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宇
摘要:介紹磨課的含義,從磨編程能力的提高、磨學生、磨案例教學和磨Swing等幾方面闡述磨課在Java教學中的作用,以期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
關鍵詞:磨課;Swing編程能力;案例教學
1 磨課的含義
磨課的“磨”含義有多種,在此取琢磨的意思。琢磨,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其含義是“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磨課就是某個教師在一定時期內,對某個課程的教學反復地、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使該教師這門課程的教學盡快地達到較高水平;讓教師通過磨課“解剖麻雀”,認識教學、科研等的規(guī)律,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優(yōu)化習慣,形成科學的課堂教學思維方式,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教師先要獨自磨課,但是這樣往往是當局者迷,不能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因此,在磨課中,教授同一門課的教師必須互助,群策群力,集中所有人的教學智慧。執(zhí)教教師在獨自磨課之后,應對其他老師觀摩后提出的建議或意見反復斟酌推敲,多次修改完善,這樣不僅能使當事教師的課程獲得進步,其他參與磨課的教師也同樣會受益匪淺。
2 磨學生
學生是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目的所在。許多老師磨課時把精力更多地用在教法研究,往往忽略了學生。經驗證明,同樣的教學內容,一樣的教學設計,在不同的班級上課,教學效果卻有很大不同,所以教師千萬不要忽略了課堂教學中真正的主體——學生。磨課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貼近學生需求的過程,所以,在磨課時要以學生為本,教學活動圍繞學生實際展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變化,研究學生的想法,依據課堂上學生的反饋,適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
在現行高考制度下,高職處于高考招生的最末尾錄取批次,分數劃段也是最低,這在主客觀上造成低分學生進高職的現狀??忌M入高職后,雖然一部分學生能勤奮學習、不甘落后,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從一開始就厭學,沒有學習目標。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不端正必然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造成教學質量下滑,難以實現高職教育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
從知識結構來講,高職學生在中學時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甚至有些學生偏科嚴重(如數學、英語水平較低),這就給學生在高職階段的課程學習帶來很大的難度,特別是對IT專業(yè)的學生影響更大;從心理素質方面來講,高職學生的成績普遍較差,這導致他們在學習上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學習沒有主動性,不愿學習也不會學習,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這些因素,化被動為主動,通過反復磨課來克服這些因素的影響。
學生剛開始學習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時候對課程也許還保留著興趣。課程最初的內容相對簡單,學生還能跟得上、愿意學,隨著教學深入,對學生的基礎要求、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有些同學就比較厭學,有一點跟不上、學不會,就打算放棄了。這時候就要求教師細心觀察,看看哪些同學有跟不上教學進度的情況,哪些同學出現了厭學的情況,哪些同學一直跟進老師,學習比較努力,哪些同學掌握較好,學習成績好。教師可以把全班學生分類排隊,對后兩種情況的學生采用加碼的辦法,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案例,輔導他們組成一個項目組,完成一個小型的項目;對前兩種學習差點的學生要格外耐心周到地輔導,采用一對一的輔導,經常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難點,督促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努力使大多數學生不掉隊。
3 磨Swing
“動力來源于興趣,目的產生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各種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高職學生是特別重要的。
Java圖形界面設計教學,很多教材在一開始就介紹代碼編寫,這時學生甚至還不理解布局管理器、事件處理等概念,所涉及的類及其屬性方法名稱冗長,代碼不易看懂,學生很難提起興趣。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共有3名教師講授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這門課是專業(yè)基礎課,因此年年都要開設,這為我們組成一個磨課集體刨造了條件。在連續(xù)多年的集體磨課活動中,我們引入了windowsbuilder這個eclipse插件。這是非常好用的swing/swt可視化開發(fā)工具,有了它,swing/swt也可以像微軟的visual studio一樣通過拖拉控件組成應用程序界面。學生認為這比單純也編寫代碼有意思。學生有了感性認識以后,教師再講解圖形界面編程的理論知識、各種控件的常用屬性設置方法和常用方法的作用,講解各種界面布局管理器的使用和Java的事件處理機制。學生查看由windowsbuilder設計的程序源代碼,重新組織程序、優(yōu)化程序,從而提高學生的圖形界面編程設計能力。
4 磨編程能力的提高
