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知識分子心志的變化

2015-05-11 20:23:52徐振祥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科舉制

【關(guān)鍵詞】演知識分子,志于道,科舉制,心志變化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5)05-0067-06

知識分子,顧名思義而言,是除人類社會常識之外,擁有某些特別知識,以求知和生產(chǎn)知識為職事的人。但就其特定含義而言,根據(jù)其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是專指那些受過教育但對現(xiàn)在社會秩序和傳統(tǒng)文化持批判態(tài)度,并試圖使自己的理想抱負實現(xiàn)于社會的人。①本文旨在根據(jù)對知識分子的這一界定,審視中國知識分子的心志變化,并期圖以此展示中國古代主流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側(cè)面。

中國知識分子,在古代稱之為“士”?!笆恐居诘馈?,孔子的這一說法,至少表明在孔子的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職事”就在于“道”了。而所謂“道”,就是關(guān)于人類生存的根本之道,就是關(guān)于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之道,即“人道”而并非春秋之前的“天道”(當代學者余英時說:“中國的‘道’講的就是承認人類共通的價值和人類尊嚴”)。

中國的知識分子,誕生于春秋時代。余英時說:“春秋以前的‘士’還不算是‘知識人’?,F(xiàn)代觀念中的‘知識人’,必然同時也扮演社會批判者的角色。”春秋以前的“士”,本意是政府各部門中的掌“事”官員,那時又沒有發(fā)展出關(guān)于天地人或社會、自然的、抽象的“道”,所以,那時雖然也有對現(xiàn)實的批判,如《詩》中的諷刺詩等,但其所諷刺的事物,都是具體的,不可能從“道”的角度——超越自己某一具體的身份職責來批判現(xiàn)實,即曾子所說“君子思不出其位”。春秋時代,“士”的社會地位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末等貴族逐漸降為了“庶人”,到戰(zhàn)國時代,不再屬于貴族,而成為“庶民”士、農(nóng)、工、商中的一個階層,只是其“首”而已。士失去了原來的職責和地位,也就擺脫了原來職事的限制,因此也就獲得了行動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面對社會大變革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們周游列國,以“道”為志,反思和批判現(xiàn)實,追求他們理想的世界。

“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颍偌彝患?,必不全矣?!佬g(shù)將天下裂”。這是莊子描述在周王室“禮崩樂壞”,作為原來統(tǒng)一性的“道”破裂后,諸子百家興起,自以為載道的情景。雖然當時不僅是莊子,還包括荀子,后來的淮南子,甚至清人章學誠在內(nèi),都曾感嘆過百家興起各執(zhí)一端“以自好”的局面,但諸子百家興起之后出現(xiàn)的百家爭鳴局面,無疑對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從上述關(guān)于知識分子的界定或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來說,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具有知識分子特征的時代。

春秋戰(zhàn)國知識分子都是“志于道”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面對社會大變革局面,他們“志于道”,先后創(chuàng)立了影響整個中華民族至今的“道”“儒”“墨”“法”學說,并為自己的學說奔走呼號了一生。“孔席不暖”“墨突不黔”這對成語雖是專指孔、墨二人的,但實際上可以看成當時知識分子忙于“傳道”的群體寫照。雖然老、莊超脫逍遙,并不積極主動地向權(quán)貴推銷自己,但仍然為自己的“道”著書立說、指點江山。

