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一
王維審說,“我注定成不了名師,至少成不了行政意義上的名師”。稍作停頓,他講了自己在體制下成長的三個“硬傷”。
一是普通話很“普通”。王維審出生在農村,小學讀的是村小,初中讀的是聯中,都屬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最簡單的村辦學校。貧瘠的起始教育讓他的普通話十分“普通”。再加上他本就內向、不善言辭的性格,這對以表達為主的教師職業(yè)來說,無疑是一個硬傷。特別是在各級講課比賽中,這個“硬傷”就顯得格外扎眼。
二是職業(yè)起點很低。1991年,因為生活原因,他不得不放棄了即將到來的高考,到一所農村初中做了一名臨時代課教師。兩年后,因為不堪忍受“臨時工”身份帶來的種種卑微和別人鄙視的眼神,他一邊教學一邊自學又重新參加了高考,目的很簡單——成為公辦教師。1995年,師范??飘厴I(yè)的他被分配到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心中學。公辦教師身份并沒有給他帶來教師職業(yè)生涯的春天。新教師報到那天,他被安排到校辦工廠當工人,和一群農村老太太干起了洗刷廢舊編織袋的工作。再后來,校辦工廠破產,他又被“充軍發(fā)配”到中心校下轄的一所偏遠聯中,成了一所無學生可教的“空殼學校”的閑人?!皬囊婚_始,我就落在了別人的后面。當我終于有機會回到中心校正兒八經當老師時,那些和我一起畢業(yè)的同事大都已經調到了城里的學校,或者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干?!闭f到這里,王維審的眼里掠過一絲遺憾。我猜測,這份遺憾是為了那些被人為浪費的美好歲月。
三是專業(yè)極度不“對口”。為了能夠站上講臺、爭取到教課的機會,多年來被“擱置不用”的王維審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學校近乎苛刻的條件:接手一個因班主任被學生毆打而無人敢接的班級,當班主任,教數學。令王維審沒有想到的是,歷史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他,在教了初中數學后,讓他在體制內的成長又多了一道“硬傷”?!霸谖覀冞@里,中學教師在評選教學骨干、名師時,所教的學科要與所學的專業(yè)一致,或者相近,而我卻是截然相反的大文大理?!睂Υ?,王維審已經很“看得開”——已經教了十幾年數學,也不可能再換回去。
顯然,在體制內,王維審并不具備“成功”的基本條件。但是,他卻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草根成長之路,這也正是我要寫他的原因:給更多像王維審一樣成長環(huán)境相對惡劣,少有機會獲得行政認可的普通教師以成長的啟迪和借鑒。
故事的力量
王維審接手的那個班級是初二(5)班。因為班級管理混亂,一些學習好的學生紛紛轉學或調班,只剩下42個學生,比正常班級少了20多人。但赫赫有名的“精英”們卻一個都沒少:因爬墻逃學而被綜治辦抓住的女生,因打架斗毆而頻頻接受派出所調查的男孩,因潑辣能戰(zhàn)而“威懾”全校的“大姐大”…… 極力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以便在學校站住腳的王維審,選擇了用“武力”來管理班級。但是,已經見慣了各種各樣“大風浪”的這些學生,卻讓他一次次敗下陣來。
軒,那個與前任班主任發(fā)生沖突的男生,再次與任課老師在課堂上爭吵起來。當王維審被其他學生叫到教室時,軒和老師之間已經到了快要動手的地步。王維審費盡力氣把他拉扯出教室,打算對其進行“武力”教育。但是,人高馬大的軒卻瞪著眼睛說:“就你這小身子骨,別打算和我打架,你不是我的對手。”無奈,身材瘦小的王維審只好放棄“戰(zhàn)斗”,心有不甘地對軒進行了徹底“調查”。原來,軒是一個讀完初三又從初一復讀的學生,學習成績并不十分差,只是他剛到這個班里的時候,經常被其他男生嘲笑是個“留級生”。自卑和抗拒,讓他憑著一米八的身高和渾身的肌肉把他們一個個“征服”,他成了班里的“老大”,打敗對手成了他的唯一追求。
頗有感觸的王維審寫了一篇文章《我不是你的“對手”》,表達了對軒的理解:“我真的不是你的‘對手,不是和你打架的‘對手。你真正的對手是你自己,你得打敗你內心里的自卑,然后去尋找你真正需要的東西……”這篇文章在雜志發(fā)表后,王維審“很不小心”地把雜志落在了軒的課桌上。軒在還雜志的時候,不好意思地摸著腦袋說:“老師!嘿嘿!”一個“嘿嘿”,讓王維審找到了教育的感覺。從此以后,王維審堅持每天把班里發(fā)生的小事寫出來,后面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想法,有的公開張貼在班級宣傳欄,有的單獨拿給當事人讀。沒想到,一個個的小故事讓這些曾經無比“堅硬”的孩子慢慢變得柔軟起來,班里劍拔弩張的氣氛一點點消失。有一些學生,也開始跟著老師寫故事。后來,王維審在班里提出了“把我寫給你看”故事漂流活動,讓學生在記錄故事中把自己敞開,一點點學會理解、寬容和努力。
