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淳翔
一
著名報人平襟亞曾經(jīng)回憶:“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時,有小報《鐵報》、《飛報》兩家仍在出版。數(shù)周后,經(jīng)人民紛紛向黨報提出意見,兩報自動???。不久,有《大報》與《亦報》以革新的面貌出現(xiàn)?!保ā渡虾P笫妨稀?,《上海地方史資料·五》1986)
兩份特許發(fā)行的革新小報之中,《大報》創(chuàng)刊于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正值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十二周年紀(jì)念日。該報的創(chuàng)辦者是馮亦代(社長)和陳蝶衣(總編輯),不久馮赴京另有任用,社長轉(zhuǎn)由原《鐵報》記者李之華代理。
《大報》明明是一張四開的小型報,卻志不在小。探其宗旨,誠如發(fā)刊詞所言:“在社會大變革中,作為一張小型報,運用一些市民容易接受的形式和體裁,作側(cè)面誘導(dǎo),以便在偉大的歷史轉(zhuǎn)型期中,貢獻微弱力量。”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很多舊文人既失去發(fā)表園地,又一時找不到適合的職業(yè),能在兩份小型報上刊文,成了他們賴以謀生的一大途徑。當(dāng)時,《亦報》請到了周作人、張愛玲這樣的作者,自是主編唐大郎的“神通”。相較而言,陳蝶衣從一九三三年起,先后主編過《平報》、《鐵報》、《金剛鉆報》、《東方日報》等,若論人脈之廣并不亞于唐大郎,其作者班底照理也是相當(dāng)堅實。
目前所知,坊間有關(guān)《大報》、《亦報》作者的一些專著都不無錯謬處。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兩報獲取不易,研究者稀少;另一方面則是年長日久,知情者大半已經(jīng)故去,許多真相由此湮沒不聞。而對研究者來說,最初步的工作莫過于辨識筆名背后的真人。
二
筆者有幸在上海圖書館的館藏中獲睹兩報,經(jīng)研讀,初步的印象是創(chuàng)刊之初它們共同吸納了一些舊小報上的“熟面孔”,如潘勤孟、張廉如(柳絮、楊澄)、馮蘅(鳳三)、陳靈犀(羌公)、嚴(yán)獨鶴(晚晴、老卒)等等。然后或早或遲,雙方又延攬了一些新生力量??赡苡捎谥骶幍慕挥吻樾斡挟?,兩報作者班底也是有所側(cè)重。
《亦報》創(chuàng)刊之初,已有陶亢德(孺牛)、徐淦(齊甘)這樣的新文學(xué)成名編輯加盟。而《大報》的特色版面、欄目及部分作品和作者情況,可通過平齋的一首打油詩《大報開篇》(1950年7月19日)得到大致印象:
大報大名天下?lián)P,非復(fù)當(dāng)年小報腔。它是:精彩紛呈看不盡,陣容排列極堅強;一版是:新聞報道精華集,日歷天天在上方。底下是:家庭之友人人愛,常識衛(wèi)生介紹忙。三菜一湯開食譜,免勞主婦搜枯腸。更有那:影劇文娛收筆底,并無黃色健而康?;钇兴_,做道場,笑痛肚皮要謹(jǐn)防。二三版:上下古今都論及,大觀誰不贊洋洋?其中人海描群怪,秘記偽朝寫匪幫。卅載報壇多妙事,忠救內(nèi)幕出甘棠。西風(fēng)殘照專員丑,不愧老牌恨水張。花事了,田舍郎,金龍殿上話洪楊,正規(guī)隊伍介紹過,再說那,游擊奇兵使火槍。連朝風(fēng)雨潘勤孟,飛來柳絮小文章。柴室盧公稱小品,梅邊補白號大王。晚晴資格推前輩,新?lián)Q好懷陳老羌。刻燭楊澄精考據(jù),茗邊手記寫風(fēng)光。雷是響聲紅是色,雷紅大筆名相當(dāng)。平齋好比貨郎擔(dān),線尾針頭像拾荒。還有那:力士獻詩辭意美,達公文虎機鋒藏。這真是:三教九流題目廣,百家諸子像同堂。不但是:酒后茶余消遣用,說它是:增加知識不夸張。破費了:大餅油條兩副半,一樣精神有食糧;訂它個:三年五載又何妨!
若再細(xì)究《大報》的重要人物,則有人概括為“大報五老”。這一名號首見于一九五○年一月八日署名“文犀”(疑即陳靈犀)的隨筆《大報五老》,文辭略顯夸張,也頗具廣告色彩:
《大報》在近來,頗有人文薈萃之盛,除了幾位寫隨筆的少壯派作家,盡在延攬之列外,又加上了才華豐贍、著作等身的五老,因此每天在打開大報閱讀時,真覺得有一點目不暇給;站在一個讀者的立場,掉一句戲詞曰:“這真是夠瞧的了!”