這些知識分子“志于道”,為的是“經(jīng)世”“救世”,并不是為了躲在“象牙塔”中做純粹的學問,這與西方古代知識分子不同。西方自蘇格拉底因為卷入城邦的政治生活而被處死以后,希臘哲學家便不肯參與政治生活了,于是,出現(xiàn)了西方文化史上的所謂“靜觀的人生”。這“靜觀的人生”只做“解釋世界”的工作,而把“改變世界”的工作交給了“行動的人生”——基督教會(基督教會秉承上帝的意志而“救世”:限制君主權(quán)力,教化“蠻族”,教化民眾等)。所以后來馬克思對此批評道:“哲學家從來只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既“解釋世界”,這就是他們所宣傳的學說;又“改變世界”,這就是他們的“入世”或“出世”?!叭胧馈奔础俺鍪恕碑敼?,直接實施他們的學說;“出世”即退隱官場對社會進行批判。具體什么時候“入世”,什么時候“出世”,則根據(jù)現(xiàn)實政治環(huán)境而定:“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具有獨立的人格。道家代表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薄懊癫晃匪?,奈何以死懼之?!本哂腥绱怂枷胝J識之人,其人格的獨立是顯見的。莊子更是逍遙飄逸,法道自然,以己為然?!跺羞b游》《秋水》等所講的故事,沒有獨立的人格豈能想到?更是無法做到的。儒家雖然主張“入世”,但其代表孔子、孟子,其獨立人格是沒有任何人懷疑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些言論至今仍然是激發(fā)讀書人奮發(fā)向上、獨立作為的經(jīng)典。墨子之“道”具體為“兼愛”“非攻”“尚賢”等十大主張。為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他勇于實踐,不管在過程之中面臨的是多有權(quán)勢的君王,以及多大的生命危險,他都是剛正凜然、從容不迫的。墨子能做到這一點,沒有獨立的人格無法想象,這從大家熟悉的“墨子救宋”故事中可見一斑。另外,在《墨子》一書中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各諸侯國暴政的言論,比比皆是,這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是做不到的。法家之“道”是主張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的,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國家統(tǒng)一、戰(zhàn)爭不再,人民安居樂業(yè)。這里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策略點是造成君主之“勢”,“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落腳點則是建立一個“法制”社會,讓“法”高于一切?!胺ú话①F,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彼?,就法家代表韓非子而言,其在根上的獨立人格,也是不言而喻的。在目睹戰(zhàn)國后期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被拒后,韓非才憤退而著書,寫出《孤憤》《五蠹》等名篇。君王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就將自己的意見寫成文字,以求天下評說是非對錯!這豈不是人格全然獨立才有的作為?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志于道”,且具有獨立人格,當社會現(xiàn)實與他們理想的“道”不一致,且當?shù)勒哂植恢匾暩恢赜盟麄儯麄円虼吮黄取半[”而“出世”之時,自然會選擇,也只能選擇:對“無道”的社會及其君王進行批判,即孟子說的“處士橫議”。這些知識分子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因基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認識,理直氣壯,不講情面。如孟子就曾當著齊宣王的面這樣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路人意);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p>

由于當時各派學說的代表人物,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由此漸成傳統(tǒng),并在這一傳統(tǒng)的作用之下,演化為一種“制度”:“不治而議”的“稷下先生”。戰(zhàn)國中期,齊國創(chuàng)立稷下學宮,禮尊當時各學派著名學者,號稱“稷下先生”。后燕昭王也曾筑碣石宮,師禮鄒衍等學者。他們是“不治而議論”,或“不任職而論國事”,即他們身不在官,但卻專職于政治批判。從中不難想見當時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

