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呢?要知道胡夢預測多少枚,你認為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呢?”這是一道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題目,使他們感覺到不是在解應用題,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多年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于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在學生的練習中存在大量的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題材,諸如:糊紙盒、裝配機器等等。長期這樣的訓練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比如,在教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后,我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以后,我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對于一些后進生,我還帶著他們去學校商店,通過買一些學習用品,讓他們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為希望小學獻愛心活動過程中,我就借此東風,讓學生把家里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通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而且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yǎng)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
現實生活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當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把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從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體會數學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讓數學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