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逢國
頭頂石臼跳舞——費了力戲又不好看,強力灌輸數感,也一定不會成功。數感不是能靠傳授得到培養(yǎng)的,是學生自己在生活中感知習得的。
用音樂元素,催生心智。幼兒對音樂特別敏感。我搬來鑼鼓,教室里咚咚、當當地響起來。“擊鼓數數”的游戲,既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檢驗分散力的程度,又喚醒學生對聲響頻率(次數)的聽辨意識,學會主動自覺聽記數字增多的準確數值。
“鑼鼓比數”。教師講清游戲規(guī)則。“教師敲幾下,你多敲2下是幾?多敲3下是幾?少敲2下是幾?”……讓全班學生當裁判,考聽力,辨正誤。學生在擊打中尋找鼓聲帶來的歡快心跳感,在下錘前思考還能再敲幾下。那為難、遲緩、緊張的神態(tài)與機靈鬼果斷、機敏、活潑的神色,呈現了“舞臺”的魅力。玩中學數,快哉樂哉!
班上有幾個學困生,1-5的認識和加減法,常常掉隊出錯。筆者編寫了一首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當筆者示唱再用口琴演奏時,小孩心頭樂開了花。通過十多次的反復歌唱,舉手變化指頭個數,眼耳口手齊動,學生興高采烈,愉快地記住了10以內基數的組合??磥恚魳反呱闹前l(fā)育,還真來勁??!
以體育活動,喚醒數理。如果說音樂中的鑼鼓聲響,是抽象的,飄渺易逝的,那么體育中的動態(tài)(手腳活動次數)則是具體的,可觸可感的,也能放緩節(jié)奏,一下、兩下,慢慢品味它的序列次數。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如果切斷了思維與動作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p>
在開放式教學變數學為生活的家族——家兔寶寶中,筆者引導學生拋卻了枯燥無味的計算,由手腳不停地拍跳,親口數數來演繹這一只“小兔”。
教學5以內的加減法,筆者買來2個籃球,學生在操場上列隊。先每人連拍5下。可是,淘氣的球兒,就像開始不聽話、愛算錯的小孩,在部分學生手中,瞎蹦亂跳。有的只拍了2下,筆者連忙問:“你少拍了幾下?”學生看著翻滾的球兒,摸摸腦勺,遲疑地說:“3,3下?!薄翱煅a上。你行嗎?”“行!”學生在拍球中運動,在運動中數數,真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鞏固學生對數這一概念的認識,如比多少和第幾個,我將撲克引申到課外游戲中,滲透歸類、分類、集合、推理、統(tǒng)計等思想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結合跳繩、隊列、報數、蛙跳等體育游戲,以不同的方式,把理解和運用數的態(tài)度與意識,緊密聯系起來,學會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
取文學趣話,愉悅數學。和幼兒打交道,教師的語言必須帶有童真、童趣。筆者常常以故事、笑話、成語等幽默詼諧的語言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童話化,調動學生的數學興趣。
《楊紅櫻童話全集》中《鼴鼠媽媽講故事(歡樂使者)》的故事,哆來咪發(fā)索拉西的反復傳唱,使1-7賦予動感的聲音,孩子們笑得真夠天真呢!
文字題中列式,當學生把該用的數字放棄,不該用的反而選入算式時,筆者講述《請客吃飯得罪客》的笑話。學生每次碰見小馬虎分析出錯,總是戲謔道:“該來的沒來,不該來的來了??彀堰@個灰太狼趕走!”教室里一陣善意的責備。
帶數字的成語,也閃亮登場?!耙恍囊灰?、接二連三、不三不四、四分五裂、五顏六色……”出現在黑板報上。
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優(yōu)化“湊十”方法時,筆者既動用各色圓形磁鐵學具,在自制的鐵皮板上,讓學生當場演示,又編選擬人化的童話,來實現學生思維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荊州市沙市區(qū)西湖小學)
責任編輯 林云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