經(jīng)過秦始皇“焚書坑儒”,戰(zhàn)國時知識分子那種游說天下的局面不存在了。秦搞皇帝絕對專制,中國知識分子也就沒了“志于道”的可能。秦命短祚,在此就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這一話題,可以不論。漢文帝二年十一月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人,這成為其后士人進入政府門徑之始。漢時的“察舉”選官,是“鄉(xiāng)舉里選”,這是一種西周之時就有的選官傳統(tǒng)。所選標準,即當時對讀書人的標準:賢良、方正、孝廉、直言極諫、茂材異能等。最主要的是賢良、孝廉兩科。選拔誰,決定于社會輿論:“科別行能,必由鄉(xiāng)曲”(東漢和帝永年五年三月詔)。州郡根據(jù)鄉(xiāng)議保薦人才,并在州郡中歷練吏事,做得好可上至九卿。兩漢時期的官員,不少經(jīng)此途而出。這樣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使兩漢時期的知識分子,就整個群體而言,與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知識分子有了不同,即其“志于道”的完全自主性,人格的完全獨立性和對社會的全面批判性,較之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大大減弱了。就“道”而言,是受限于“獨尊儒術(shù)”了;就“人格”而言,是受限于“鄉(xiāng)舉里選”了;就“批判精神”而言,是受限于皇帝、諸侯的權(quán)威了。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三個方面都是基本不受限的。雖然如此,兩漢時期的讀書人,仍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是,產(chǎn)生了一批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如董仲舒、司馬遷、東方朔、左雄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雖強調(diào)忠君,但也是為承孔子之志,在君主專制局面已成的環(huán)境之下,利用“天人感應(yīng)”之論以限君。司馬遷作《史記》全面總結(jié)歷史,以“通古今之變”,還能直言當朝漢武帝的是非。兩漢之時雖然是“鄉(xiāng)舉里選”,但東方朔卻能自我推薦,并因此脫穎而出,說明了如此個性之強的知識分子還是有機會得到社會和政府認可的。東漢左雄針對因豪門大族逐漸把持察舉制而產(chǎn)生的種種弊端,提出改革方案,并最終得到了皇帝批準。甚至還有一個不知姓名的被范曄稱之為“漢陰老父”的人,能直接對皇帝制度發(fā)生懷疑:“請問天下亂而立天子耶?理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

二是,一方面這種“鄉(xiāng)舉里選”的選官制度,因為首先要社會輿論認可,所以,被選之人與社會必然會有相當程度上的聯(lián)系,“民情”也就自然地會被這些當官者關(guān)注,即這些當官者也會在相當程度上以社會或民眾為本位;另一方面,因為這些“士人”由民間推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民主”的性質(zhì),雖然政府仍然要對他們進行“歷練”甚至“考試”,但至少可以說在“人事權(quán)”上,是社會與政府共進退的。

三是,這種選官制度對鄉(xiāng)里的社會影響是積極的。被選舉者要“賢良方正”、要“孝”要“廉”,并且還要得到鄉(xiāng)親們的認可,這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一代,無疑會起到正面的榜樣作用。如《南史》中說:“漢世士務(wù)修身,故忠孝成俗。”最高統(tǒng)治者也是有意而為。漢昭帝元鳳元年,賜郡國所選有行義者涿郡韓福等五人帛,人五十疋,遣歸,詔曰:“朕閔勞以官職之事,其務(wù)修孝弟以教鄉(xiāng)里,令郡縣常以正月賜羊酒?!闭驗檫@樣,追求賢良方正、忠孝廉潔的中國文化,在兩漢時期“化民成俗”了,從而成為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以此同時,一個王朝的名稱也就成了我們民族的稱謂:漢族。

自魏文帝曹丕始,原兩漢“察舉制”進一步細化為“九品中正制”,將州郡的那些“賢有識鑒者”,立為大小中正官,觀察所管范圍內(nèi)的士人,其就言行,定為九等,以作政府用人標準。其初,這一選官制度針對東漢后期察舉權(quán)逐漸落入豪門大族之手的弊端,確實選拔出了部分德、才皆“上品”之人,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地將出身門第放在了首要位置,加之擔任中正官者,大多出身于豪門大族,到晉初,便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所以,身為尚書仆射的劉毅在《請罷中正除九品疏》中,便要求廢除這一選官制度。與劉毅同時的段灼也說:“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所以,較之于兩漢時期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在短短的40多年里,就失去了選拔真正人才的意義。同時也說明,在九品中正制之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較之于兩漢時期的知識分子,其“道”、其“人格”、其“批判精神”,又向后退了一步,因為他們僅限于一人之鑒。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說:“蓋鄉(xiāng)舉里選者,采譽于眾多之論;而九品中正者,寄雌黃于一人之口。……則評論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評論所不許,則司擢用者不敢違其言?!授厔菡卟幌九e賢,畏禍者不敢疾惡?!瓕S谝蝗?,其法太拘,其意太狹,其跡太露。固不若……兩漢之法也?!?/p>

