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梅
【摘 要】本文結合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缺乏學生主動思考的體驗、缺乏學生與書本的直接對話、缺乏對學生真正的尊重、缺乏自我素質的提高”等問題進行分析,并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并提出新的課題,對缺乏的問題給予補充。
【關鍵詞】語文 教學 反思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盡管我已從教多年,可是面對課改新形勢,面對個性紛呈的學生,感到的不是駕輕就熟,而是更多的心虛膽怯。我的經(jīng)驗也算是日益豐富,我的教學也算是日漸成熟,我的課堂風格也一貫以分析透徹、語言精彩、旁征博引、洋洋灑灑深受學生好評和喜歡,可為什么教學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考試成績也是差強人意?我也由原來的氣定神閑變得心浮氣躁?我不服氣,當然也不理解。最終,在我認真學習了《語文課程改革標準》,閱讀了大量的素質教育文獻后,我再三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終于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我想,也許許多語文教師都普遍面臨如此現(xiàn)狀吧。
一、缺乏學生主動思考的體驗
課堂一直是展示我個人才情的舞臺。我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我自以為我的課講的很精彩,因為,學生反應良好,課堂氣氛活躍。但我終于發(fā)現(xiàn)這些“良好”“活躍”,這僅僅是學生被我的熱情感染而已,殊不知我讓學生當了旁觀者、局外人,他們被動的接受著我的理論,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感悟,長時間的單邊訓練,使學生們思維僵化,而且滋生了依賴思想,久而久之,就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俗話說“巧母拙女”,母親心靈手巧,包攬一切,女兒自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老師的講解全面透徹,越俎代庖。雖曰愛之,其實害之。當然我也曾經(jīng)試圖開展探究似的教學模式,可是一個問題提出,下面死水一般沉默,幾番哄、誘、騙,眼看一節(jié)課白白流走,我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便只好又開始滔滔不絕。于是,就這樣惡性循環(huán),囿于老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中。對學生就是單一的要求他們,認真聽講,認真作筆記,課下認真做作業(yè),哪敢有獨立思維的要求,更談不上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
二、缺乏學生與書本的直接對話
除了在預習中,學生粗粗的讀遍課文外,一般老師很少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課文,畢竟教時有限。然而,一篇文章,詩歌的意境,散文的靈氣,小說的底蘊,在學生對課文缺乏咀嚼甚至完全不熟悉課文的前提下,怎能被領會?老師在上面縱然講的天花亂墜,殊不知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缺乏學生與書本的密切接觸,缺乏學生的主動深入思考,再優(yōu)美的文章對他們來講也只是霧里看花。老師的架空分析,只能把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就像把金魚從水里撈到桌面上來供大家欣賞一樣,語言文字的那份韻味、那份靈氣蕩然無存。這就是為什么優(yōu)美的課文上不出優(yōu)美來的課來。以前,我們總認為,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不講能行嗎?那是對不起學生,不負責任,老師講不出是沒水平。一次,心血來潮,想起讓學生獨立閱讀,培養(yǎng)自學能力,結果學生一致抗議,認為老師是在偷懶。同樣又是無功而返其實許多情況下,老師都是費力不討好。
三、缺乏新鮮的有活力的課題
多少年來,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張三寸不爛之舌,伴隨著我。教材千變萬化,學生性情各異,可是,我的教法卻基本沒有多大長進,慣性思維和惰性思想使我在新舊教材的變軌中,一切跟著感覺走。所謂得成熟就是在教參的詮釋上更高明一些,所謂的經(jīng)驗無非就是一些方法技巧:作文如何開頭?說明文如何寫得生動些?應試課外閱讀文要分幾步走:整體把握文體,粗知文章大意,對號入坐問題,回答力求詳細……都是抽象的理論,冷冰冰的原則,全是準備好的條條框框,讓學生去裝去填。偶爾,也安排一些對課文初步感受的討論,可最終還是自覺不自覺的引導他們眾口一詞回歸或靠攏、遷就教參的標準答案,什么個性化、人文性、情境性、創(chuàng)造性均難以體現(xiàn)。
四、缺乏對學生真正的尊重
曾幾何時,我們居高臨下的在講臺上,盛氣凌人的發(fā)號施令,板著面孔捍衛(wèi)我的師道尊嚴,不允許他們對我有一絲不恭。我認為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要求他們動作整齊化一,回答異口同聲,抓紀律促學習,我把貪玩淘氣學習不好的學生統(tǒng)統(tǒng)斥之為差生,絞盡腦汁的轉化他們循規(guī)蹈矩勤奮好學,我甚至希望他們像鴕鳥,一頭扎進書山學海。學生一不聽話,便感到“煩、難、厭”,把他們視作另類,有時甚至巴不得除之而后快,師生之間缺乏共同語言,感情不能融洽,教學難有成效。
五、缺乏自我素質的提高
多年來,我們常教導學生:“不學則退,不思則惰”,可從沒對自己說:教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慣于嚴格要求學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紛紜復雜的事態(tài)面前,我們是那么孤陋寡聞,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又總是固步自封,學生需要什么,他們在想些什么,更是茫然無知。按理語文老師應該愛讀書、多讀書,可是有幾個老師通讀四大名著,有幾個能寫出一手好文章,更有幾個能自覺鉆研相當教育理論,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也許我們的確太忙了,一天到晚圍著學生轉,還有辦公桌前作業(yè)堆成小山,可是,這一切都是原諒自己的借口罷了。慚愧得很,讀書對于我已是很遠的事情了,終年相伴案頭的是各種教參,各種題集,雖天天與語言打交道,可并不深愛語言,,雖然在作文課上把學生的作文批的頭頭是道,可自己卻述而不作,很少用一支筆把生活中的點滴思考和思考記下來,把寫作中的甘苦 拿來與學生共享。粗略算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教給學生的至多不過五十篇文章而已,而其中他們又有多少收獲呢?身為人師,才疏學淺,誤盡蒼生,實在汗顏。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我這個一向和藹可親的老師居然也學的河東獅吼,因為春風化雨式得教學管理根本吃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