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蓮
【摘要】外宣翻譯作為世界與中國之間的一座橋梁,在中國“文化輸出”的戰(zhàn)略背景下顯得越來越重要。高校英語專業(yè)作為培養(yǎng)外宣翻譯人才的第一線基地,應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為國家輸送合格的外宣翻譯人才。
【關鍵詞】外宣翻譯 教學模式 文化輸出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譯人才能幫助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交流,是一座對外溝通交流的橋梁,作為外語教育工作者,如何培養(yǎng)能夠適應現(xiàn)階段要求的外宣翻譯人才,深感壓力重重。本文從對目前中國外宣翻譯現(xiàn)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革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對外宣翻譯教學提出了一定見解。
一、中國文化輸出及外宣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前提,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已經(jīng)越來越被各國所重視。國家的強大不僅是物質的強大,更是精神的強大,文化的強大,語言的強大。文化輸出要依賴語言的翻譯水平。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對外傳播,就不會被世界認同和理解,甚至會遭到敵國的惡意歪曲和攻擊,造成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
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形式,在遵循翻譯的共性原則的前提下,可以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去理解。廣義的外宣翻譯包羅萬千,幾乎涵蓋所有的翻譯活動,即人們常說的“大外宣”的翻譯概念。在狹義上,外宣翻譯包括各種政治文獻翻譯、新聞文本翻譯、公示語翻譯、信息資料翻譯等。
二、外宣翻譯教學現(xiàn)狀
目前,我國外宣翻譯雖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存在較多的問題。由于一些譯者的基本功不扎實,白字連篇,導致語法錯誤和用詞不當;還有由于一些譯者的跨文化意識不足,雖然譯本拼字無誤,語法正確,但外國讀者卻很難讀懂;有的譯者以文本為中心,將外宣翻譯等同于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翻譯,忠于原文,未在譯文中加入個人創(chuàng)造。
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的翻譯課歷來重視文學翻譯,輕非文學翻譯。大多數(shù)高校英語專業(yè)未開設專門的外宣翻譯課程,僅開設了普通的英漢互譯課程。在該課程中,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教師更注重文學文本的翻譯,認為只要文學文本翻譯做好了,其他的文本翻譯都不重要,甚至用文學翻譯的方法籠統(tǒng)對待所有的文本翻譯,使得非文學文本翻譯質量日益低下。
另外,高校英語專業(yè)較為注重專業(yè)技能訓練,往往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重要性,相關課程設置較少。學生在課堂上未對該課程引起重視。教師在跨文化交際的課程中也缺乏對學生進行中外文化的細微差別的比較,這樣學生缺乏跨文化意識,進而在翻譯外宣文本時,不能用外國讀者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進行翻譯,使得翻譯文本不被外國讀者理解,未達到外宣翻譯信息交流的目的。
三、外宣翻譯教學改革探索
1、重視夯實語言基礎教學
在學生從高中過渡到大學的初期,容易被輕松自由的學習氣氛影響,無法靜下心對專業(yè)基礎課程進行潛心研究,往往錯過了大學階段第一年的夯實基礎階段。此時,教師應當在講授課本內容的同時,不斷強調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的重要性。
在詞匯教學中,不僅停留在詞義的理解上,還需對詞匯的具體使用、搭配規(guī)則以及不同語境中的運用加以詳細解釋,更關鍵的是對學生課后鞏固訓練要加強。對學生犯的錯誤要及時糾正,避免學生犯同樣的錯誤。鼓勵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利用多種學習途徑,對有限的課堂學習內容加以補充,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加快提高語言基本功。
2、注重實踐環(huán)節(jié)
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加入外宣翻譯實踐課程教師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翻譯材料和仿現(xiàn)實的翻譯場景,涵蓋面應盡量廣泛,讓學生們帶著任務去用目的語言解決實踐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接近目的語言的環(huán)境,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目的語,通過師生或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共同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尋找課外實習實訓的機會,通過線上翻譯、會議記錄翻譯、產(chǎn)品性能翻譯、公共場所標志語翻譯等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親自體會外宣翻譯的過程。
完成實踐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務必對學生的習得進行點評,糾正錯誤、總結經(jīng)驗、發(fā)揚亮點,從而加強了實踐積累。通過實踐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自我檢測與評估,學校亦可將實踐環(huán)節(jié)成績納入評估體系,提高學生對實踐運用的重視,從而進一步提高扎實的基本功。
3、摒棄不利的傳統(tǒng)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
首先,在外宣翻譯的課堂,教師必須跳出非實踐意義的教學形式。在傳統(tǒng)翻譯課堂上,教師們總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分析強調各種翻譯理論和翻譯標準,甚至反復考查學生對翻譯標準的記憶,導致很多英語專業(yè)、翻譯專業(yè)的學生學完了翻譯課程以后,對翻譯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另外,在大量的文學文本翻譯中,學生習慣于用純文學的語言。忠于原作者的視角進行翻譯,而大量的外宣翻譯不能用文藝的方式進行處理。學生們牢記各種翻譯理論知識,再用文學語言翻譯出的外宣文本,往往讓外國人貽笑大方。
眾所周知,跨文化交流現(xiàn)在已經(jīng)越來越被廣大國人接受,在“文化輸出”的視野下,如何輸出,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教師,如果自身的跨文化意識不強,又不愿多學習相關知識,沒有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異同的敏感度,且沒有根據(jù)目的語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在語言轉換時進行調整的自覺性,就很難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跨文化引導。所以教師應利用一切資源,提高自身跨文化素養(yǎng)。例如出國進修、文化考察、多閱讀跨文化書籍、多與外籍人士溝通并及時作出書面總結。
在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增強“外國人和中國人文化有異”的意識,注重對學生外國文化的引入和講解,同時應當引導學生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思考,認識東西方文化差異。在翻譯時應該時刻有一種“外國人不是中國人”的意識,母語文化對異國文化不應該是一種抵制,而應該是一種推動。在中國“文化輸出”的視角下,外宣翻譯工作對外宣翻譯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培養(yǎng)外宣翻譯人才的搖籃,高校英語專業(yè)應及時對外宣翻譯課程設置進行相應調整,最教學模式進行適時改革,培養(yǎng)出能適應新時期新要求的外宣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 果笑非.外宣翻譯人才基本素質論析[J]. 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 2012(5)
[2] 胡興文、張健. 外宣翻譯的名與實[J]. 中國外語. 2013(5)
[3] 劉春陽. 談外宣翻譯人才的基本素質[J]. 外語學刊. 2013(1)
[4] 王小蘭、劉奕. 外宣翻譯與專業(yè)英語教學[J]. 中國地質教育. 2011(4)
[5] 張琳. 外宣翻譯的特點及要求[J]. 榆林學院學報. 2011(5)
【基金項目】
1、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大循環(huán)”與“小循環(huán)”—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骨干教師團隊建設初探》 項目編號:2013398
2、2013年度武漢東湖學院青年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化輸出”戰(zhàn)略視野下的外宣翻譯研究》