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全
(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蘭州730000)
肩水金關漢簡所見罷卒*
馬智全
(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蘭州730000)
漢塞對戍卒罷歸的組織,涉及候部、候官、都尉府、太守府等各級。漢塞在戍卒罷歸時要作好衣帛、兵物等物資準備,清收借貸錢財。戍卒罷歸時,罷卒來源郡國要派出長吏迎受,護送罷卒的吏員一般為丞、尉等長吏。肩水金關漢簡中的罷卒簡對于認識漢代邊塞戍卒罷歸有重要意義。
漢簡;肩水金關;罷卒
漢代戍卒的罷歸是戍卒任戍期滿后返回家鄉(xiāng)的活動,也是漢代邊塞軍事管理的重要事項。河西漢簡中豐富的罷卒資料,對于研究漢代戍卒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漢代戍卒的罷歸,首先是從罷卒簿的制作開始的。罷卒簿是對將要罷歸戍卒的登記名冊,肩水金關漢簡多有記載。
簡1:罷卒名籍移敢言之73EJT30:87
簡2:之,謹移罷田卒名籍一編,敢言之73EJT37:1
簡3:罷戍卒穎川郡郟邑東73EJT10:196
簡1與簡2都是有關“罷卒名籍”的移書,罷卒名籍指即將罷歸戍卒的名冊,移書是移送相關機構的文書。罷卒名籍制作完畢,移送相關機構以作準備或備案。簡3就是“罷卒名籍”中的一枚,記載了穎川郡的一名罷卒信息。簡文特別說明該戍卒身份是“罷戍卒”,與“罷田卒”等戍卒身份相區(qū)別。簡文具體記載了罷卒的郡縣鄉(xiāng)里等籍貫信息,是戍卒罷歸的重要事項。
出十六□出九
出廿七食計出73EJT10∶251
簡5:朱督亭罷卒簿,詣丞相史狄卿在所,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73EJT3∶91
簡4記載趙彭祖月奉支出情況,簡有殘缺,所謂“□長”,依據(jù)簡文殘存字跡,應是隧長,且簡文“奉六百”也符合隧長月奉。隧長趙彭祖月奉支出錢中,有一項“出八治罷卒簿”,是指因為治罷卒簿而支出了八錢。治罷卒簿的費用由隧長承擔,應該是隧內的事務。治罷卒簿需要花費八錢,可能是治作簡冊的費用。該簡說明在戍卒罷歸的活動中,隧長也要承擔相關費用。盡管錢數(shù)不多,卻也反映出戍卒罷歸是關涉漢塞最基層的活動。簡5也是記載漢塞為治罷卒而做的準備。丞相史狄卿是中央派往居延地區(qū)檢查邊塞事務的吏員,這就說明漢塞罷卒的管理不僅是塞防的要事,而且派往邊塞的中央吏員也要進行相關管理檢查。
漢塞戍卒罷歸,涉及邊塞各級機構間的運轉,肩水金關漢簡罷卒簡可以豐富諸多細節(jié)方面的認知。
簡6:□□□□凡九人,直五千八十
為定罷卒數(shù),案右前左前所移定□(削衣)73EJT10∶406
□73EJT8∶55A
簡6為削衣,上下均殘,簡文記載了“為定罷卒數(shù)”,可見是為戍卒罷歸所做的準備?!岸ā币鉃楹藢嵈_定具體人數(shù),也就是保證罷卒簿的記載與罷卒實有人數(shù)一致,這是戍卒罷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邊塞戍卒罷歸時候部需要認真核定罷卒實有人數(shù),并將核定結果移送相關機構,說明邊塞對罷卒工作的有序組織。簡7上部殘缺,文書性質也是傳書,是某部尉移書金關,說明“罷卒”的事務,是與戍卒罷歸有關的活動。
簡8:候長觻得定國里公乘贠宗年卅二厶五月戊寅入送罷卒府六月庚戌73EJT37:1078
簡9:廣地尉史汾慶送罷卒府73EJT23:635
