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邦
摘要:課堂教學 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構建高效課堂,首要任務是要改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習慣。柳樹中學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名校經驗,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結合學校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成功地創(chuàng)建了“四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學習方式 四步導學 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構建高效課堂,首要任務是要改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習慣。
柳樹中學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名校經驗,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結合學校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成功地創(chuàng)建了“四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這種“四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導學案為載體,以課堂展示為平臺,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輔助,以師友互助為補充,以追求高效課堂為目的,其核心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那么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新課標強調自主學習,許多教師經常在口頭上說要改變教育觀念,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保留著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慣性,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放心學生,這是教師首先應該解決的心理問題和認識問題?,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作為老師就要研究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把課堂還給學生,盡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匯報學習情況的習慣。我通常是讓學生站起來就說話,避免舉手指名等煩瑣形式,學生說話不拘束,課堂呈現(xiàn)氣氛熱烈,思維活躍,情緒高昂的場面,討論、爭論中不時碰撞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二、營造自主學習氛圍,讓學生體驗課堂生活的愉悅
課堂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氣氛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主動參與。在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平等自主、尊重個性的學習氛圍。善于營造情景、利用情景,建立豐富多彩的課堂情景機制。樹立“雙主體”觀念,提倡平等互動交流,著眼“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建立課堂平等交往的對話機制。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地賞識、肯定或使用表示夸獎和欽佩的手勢,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這樣做能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學困生要“分層教學”,盡可能多分配一些讓他們“得分”的課堂活動,使他們在參與中體驗到課堂生活的愉悅。例如,在《背影》的教學時,一學生提出為什么要買橘子,不買別的水果?一學困生脫口而出“橘子就是吉祥的象征”,我立即夸獎他這個解釋多么富有文化內涵,也許作者根本就沒這么想,但這樣解釋應該是最好的。
三、引導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古人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陶行知先生則更簡潔地指出: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真正的知識就存在于疑處。李鎮(zhèn)西老師在教學中提倡學生對所有課文養(yǎng)成“四問”的習慣:(1)寫了什么?(2)怎樣寫的?(3)為什么這樣寫?(4)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顧名遠先生所言“不會提問 題的學生不是學習好的學生?!睂W習中只有大膽地提問、質疑,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得以發(fā)展。面對學生的質疑,做教師的不能采取漠視或壓制的態(tài)度,要給予這一行為以充分地肯定,并激勵其進一步地思索。問題意識其實是主體意識的一個突出方面。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大膽發(fā)問,提倡學生給老師提意見、找岔子、挑毛病,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fā)表獨立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當學生想法與老師不一致時,教師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應耐心傾聽,多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對思考不夠深入的問題要鼓勵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探究,將學生思維活動引向深入。
四、教給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要善于“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一堂好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多少;教師能指點一條路,學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師能給予一點啟示,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識;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去實踐運用。比如在語文學習中,教給學生如何精讀,如何略讀,通過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同樣如此,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積累材料,選擇材料,突出主題,準確審題,嚴謹構思,妙語成文的方法,形成寫作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包括《讀者》《故事會》《演講與口才》《意林》等鮮活的報刊,在閱讀時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和隨筆等。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就可以去廣泛地自學,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移到課外去,并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用來解決新問題,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背踔猩脛?,可以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特點,設計一些適合初中學生的語文活動,在語文活動中,學習語文,提高能力?;顒涌梢造`活多樣,豐富多彩,不一定只指課外活動,課內也可以開展一些小型的活動。比如課前5分鐘的講故事比賽,演講與口才訓練,新聞播報活動,隨筆朗讀。也可以專門開設語文活動課,分小組開展各種語文活動,比如自我介紹、家庭介紹、寵物介紹、家鄉(xiāng)介紹、民居介紹;自創(chuàng)相聲小品表演、自創(chuàng)詩歌朗誦、課本劇表演、節(jié)目主持、社會熱點評論、小辯論……活動課必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只負責課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組織、點撥,活動結束后點評。
總之,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是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是落實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目標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