上面所說的五老,以署名筆畫為序,即:平齋、汪東、聞蛩、冀野、蘇式五公是也。蔡平老為小型報治文,是斫輪老手,議論風(fēng)生而涉語成趣,是其特長;汪旭老一肚子的掌故,旁及風(fēng)土、文學(xué),就仿佛京朝大角一樣,戲路極寬,唱來又復(fù)字正腔圓;盧冀老為當(dāng)代曲學(xué)大師,詞賦巨匠,大師巨匠寫小品,乃有“腹笥廣博、取之不盡”之概;聞、蘇二老的文章,則深厚沉著,刻意經(jīng)營,都不愧為大作手。—《大報》得五老聚會,版面上遂益見精彩紛呈;不但叫好,亦且叫座。
同年一月二十九日,又有“力士”的打油詩《大報五老》,詩及注文對五老推崇備至:
商山有四皓,大報有五老,五老伊何人?蘇、聞才藻華,盧老小品妙,蔡老文字新,汪老掌故考。一天寫一篇,得毋窮材料?一篇精一篇,得毋絞髓腦?乃知老年人,自有看家寶;滿腹貯經(jīng)綸,語絲抽不了。珠玉羅當(dāng)前,而我渺乎小;幾首打油詩,徒貽方家笑;為唱五老歌,多多請指教。
本報作者盧冀野、汪旭初(東)、蔡平齋、蘇式、聞蛩,皆文壇前輩,稱“大報五老”,各擁椽筆,鼓吹中興。小子慕藺情殷,瞻韓緣淺,因短歌以寄意,期拋磚而引玉。
三
“五老”之中,盧冀野先生在兩報的隨筆,已先后在大陸及臺灣兩地出版。臺版以《柴室小品》為總名,陸版則將之與先前的隨筆集《丁乙間四記》、《冶城話舊》、《東山瑣綴》合刊,冠以《盧前筆記雜鈔》。汪旭初先生《大報》上連載的《寄庵談薈》,此前雖有人零星節(jié)錄,終不知確切出處。經(jīng)統(tǒng)計,《談薈》從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四日至次年五月三十日,共計一百六十六則,汪東的研究者薛玉坤正在從事這部分佚文的整理工作。
蔡平齋本名清述,字晦漁,筆名夷白、平齋等。蔡氏雜文的題材極廣,在陳青生所著《年輪: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學(xué)》里,以專門的一節(jié)文字論及,稱其一方面“揭露抨擊國民黨政權(quán)的黑暗腐敗及其官場的虛偽陰險”,另一方面也“傾訴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與艱難”。用他本人的話說,是“刺時諷世,悲天憫人,乃至離經(jīng)叛道,不一而足”。
二○○一年,蔡先生的日記(《心太平齋日記》)由其子蔡叔健摘錄,分兩期刊于《蘇州雜志》,首次披露其在解放初供稿兩報的故實,發(fā)表時還將《大報》主編陳蝶衣的約稿信隨刊印出,今錄文如下:
夷白先生道席:
大報出版,已囑郵寄。乞賜大稿,俾增光寵,愿先生能以助鐵(引者按,此即《鐵報》)者助我,至感至盼。酬當(dāng)另寄。敂
文綏。
陳蝶衣頓首 ?七月十日
果然,不久之后的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大報》即刊出蔡夷白署名“心太平齋主人”的《養(yǎng)雞鴨談》。解放前,蔡先生的文章曾結(jié)集于《夷白雜文》(萬象圖書館1948年12月版),可惜時過境遷,讀者知者不多,此書也惜未再版。如有心人以之再加《大報》、《亦報》上的雜文,精挑細(xì)選并付之梨棗,當(dāng)能讓今之讀者領(lǐng)略其文采。
四
再說聞蛩。他在《大報》上的《燈下談》專欄首見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以后陸續(xù)刊發(fā),幾乎每日一篇。作者興趣廣泛,文字老練,內(nèi)容偏于文史。當(dāng)讀至《訪冒鶴老》(1950年3月6日),終于有所發(fā)現(xiàn)。
