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
摘 要:該文分析了王維邊塞詩的特點,王維在盛唐山水詩派中享有較高的聲譽,他寫的邊塞詩為數不多,但獨具特色,其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能夠較好地表現當時年代的政治性和社會性。其中所描寫的異域風情可以給學生們帶來神奇、美好、高雅的審美體驗,是日常教育教學中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眼界、培養(yǎng)他們健康、美好的審美情趣時重要的資源。王維的見解畢竟存在時代的局限性和個人的局限性,他志在維護國家的尊嚴,熱愛自己的國家。而正是因為以愛國思想作為創(chuàng)作思想的基礎,所以即使是他憑借想象而作的邊塞詩,也能寫得有聲有色,異常感人。
關鍵詞:邊塞詩 唐詩 教育教學 審美 愛國思想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153-02
王維是我國唐朝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一生經歷了開元、天寶年間,可以說是“欣逢盛世”。王維能詩善畫,通曉音律,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的詩,在盛唐山水詩派中享有較高的聲譽,較少有人了解他也寫過邊塞詩。他寫的邊塞詩為數不多,但獨具特色,其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能夠較好地表現當時年代的政治性和社會性。其中所描寫的異域風情可以給學生們帶來神奇、美好、高雅的審美體驗,是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眼界、培養(yǎng)他們健康、美好的審美情趣時重要的資源。
王維的邊塞詩,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紀實”之作,一類是“懸想”之作。王維一生曾有兩次到過邊塞,他的“紀實”之作,大都記述邊塞生活的經歷和感受。在詩篇中滲透著深厚的愛國激情,給人以極為深刻的感染和影響。王維第一次出塞是到涼州(即今甘肅武威)去,他的《使至塞上》一詩就是寫于途中之作。
詩云: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是一篇紀實之作。一二句說明出使的目的地,是要經過延澤的。三四句的“歸雁入胡天”恰好說明時間正是夏初,一群群去秋南歸的大雁又飛回來了。五六兩句,寫的是沙漠傍晚的景色——遙望無垠的大沙漠,遠處的烽火臺上,已燃起平安火,一縷青煙,上沖云霄。詩人站在黃河岸上,望著黃河上游的落日,灑下一片金黃的網,籠罩著平靜的沙原、長河,色調是勻稱而和諧的。七八兩句詩人追述他走到蕭關時遇見從前方回來的軍士,得知我軍已獲大勝,猛追逃敵,深入吐蕃境內的消息。這里用竇先登燕都山刻石勒功的典故,來贊美取勝的軍隊將領,既自然而又貼切。
王維對邊塞人民生活也非常關注,《涼州郊外游望》一詩是寫祭祀田神的:
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
另有一首《涼州賽神》是七言絕句,寫賽越騎神的:涼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頭望虜塵。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
從這兩首詩中可以反映出當時邊民的風俗習慣。首先是人煙稀少,作為村莊來說,住戶稀稀拉拉,多是獨立家屋,連個鄰居都沒有。此外過路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說是“少行人”;其次是距離邊境甚近,站在山頭上都能看到敵人的活動;其三,當時的邊民還開化未久,他們迷信神靈;其四,邊民能歌善舞還會吹奏樂器。
借這些詩歌,教學時我們可以將表現祖國邊陲無比美麗、無比壯闊、無比神奇、無比新奇的異域風光或異域風情的美麗畫卷展現在同學們面前,讓他們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領略到異樣的風土人情[1]。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他們健康、美好、高雅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祖國邊疆的向往與無比熱愛,激發(fā)他們?yōu)榻ㄔO祖國邊疆、保衛(wèi)祖國邊疆而努力讀書、潛修專業(yè)的壯志豪情。
后來王維任御史期間,曾出使榆林塞,途徑新秦郡、榆林郡,這是他第二次親到邊塞。現文史中僅存《榆林郡歌》、《新秦郡松樹歌》兩詩,皆是紀行之作。
《新秦郡松樹歌》云:青青山上松,數里不見今更逢。不見君心,心相憶,此心向君君應識。為君顏色高且閑,亭亭迥出浮云間。這首詩寫于新秦郡,單沒有反應新秦郡的任何事物,只是借新秦的青松以自喻,表達自己的心跡,愿意象青松那樣高潔,那樣悠閑,并相信自己的情操高于一般人之上。
《榆林郡歌》云:山頭松柏林,山下泉聲傷客心。千里萬里春草色,黃河東流流不息。黃龍戍上游俠兒,愁逢漢使不相識。這首詩只是就眼前景色淡淡幾筆,卻包涵著詩人千絲萬縷的情思?!皞托摹?,客心為何而傷呢?這里包含著許許多多的辛酸、憤懣。今年的春草又綠了,黃河依然翻騰地向東流著,可人呢?老了再也不能年青,邊塞上的游俠少年不是連漢使都認不出了嗎?給人一種山河依舊而人生猶如白云蒼狗的感覺。
這兩首詩沒有寫出半點邊塞的風光,但必須承認,是由于他到了邊塞,在邊塞風光刺激下有所感觸,才寫出這兩首詩的。因而也應該算是邊塞詩。只是這兩首詩給教師和同學們感受更多的是詩人還是擅長山水田園詩歌的創(chuàng)作,即使是身處征戰(zhàn)殺伐的戰(zhàn)場,耳聽的是鼓角爭鳴,落在筆端下的詩歌依然帶有山水詩的清雅與悠然。
此外,王維“懸想”之作的邊塞詩,寫得也很出色,說明詩人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如《從軍行》: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吼,爭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戰(zhàn)聲煙塵里。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這首古詩,僅僅八句,卻寫出了一個戰(zhàn)役,從出師、渡河、廝殺,直到歸來報功,極盡概括之能事。詩的傾向性也比較鮮明,反映出詩人忠君報國的思想,但就詩的內容來看,都是詩人想象中的場景和畫面,概括性強卻毫無實感。