簡8記載了某候部候長贠宗送罷卒到都尉府,簡9記載了廣地候官尉史汾慶送罷卒到都尉府,說明漢塞戍卒罷歸有都尉府統(tǒng)一組織進行。簡10是郵書記錄,其中有“罷戍田謂□丞相史治所”的記載,“罷戍田”是身份信息,指將要罷歸的戍卒與田卒。丞相史為中央派往邊塞的吏員。將“罷戍田”事務相關的文書送到丞相史治所,說明丞相史對戍卒罷歸活動的檢查管理。
戍卒罷歸是漢塞的重要事務,涉及兵器、衣物、食糧、錢財?shù)戎T多方面,肩水金關漢簡也有記載。
簡11:·本始四年五月,吏□出府所□罷卒帛及送兵計□出名籍73EJT21∶305
簡12:□□八,其六付罷卒,其二見73EJT23∶77
簡11是與名籍相關的文書,涉及罷卒衣帛及兵器等事項。簡12殘缺一半,記載器物統(tǒng)計情況,說明某物共有8件,其中6件交付罷卒,見在2件,也是為戍卒罷歸所做的準備。
簡13:出麥六斗六升以食罷田卒病留□73EJT24∶957
此簡是出麥記錄,說明出六斗六升麥供因病而留的罷田卒食用。漢簡食簿記載的常見日廩食量為六升,則六斗六升可供十一人次食用。此簡反映出田卒罷歸時因病而留,他的飲食仍由官方提供。
任,府書曰,卒貰賣予吏,及有吏任者,為收責,有比書到,愿令史以時收責。迫卒且罷,亟報如律令。73EJT7∶25
這兩枚簡均為貰賣收債文書,即邊塞吏卒之間發(fā)生賒賣現(xiàn)象,漢塞要督促及時歸體還所欠錢財。簡文說到了“迫卒且罷,亟報如律令”、“吏收責亟報,迫卒且罷”,是指戍卒即將罷歸,因此要吏員及時收債,而且將收債情況及時上報都尉府等機構。這就說明戍卒罷歸時要做好錢財結算工作。
漢代戍卒罷歸,不僅是邊塞要事,也關系到戍卒來源郡國,因為他們要做好戍卒的迎受工作。
為國迎四年罷戍卒,當舍傳舍郵亭,從者73EJT7∶23
簡16為成帝時簡,簡文所記“陽朔五年”即鴻嘉元年(前20)。這件文書有定陶國句陽縣發(fā)出,派遣吏員迎接罷卒,吏員可以“當舍傳舍郵亭”,是因公事而享有的待遇。簡17敘述了某郡縣的亭長楊渠到張掖郡迎接三年罷歸的戍田卒,文書性質是傳書。本簡說明該郡迎接罷卒的吏員楊渠身份是亭長,他迎接戍卒需要親自到張掖郡,可見當時罷卒迎受的相關制度。
簡18:
日勒守尉道人將居延罷卒三百一十二人
屋闌右尉千秋將居延罷卒三百一十人
觻得守丞忠將居延罷卒三百一十二人八月丁酉
昭武左尉廣將居延罷卒二百八十七人八月
刪丹守尉賢將居延罷卒三百六十九人八月庚
昭武守丞安上將居延罷卒三百一十人八月庚□73EJT22∶111A
這枚簡記載了某年八月居延戍卒罷歸的情況,內容比較重要。首先,該簡記載罷歸戍卒人數(shù)眾多,總計人數(shù)達到2211人,反映出居延地區(qū)戍卒罷歸規(guī)模的龐大。其次,再次,該簡所記罷卒都是居延罷卒,應是居延都尉府下轄人員。該簡反映出2000多名居延罷卒先后經(jīng)過肩水金關的盛況,是居延地區(qū)罷卒通過肩水金關的生動記載。
肩水金關漢簡有關罷卒的記載雖然零散,但對于考察漢代戍卒罷歸現(xiàn)象卻不無裨益。簡文反映出在戍卒罷歸活動中,罷卒簿的制作作用重要,自烽隧基層起,逐級上報,中央派往邊塞的吏員丞相史也要對罷卒簿進行檢查。罷卒簿要記載戍卒身份、籍貫等信息。漢塞戍卒罷歸組織有序,自候部、候官、都尉府、太守府逐級上送,丞相史對罷卒事務要進行檢查。戍卒罷歸時邊塞要作好衣帛、兵物等物資準備,清收借貸錢財。罷卒因生病等原因留下,邊塞要提供飲食。戍卒罷歸時,罷卒來源郡國要派出長吏迎受。居延地區(qū)罷卒有一次2000人之多的記載,反映出居延罷卒規(guī)模之大。
K877.5
A
1005-3115(2015)20-0025-02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懸泉漢簡整理與研究”(13&ZD086),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漢代河西軍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