雖然如此,中正官的品鑒,還是要以士人的德行為標準的,即使只在豪門大族里面定“上品”,其被評定為上品者,也多還是豪門大族里較為優(yōu)秀的士人。這是其一。其二,中正品第人物,最高權(quán)力者也是輕易不能干涉的。南朝宋文帝寵愛的舍人王宏想當士人,以期列入九品之列,宋文帝要他去找時任尚書仆射的王球商量,王球不準他“就席”(并坐之意)。文帝就此嘆息道:這我也沒有辦法了。這不是一個特例。齊世祖愛幸紀僧真,紀也向世祖“乞為士大夫”,世祖叫他去找時任都官尚書的江學,江學不理他,他回去向齊世祖告狀,齊世祖說:“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由此可見,當時的士大夫的確有自己的尊嚴。其三,士大夫內(nèi)部因其行為失品,被清議廢黜的,晉、宋記名所載,也是不少的。所以顧炎武說:“九品中正之設(shè),雖多失實,遺意(指三代兩漢存清議于州里的遺意)未亡。凡被糾彈,付清議者,即廢棄終身,同之禁錮?!彼?,九品中正制實施的近400年里,士大夫的精神還是較為自由的。

鑒于上述史實,對這九品中正制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臺灣學者徐復觀先生曾從與政治權(quán)勢的關(guān)系角度作了如下評價:“九品中正的用意,依然是使皇帝不敢私人才予奪之權(quán),士大夫不敢放佚恣肆于社會之上。知識分子依然是站在皇帝與老百姓的中間,發(fā)生一種貫串平衡的作用。其自身即在此貫串平衡的作用中,對政治保持了相當?shù)淖饑?,維持了若干的人格?!?/p>

因為九品中正制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特別是自東漢后期興起的豪門大族經(jīng)過若干年的發(fā)展,因其自身腐化墮落,到了隋時,已經(jīng)衰敗了(“出則車輿,入則扶持……膚脆骨柔,不堪步行,體羸氣喘,不耐寒暑”;“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這是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涉務(wù)》中描述世子的情景)。與此同時,庶族地主階級興起,自東晉晚期開始已經(jīng)200多年了,也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南朝諸帝均為庶族將領(lǐng)出身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當隋統(tǒng)一之后,為打擊世族、鞏固自己的政權(quán),改變選拔官吏的制度也就成了最現(xiàn)實的政治問題。這就是科舉制產(chǎn)生的基本背景。

科舉制對中國知識分子心志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幾乎完全將春秋戰(zhàn)國之時的知識分子變了樣。因為科舉制實施之后,不少讀書人只讀書以應(yīng)試,而且只讀與朝廷考試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書;應(yīng)試之文字,是不易看清這個人的道德情操、胸懷名節(jié)、行為能力的。這樣一來,這些“知識分子”,不再需要與社會聯(lián)系,不再需要顧及社會輿論,而只要留心皇帝的需要就行了。所以,自科舉制實施以后的中國讀書人,其總體心志是漸趨奴性化的??婆e制對以皇帝為代表的政權(quán),影響也較大。原來的皇帝還要顧及社會的輿論,也要尊重士大夫的人格,但自此之后,皇帝們是更加自恣、妄為、專橫了,“天下英雄盡入吾■中”了,由此選出的“英雄”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是些“小魚”而已(歐陽修語)。而到了明、清兩朝,讀書人只能讀四書五經(jīng),而且行文還只能是八股,甚至行文的字體又只能是“館閣體”,那就更限制人了。

科舉制在實施之后不久,就遭到了批評。如唐朝“右補闕”薛謙光說:“今之舉人有乖事實……選曹授職,喧囂于禮闈,州郡貢士,諍訟于陛闥。”后代的朱熹、顧炎武等大家都對科舉制進行過嚴厲的批評。入近世后,特別是在維新運動中,對科舉制的批評,要求廢除科舉制的聲音就更多了??婆e制雖然遭到了嚴厲的批評,但因此制能夠為政府招攬人才,為皇帝培養(yǎng)忠誠之士,有利于中央集權(quán),加之庶族百姓因此也有了改變自己政治命運的可能,所以還是一直堅持到了20世紀初。

