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任
東京有一種“炸雞塊驛便”很有人氣,之所以有人氣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有多么好吃,而是帶了點“政治”色彩:據說已經去世了的昭和天皇裕仁特別喜歡這個口味的便當。昭和天皇在世的時候每年要坐十幾次新干線去外地視察什么的,每次肯定要自己在東京車站買一個這種便當上車吃,弄得這家便當店經常會聲明一下他們家的便當幾十年沒變過口味,誰要是想嘗嘗天皇喜歡的美味,自己就可以來試試什么的。
這種炸雞塊便當的價格是850日元,按現在的匯率算大概42塊人民幣左右,和中國高鐵上賣的盒飯價格也差不多,炸雞塊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美味,筆者也曾慕名親自買來嘗過一次,真的很一般,以后也就敬謝不敏了。
就這么個其實味道非常一般的庶民便當,怎么到了昭和天皇那兒就成了美味呢?這里面有一個特別日本的原因。
天皇沒人權?
天皇其實很可憐,什么都不能做主的,就連吃什么也是由宮內廳在一周之前就定下來了,不能挑剔,雖然是飯來張口,但不管給什么飯都得張口。這么說起來,在東京車站能買個便當也算是昭和天皇在吃飯問題上僅有的幾次能行使自我權利的機會了,有可能昭和天皇頭一次行使權利的時候就買了這個炸雞塊便當,于是炸雞塊便當就成了他的唯一,要是頭一次買的是另一種別的什么便當估計以后也還是一樣的從一而終,和美味無關,而只是對于自己能夠行使權利的一種紀念。
日本有個曾當選過參議院議員的學者叫田嶋陽子,她經常在不同場合呼吁“給天皇和皇家以人權”,在她看來日本人中最無人權的是天皇一家:沒有姓氏不說,沒有選擇食物的自由,不要說在公開場合下發(fā)表的談話,就連平時在公開場合下出現行走的路線、和誰交談以及談些什么內容都是事先說好了的,能自由發(fā)揮的也就是一些語氣助詞罷了。
《大日本帝國憲法》規(guī)定“天皇是總攬統治權的國家元首”,現行的《日本國憲法》規(guī)定“天皇是日本和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征”,雖然兩個定義大相徑庭,但不管哪種說法都把天皇放在了一個極高的位置上,然而實際上“萬世一系”的天皇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在宮內廳的管轄之下。前些日子皇太子德仁親王指責宮內廳“有人企圖否認皇太子妃雅子殿下的人格”的發(fā)言之所以鬧得沸沸揚揚,是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皇族第一次有人膽敢反抗宮內廳,實際上也應該是這個原因才使得天皇制得以能夠“萬世一系”。
“禮儀”和“內容”分離
這是日本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禮儀”和“內容”的分離。外人從日本外在的禮儀上得出的對日印象在不少時候并不能反映出日本的實際,日本人自然不自然地把社會設計成一個禮儀和內容分離的世界,這樣做的結果之一就是日本社會無法出現一個能“通吃”的贏家,這種文化實際上到現代社會給接受權力制衡的機制留下來一個文化的空間??赡苓@也就是日本幾乎是唯一的一個雖然走了一些彎路,但還是能夠自發(fā)地接受西方民主制度國家的原因之一,因為即便是在過去軍國主義的年代,日本也只是一個專制國家而不是獨裁國家,比如那么權重一時的東條英機因為塞班島戰(zhàn)役的失敗也不得不黯然辭職。
另外一個案例是日本的夫妻同姓。
日本的“夫妻同姓”具體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國,完成結婚的法律手續(xù)叫“登記”,在日本則叫“入籍”,其實日本的入籍手續(xù)也就是一個到區(qū)政府去登一次記,但是日本民法上“入籍”登記的意義和中國只是在戶籍本上變更一下婚姻狀態(tài)那一欄的登記卻完全不同。筆者兒子娶了個日本女孩。在訂婚時女孩當著她父母的面跪在地上對我們說:“從今往后,請容許我使用你們家的姓,用你們家的原籍?!?/p>
筆者憑空多出來了一個閨女當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站在對方父母的立場上想想這件事實際上有點哭笑不得:一個閨女養(yǎng)了二十多年,說沒就沒了。也就是說,日本的“入籍”不是光遷一個戶籍這么簡單,而是連“原籍”(一個相當于中國“籍貫”的概念)都要改為夫家的,結婚前的那個女性已經完全不再存在了。
實際上這也是禮儀和內容分離的另一個例子。
首先“夫婦同姓”不一定就“男尊女卑”,也可能是男性入贅女家跟了女家姓,這在日本并不罕見。
在日本為夫婦同姓所舉出的理由最多的是“家庭的一體化”,有趣的是這個理由也不是完全不可接受,在日本的特殊環(huán)境下也不失為一個理由。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平民是沒有姓的,而且日本的名字也很少,男的一般是一郎、次郎、三郎什么的順著往下數,女的也就是什么“子”,這樣一個村子里就自然會出現許許多多一郎和次郎,為了分辨這些一郎次郎,一般都用一些特征定位詞比如“田當中的一郎”、“樹下邊的次郎”、“養(yǎng)了狗的三郎”什么的來幫助理解,這也就是“田中”、“木下”、“犬養(yǎng)”這些日本常見姓氏的由來。
但這些個理由到現在已經不再存在了,再堅持夫婦一定要同姓已經完全嚴重落后于了時代,連不少日本人自己說起這件事來都哭笑不得,但是實際上日本女性卻不是像外人所想象的那么毫無地位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說日本女性在家庭內的地位還要高于其他民族。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單元,日本社會的制度設計中非常強調這一點,夫婦必須同姓當然是明治維新之后平民有了姓氏之后才有的設計,這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在一個家庭中抹消一切相異的努力的一部分。日本其他的圍繞著家庭的有關制度的設計無不是圍繞著“男主外女主內”這個基本主題而進行的。如果這個體系能夠順利地運轉的話,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的責任是去社會上打拼,所有其他的事物則全由媽媽來處理,家庭生活中的母親雖然不生產資源,可是卻握有全部資源的運用和分配大權。當人們聽到日本男人把收入全部上繳,只拿零花錢時可能會很驚異,但在日本男人來說這卻是唯一的選擇,因為在職場打拼的日本男人除了用點零花錢之外,是沒有比如說幫孩子去交學費這種正經用錢的時間的。
所以說現在的包括強制夫婦同姓在內的日本社會各種有關男女地位的禮儀,只不過是一種對內容的平衡,說忽悠也可以,為了在心理上平衡日本男性在家庭中的實際從屬地位的禮儀做法。
問題是日本社會也已經快沒有忽悠的資本了,能以一己勞動養(yǎng)活全家人的日本男人已經不是很多,妻子也必須工作才能支持一個家庭已經逐步成為社會常識,所以“夫婦同姓”還能持續(xù)多久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摘編自騰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