好久不見冒鶴老,有次朋友說起他在惦記著幾位后輩,乃于前天去拜訪一次,作了好幾小時的清談。因為鶴老的談鋒一向很雄健,而精神又極矍鑠,不過最近患了高血壓,所以有一張報副刊請他寫稿,只好謝絕了。他還舉一個例,說是有一次,有位朋友贈他一首詩,其中有“買山都為投襟盡,充棟難換斗酒嘗”。他覺得這兩句寫他過去和目前的境況,非常貼切,大為贊賞,當(dāng)下就和了一首,不料第二天血壓便高升不少,所以從此不敢再動筆墨了。還有一點,鶴老過去為雜志寫文,原是由他口授,而由一位患啞的文孫筆錄的;現(xiàn)在這位孫少爺?shù)綍耆スぷ?,因之也缺少一位得力助手。不過這一點,請他寫稿的編者,還愿意跑上門去,自任筆錄,然而為了題材一時湊不起來,有些應(yīng)需引用的資料,搜羅又很費力,故而仍加婉辭。
目前鶴老在晚境上,比較拮據(jù)一點,上引詩中的下一句即指他的割愛藏書的事,他又告訴我從前出讓一部錢遵王鈔本《流寇始終錄》而大吃其虧的一段書話,而從上一句句子里,則復(fù)說及他所以署“疚齋”的原因。
這篇短文似曾相識。為表謹(jǐn)慎,筆者將之發(fā)給友人宋希于,他一看就說“聞蛩”應(yīng)該是金性堯先生,因金先生在主編《文史》時曾以此筆名寫過文章。(見金文男《父親金性堯的筆名》,《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3年8月11日)這筆名當(dāng)初僅一見(《文史隨感:雅與俗》,《文史》1944年1期),后來在《大報》拾起來再用也大有可能。
《訪冒鶴老》中的啞文孫,當(dāng)即冒懷蘇。據(jù)冒懷科回憶:“堂哥冒懷蘇從小聾啞,一直在祖父身邊,與我父母感情很親。他后來成為版畫家,寫了祖父年譜,可謂嘔心瀝血?!保ā睹皯褳I、冒懷科談如皋冒家》,《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4年5月25日)而從聞蛩的講述來看,原來當(dāng)時他已去書店工作,所以在《冒鶴亭先生年譜》里找不到這處交游的痕跡?
而拜訪冒鶴老一事,在金性堯晚年的回憶文章《詞流百輩消沉盡》里似乎還有后續(xù)情節(jié):
憶及解放初期,我往疚齋,適盧氏(引者按:即盧前)亦在座,后又來了一位劉君(筆名牛馬走),便約我們幾人同往潔而精菜館,席間談到黨的各項深得民心的政策,劉君有口才,便接上來說:“南人不復(fù)反矣。”這話對我印象很深,所以到現(xiàn)在還記著。
按,牛馬走筆名,見于《亦報》,查蔡夷白日記,本名劉碩甫。沈昌文先生曾多次談及,當(dāng)他初涉出版業(yè)時,劉氏是其領(lǐng)路人。
無獨有偶,聞蛩即金性堯的例證還有。如《鄉(xiāng)間藏書》:“從我手里買的各種章回小說,不下六七十部,都放在定海的故鄉(xiāng)?!苯鹣壬嵌êH?。又如《小戲文》的開頭:“這里說的吾鄉(xiāng)的小戲文,即是木偶戲,但與上海街頭演出的,在一只小小木箱上搔首弄姿又是不同,那在鄉(xiāng)間稱之為帳頭孩的?!睆?fù)核金先生所撰《故鄉(xiāng)的戲文》(載《中藝》1943年第2期,署名文載道):“別有傀儡戲,吾鄉(xiāng)名曰‘小戲文?!币材軐﹂尽?/p>
因此,除了《亦報》上“趙天一”的篇什外,《大報》之上聞蛩《燈下談》專欄也是金先生名下的作品。前者已收于《金性堯集外文編》,而后者篇數(shù)更多,卻至今尚未結(jié)集。
五
五老之中還有一位蘇式不能不說。蘇式首度發(fā)文,見于一九五○年一月五日《戰(zhàn)爭與人道》,略晚于聞蛩。五天之后,《大報》上出現(xiàn)了“榮紀(jì)”,這是周作人的筆名。上海解放前后,知堂暫居滬上弟子尤炳圻家的亭子間,其間除了陶亢德、徐淦之外,金性堯等后輩文人亦曾多次登門拜訪。當(dāng)文犀與力士提到五老時,將聞、蘇并置,則蘇式多半是金的朋友;再從刊文日期與周作人的異常接近,故我認(rèn)為他很可能與知堂關(guān)系密切。假如這一判斷方向不錯,則需要查考的范圍將大為縮小。
還是來看看蘇式的文章。蘇文多閱報心得、讀書體會,行文邏輯嚴(yán)密,內(nèi)容多涉及西方文史,乃至政治、經(jīng)濟諸方面。只可惜涉及個人經(jīng)歷的文章不太多見。
