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科
東方藝術·大家:關于“未來”你怎樣理解?
蘇偉:在我們所處的中國語境中,未來是被規(guī)定的,有關未來的想象是被強制引導的,一個現(xiàn)代化的未來是必須去實現(xiàn)的。不同年齡的人對中國以經濟發(fā)展為唯一特征的急遽變化有著不同的身體感受,更多人也愿意用積極的詞匯描述這種感受。未來即使不是最美好的,但至少也是不差的?,F(xiàn)代化是這個未來的核心,襯托著變得強大、變得富有的欲望。這大概就是未來的宿命。
至于藝術,面對未來,過去的就讓它粗糙地過去吧,此時此地也不過是一個與更強大的、隱形的意志握手的場所。
以前,藝術是為政治服務的,現(xiàn)在,藝術是為時代及其所有的意識形態(tài)服務的。
對抗官方設計的未來愿景,這是當代藝術一直驕傲地秉 承著的東西,它的合法性也得到當下藝術史敘述話語的默認甚至是全力肯定,同行們也都熟稔于如何塑造一整套反權威和反線性敘事的語言。但很少有人真正正視過,這種未來想象后面的意識形態(tài)歷史和價值觀實際上已經深入到我們的肌體之中。令人擔憂的是,藝術和這種未來設計某種程度上是同謀的,變得強大,獲得藝術史的位置,一個更好的藝術繁榮的時代……我們不再區(qū)分對未來的野心與嚴肅的批評、思考和實驗之間本應有的距離。藝術變得和時代平行,時代需要那種游戲式的視覺語言,需要去歷史化的形式創(chuàng)新,需要一切看起來好看的東西。
藝術與那些聳立在二三線城市的奇觀建筑、與家具城里那些拙劣模仿西式宮廷的家居設計并沒有太大不同:它是感官沖動的直接投射,它輕蔑地用否定之否定的邏輯把批評和思考趕進角落,它拒絕語境而向往真空,因為只有在那里,一切事情可以無限地生產下去,變幻出更有“創(chuàng)意”的形式。
“歷史虛無主義”,這個曾經被官方用作批判小資產階級思想無視歷史進程的詞,悖謬地在藝術身上實現(xiàn)了。
藝術就這么坦蕩地端起虛無主義的槍,對準那些永遠被固定在合法位置的東西:秩序、權威、現(xiàn)代化。藝術像黨派的信徒一樣,高喊著決裂的口號,偷偷攥著權力的刀。至于歷史,以及我們自己在歷史敘述中變得若真若假的身體,藝術選擇性地遺忘了。很多人把這個稱為當代性??磥?,比起“未來”,“當代”才是那個無法實現(xiàn)的愿景吧。
東方藝術·大家:當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展示環(huán)境,與你曾經設想的未來一樣嗎?
蘇偉:不一樣。
我們的藝術環(huán)境一方面是國家決定的,一方面被我們自己塑造得越來越狹隘、單一。
它看起來有點像大城市新建的漂亮的地鐵站,看起來很美,用起來才知道各種不便。藝術的基礎設施和相應的文化土壤仍然是絕對缺乏的,一切仍然很粗糙,不過是有個形式,更不用談什么藝術系統(tǒng)。市場仍然是中心力量,藝術家只能通過市場被認識,找到自己需要的位置。有活力的聲音逐漸處于更邊緣的地帶,占據的藝術史話語和批評話語在丟掉了文化批判這個通行證后顯得無力和僵化。而國家的文化政策近年來的不斷收緊也在預示,藝術還會是容忍度的某種體現(xiàn)而已。
東方藝術·大家:你認為未來的藝術會向哪些方向發(fā)展?
蘇偉:如果藝術對現(xiàn)實沒有判斷,對歷史沒有再思考的沖動,對我們自己的身體選擇不去正視,那么未來和現(xiàn)在一樣,一如既往的狂歡,人人忙著慶祝自己的在場。
東方藝術·大家:你認為在未來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展示空間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蘇偉:如果創(chuàng)作空間指的不僅是物理上的工作室和電腦屏幕,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的藝術繁榮所帶來的巨大藝術生產力和生產欲望還在延伸,它淘汰掉了一些人,留下了一些繼續(xù)帶著各方的簇擁塑造個人神話。這些人不斷占據著視野的中心,他們的英雄事跡就這樣被傳送到新人、新的同行那里。于是,不一樣的聲音就在這種道聽途說中繼續(xù)被擠壓,新的同行們在無從著手的情況下不得不跟隨這些神話所制造的價值和話語。
創(chuàng)作空間在變小,這些神話生產出的東西占據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想進入卻無法進入的唯一的秩序:畫廊系統(tǒng)。
很多灰色甚至是隱形的地帶也存在,看看最近幾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就知道了。會發(fā)生變化嗎?
畫廊是我們這里最主要的展示空間,少有的幾家美術館也因為各自的投資人和背景、因為視野和目的,無法真正打開大門,為嚴肅的研究和實驗提供支持。美術館還會越來越多,上海一建就是十幾個,它們不會有足夠的內容,而每一個漂亮的房子也都好像從真空中誕生的,裝點著美麗的街區(qū)。
更何況,無論創(chuàng)作什么、展示什么,藝術和生活在這里的人無關,但是搞參與性藝術的藝術家似乎又不少。
東方藝術·大家:你認為在未來當代的藝術體制(如策展人、畫廊、美術館、拍賣系統(tǒng)的相互關系等)會發(fā)生大的改變嗎?
蘇偉:不知道,藝術的秩序是可變的,而且沒有哪一方,哪一層面是絕對強大的。此一時彼一時的情況我們都見了很多。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有主體,能不能不因為藝術體制的要求去創(chuàng)作和思考,藝術作品能不能不再曖昧地和淪為展評的藝術批評保持某種關系、而是自己去主動的批評、發(fā)聲和探索。
東方藝術·大家:你覺得傳統(tǒng)紙媒在未來有哪些發(fā)展的可能性嗎?
蘇偉:我理解紙媒在生產周期、成本和流通上受到的壓力,來自新媒體的沖擊很難應付,愿意一頁一頁翻下去的閱讀者也變得更少。
但媒介不應該是第一問題,有立場、有角度才是決定性的。
一個嚴肅的批評陣地是無法被取代的,一個力圖拓展視野、打破慣性的邊界、挖掘歷史和當下的線索、同時又對市場力量保持警醒的平臺所擁有的未來可以很大。
我們仍然缺少一本沉甸甸的批評雜志。
東方藝術·大家: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內,你對未來有怎樣的規(guī)劃和設計嗎?
蘇偉:策展和寫作、思考應該是一件事,希望一直這樣下去。
東方藝術·大家:能否推薦一件你認為會對未來的思考方式產生較大影響的藝術作品,或一次展覽呢?
蘇偉:沒有哪個展覽或者作品是紀念碑。
蘇偉,1982年生于北京,獨立策展人和批評家,現(xiàn)生活和工作于北京、香港。他的文章出現(xiàn)于眾多藝術期刊和出版物中。蘇偉的工作聚焦于當代藝術的理論生產、寫作和策劃。2012年,他曾參加了國際策展藝術機構紐約ICI(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的夏季策展課程。2014年,他獲得了首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第一名。他最近出版了《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藝術史》(漢斯·貝爾廷著,蘇偉譯,盧迎華、蘇偉評,蜜蜂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