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
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以“科學探究為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一教學理念已逐步為廣大科學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中予以落實。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收集證據(jù),再到得出結論并進行表達與交流,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乃至創(chuàng)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訓練與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部分教師認識與理解的不到位,也出現(xiàn)了許多 “偽探究”科學課堂。
一、流于形式,淺嘗輒止
此類“偽探究”尤其是在某些走秀式的公開課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到動手實驗再到最后的得出結論、匯報交流,整節(jié)課看似循著科學探究的過程一步步、熱熱鬧鬧地引領學生經歷探究,實質是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學生淺嘗輒止,科學的素養(yǎng)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訓練與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僅僅是為了突顯教者教學水平而充當?shù)呐浣恰⒕G葉。這樣的探究活動就成了為探究而探究的“偽探究”。眾所周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很多教者在公開教學中擔心學生所提的問題過多或過散,抑或是提出和本節(jié)課完全無關的問題并進而影響到后面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安排,因此常常是越俎代庖,由自己把本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問題拋出。至于問題應該由誰來發(fā)現(xiàn),學生會有哪些疑惑,教者則概不考慮,一切以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學流程為重。其實,只要教師給機會,學生肯定會有很多疑惑,而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也正是科學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對學生而言,如果沒有問題產生和帶著更多問題進行的探究活動,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表現(xiàn)和生成。因此,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在質疑中激發(fā)起探究的欲望和興趣。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一課時,首先出示大家都愛吃的螃蟹,放手讓學生質疑,學生一下子興趣盎然?!绑π烦允裁??”“螃蟹怎么呼吸?怎么繁殖?”“螃蟹生活在哪?”“螃蟹是爬行動物還是兩棲動物呢?”等等。一個個精彩的問題迭出。當然,這些問題并非一定要在課堂上解決,但這種問題意識是有必要在課堂上培養(yǎng)的。
再如,很多教者為了保證學生動手探究的有序進行,將自己設計好的實驗計劃出示給學生,學生只要按照計劃逐步操作。更多的時候為了能保證按時下課,不拖堂,在學生分組動手實驗、收集證據(jù)時,教師來不及等待各組都完成,甚至發(fā)現(xiàn)只要有一組完成就匆匆忙忙地收手,進入到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大多數(shù)學生還在意猶未盡地探究,卻不得不放棄,有的還在思考,卻不得不終止。實際上,一節(jié)成功的科學課,其科學探究活動有時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在這一活動中哪些能力和素質得到了培養(yǎng)與鍛煉,其科學探究能力也應通過動手動腦、多次實踐,在充分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其探究的結果也往往是“多解”的,并不是唯一的。因為“多解”,所以我們更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多一分等待與耐心,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而不是如浮光掠影般地淺嘗輒止,成為教者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道具。
二、牽“?!弊呗?,拘于預設
很多時候,不少教師還是在課堂上根據(jù)自己的教案設計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牽引著學生朝向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雖然看上去各環(huán)節(jié)銜接自然,學生在各環(huán)節(jié)中也能動手動腦,在操作中感知、獲得。但實際上,整節(jié)課,學生都是在教者精心設計的“圈套”和“暗示”下開展操作活動,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身體的結構》一課時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聽一首兒歌)在這首兒歌里提到了我們身體的哪些部位?你還知道身體的哪些部位?如果我來當模特,讓你對人體外形進行一下劃分,你會怎么分呢?仔細觀察人體外形結構圖,有什么特點?左右對稱有哪些好處呢?……這些問題看似環(huán)環(huán)相扣、條理清晰,實質是教者拘泥于自己的教學設計,牽“?!弊呗?,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 “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的本質特征。這樣的探究顯然是“偽探究”。也正是部分教者一味拘泥于預設,對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些精彩的生成,學生的一些精彩的質疑與發(fā)問不敢過問,而是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地以“這一問題我們下課再去研究”等搪塞語一帶而過。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能被及時地點燃,想法、觀點不能得到教師的認可與展示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失去的是體驗成功的樂趣和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少教多學。還是以《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一課的教學為例,有教師就采取了自主探究、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圍繞著螃蟹究竟是兩棲動物還是爬行動物這一問題,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復習前面學習過的內容:對哺乳動物的研究是從哪些方面去考慮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概括出“生活環(huán)境、身體表面、呼吸方式、繁殖方式、常見動物”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教者尊重學生的學習愿望,讓他們自主選擇、自由分組、分工合作:想研究爬行動物的有哪些人,研究兩棲動物的有哪些人?哪幾個人想在一起研究?想研究哪一動物的哪方面的問題?在接下來更多的時間里,學生則是在自學要求的提示下利用電子書包,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自主探究,并填寫學習記錄單(如下表)。
我研究的動物 ( )動物
常見動物 學前想法 學習記錄
身體表面
生活環(huán)境
呼吸方式
繁殖方式
隨后在小組內輪流交流自己的學習記錄,并完善和補充自己的記錄,形成小組的觀點。最后再進行全班的交流,而教師只是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去引導、去分析并完善所研究動物的特征,找出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根據(jù)這些特征去判斷哪些是兩棲動物,哪些是爬行動物。
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科學探究的課堂,才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課堂。這樣的探究,才是真正的探究。
三、放任自流,缺少“點睛”。
與不肯放手牽著學生按照自己的路子往前走相反,還有部分教者在教學中為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探究”,則是放任自流,對學生的問題、觀點不加任何干涉,也缺乏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從而導致課堂上雖然熱熱鬧鬧,但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仍然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以然,課堂收效甚微。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晝夜交替現(xiàn)象》一課時,學生圍繞著“太陽與地球怎樣運動才會出現(xiàn)晝夜交替呢?”這一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并用畫示意圖的方式來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
在小組交流后進行全班交流,一人匯報,一人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在這一過程中,教者鼓勵有不同想法的同學都在黑板上畫下了自己的示意圖,一共在黑板上留下了10種不同的畫法,這些顯然都是學生個性的猜想,里面肯定只有一種想法是正確的,這其中有幾位同學的猜想更是具有明顯的知識錯誤“太陽在繞著地球轉”“太陽一邊在自轉一邊繞著地球轉”……但教師為了尊重學生的猜想,并沒有引導學生先去對那有明顯錯誤的猜想進行排除,而是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來逐一驗證黑板上的這10種猜想。一個一個地驗證下來,再一個一個地上臺匯報、演示,不僅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花了兩節(jié)課的時間,而且轉得學生頭昏眼花,晝夜交替的現(xiàn)象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還是不知所云。
“在小學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yǎng)?!币虼?,教師在學生探究活動中恰到好處地引導、提醒還是必須的。正如上文所列舉的《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一課的執(zhí)教者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巧妙地引導:“對哺乳動物的研究是從哪些方面去考慮的?”“自學提示(學習記錄單)”的出示以及“比較找出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幾個關鍵處的“點睛”,讓學生的探究活動走向深入、高效。
“偽探究”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教師對科學探究的機械理解上,沒有把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初步的探究能力作為科學學習的目標,我們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去偽存真,把真正的探究留給學生。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羅塘小學 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