又如詩歌《隴西行》: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戌斷無煙。這是一首詠史詩,根據當時的情況,匈奴入五原、酒泉,攻擊唐王朝部隊。詩歌取材,基本就是根據這一歷史事件。王維之所以要寫《隴西行》,意在揭露征戰(zhàn)之苦及同情戍邊士兵之背井離鄉(xiāng),又憐憫離婦的孤獨哀怨。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十分清楚,只是借古喻今而已。詩中所敘述的情節(jié),同樣是出于想象,并未親身經歷。
王維還寫過一首《燕支行》,題下有一行標注——“時年二十一”,這就說明他寫這首詩時,根本沒有到邊塞去過,更談不上參加實戰(zhàn)了??墒窃娭忻鑼懙膽?zhàn)斗場面,又是那樣的令人驚心動魄: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詩中出現的形象主要是靠想象而塑造出來的,不能視為是邊塞生活的真實寫照。
為什么詩人明明沒有親身經歷,卻依然寫得那么威武雄壯?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借鑒上述邊塞詩,引導學生明白:豪壯的英雄氣概、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我們傳統(tǒng)道德提倡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格尊嚴與現實相結合的產物,是自我生命價值在社會群體或政治集團中的具體體現,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盡最大努力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2]。
與此同時,必須向學生指出的是,王維的邊塞詩雖有“紀實”與“懸想”之分,但就其創(chuàng)作思想來說則是一致的。自唐朝立國以來,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從總的趨勢看,大唐帝國在邊境上始終采取的是開拓的政策,這種贊賞軍功、效忠君國的思潮,激勵著所有人。所以即使是文弱的書生,也要寫上幾首邊塞詩,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忠君愛國的態(tài)度,一方面也是適應社會思潮。王維的邊塞詩正是在這種思潮影響之下寫出來的。如他的《從軍行》《隴西行》《隴頭吟》《老將行》等詩,都是寫在他出塞以前,就是極好的例證。
當時人們以皇帝為尊,認為忠君是最大的光榮。駱賓王也曾經在詩中說:絳節(jié)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技君王識,誰憚三邊征戰(zhàn)苦。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此重視帝王的“一顧之恩”,在當時已經蔚然成風。王維的詩里,同樣存在著這種思想,如:《從軍行》里說——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老將行》中表態(tài)——愿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燕支行》更是信心滿滿——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在這些詩歌的背后,反映出詩人是贊成開邊政策的。在這一點上,他與杜甫的看法不同。杜甫認為: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前出塞》)還說: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兩位詩人都是愛國的,這毋庸置疑,但他們的政見大相徑庭,這其實也沒有可以奇怪的。王維認為開邊就是保衛(wèi)國家,這一點他在《送劉司直赴安西》說: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在王唯看來,和親是有損國威的做法,應該反對。所以他主張:“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边@還不夠,他甚至主張必須迫使外國投降,他在《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里說:橫吹雜繁笳,邊風卷塞沙。還聞田司馬,更逐李輕車。蒲類成秦地,莎車屬漢家。當令犬戎國,朝聘學昆邪。詩人過到河西,對涼州以西各個小國情況比較熟悉,他認為應該迫使那些小國學習匈奴昆邪王,率眾降漢。
邊塞詩描寫將士們的征戰(zhàn)是關系到國家興亡、民族存亡的重大行為,詩歌內容也包括存在于社會生活當中的各種矛盾,如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戍邊將士建功立業(yè)思想與思鄉(xiāng)之情之間的矛盾、舍身報國與茍且偷生的矛盾等。邊塞詩中還表現出人性中共有的各種情感,比如民族情感、鄉(xiāng)愁、愛情、親情、友情等。學生們的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此處可以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學會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其思想的健康發(fā)展。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面臨外敵入侵需要我們戍邊衛(wèi)國的時候,需要我們奉獻熱血甚至生命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詩人一樣以民族利益和國家安危為重,慷慨報國[3]。封建帝國的皇帝已經消逝,但是詩人“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的勇武精神、熱愛祖國邊疆、保衛(wèi)祖國邊疆的豪情壯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卻與世長存,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熱血兒女前赴后繼,投身國家的建設。
總之,詩人的見解畢竟存在時代的局限性和個人的局限性,且不論他的見解是否正確,但有一條可以肯定,就是他志在維護國家的尊嚴,熱愛自己的國家。而正是因為以愛國思想作為創(chuàng)作思想的基礎,所以即使是他憑借想象而作的邊塞詩,也能寫得有聲有色,異常感人。
參考文獻
[1] 王云華.試論唐代邊塞詩在政治教育教學中的審美功能[J].中學課程資源,2014,6(3):32-33.
[2] 劉靜.如何理解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 [J].貴州教育,2005,11(13):39-42.
[3] 劉仕安.新課改后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