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新
【摘 要】當今社會對信息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相關課程在小學教學中也變得普及起來,但是如何上好信息技術科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筆者針對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方式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5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信息技術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處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對學生的信息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各級各類學校有必要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起步較晚,基于此狀況,作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最高的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學的高質量。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是關鍵。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知識被動的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揮,同時,由于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很容易使教學偏離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導致許多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或者學習內容過于簡單,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趥鹘y(tǒng)教學法的這些不足,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成為必然。
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點,以實際教學目標為依托,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教學方案。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擺脫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有新鮮的體驗,創(chuàng)建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放松學生的心情,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二、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因為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能夠將聲音、圖片、故事情節(jié)甚至是教學小游戲引入課堂,這些新鮮事物的引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提高教學效率很有幫助。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同時,可以適當?shù)囊雴栴},讓學生在興趣的激發(fā)和情境的吸引下積極主動的思考,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質量。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
1.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
相對于語文、政治、歷史類科目,信息技術是一門相對枯燥的學科,因為它不像文科那樣生動形象、富有故事性,學起來相對輕松易懂。學科是固定不變的,但作為教師可以發(fā)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信息技術這門課也變的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教師除了講解具體的學科知識外,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學科背景,介紹與計算機技術相關的歷史或者人物事跡,時不時的提提學生的興致,這樣,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2.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
除了創(chuàng)建故事情境外,還可以創(chuàng)建游戲情境,由于現(xiàn)階段的學生還處在一個活潑好動的年齡,因此創(chuàng)建游戲情境適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提前設計好適合信息技術課的小游戲,或者利用計算機上的小游戲如金山打字等軟件鍛煉學生的打字速度或者其他計算機技能。此外,也可以讓學生適當利用計算機上自帶的掃雷游戲、紙牌游戲等適當放松心情,利用這些小游戲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3.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
合作能力是當今社會必備的能力之一,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非常有利于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能夠讓學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不僅有利于學生當前課程的學習,還能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創(chuàng)作合作情境就是讓學生一起完成某項任務。小學生喜歡跟自己同年齡的伙伴一起玩,在學習上讓他們一起去完成任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斗志,對問題的解決和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提供實踐平臺,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以實際操作能力為主的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在講解具體知識時要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通過實際操作能夠帶給學生直觀上的感受,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講解完畢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鍛煉時間和展示時間。教學是一個雙向過程,是教和學相輔相成的過程,老師通過教提供給學生學習資源,學生通過學習和反饋能夠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據(jù)此制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所提高,實現(xiàn)教學的真正目的。
在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鍛煉時間后,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掌握程度,讓其他學生觀看其操作,指出其可取和不足之處,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到鍛煉。教師在點評時也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樹立信心,不斷前進。
四、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實際的教學計劃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施行,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如何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力求使教學達到高效率、高質量。除了要了解整個年級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外,教師還要關注個體差異,讓班上的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教師的關愛,尤其是那些比較安靜,學習處于中游或者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應該引起教師的關注。
在信息技術課上,教師在講課時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階梯性的教學方案,在完成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教學如:保存文件、創(chuàng)建新文件夾、窗口的使用等這些基本的技能外,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適當增加其他內容或者適當提高學生的要求。如,在教學生學習打字的指法時,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目標,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正確率和速度要求高一點,對學習能力稍微弱一點的學生的要求可以適當放寬,讓他們課下加強聯(lián)系趕上其他學生。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度。同時,我們可以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把學習能力強和稍微弱一些的學生安排在一起,讓表現(xiàn)好的學生帶動那些表現(xiàn)稍差一點的學生,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讓班級上的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和提高。
信息技術是一門技能型的學科,最主要的是加強鍛煉。同時信息技術的知識體系是龐大的,除了課上的學習外,還需要學生通過實踐不斷的積累經驗,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技能,作為教師,也不能忽視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