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梅
【摘要】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世界各國與中國的交往日益增多。國際間的交流,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是語言的交流,因此翻譯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做好翻譯,使譯作更好的忠實原文內容及創(chuàng)作風格,筆者對造成翻譯失誤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做出了以下歸納.
關鍵詞: 翻譯 認知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5.9
一、翻譯的基本原則
所謂翻譯,有人稱是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思維準確的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它包括兩種基本方式:直譯,意譯。而無論那種方式都必須堅持兩種基本原則:第一,要忠實于原文,(原文的內容.及原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第二,流暢并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影響翻譯的關鍵因素。
1. 受特定風俗習慣和社會心態(tài)的影響,外語初學者最明顯的翻譯錯誤存在于謙詞,敬語等及禁忌語的使用上,
一、外國人都知道中國人謙虛,集中表現(xiàn)在敬語謙辭的使用上.
古代中國官員在帝王或者上級面前稱“卑職”,自己的兒子稱“小犬”,別人家女兒是“令愛、令媛”,別人父母是“令尊、令堂”,自己的父母親是“家父、家母”面對贊美說“不敢當”,“受之有悔”等等?,F(xiàn)代的中國人面對別人的贊揚也往往會說“過獎了,哪里”之類的話。西方人對這一點很不理解,其實,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東方人受孔孟思想及中庸文化的影響,比較謙虛低調;而西方文化中,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宣揚人的獨立意志,人的能力,比較重視個人的表現(xiàn)。因此,當別人稱贊時,他們會把這理解為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肯定,理應欣然接受。 所以在翻譯是要注意文化的差異影響。
二、禁忌語對翻譯的影響.
禁忌語之一:“老”
中國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就是“敬老愛幼”,對別人的稱呼就體現(xiàn)的很明顯,如年齡大的長輩稱為“老前輩”等。而在競爭激烈的歐美國家,“老”則意味著失去競爭力,將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因此忌說“老”.
禁忌語之二“數(shù)字”
中國人對數(shù)字的選擇上很講究,“6、8”是多數(shù)人的首選。諧音于“六六大順”,“888---發(fā)發(fā)發(fā)”,寓意選擇這兩個數(shù)字會順利又發(fā)財。 多數(shù)中國人最忌諱的數(shù)字是“4”,原因是諧音“死” 。
西方人最喜歡的數(shù)字是“7”。據(jù)《圣經(jīng)數(shù)學》作者愛德華·瓦勞伊介紹,數(shù)字7能帶來“幸運”的說法源自《圣經(jīng)》。他說:“《圣經(jīng)》‘啟示錄里多次使用數(shù)字7,7象征著精神圓滿,所有生命都以這個數(shù)字為中心?!?/p>
而西方國家最忌諱的是"13", “13”被認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賣的同義詞。
但中國人卻大相徑庭.江蘇南京的明代帝王陵叫"十三陵"無獨有偶中國古書中的女英雄是“十三妹”. 因此在翻譯時我們也要注意這一點。
2.受特定物質,精神文化的影響,翻譯中會出現(xiàn)的問題.
一、飲食文化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美食享譽世界。而“吃文化”,“酒文化”更是源源流長。譬如,中國典型的早餐是豆?jié){和油條,油條被翻譯為“oil stick”。很久以來就是這種翻譯,我私下認為這不夠貼切.閉上眼想想,油條---黃燦燦,香噴噴的美食竟想象成油榨的小棍,有何美味可言。其次,丸子被譯成"meat ball".不知菜丸子是否譯為“vegetable ball”。事實上,中國的事物指帶明顯,稻子就是稻子.大米就是大米,而英語只有“rice”可用了!這是翻譯中要注意的一大方面。
二、文化意識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中國受孔孟思想的影響比較深刻,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如:《紅樓夢》中賈母為給久病的寶玉“沖喜”而迎娶寶釵,《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之妻.被稱為“掃帚星”,即“災星”只帶霉運,不帶好運,為人所鄙棄.這種現(xiàn)象在西方文學中是不會出現(xiàn)的,因為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如果翻譯這種文章,就要先了解中國的文化傳承,才能翻譯到位。
3. 宗教信仰對翻譯的影響
由于東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不同,有關“神靈”的翻譯中多有混淆現(xiàn)象。神學家保羅。蒂利希說“宗教是文化的靈魂,文化是宗教的形式”,而文化又是語言的載體。中國人多為無神論者,長期以來仍受“三教九流”的影,尤其是佛教思想影響較大。
專門從事美國社會研究的學者王恩銘的研究表明:基督精阿神影響美國人的行為方式.故“god”一詞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god bless you','my god','for god sake'是全美人 的口頭彈.
《紅樓夢》中寶釵說到冷香丸時,周瑞家說“阿彌陀佛,真是巧死了!”梵文"amitabha"是表祈禱,感激神靈.而霍克(hawkes)譯為:god bless my soul.用上帝來代替“無量天尊”是不準確的,這會讓不了解東方文化的西方人認為中國人也信奉基督。
同樣《西游記》中 有句話“你就是有三頭六臂,我也敢碰你!”即'Idare to offend you even if you are a demigod'.'demigod'是希臘神話中 "半人半妖"的怪物,"三頭六臂"在佛教中有"神通廣大"之意.這樣的翻譯實在是不敢恭維。同時也說明在翻譯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有關翻譯的方向問題
東西方人的認知及思維方式不同,中國人重直覺與具象,西方人重理性與邏輯。表現(xiàn)在教學法上就是,中國的是圓圈式教學,西方的是直線式教學。因此,筆者建議,我國的傳統(tǒng)作品的翻譯應走向模糊與朦朧,而歐美作品的翻譯走向要具體而準確,也就是英譯漢應是走向具體與準確,而漢譯英則是走向模糊和朦朧.
結束語:
翻譯中的失誤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以上只是其中的幾部分。尤其是中國人講究“天人和一、無為而治、和合、修身養(yǎng)性、陰陽調和”等,這些對西方人是種全新的理念。因此只有更好的了解中國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國的文學作品。翻譯要力求做到忠實的再現(xiàn)原創(chuàng)的風格,并讓讀者達到美的藝術享受。
參考文獻:
1.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 第一版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2.伏力 汪福祥《英美文化與英漢翻譯 北京 外文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