在科舉制時代,也產(chǎn)生過不少“志于道”的仁人志士,如李白、杜甫、徐有功、韓愈、范仲淹、宋明理學家,特別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們談封建、談井田、談選舉、談學校、談君道、談臣道、談士道,等等,就是要打掉皇帝是乃圣乃神的觀念,打掉只有朝廷而無地方的集權(quán)觀念,打掉為君設(shè)臣,以臣殉君的奴妾觀念,打掉以天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專斷觀念。但清點這些著名人物的背景、經(jīng)歷,大多則并不是出自于科舉,而是自立于社會中的讀書人。

在科舉制下能夠產(chǎn)生這些人物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政統(tǒng)”與“道統(tǒng)”并不是絕對同一的。“道統(tǒng)”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孔子是這些讀書人的“素王”。雖然科舉制使絕大部分讀書人逐漸變?yōu)橐曰实蹫榇淼摹罢y(tǒng)”的奴才,但總有那么少數(shù)讀書精英以尊“道統(tǒng)”為最高人生價值。所以,不管“政統(tǒng)”專制得如何厲害,他們總是能夠為了“道統(tǒng)”而抗爭,并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甚至“死得其所”。如此一來,上述這些人物的產(chǎn)生也就不足為怪了,同時,也不難理解2000多年來的專制王朝歷史上為什么會不斷出現(xiàn)“死諫”的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的不同一,雖然不像西方社會那般政、教分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特別是在精神的高度上,對“政統(tǒng)”的制約也是存在著的。

由袁世凱、端方等人為代表的要求立即廢除科舉制的主張,最終壓倒了以張之洞、劉坤一為代表的要求逐步廢止科舉制的意見,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了。關(guān)于科舉制度此時被廢造成的方方面面影響,論及者眾多,本文主旨所在,只涉及中國讀書人的心志問題。

科舉被廢使原來終生以科舉為入仕之途的讀書人,一下子無了依傍,對前途不知所然,成了脫離社會主體結(jié)構(gòu)的游離階層或“無根人”。進入新式學堂與出國留學便成為讀書人獲取社會地位的主要途徑了。但中國作為一個后進國家,其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文化發(fā)展程度,遠遠無法提供足夠的位置與就業(yè)機會,以吸納紛至沓來的,從新式學堂中畢業(yè)和留學歸國的,在年齡上主要是青年的讀書人(科舉制下的“讀書人”沒有年齡限制,科舉史上年齡最大者102歲)。蕭功秦就此評價道:“這些處于游離狀態(tài)的人們,由于社會地位的不穩(wěn)定,前途的渺茫與心理失落感,就以異乎尋常的速度,急劇地涌入政治領(lǐng)域,紛紛競奔官場,以爭取權(quán)力、地位與財富資源,成為新政時期與民國初年的‘政治參與膨脹’的巨大力量?!?/p>

這些讀書人,與傳統(tǒng)的士大夫相比,知識結(jié)構(gòu)與獲取知識的空間都有了很大不同。因此,他們的“道”與傳統(tǒng)士大夫的“道”也就有了根本的不同;隨著這些讀書人所志之“道”的根本變化,中國讀書人的心志也就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辛亥革命之所以在清廷新政十來年后發(fā)生,從其革命的主體和主要領(lǐng)導者的角度審視,上述情況便是其重大背景。辛亥革命之后,中國政治失序,政治權(quán)威崩塌,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也不存在了;當時的中國又是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中,沒了傳統(tǒng)科舉的政治“仕途”,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便一掃傳統(tǒng)士大夫只埋頭四書五經(jīng),不管外面是否“殺百萬生靈,亡數(shù)百年社稷”(南宋呂祖謙語)而求科舉功名的傳統(tǒng),紛紛“參與”政治。不管是讀書人中的精英,還是一般的讀書青年,甚至包括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讀書人中的領(lǐng)袖,如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等,都在進行“革命”了。在傳統(tǒng)社會里,“革命”一詞是不會輕易說的,尤其不會輕易地說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而現(xiàn)在這些讀書人卻把“革命”掛在了嘴邊。因此,這些讀書人不再像傳統(tǒng)的士大夫那樣脫離社會,他們是主動積極地投入社會的;也不像傳統(tǒng)士大夫般“奴性”,他們是敢于蔑視一切權(quán)威的,甚至很大部分被“志士化”,變換成了拿起武器的俠士。

