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本論文為“近代小說出版研究”(項目批準號14YJC751053),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清末民初小說出版研究”(項目批準號2014SJB479)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中國出版業(yè)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進入了新舊交替的時期,傳統(tǒng)出版業(yè)在西方傳教士的出版活動影響下,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文學書籍的出版在出版格局的影響和社會政治思潮的制約下不斷發(fā)展,至戊戌變法后進入鼎盛階段。而在1840至1985年間,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這近半個世紀里,則處在喧囂迸發(fā)前的沉寂時代中,傳統(tǒng)文學出版樣式的式微與新生因素的閃現(xiàn),共同匯聚成一股文學的潛流。
關鍵詞:晚清;文學;出版;坊刻;石印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2
1840年至1985年間,傳統(tǒng)出版業(yè)式微,西方教會的出版勢力侵入,雖有新興石印書局的短暫興盛,文學出版仍延續(xù)了以往的格局,文學的生產(chǎn)與傳播方式基本未脫明代以來的窠臼。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先進印刷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文學出版的樣式,線裝書逐漸被平裝書取代,書籍的插圖與裝幀更加豐富多彩,但小說創(chuàng)作數(shù)量與以往相比并無明顯變化,各種外部因素的變化共同影響著文學出版,使得這一時期被研究者描述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掙扎性延續(xù)以及近代文學的微弱萌芽”。(1)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探究這一時期出版與文學的狀貌及原因。
一、官刻、家刻、坊刻對文學書籍的刻印
戊戌變法(1898年)之前,傳統(tǒng)的出版業(yè)基本延續(xù)著舊有的格局,同時也有新的因素產(chǎn)生。傳統(tǒng)的出版業(yè)的刻書格局大致可歸為三大類:官刻、家刻、坊刻,清代主要以官刻為主,家刻、坊刻為輔。
清代官辦的出版機構,主要有翻書房、武英殿、揚州詩局等。翻書房為1639年清太宗所設,因患清人不識漢字,將一些漢文古籍譯成滿文出版,翻譯《四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性理精義》、《古文淵鑒》、《西廂記》、《金瓶梅》等書。武英殿為皇帝欽點的刻書機構,多出版經(jīng)史子集等書,另外,還有揚州詩局,為康熙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所主持,刻有《全唐詩》、《詞譜》等近3000卷書寫秀麗、??本赖脑娫~集。不難看出,“官家出版機構的出版物,相當大的部分為實錄、圣訓、起居注、會典、御制詩文、御纂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著作,以及奉皇帝之命編纂的叢書、文集、通鑒等”,(2)晚清各地的官書局亦局限與此,在保存古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對于當時文學作品的出版,則相當匱乏,幾近于無。
家刻在清代比較發(fā)達,凈雨在《清代印刷史小紀》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清代私家刻書的情況。私家刻書興盛的原因,并舉張之洞《書目問答》中的話作了引證,“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業(yè)學問不足過人,而欲求不朽者,莫若刊布古書之一法。但刻書必須不惜重費,延聘通人,甄擇秘籍,詳校精雕。其書終古不廢,則刻書之人終古不泯?!保?)如此,刻書者既能通過刻書留名,又做了文化傳承的善事。家刻的范圍包括文人自己的著作、先賢的作品以及藏書家、??睂W家輯刻的叢書、佚書等,聘請名書法家、名刻家精工雕刻,非常考究紙張、刷墨,幾乎是作為一種藝術品來追求。清代文人的學術論著如王夫之的《船山遺書》等多通過私家刻印得以傳世,散文集、詩集如梁章鉅的《歸天瑣記》1845年有北東園家刻本刊出,林昌彝編撰的《射鷹樓詩話》于1851年以家刻本刊行。
相對于非商業(yè)性質(zhì)的官刻與家刻,坊刻則是帶有明確商業(yè)性的出版活動。明后期書坊已從刻印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jīng),轉(zhuǎn)為更多的刻印戲曲、小說、醫(yī)書、歷書等民間喜歡和需要的讀物,以此來吸引讀者、擴大銷路、追求利潤。至清代,坊刻最著名者是洞庭席氏的掃葉山房,為舊中國歷史最長的一家書店,有幾百年的歷史。乾隆后期,席世臣創(chuàng)設掃葉山房,以刊刻史部秘籍為主業(yè),刻印諸如《舊唐書》、《舊五代史》、《元史類編》等史書和《全唐詩》、《元詩選》等詩集,另外還刻印“廣大民間急需的啟蒙讀物、村塾用書、通俗演義、章回小說,如《毛聲山評點繡像金批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繡像評點封神榜全傳》等已達數(shù)百種?!保?)光緒年間,至上海設分號,后以上海為總店,并較早使用石印、鉛印設備,率先進入近代出版印刷行列,1915年還出版過期刊《文藝雜志》。
以掃葉山房為代表的民間書坊,成為晚清文學出版的主體,這類書坊多采用雕版印刷,“前門開店,后院刻書”,集刊印和銷售于一身,刊印了大量晚清小說。據(jù)韓錫鐸、王清原《小說書坊錄》一書統(tǒng)計,“清代書坊所刻通俗小說1445部,經(jīng)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把一些內(nèi)容重復版本合并,晚清書坊出版小說688種。1875~1911年,137家書坊出版小說218種,如本立堂的《彭公案》、聚珍堂的《紅樓夢》、掃葉山房的《鏡花緣》、多文齋的《綠牡丹全傳》、翰寶樓的《玉嬌梨》等?!保?)