就是這個當年的“包袱”班級,在兩年后的中考中取得了令領導“驚詫”的成績。在全年級26個班級中,中考指標考核居年級第3名,僅次于兩個特殊的“貴族班級”。在中考表彰會上,領導讓王維審談一談自己的法寶,王維審當時發(fā)言稿的題目就是《故事的力量》。在王維審看來,教育就是成長以及幫助成長,教師的職責就是把孩子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然后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而這,絕對不是苛刻嚴厲的規(guī)章制度所能夠實現的,那些嫻熟的兵法、策略和技術也未必能夠做得到。這種師生間相互成全,需要一種柔軟的力量,而這份力量只能源自那些溫暖的、打動人內心的故事。
敘事的意義
“把我寫給你看”故事漂流活動,成了王維審的班級管理法寶。撰寫班級里的故事,也成了他教育生活里最重要的內容。直到有一天,他才知道,他的教育故事并不僅僅是故事那么簡單。
十多年前的一天,王維審接到了《人民教育》雜志的用稿通知,除了告知有一篇文章將要發(fā)表在下一期雜志外,編輯還手寫了一句話:“你的教育敘事很有研究意義,希望你能夠堅持寫下去?!庇纱耍蹙S審才知道自己一直堅持寫的故事還有一個正式的名字——教育敘事,并且這是一種教育研究形式。也正因此,王維審更加堅定了通過敘事教育學生、成長自己的決心,也開始了他的教育敘事專業(yè)寫作和研究。
王維審說,他的教育敘事寫作之路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問題化寫作,屬于“遇到什么寫什么”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個把極易疏忽但有價值的微小事件問題化的過程。這種問題化寫作,在一定意義上培養(yǎng)了教師對各種教育現象的敏銳觀察力,幫助教師養(yǎng)成了自我發(fā)現、自我批判和自我修正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教師獲得自我成長的需要,讓教育成為一種不需要任何外力和利益支撐的自覺行動?!爱斔械慕逃龁栴}都成了寫作的素材,都成了研究的內容,教育就成了一份其樂無窮的趣事。工作二十年,我有十四年的時間在最偏遠的農村工作,教育行政的光環(huán)很少能夠照耀到我的身上。但是,我對教育卻有著一種不竭的激情,這份激情就源于我的問題化寫作?!蓖蹙S審邊說邊拿起一份報紙,指著對他整版報道中的一句話,輕輕敲了幾下。我拿起報紙,讀到了他所指的那段話:當教育成為一種內心的需要,有掌聲我會行走,沒有掌聲我亦會行走。
二是專題化寫作,就是在某一個階段,集中精力對某一個教育問題,進行“專題化”的反思性寫作。這種聚焦于一點的持續(xù)寫作,足以讓人把問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容易在教育的混沌中找出一條清晰的路徑。2012年,王維審到一所學校支教,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問題學生。半年的時間里,王維審為她撰寫了70多篇教育敘事,不僅和這個學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也慢慢找到了學生的“軟肋”,最終這個“難纏”的學生成了音樂方面難得的人才。而王維審也在這樣細致的研究中,對問題學生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理解。,近年來,王維審在多家雜志開設了教育敘事專欄,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專欄文章全部都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連載”,就連在教育報刊上開辟的“教師成長信箱”也盡可能把相關的問題放在一起解答?!斑@樣的寫作,無論是對自己還是讀者,都更具有成長價值?!边@是王維審的心得,也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三是主題化寫作,就是教師從研究的高度審視自己某一方面的實踐,在一個較大的領域內進行“主題化”的系統(tǒng)性寫作,并逐步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多年前,王維審就曾經對自己的敘事寫作進行過主題化提升,把自己對教育敘事的理解寫成了《教育敘事理論與寫作》。這本書的出版,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成功的感覺,“可能是太過于理論,銷量不是很理想”。這也成了他的一個心結,輕易不敢再下寫書的決心。直到去年,他才開始把自己近二十年的文字再次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形成了“覺者為師”系列書系,三本系列書的第一本《尋找不一樣的教育——我的教育敘事》即將正式發(fā)行,其余兩本也已經列入出版計劃。