編程能力對IT類專業(yè)人才素質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編程即程序設計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需要用心去做、動腦去做,并且隨時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得到提高。Java語言常用類的屬性、方法都需要實際動手、上機去試才可能有真正的體會。我們教研組經過磨合,分析Java程序設計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培養(yǎng)編程能力為核心、學以致用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實踐環(huán)節(jié)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理論知識點,使學生自己動手編程解決實際問題。為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自己動手編程,實踐內容應該分層設立教學目標 。
(1)初級層次:驗證型編程題目。這些題目學生自己動手做一遍,就可以達到理解理論知識點的目的。教師依據課本章節(jié)的理論學習來沒置驗證型題目,如各種集合類、輸入、輸出流和多線程等。這些類教師已經在課堂上講過,學生的任務就是把教學內容驗證一遍。這類驗證類題目難度不高,適合那些編程能力基礎不好的學生,使得他們?yōu)檫M一步做中級層次的題目打好基礎。
(2)中級層次:擴展型題目。有一定編程能力并且愿意學習的學生可以做。題目內容比初級層次要求實現的功能更多,程序界面更加復雜,如將Swing圖形界面設計與JDBC數據庫相結合設計一個小型應用程序等。學生在完成初級題目的基礎上,通過適當努力就能達到中級要求。
(3)高級層次:設計類型題目。這類題目針對編程能力強、愿意自我發(fā)揮的學生。題目內容來自于實際項目,如圖書館的圖書預訂管理系統(tǒng)、校園一卡通數據查詢系統(tǒng)等。
分層設立教學目標可以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實際動手,并且每個學生都可以獨立完成實踐項目,使他們在提升其編程能力的同時收獲成就感。
5 磨案例教學
5.1 案例的選擇
教師選擇的案例與教學效果密切相關。好案例應符合以下3個標準:
(1)案例具有簡單的結構。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考慮選擇“直觀+簡單”的,避免太過復雜的案例。
(2)案例應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應選擇那些學生日常能夠接觸到、便于理解的,而不要選擇那些遠離實際的、抽象的案例,因為學生對熟悉的事務有親切感,也更愿意順著教師的思路聽下去、
(3)案例應包含教學大綱的所有知識點,允許案例之問具有連貫性,但案例之間不能包含過多的重復知識點 。
筆者在教學中根據上面3條標準,從相關教材、因特網上等多方渠道搜集,選擇了一個貫穿全課程教學的完整的實際項目案例“圖書信息管理系統(tǒng)”,每個章節(jié)也選擇涉及相關知識點的小型案例。 如講到類繼承時,我們選擇了用戶類、學生類、教工類等與圖書信息管理系統(tǒng)相關的案例。
5.2 引入案例
教學案例的引入應納入整體的教學設計中,要與課程相關知識點白然銜接。在課程教學中,因為學生在上一學期已經學習了C語言,而Java語言的一些基本語法與C語言非常相似,所以在學生剛開始學習Java課程的時候,教研組直接引入了圖書信息管理系統(tǒng)案例。學生上學期已經實踐過這個項目,他們可以對一些程序代碼用Java語言進行改寫,教師再在課堂上講解相關知識點,從而更好地完成這個項目。
5.3 案例的分析與講解
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面向刈‘象的軟件分析與設計能力。在對圖書信息管理系統(tǒng)進行最初的分析設計時,我們盡量讓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則主要負責控制時間和引導學生的討論。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我們從學生上交的設計案例中分別挑選較好及較差的進行分析講解。
在具體的章節(jié)教學中,教研組將圖書管理系統(tǒng)拆分成不同模塊,引導學生分析其對應課程中的哪些知識點。如在講方法的定義與實現時,讓學生分析圖書類需要實現哪些方法,怎么定義這些方法,實現這些方法該怎么做等。在講解案例時,教師應重點講解案例中與課程相關的知識能力及其解決方案。比如在講解類定義的時候,要分析案例中圖書類的命名以及該類的屬性和方法等。通過案例的分析,學生理解并掌握Java類定義的概念,理解在本案例中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屬性和方法而不選擇其他,并掌握如何實現這些屬性和方法等。
5.4 建立項目案例庫
教研組建立了教學案例庫,案例或來自于IT公司中的真實項目(如高職自主招生系統(tǒng)),或來自于學生設計的好案例(如新生照片采集系統(tǒng)),或來自于教師科研項目(如北京青少年消費觀調查分析系統(tǒng))。教研組每學期對案例庫討論一次,進行維護,增加新案例、修改更新現有案例、刪除過時案例。案例庫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為Java的實踐教學積累了素材,
6 結語
教師“磨課”既要虛心也要自主思考;既要積極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也要堅持自己正確的東西,找出的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逐步提高教學水平。教研組經常在一起探討某一堂課的案例設計、教學方法等內容,相互聽課、交流總結。如在上“異常處理”這門課時,我們會集巾在一周的不同時間上課,一個老師上課,其他老師聽課。課后全體老師及時進行集體評課、議課,每個人都充分發(fā)表意見,積極提出整改思路,執(zhí)教老師虛心聽取意見并進行整合,再由集體最終確定最佳方案。
磨課既要從大處著眼,又要從小處著手。磨課首先考慮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如磨學生、磨編程能力的提高等,然后再磨具體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如磨Swing、磨案例教學。這樣的磨課才能具有針對性、實效性。要邊“磨”邊試,從磨課中體會其中的真味。磨課時,教師通常需要試教3~4次,這是一個既磨人又磨智的過程,但能逐步改進課堂教學水平,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總之,磨課通過聽課、評課、反思、改進和再次上課這樣的反復實踐,才能夠磨出創(chuàng)新、磨出精彩。在磨課過程中同一教研組教師之間要暢所欲言,反復切磋。磨課不同于平常的教學,它是為了下一節(jié)課上得更精彩高效。一個教師提出的問題被大家認可接受,教師心中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參與磨課的教研組老師通過彼此間的思維碰撞,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使得整個磨課教研團隊水平也升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