官刻、坊刻、家刻構成了晚清傳統(tǒng)出版業(yè)的格局,在這種出版格局下,文學出版延續(xù)著自明代以來的創(chuàng)作、生產(chǎn)模式。小說、戲曲等文學樣式仍屬于經(jīng)史子集以外娛樂市民的小道,是文人文學之外的市民文學。這種格局下的文學書籍出版非常落后,刻印流傳的多為舊有的小說,新小說發(fā)展速度緩慢。
二、西方印刷技術的傳入與民營石印文學書籍
近代以來,西學大量輸入,早期基督教出版社于19世紀四十年代在上海等地建立,影響較大的有澳門花華圣經(jīng)書房——后來發(fā)展成上海美華書館,美華書館出版的中文書,“主要為圣經(jīng)中譯本、贊美詩集、教義回答手冊、祈禱書,以及布道所需的傳單、小冊子等。同時還出版了不少醫(yī)學和科學書籍?!保?)值得注意的是,美華最后于1923年盤給商務印書館,“它自成立到19世紀末,一直是上海的一家主要出版社,規(guī)模大,出版物眾多,在上海出版界長期居于壟斷地位?!保?)墨海書館1843年在上海開始建設,到1848年才建成投產(chǎn),有三臺印刷機,動力靠牛來驅(qū)動,時人稱奇。另外,還有1874年英國傳教士傅蘭雅等人創(chuàng)辦于上海的格致書院。這些教會出版社出版了大量中文圣經(jīng)、傳道讀物,字典、詞匯等工具書,還較早出版了報紙、雜志。最早用中文出版的現(xiàn)代化雜志《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計傳》,是米憐牧師創(chuàng)辦和主編,梁發(fā)協(xié)助,采用雕版印刷出版的月刊,內(nèi)容包括新聞、宗教、天文、歷史、文化知識等。
洋務運動以來,晚清政府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江南制造局等翻譯機構,江南制造局設館翻譯西書始于1867年,譯書之法是找西人與華人合譯,翻譯了大量天文、地理、機器、算學、聲光化電等自然、應用科學書。這些譯書對國人學習西學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之處,吳趼人在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十回“試開車保民船下水,誤紀年制造局編書”中,記述了江南制造局委員情形,如盲目崇洋媚外,中西人對譯的隔膜與詞不達意,甚至有些書出現(xiàn)編年錯誤等怪現(xiàn)狀。這一時期,西方文學類的書籍幾乎很少翻譯出版,有稽可查的只有《廣東報》1840年刊載的《意拾喻言》、美華書館1869年出版的《天路歷程》、申報館1874年出版的《昕夕閑談》等幾種。
鉛字等技術雖已在鴉片戰(zhàn)爭前就已應用,但實際上直到清末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仍然是以雕版印刷為主體,只有少數(shù)地方才用木活字、銅活字、泥活字印書。19世紀70年代以后,出現(xiàn)了近代資本主義出版企業(yè),英國商人美查于1872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申報》后,又在1876年創(chuàng)辦點石齋石印書局,引進了石印技術。點石齋于1882年石印出版了殿版《康熙字典》,第一批印4萬部,第二批印了6萬部,皆不數(shù)月而售罄,獲利豐厚。另外,美查還創(chuàng)辦了集成圖書局、申昌書局。
點石齋石印書局印了《康熙字典》以后,書商見其獲利巨大且容易,在19世紀80年代,各地民營石印書局紛紛成立,較有名的有同文書局、拜石山房、蜚音館、鴻文書局、鴻寶齋石印局、積石書局等,這些書局出版了大量石印古書,選本較精,如鴻文書局所印《三國演義》,每回都有插圖,阿英在《清末石印精圖小說戲曲目》中談到:“清末自點石齋創(chuàng)立后,石印小說戲曲風行一時,長篇巨制,插圖往往多至數(shù)百幅,至今為藏書家所珍?!保?)并就所珍藏之書,選較精善者列成書目備考。
這份書目中所列的石印出版的文學書,既有《紅樓夢》、《三國演義》、《西廂記》等古典名著,也有晚清文人所著小說如《蕩寇志》、《兒女英雄傳》、《綠野仙蹤》、《鏡花緣》等書,以及元雜劇等戲曲書,插圖都繪印精致,有巾箱本、縮印的小袖珍本。此外,“蜚音館利用石印可放大縮小的技術,專門印制了一種小開本的適應科場考生攜帶方便的‘巾箱本書籍,當時稱這種書為‘場屋夾袋書籍,深受科舉考生的歡迎。”(9)這些石印書局在1905年廢除科舉后,大多因業(yè)務一落千丈而倒閉。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傳教士來中國舉辦出版業(yè),帶來了現(xiàn)代印刷機器、現(xiàn)代化的出版經(jīng)營模式,外國傳教士的出版業(yè)幾乎壟斷我國出版界40年之久,對西書的翻譯多是教會書籍、格致之學,文學書籍的翻譯尚未進入自覺狀態(tài)。19世紀80年代以來的石印書局,出版了大量文學書籍如小說戲曲等書,但多集中于古書的刻印,文學創(chuàng)作仍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演義、傳奇一類樣式,這些書局在廢除科舉后大多倒閉,如同曇花一現(xiàn),這一時期文學出版發(fā)展較慢,但石印技術的提高,降低了成本,價格低廉,刊印精美,為戊戌變法后文學出版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注釋:
[1]參見朱文華《中國近代文學潮流——從戊戌前后到五四文學革命》第一章,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
[2][4][6][7][9]葉再生:《中國近代現(xiàn)代出版通史》(第一卷),華文出版社,2002年,第52-54、65、100、100、370頁。
[3]凈雨:《清代印刷史小紀》,見張靜廬:《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史料·近代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第346頁。
[5]孫文杰:《晚清小說出版述略》,見《編輯之友》2008年第5期。
[8]阿英:《清末石印精圖小說戲曲目》,見《小說三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