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梅女 李朝陽
【摘要】 活動是經驗的源泉,經驗是活動的提升;活動是學生的喜愛,經驗是成長的必須. 基于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必要前提,是其獲得數學直覺的源泉.筆者從5個方面闡述了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載體,以幫助學生積累思維性經驗、體驗性經驗、操作性經驗、探究性經驗、方法性經驗.
【關鍵詞】 有效性;積累;基本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 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 數學活動經驗不會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促成,必須經歷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 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真正的經歷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成為當前數學教學中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下面,筆者根據平時的感悟,結合平日的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1. 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幫助學生積累思維性經驗的首要前提
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產生內驅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tài),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fā)思維、引導思路,掌握思維的策略和方法,進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數學活動的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統(tǒng)攝性;二是具有趣味性;三是具有可及性;四是具有挑戰(zhàn)性;五是具有體驗性.
2. 經歷知識生成過程是幫助學生積累體驗性經驗的有效保證
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fā)現和探索過程,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而且有利于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張丹教授曾說到在《圖形與幾何》這一領域最重要的核心詞是空間觀念. 形是可觸摸的,學生經歷對圖形性質計算公式的探索、發(fā)現的完整過程,非常有助于讓學生對圖形的性質有真正的體會和理解,防止學生對圖形性質的機械記憶,并有助于更好地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幫助學生積累體驗性經驗.
3. 搭建動手操作平臺是幫助學生積累操作性經驗的有力保障
我們生活在充滿具有種種幾何形狀的物體的現實空間之中,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源于現實世界,但又是現實世界的抽象,因此似乎很具體,其實又很抽象. 在教學中必須很好地完成從具體的事物到圖形知識的抽象過程,尤其是在一些最基本的圖形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就更要注意這個問題,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從而使學生認識空間與圖形知識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 老師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從實際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實踐證明,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恰當地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主動去探索、發(fā)現數學知識,同時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的動手操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4. 提供合作交流機會是幫助學生積累探究性經驗的關鍵所在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基礎、心智等差異,加之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活動自主. 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 教師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交流討論的機會,能滿足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 同時,通過互動,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層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和批判,從而建構起更深層次的理解. “綜合與實踐”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因而讓學生在經歷具體的“綜合與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如何發(fā)現問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完成的問題,如何把實際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如何選擇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現實踐的成果,讓別人體會自己成果的價值,真正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
5. 注重滲透變式訓練是幫助學生積累方法性經驗的重要策略
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教師課堂上講解了很多題目,但是在平時的作業(yè)和考試中題目發(fā)生一點變化后,很多學生都動不了手.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老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操練記憶多,鼓勵創(chuàng)新少;強求一致多,發(fā)展個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動少;顯性內容多,隱性內容少;應付任務多,精神樂趣少等.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數學課堂教法上要有所改變. 對于一些典型的問題,在學生已掌握其解題思路方法后,要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征,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 這樣有利于克服思維定式對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加強學生的應變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做”而不思或思而不 “做”,都難有經驗可言. 我們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在體驗中理解,在體驗中想象,引導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去理解,去深化,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