十幾年來,王維審撰寫了700多萬字的教育敘事,其中有1000余篇在各級教育報刊發(fā)表。當我對他的“寫作成就”表示祝賀時,他很鄭重地說:“教育敘事寫作對教師的成長價值,不在于發(fā)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專著,而在于它對教師的教育實踐和思想影響了多少、改變了多少?!?/p>
從“教育敘事”到“敘事教育”
王維審至今不是特級教師,卻經常受邀給特級教師培訓班講課;至今沒有參加過“國培”培訓的他,卻時時受聘為“國培”授課專家。我問他,你給這些名師、特級們講什么?講你的教育敘事寫作嗎?他哈哈大笑說,當然不是!我講我的“敘事教育”。
今年五月,電視臺一檔專門報道各行業(yè)“風云人物”的欄目,以《師說》為題對他進行了長達30分鐘的電視訪談。當主持人問他“如何看待教師的職業(yè)榮譽”時,他說:“在多年以后,如果我的學生能夠時常回憶起我們在一起的點滴細節(jié),如果這些已經對他當下的行為方式和人生際遇產生了影響,并與他的生命成長發(fā)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這就是我最大的職業(yè)榮耀?!笔聦嵣希甑慕處熒暮褪畮啄甑陌嘀魅谓洑v,他一直在做的就是通過“敘事教育”,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多“值得回憶的細節(jié)”。而他的“敘事教育”理念則來源于他的“教育敘事”。
長期的敘事寫作,讓王維審對教育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他可以從周圍老師的滿腹牢騷中,感悟到《教育不能苛求》;可以從與已畢業(yè)學生的一次偶遇,開始思考《教育到底能做些什么》;可以從一次學生的告狀行為,反思并告誡老師們《不做“找茬兒”的教育》;可以從朋友孩子的厭學行為中,敏銳地警覺《孩子們有被記住的權力》;可以從辦公室里養(yǎng)殖的一盆盆栽中,意識到應該給學生《一個值得向往的朝向》;可以在師德報告會上一個不和諧的細節(jié)里,追問教師們《太陽底下的光輝去哪兒了》;可以在眾人感慨學校德育蒼白無力時,振臂吶喊《學校德育可以大有作為》……就是在這樣的反思中,他慢慢建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敘事教育。
從2005年起,他開始在班級管理中嘗試“敘事德育”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班級敘事”和“敘事班會”為核心的班級管理策略。在他的班會上,沒有枯燥的大道理,沒有緊箍咒般的說教,一個個清淺而深刻的故事,在不知不覺中就讓學生感悟到了人生的道理。他講早戀,選用了網絡上流行的繪本故事《兩只蛋的愛情》,隨著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學生一次次感悟“愛情是什么”。整節(jié)課,王維審并沒有告訴學生“早戀的危害”,學生卻在故事中明白了“愛情需要時間的許可”這一深刻的道理。
2010年,王維審主持學校德育工作后,對個人前期的“敘事德育”策略進行了梳理、規(guī)范和提升,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德育模式:以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個體敘事為根本,引導師生和家長一起撰寫自己經歷的故事,在回顧與反思中讓“自我德育”入腦入心;以敘事主題班會、故事沙龍等集體敘事活動為主陣地,通過重要他人的專業(yè)引領,在學生心中烙上深刻印痕,實現外力德育的無傷害、優(yōu)雅化;以心靈述說、故事撰寫、影視浸潤、讀寫繪本等德育敘事載體為手段,讓德育活動真實到可以任意觸及,德育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隨著王維審的“粉絲”越來越多,他每天都會接到青年教師請求“指教”的郵件和信息。王維審意識到,這些年輕教師一定是遇到了自己當年那樣的“苦悶彷徨”,因為感同身受,他對每一封來信都盡可能回復。2013年,王維審調入區(qū)教體局工作。當深入到區(qū)里的學校調研時,他發(fā)現很多像他一樣缺少成長機會和平臺的教師,正一點點走向職業(yè)倦怠的邊緣。他覺得,自己必須全力以赴幫助他們。但是,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于是他以自己前些年組織教師讀寫社、讀書會為基礎,成立“敘事者”教師成長聯盟,吸引更多愿意成長的教師走到敘事教育的道路上來?,F在的“敘事者”教師成長聯盟,已經聚集了大批全國各地的“敘事者”,他們一起讀書,一起寫作,一起敘事,一起成長。
王維審的網名叫“百分百草根”,已經頗有成就和影響力的他,也始終自稱“草根教師”。對此,我有些不理解,在這個流行自詡頭銜的年代里,他為什么對“草根”情有獨鐘?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他的個性簽名:是根,就有青草漫坡的心。
愿越來越多的草根教師,像王維審一樣成為教育的“敘事者”,并永葆“青草漫坡的心”。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