這些讀書人雖然都在“革命”,但他們對“革命”內(nèi)容的解讀卻有很大差別甚至是對立的,而且只要出現(xiàn)不同,就會互相指責對方是“反革命”。于是,在思想輿論領(lǐng)域,便再次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的局面,如當時無政府主義的各個派別就有20多種。所以,這些讀書人不再如傳統(tǒng)士大夫般坐而論道,他們是直接參與政治“革命”的,是“行動的人生”。因此,這些讀書人的學問不再如傳統(tǒng)士大夫般“精深”,①也不會如傳統(tǒng)士大夫般頑固死板,他們可能今天宣傳這一主義,明天又會為另一個主義熱血沸騰。如“大”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等剛剛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宣傳自由主義,不久之后就又宣傳馬克思主義,并為此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再如“小”知識分子毛澤東、蔡和森等剛剛還在岳麓山下搞無政府主義的“新村實驗”,結(jié)果讀了《共產(chǎn)黨宣言》(陳望道譯)、《社會主義史》(柯卡普著)、《階級斗爭》(考茨基著)三本書,“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后,毛澤東就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了。

這時絕大部分讀書人都是“行動的人生”,為了他們心中之“道”,逐漸地在各自信仰的“道”或“主義”之下聚合起來,組成政黨進行“革命”了。據(jù)臺灣學者張玉法初步統(tǒng)計,民初出現(xiàn)的政黨與政黨性組織,共達312個之多。當時中國的讀書人,基本上都分屬于不同的黨派了。這樣,知識分子所具有的社會批判意識和精神,在此主要變?yōu)榱它h派的政治斗爭,對其他黨派的批判也是直接與自身黨派的政治利益相連的。所以,這一批判,在相當程度上已經(jīng)脫離了知識分子批判所具有的無私無我精神。也就是說,此時中國的讀書人,融入了更多政治角色。而且他們在各自的黨內(nèi),是要“服從紀律”的,主要是“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中央服從領(lǐng)袖”的紀律。所以,這一“服從”,知識分子所應(yīng)該具備的批判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就不存在了。

當然,少部分例外也還是有的,如二三十年代的胡適、魯迅等,五六十年代的雷震、殷海光、顧準等。從中依稀似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知識分子的影響仍在。

【作者簡介】徐振祥,男,中學高級教師,宜昌市歷史學科帶頭人,就職于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育教學。

【責任編輯:王雅貞】

猜你喜歡
科舉制
歸納總結(jié)“摸透”科舉制
古代的考試
新少年(2021年11期)2021-11-05 13:07:08
“科舉”
試論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科舉與書院制度
中國傳統(tǒng)選士制度變遷
求知導刊(2017年15期)2017-07-15 05:29:52
淺析科舉制對唐朝人婚姻觀念的影響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
青年時代(2017年3期)2017-02-17 17:44:06
晚清科舉制度變革考
人民論壇(2016年11期)2016-05-17 12:33:30
關(guān)注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克服思維定勢
從“范進中舉”看應(yīng)試教育
达日县| 嘉禾县| 呼和浩特市| 景德镇市| 辉县市| 平陆县| 腾冲县| 安阳县| 望都县| 英德市| 林西县| 岑巩县| 涿鹿县| 登封市| 灵台县| 牙克石市| 成武县| 盐边县| 嵩明县| 通江县| 保山市| 安陆市| 洮南市| 历史| 班玛县| 白水县| 淄博市| 嘉兴市| 迁安市| 泸州市| 新泰市| 蓬莱市| 高尔夫| 巴南区| 湖口县| 阿合奇县| 赣州市| 屏山县| 翁牛特旗| 巢湖市|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