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芳
動手操作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重要方法,對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已經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可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下面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分物游戲”為例加以闡述.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4個桃子分給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操作時,學生不約而同地將4根小棒分成兩個2根,只有在教師的要求下,學生才分成1和3.學前的孩子就熟知“4可以分為1和3,4還可以分成2和2”.問為什么選擇后者,答這樣分公平.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將12個蘿卜分給3只小兔,分得一樣多,每只小兔分到幾個?
情況一:學生直接將12根小棒分成3份,每份4根.教師問:你分了幾次?學生答:分了三次,第一次拿4根給第一只小兔,第二次拿4根給第二只小兔,第三次把剩下的4根給第三只小兔.
情況二:學生每次分給每只小兔1根小棒,每次分的小棒都堆在一起.教師問:你分了幾次?學生不知如何回答.
情況三:學生一邊演示一邊說:“我第一次分給第一只小兔3個蘿卜,第二次分給第二只小兔4個蘿卜,第三次分給第三只小兔5個蘿卜.”有學生反駁說這樣分不公平.教師問:“要怎樣分才能變公平呢?”學生回答:“應該從第三只小兔那里拿一個蘿卜給第一只小兔.”演示的學生拿起一個蘿卜,卻不敢放到第一只小兔跟前,只是用眼睛看著老師.教師:“你是擔心把這個蘿卜給了第一只小兔后,每只小兔就分到4個蘿卜,結果就和之前的兩位小朋友分的一樣了,是嗎?”學生點頭表示心里的確是這樣想的.
[問題討論]
1.平均分的生活原型是怎樣的?學生有哪些生活經驗?
2.這兩次操作的目的分別是什么?這兩次的操作必須進行嗎?
[問題分析]
1.從“分桃子”可見,學生雖不知道“平均分”的說法,卻已有了比較清晰的公平意識,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平分”活動經驗.從“分蘿卜”可見,學生已清楚“每只小兔分到一樣多”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已經能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之所以將12分成3、4、5,是為了體現(xiàn)與前兩位小朋友分法不一樣.若是沿這樣的思路走下去,離“經歷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這一教學目標越來越遠.
2.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平分意識,但對分配過程的觀察和表達還很模糊.而且學生已有2~5的乘法這一知識準備,很容易想到3個4是12.然而,這是學生學習除法的第一課,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和過程的體驗至關重要,不經過操作,學生很難體驗分配過程,那么將來學習表外除法——如 “將4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 時,就難以想到先分整籃再分零散的.先分整的再分零的情況在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為什么在課堂學習中就不容易想到呢?正是因為之前的平均分教學中對分的過程不夠重視,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使得學生非常珍貴的生活經驗難以遷移到除法學習中來.
[修改設計]
1.分桃子環(huán)節(jié),教師只需啟發(fā)學生回憶之前的經驗,4除了可以分成2和2外,還可以分成1和3.讓學生比較兩種分法,感知平均分與一般分的不同,引出“公平”“一樣多”的概念.
2.分蘿卜環(huán)節(jié),通過操作還要使學生體驗到:只要每次分得的個數(shù)是相同的,最后結果就是一樣多,也就是平均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必須進行,操作要求要向學生交代清楚,問題引導要指向明確.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15根骨頭,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幾根?在四人小組中操作,每個成員輪流把15根小棒,平均分給小組中的其他三人.要求四人分的過程要不一樣.
情況一:操作開始了,學生們在自己小組中七嘴八舌地爭吵操作方法.
情況二:四人都拿出15根小棒,獨自分了一種又一種,完全沒有合作.
情況三:少數(shù)小組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操作.
[問題討論]
1.這次的操作與之前的操作有難度上的遞進嗎?
2.這次的操作與之前的操作目的有何不同?
[問題分析]
1.“分骨頭”與“分蘿卜”過程相似,難度未增加,操作要求卻比較復雜.花大量的時間理解操作要求,而操作的過程卻很簡單,缺少探究性,有舍本逐末之嫌.
2.此環(huán)節(jié)的目標是探索用圖示或語言表達分的過程.
[修改設計]
可以把實際操作改成操作計劃的制訂,即:你打算怎么分,把想法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這樣修改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學環(huán)節(jié)四]學生獨自根據要求完成“練一練”的最后一題:擺一擺,填一填,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2份、3份、6份、9份,每份各是多少?
情況一:優(yōu)等生在5分鐘之內完成了四小題的擺一擺、填一填,然后就沒事干了.
情況二:中等生份數(shù)多的擺不清楚,但經過8分鐘左右的琢磨,根據乘法口訣,將四小題的填空基本完成.
情況三:學困生看不懂題目要求,15分鐘過去了,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一半任務.
最后集體匯報、觀察、分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總數(shù)與份數(shù)之間的關系,整個活動用時20分鐘.而且后面的觀察分析還只是草草了事,并沒有引起學生太多的思考.
[問題討論]
1.這次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2.操作的難度大嗎?工作量大嗎?
[問題分析]
1.操作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將總數(shù)相同的物品,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shù),每份的量是不同的.
2.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跳躍太快,前面的操作都沒有很好地進行語言描述,現(xiàn)在猛然讓學生填“平均分成()份,每份有()個”并關注總數(shù)與份數(shù)的聯(lián)系,加大了難度,而且工作量大.
[修改設計]
1.前幾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前,應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操作的結果.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分,還發(fā)展了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習除法的意義做很好的鋪墊.
2.“分橘子”四人小組合作,每人操作完成一小題,這樣不僅節(jié)省時間,降低難度,還能使全體學生都經歷完整的操作過程,重點在發(fā)現(xiàn)總數(shù)與份數(shù)的聯(lián)系.
[反思與總結]
反思磨課過程,筆者覺得操作有“三忌”:
一忌:為趕“潮”而濫用操作.
若為了追求課堂活躍,體現(xiàn)對活動經驗積累的重視,不顧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已有經驗,而濫用操作,那么,勢必造成課堂看似熱鬧,實則無效的后果.
二忌:操作中無思考,操作后無結果.
操作活動須與思維活動同時進行,才能促使動作過程和思維過程緊密結合,才能幫助學生把直觀感知內化為數(shù)學活動經驗,建立數(shù)學模型.
三忌:不管難易,都用合作操作.
操作的形式應結合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選擇.當問題復雜、操作的工作量大時,就應該選擇小組合作操作,利用集體的智慧攻克難題,反之,只需安排學生獨立操作便可.
綜上所述,在“分物游戲”教學中,筆者深切地領悟到:當學生充滿疑惑想一探究竟時,適時操作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時,若目的明確、方式合理、步驟清晰、結果完整,那么將使孩子們的雙手閃爍出思維的光芒.這些都可以看成操作的智慧,我愿與同行們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俞正強.種子課——一個數(shù)學特級教師的思與行.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鄭毓信.數(shù)學教育:問題與思考.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3(1-2).
[3]費嶺峰,萬培珍.給學生有效的幫助——課堂教學引導策略談.教學月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