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曉莉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字詞,疏通詩意。
2、研習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過程與方法 :
1、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學習本詩中融情于景、重章疊句、賦比興等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國家的感情。
教學重點 :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的感情。
教學難點:
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一、 導入:(播放視頻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血脈的故土親情。正像余光中所說:“燒我成灰,我的漢唐魂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采薇》,去聆聽三千年前華夏先民之吟唱,來感受征人的一腔思鄉(xiāng)情。
二、解決字詞問題。(大屏幕展示)
1、注音
歲亦莫(暮)(mù)止
獫狁(xiǎn yǔn)之故
獫狁孔棘(急)(jí)
載(zài)饑載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來(lái) 彼路(lù)斯何
四牡(mǔ)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魚服 雨(yù)雪霏霏
2、通假字:莫---暮;棘---急; 華---花。
3、詞類活用:豈不日戒(日:每天;名詞做狀語)
雨雪霏霏(雨:下雨;名詞做動詞)
4、古今異義詞: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將帥;(古義) 道德高尚的人。(今義)
小人:士兵或地位低下的人;(古義) 道德卑劣的人。(今義)
三、聽讀課文,把握閱讀的節(jié)奏,并試著概括全詩的內(nèi)容。(播放視頻,《采薇》)
生:本文寫了一位戍邊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的所思所感。
師:從文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
生:第六段,“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p>
師:我們知道王維的詩畫有這樣的美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透過詩句想象畫面,通過畫面來賞析詩歌。首先我們來看第六節(jié)詩,在這節(jié)詩都畫了幾幅畫?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留給學生3-5分鐘的時間,大聲朗誦全詩,分小組討論,然后回答問題。)
明確: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只感到一片悲涼,戍卒終于踏上了歸途,長久的戍邊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難以彌合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是懷著一顆破碎的心走向故鄉(xiāng),他憂傷地想起當初出征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年我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候,正是春天,柳絲低拂;而今天呢,“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鄉(xiāng),卻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nèi)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xiàn)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nèi)心的悲苦。我似乎可以看到一個身心疲憊,面容憔悴的戍卒冒著風雪,忍受著饑餓,沿著泥濘的小路艱難的行走著,慢騰騰的走向畫面的深處,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悠怨的嘆息。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這是寫戍卒歸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遙遠,似乎總也走不到盡頭,他忍渴耐饑,掙扎著走向故鄉(xiāng)。在這艱難的歸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憶起離開故鄉(xiāng)后的種種經(jīng)歷,默默地吮吸著內(nèi)心的苦楚,體會著自己的孤獨,他痛苦地吟唱:“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誰知道呢!寫出戍卒在還鄉(xiāng)路上飽受饑寒的哀傷心情。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饑,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凄苦。今昔的對比和現(xiàn)實的困境(戍邊之苦和歸家喜悅的矛盾心情)
戍卒終于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里看不到他的一絲歡愉,為什么呢?我們來學習第一至三節(jié)詩,
師:這幾節(jié)詩里畫了哪些景物?
生:薇草。
師:薇草在詩中的描述中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生用原文的話回答。
生:“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p>
師:在“薇亦作止”時,士兵的心理有何變化?
生:“曰歸曰歸,歲亦莫止?!?/p>
師:為什么難以歸家?
生:“獫狁之故?!?/p>
師:流露出士兵戍邊在外難解鄉(xiāng)愁的心情。(強調(diào)止、曰、莫等文言實詞)
師:在第二段中,薇菜有何變化?
生:“薇亦柔止”。
師:士兵的心境又是如何變化?
生:“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原來是邊防戰(zhàn)事吃緊,連委托一個去打探家里消息的人都沒有。
師:第三節(jié)中,薇草有何變化,士兵的心境是否發(fā)生進一步的變化?
生:“薇亦剛止”;士兵的心境是“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師:同學們可以回顧前三段,發(fā)現(xiàn)隨著微草的變化士兵的心境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憂愁的思鄉(xiāng)之緒在逐步加深,可以說這三段中的許多的詩句都表達出士兵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感。
作者就是采用這種反復吟誦,漸次深入的方式即以采薇興起,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讓讀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靈深處,體會著他們與日俱增的思鄉(xiāng)之苦。
既然是戍卒所作,當然少不了戰(zhàn)爭的描寫,從整首詩看,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久戍邊防、幸得回家的士兵,詩人是借這個士兵的口來回顧整個戍邊生活的,那就不僅要寫戰(zhàn)士們盼望歸家的心情,也要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雄武的軍事生活,我們來看看四五兩節(jié)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樣的情感?
師:在這兩段中,描寫了那些景物?
生:棠棣花、君子之車和戰(zhàn)馬。
師:能否用詩中的原話回答?
生:“彼爾維何,維常之花;”“四牡業(yè)業(yè);”“四牡翼翼;”
師:詩歌中的這些事物(花、車、馬)的描寫表達出士兵怎樣的情感?
生:由于意識到獫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啟居”;因此士兵對獫狁滿懷怨恨,在戰(zhàn)斗中充滿同仇敵愾之情,對于自己的陣營的氣勢更是懷有一種自豪感。如“四牡業(yè)業(yè)”;“一月三捷”盡情的贊美軍備的精良和氣勢的雄壯。
這是士兵對戍邊軍隊和自己勇武的贊美。這種戍邊戰(zhàn)爭是抵抗侵略、保家衛(wèi)國的正義戰(zhàn)爭,可見戍卒的愛國豪情。
四、討論:這首詩表達出什么樣的復雜的情感?
明確:把思念故鄉(xiāng)、牽掛親人的情感與抵御外敵入侵、保家衛(wèi)國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分不清孰輕孰重。
五、課堂作業(yè)。
以“雨”為題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通過對雨景的描寫,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傷、喜悅、憤怒、惆悵等)
六、結(jié)束語。
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得家,保家衛(wèi)國是我們每位中華兒女肩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