好在從他的特定言詞里,可以有所發(fā)現(xiàn)。例如《后來居下》(1950年1月17日),他如此提及美國電影《絕代艷后》:“好萊塢曾經(jīng)攝制過《絕代艷后》電影,是演法國路易陛下和瑪麗·安東妮的末路故事?!覀兊倪@位瑪麗·宋又怎么樣呢?”以之對比金、周兩位的老朋友陶亢德在《亦報》上以“孺?!惫P名所寫《絕代艷后的棺材》(1949年12月1日)里的措辭:“法王路易十六之后瑪麗·安東妮,在影戲里稱為絕代艷后,雖然實際上至多艷得如美齡宋,但此婦人在歷史上的確大名鼎鼎,因其傾國傾家,影響世界人類。”
兩組文字同以法國末代皇后比附宋美齡,很有些標(biāo)新立異,也是較為罕見的。更有甚者,不久陶亢德還尋獲安東妮的外文傳記,編譯之后連載于《亦報》(1950年4月21日至7月2日),譯文即命名為《絕代艷后》。
又,蘇式多次論及胡適之林語堂之流的追求自由,是自私而虛偽的。例如《真正“偽自由”》(1950年6月5日):“盡管萬民涂炭,千夫吞聲,只要胡適之林語堂的‘自由還能維持,他們就不惜替這樣的‘自由天地開鑼喝道,用筆用舌來大宣大傳。”
類似的評論,以我目力所及,在《亦報》上陶亢德名下的文章里也屢見不鮮。例如《胡適之的學(xué)生》(1949年12月15日):“胡適之林語堂都有他們的政治理想的道不行故乘桴浮于海。那么他們的理想是什么呢?美國式的民主。什么是美國式的民主呢?個人主義的民主。”
還有一則對比更有意思。蘇式《愚而好自用之人》(1950年6月16日)談到一則笑話: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則故事,大意是:某甲是一個死勿領(lǐng)盆,愚而好自用之流,某次和某乙為某一個字爭得面紅耳赤,假定說是草菅人命的菅字吧,他讀成了管字,某乙好意糾正他時,他偏不服帖。結(jié)果兩人都到一個飽學(xué)者丙面前去評理,因為某甲對丙還有點服。不料丙說這應(yīng)該讀作管字的。這一來甲自然大為得意,乙則大為奇怪,暗中去問丙這是什么道理,丙說:“讓他一生一世去讀管字好了?!?/p>
將之對勘陶亢德多年前的文章《老先生》(載1943年11月20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署名亢德)里講過的笑話:
據(jù)說某時代有甲乙二人為諸葛亮與諸葛孔明是否一人大事爭論,甲說孔明即亮,乙卻說孔明是孔明,諸葛亮是諸葛亮,各執(zhí)一詞,無法斷定誰是誰非。為求證明自己之對對方之錯,甲乙二君就同意去請這位德高望重學(xué)富五車的老先生下一斷定并以二百文錢賭個東道。老先生的斷語是“諸葛亮與孔明確非一人?!薄笆遣皇牵瑢δ阏f孔明是孔明,諸葛亮是諸葛亮你不信,現(xiàn)在怎么樣?快拿二百文錢來,好讓阿拉喝花雕酒去?!币疫@時得意洋洋,甲卻氣得說不出話來。等他緩過一口氣來時,乙已不知去向,老先生則端坐著微笑?!袄舷壬?!你怎么拆我這個大爛污呢,害我輸去二百文大錢!”甲憤憤地說。
“你不過輸去二百文大錢罷了,他可輸卻了一輩子的明白呢!以二百文錢換他一輩子的糊涂,最后勝利不是總屬于你的嗎?”
兩則笑話固然詳略有別,文字也不無差異,但立意卻高度一致,都是諷刺同一類人。如若追溯笑話的源頭,實來自袁中郎《題陳山人山水卷》,有句云:“寧可負(fù)使公失一貫錢,教他俗子終身不識太行山?!痹闲值?,正是林語堂在上世紀(jì)三十年代所倡導(dǎo)的閑適、性靈哲學(xué)的代表人物。而彼時,陶亢德和徐許兩人,被魯迅并稱為“林門的顏曾”。
我不清楚解放后的陶亢德在其內(nèi)心深處是否對林語堂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完全徹底的轉(zhuǎn)變,但至少,蘇式是陶亢德所用筆名則已經(jīng)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